波斯的安息王朝從公元前274年開始,到公元224年滅亡。
實際上,「安息」一詞並非對Parthian的音譯,後者乃是歐洲對安息人(Parthians),或安息帝國的稱呼(Parthian Empire)。如此稱呼,蓋因其國王族興起于波斯的帕提亞地區Parthia。
中國與安息帝國打交道的時候,英國還沒有出生。那時世界上也沒有英語這回事。
那時,距離美國誕生還要等大約兩個千年。
公元前140年,張騫奉漢武帝詔令,出使西域。坎坷十餘年,終於打通中國與西域國家的溝通線路。
這條線路溝通起了東方的大漢和西方的安息帝國,東方的絲綢和工藝商品傳播到西域,波斯帝國物產、文化、宗教等傳入中國。這條線路因其重要貿易商品「絲綢」而被後世稱為「絲綢之路」Silk Road。
絲綢之路也深刻影響了兩大帝國的興衰,即東方的漢帝國和西域的安息帝國。
漢帝國起於公元前202年,於公元220年消亡。
安息帝國起於公元前274年,於公元224年消亡。
安息王朝的太祖皇帝名為安息(波斯語اشک,歐洲語言轉稱為Arsaces),因此帝國也稱「安息帝國」。「安息」一詞,乃是古代漢朝人對波斯語稱呼的音譯。漢朝史書和後世文言中,經常看到「安息」一詞,即指此處。
初,漢使至安息,安息王令將二萬騎迎於東界。東界去王都數千裡。行比至,過數十城,人民相屬甚多。漢使還,而後發使隨漢使來觀漢廣大,以大鳥卵及黎軒善眩人獻於漢。
——司馬遷《大宛列傳》
從此,兩大強盛帝國相互溝通往來,造就古代一段空前繁盛的古代世界歷史時期。
張騫出使西域,從西域帶回了很多波斯帝國物產,從此深刻豐富了中國人的飲食。舉一個例子, 「葡萄」最初乃張騫從波斯帶到中國。漢語中的「葡萄」其實是一個古代音譯詞,音譯自古代波斯語的*bādāwa。對比今波斯語的باده(bâde),後者今天被伊朗人用來表示「葡萄酒」。
中文中來自波斯語言的音譯詞還有很多,比如:嗩吶、琵琶、喇叭等。
這些詞又是怎麼來的?我們身邊還有那些物種、食品都來自于波斯世界呢?
請關注稻草人語老師近期課程《伊朗歷史故事》
原價399元,活動價格19元報名參加。
授課時間:1月16日,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