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百年前清王朝新軍第九鎮在南京駐軍留下的

2021-01-10 手機鳳凰網

新軍第九鎮的氣球部隊。資料圖片

第三十三標標統敖正邦在鎮江妓院抓捕違紀士兵。資料圖片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南京是推翻清政府後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所在地,辛亥革命期間發生在南京的往事,有的令人震撼,有的發人深醒,有的催人奮進,雖然百年時光已過,但仍在南京這塊熱土上,留下有形或無形的印跡。

為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本報特邀民國史專家、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研究館員王曉華先生,開闢「辛亥革命之南京印跡」專欄,選題將圍繞辛亥革命發生在南京的一些鮮為人知的歷史事件,與南京有關的歷史人物的活動軌跡,以及對當時坊間傳聞的軼聞趣事的解密、追蹤、求證等,其中不少是王曉華先生最新或獨家研究成果,不少史實系首次披露。

民國史專家。下過鄉、當過工人、教師。1982年畢業於河南大學歷史系,後為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研究館員,先後發表專著《遠徵頌》、《北洋梟將孫傳芳》、《滇緬軍魂》、《百年生活變遷》、《決勝神州》、《京華名士袁寒雲》、《民國子午線》、《民國軍服圖志》、《抗戰海報》、《臺灣光復紀實》、《模範南昌——新生活運動》等;近年來有《黃埔恩怨》、《肅奸》、《蔣介石家事與國事》、《將軍在黎明前死去》、《抗日戰爭正面戰場檔案全紀錄》(上中下三冊)、《國殤——國民黨正面戰場空軍抗戰紀實》等。為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10月份將推出專著《秀才造反與民國創立》。

南京「三十四標」、「馬標」、「炮標」、「標營」、「後標營」這些老地名是怎麼來的?這與清末在江寧(南京)的新軍第九鎮有直接關係。

第九鎮成軍在江寧

光緒二十一年(1895),署兩江總督張之洞編練自強軍,這是兩江編練新軍的肇始。光緒二十八年(1902),兩江總督劉坤一改各防營為常備、續備和巡警軍。光緒三十年(1904),兩江總督魏光燾招募江南武威新軍,並請在江寧先練一鎮新軍,練兵處未同意。

光緒三十一年(1905)七月,署兩江總督周馥奏擬在江寧先練新軍一鎮,建議擬名為「暫編南洋陸軍第九鎮,步隊名為暫編第十七、十八等協,第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等標,馬炮工程輜重各隊補足後名為暫編馬隊炮隊第九標,工程隊輜重隊第九營」。練兵處核議照準,並予「暫編陸軍第九鎮」番號。十月,周馥保薦蘇松鎮總兵徐紹楨為第九鎮統制。

徐紹楨,字固卿,廣東番禺人,甲午科舉人,候補道員。歷任兩廣藩屬幕僚、總理廣東全省營務兼福建武備學堂監督。其時各省醞釀編練新軍,閩浙總督李興銳委派徐紹楨主持。1903年李興銳任兩江總督,徐紹楨以「知兵」為李督倚重,任蘇松鎮總兵和江北提督。過了一年多,李興銳病故於任上,周馥任總督,推薦徐紹楨任新軍第九鎮統制。

第九鎮有步、騎、炮、馬、輜、工等兵種以及衛生、氣球、軍樂、電訊隊,與當時的舊軍,即八旗、綠營等相比,堪稱完備。步兵的槍枝多半購於外國,有日本三八式、德國毛瑟式,也有為數不多的漢陽造。炮兵所用的炮有日本的平射炮和德國的管退炮。

第九鎮額定為12512人。(鎮即師)下轄第十七、十八兩協(旅),十七協下轄步隊第三十三標(團)、三十四標;十八協下轄三十五、三十六兩標;另有馬標、炮標各一,並工程、輜重兩營;後又有憲兵三營,設憲兵司令。

第九鎮軍紀比起舊軍也較為嚴明,規定星期天放假之日,外出官兵必須午後歸營。並標統、管帶帶員弁多名外出巡查,一旦發現有軍官和士兵逛妓院、上戲園,冶遊滋事者,立即抓回營地懲辦,以肅軍紀。徐紹楨編練有績,治軍有方,第九鎮被稱為「新軍模範」。

