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息帝國又名帕提亞帝國(公元前247年-公元224年),古伊朗地區的奴隸制帝國。建於公元前247年,開國君主為阿爾沙克,公元226年被薩珊波斯代替。安息帝國位於羅馬帝國與漢朝中國之間的絲綢之路上,成為了商貿中心,與漢朝、羅馬、貴霜帝國並列為當時亞歐四大強國之一。漢朝取阿爾沙克的漢語音譯"安息"作為國名。
安息原為古波斯阿契門尼德王朝、馬其頓亞歷山大帝國、塞琉古帝國治下的一個郡,安息直到米特裡達梯一世(前171~前138或前137)時期,才大大強盛起來。他即位後幾年間,擊敗東鄰大夏和西邊塞琉古治下的敘利亞,在中東建立了東自大夏、身毒,西至兩河流域,北自裏海,南至波斯灣的大帝國。在米特裡達梯一世統治末年人口達到580萬人。他和他的繼承者弗拉特斯二世(前138或前137~前128或前127)統治時期是安息最繁榮強盛時期。
塞琉古帝國皇帝安條克七世在前130年發兵進攻由安息帝國皇帝弗拉特斯二世控制的美索不達米亞。安息帝國將領因達迪斯在大扎卜河沿岸被擊敗,使安條克七世得以徵服巴比倫尼亞和攻佔蘇薩。塞琉古帝國的軍隊進一步逼近米底亞,逼使安息人求和,安條克七世要求安息帝國放棄其領土的控制權或者進獻大量錢財並釋放德米特裡二世,否則拒絕和談。帕提亞帝國釋放了德米特裡二世,並將他護送到敘利亞,但沒有答應塞琉古帝國的其他要求。安條克七世的軍隊耗盡了米底亞郊區的資源,激使當地人在前129年春季公然反抗安條克七世,安條克七世的軍隊試圖鎮壓叛亂,而安息帝國則乘機肅清了該地區的敵軍,並殺死了安條克七世。安息帝國將安條克七世屍首遣送到敘利亞,安條克七世的兒子塞琉古成為了安息帝國的親王,而安條克七世的一名女兒則成為弗拉特斯二世的妃子。
可能由於大月氏南下的壓力,中亞好幾支塞人(Sakas)南下侵入安息北部,經幾年的騷亂,直至米特裡達梯二世(前124~前87)繼位後,安息才派貴族率大軍赴東部鎮壓入侵的塞人,費時十年始得東部平靜。於是,相當多的一部分塞人從阿拉科西亞(Arachosia)東徙,越過蘇萊曼山進入南亞次大陸。
漢朝在前121年遣使張騫拜訪米特裡達梯二世。漢朝使者與安息帝國通過中亞的絲綢之路建立了正式的貿易關係,但兩者沒有訂立軍事同盟對抗匈奴帝國。安息帝國向進行絲綢貿易的過境歐亞商旅抽稅而致富,從中國入口的珍珠也是高價的商品,中國人則購買帕提亞帝國的香料、香水及水果。安息帝國以奇特的動物當作禮物送給漢朝宮廷,帕科羅斯二世在公元87年將獅子和瞪羚送給漢章帝(75年~88年在位)。
米特裡達梯二世死後,安息漸漸衰落。這時,西方有新興的羅馬勢力,東方有已吞併了大夏的大月氏及其後繼者貴霜王朝,在兩強壓力下,安息處境日益困難。內部鬥爭及長期與羅馬的戰事削弱了安息帝國。公元1~2世紀,安息帝國和羅馬為爭奪亞美尼亞和兩河流域進行了長期戰爭,在人力、物力方面都蒙受重大損失。它後期的都城斯賓,曾三次遭到羅馬軍隊的洗劫,宮殿多被燒毀。自公元前2世紀中葉以來商業就十分興盛的中東貿易中心斯羅城也在公元164年完全被破壞。其末代君主阿爾塔邦五世(213~227),終於在新興的波斯薩珊王朝阿爾達希爾一世連年攻擊下,兵敗被殺,國亡。
安息帝國曆44任皇帝,享國470年。安息帝國由很多小地區、小部落組成,很不穩定,不是一個政治上強有力的中央集權的國家。這是一個由八個獨立小王國、許多自治城邦、貴族領地、行省所組合而成的政治集合體,這些小王國或領地不但擁有政經自主權,還擁有各自的軍隊,這些軍隊效忠的對象經常是領主而不是安息皇帝。
安息帝國其宗教信仰和體制繁多,當中以希臘和伊朗教派最為盛行。除了少數的猶太人和基督徒之外,大多數波斯人是信奉多神教。當安息王權衰落,各省總督和部落首領紛紛獨立時,民族意識的覺醒成為主流。同時,安息人接受了瑣羅亞斯德教(祆教、拜火教)。
安息銀幣
安息騎兵
現在的伊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