楊公井三牌樓都曾有駐軍

籌備之初,各標營舍(營房)大致規定:「現擬將第十七協步隊兩標,並工程、輜重兩營,暫就江寧建築營壘;其十八協步隊兩標,俱就鎮江附近地方擇其地面合式者,規畫營建。」

後來,第九鎮司令部及步兵第十七協司令部及所轄三十三、三十四標、馬標、炮標、工、輜、憲兵各營均駐在江寧城內;步兵第十八協司令部和所轄三十五標駐鎮江,第三十六標駐江陰。

三十四標的營房就位於今天的楊公井、八一醫院一帶,第三十三標位於御道街附近的標營與後標營;馬標和炮標在後宰門及現在的南京軍區大院內。直到今天,南京城裡就留有「三十四標」、「馬標」、「炮標」和「標營」等這些極具新軍特點的老地名。

到辛亥革命時,第九鎮在江寧城裡駐地略有變化,此時,第三十三標駐三牌樓;第三十四標駐花牌樓;馬標駐儀鳳門,炮標仍在小營附近;工程營駐上新河,輜重營駐漢西門。

第九鎮有不少革命黨人

新軍第九鎮成立後,同盟會員深入到新軍中進行宣傳活動,革命黨人趙聲、冷遹、柏文蔚先後在第九鎮當過管帶(即營長)、標統(即團長);倪映典、熊成基等當過隊官等。其中最有名的人物應數趙聲。趙聲,字伯先,鎮江人,同盟會員。第三十三標統帶,經常對官兵鼓吹革命。他有一首詩:「百年已過四分一,事業茫茫未可知;差幸頭顱猶我戴,聊恃肝膽與君期。欲存天職寧辭苦,夢想人權亦太痴;再以十年事天下,得歸當臥大江湄。」不少士兵爭相傳誦。他曾挑選各營中比較年輕而優秀的士兵二十多人保送到江蘇陸事小學去培養。趙聲的革命活動後被兩江總督端方聞知,將其撤職查辦。趙聲即避往香港,後在香港、廣州等地與黃興等同志從事革命活動,參與過黃花崗起義失敗後病逝。

第三十三標教練管為顧忠琛,也是一位具有革命思想的軍官。顧忠琛,字盡忱,無錫人。曾任安徽武備練軍學堂的教官、監督,後調第三十三標做教練管。在他的援引下,安徽新軍中的革命青年華士龍等人也來到第三十三標。在他們的影響下,該鎮下級軍官和士兵的革命思想,像即將爆發的火山,表面上平靜,但滾燙的巖漿在地下洶湧澎湃。

1907年7月,革命黨人徐錫麟在安慶發動起義,刺殺了安徽巡撫恩銘,馮熙接任安徽巡撫,不久,招顧忠琛從江寧第九鎮到安徽新軍三十一協任協統。而趙聲等因為革命活動,被通緝,離開第九鎮前往廣東;熊成基到了安徽。該鎮中的革命黨人好比種子,到處開花。

王曉華

相關焦點

  • 大清最後的希望,清末新軍,沒想到最終成了清王朝的掘墓者
    在電視劇《走向共和》中,新軍每日操課前軍官都有三問:「我們吃誰的飯」、 「我們穿誰家的衣」 「我們為誰家出力」。士兵齊聲應答:「吃袁宮保的飯」 、「穿袁宮保的衣」、 「為袁宮保出力」。清政府費心費力訓練出來的新軍卻皆將袁世凱視為衣食父母,敬若神明。竟達到了只知有袁宮保,不知有大清朝的程度。
  • 新軍,大清王朝為自己培養的掘墓人
    ——大清新軍,更讓人不由自主想起了「大清王朝為自己培養掘墓人」的奇葩歷史奇事。1903年(光緒29年),朝廷於10月成立了總理練兵處,並令各省成立督練公所,負責訓練新軍;並且裁減原有的舊軍(防軍、練軍及綠營),剩下的精選若干營為常備軍、後備軍及巡警營(即憲兵)。清政府原計劃以北洋新軍為中央軍、各省的新軍為地方軍,擬在全國編練36鎮(師)新軍。1904年,朝廷為進一步統一軍制,在北京設立了練兵處(後改為陸軍部),各省設立督練公所。
  • 湖北新軍為何能發動武昌起義?三大理由,北洋軍閥都心驚膽戰
    自強軍是張之洞於兩江總督任上所創建,與袁世凱小站練兵形成的"新建陸軍,,同屬清政府增設新式陸軍中實力較強的一支。1895年張之洞由兩江總督返任湖廣總督,帶回屬於自強軍的洋操護軍前後兩營五百人,由張彪、嶽嗣義分任管帶,聘德國人貝倫司多夫為總教習,委任天津、廣東武備學堂畢業生分任馬、步、炮、工兵種分教習。
  • 推翻了清王朝的孫中山,竟沒打贏過一場仗?
    泱泱五千年華夏大國,居然輸給了千年以來都沒有正眼瞧過的倭奴國,這給每一個有志之士內心重重一擊!這其中就有清政府的掘墓人——孫文。對清王朝再也不抱任何幻想的國父先生開始籌備起義。結果一槍沒放,事情洩露,領導者被捕,廣州起義宣告失敗。第二次,1900年10月,惠州起義。這一年,義和團大鬧京城,國父先生準備在惠州發動起義。起義軍人數一度達到兩萬。但最終因彈盡糧絕而解散。
  • 清朝訓練的數十萬新軍,為何最終集體起義,皇帝都拿他們沒辦法?
    因為這支軍隊全部是按照西方的標準組建的,因此也被稱作新軍。作為清朝最後也是最新的一支軍隊,清政府原本是要用來鞏固維持他的統治地位,結果倒好,因為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不得民心,這支清政府投入大量心血的新軍,在辛亥革命中竟成為推翻清朝的主力軍。就連象徵著被清朝統治的代表,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長辮子,也是從新軍開始被剪掉的。
  • 清朝訓練的幾十萬新軍,為什麼最終集體起義,皇帝都拿他們沒辦法?
    不管是哪個封建王朝,科舉制度都為朝廷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才補給,鞏固著封建王朝的統治。 在封建王朝時期,想要建功立業功成名就,最好的方法就是通過科舉考試。想要通過科舉考試,就必須要接受封建王朝宣揚的思想,說白了就是要接受封建王朝的洗腦。
  • 清末新軍:偉大的「背叛者」(國家命運·清末新軍·連載69)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軍在武昌首義,拉開了徹底埋葬清王朝的序幕。但「德不孤,必有鄰」,武漢新軍絕不是一個人在戰鬥,除去北洋軍大部之外,全國其它省份新軍幾乎群起相應。如果純從軍事層面講,清朝是被自己一手招募,一手豢養,一手訓練的新軍所埋葬。
  • 清末新軍:偉大的「背叛者」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軍在武昌首義,拉開了徹底埋葬清王朝的序幕。但「德不孤,必有鄰」,武漢新軍絕不是一個人在戰鬥,除去北洋軍大部之外,全國其它省份新軍幾乎群起相應。如果純從軍事層面講,清朝是被自己一手招募,一手豢養,一手訓練的新軍所埋葬。
  • 清朝有14鎮新軍,袁世凱只掌握6鎮,因何能挾天子叫板革命黨?
    甲午海戰慘敗,清廷決心改革軍制,編練新軍。光緒33年清廷決定在全國各省普建新軍,全部仿北洋六鎮之制,計劃共建新軍三十六鎮。新軍採用日本陸軍編制,以鎮為基本戰略作戰單位,鎮相當於師,協相當於旅,標相當於團。一個鎮(師)下轄步兵2協(旅),炮兵1標(團),騎兵1標(團),工兵1營,輜重兵1營,一個鎮加上其它雜役合計有12000多兵力。
  • 千瘡百孔的清廷,面對西方列強,居然能派出三支能覆滅王朝的軍隊
    清朝皇室們的祖先努爾哈赤攻入關口,才把強大的明朝給覆滅,就此開啟了新的統治王朝。前期的君主們賢明勤政,給國家的發展帶去了正面影響,還積極平定內亂,降服蒙古以及其他地區,把清朝帶領到了全盛時期。可惜不管哪個王朝,在其末期都是無能的。
  • 清王朝籤下的這些辱國條約,將泱泱中華拖向了長達百年的恥辱深淵
    一個曾經統治中華大地將近300年的清王朝,在開端時曾經也是有過一段時期的盛世,可惜在1840年的鴉片戰爭爆發前後,由清政府管理下的清王朝將中華大地,拖向了長達百年的沉淪深淵。那麼這個昏聵腐敗的清政府主要都籤了些什麼條約又都賠了多少呢?由於清王朝的嘉道中衰,引發起1840年首次鴉片戰爭的爆發,清軍戰敗清政府被迫求和,於1842年籤訂了《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並賠付白銀二千一百萬兩。同時也掀開了中國近代屈辱史的序幕。
  • 「漢陽造」推翻了清王朝,後來漢陽兵工廠只能靠各省軍閥訂單維持
    ),晚清名臣、湖廣總督張之洞決定將原擬在廣東建立的槍炮廠改建於武漢三鎮的龜山北麓,1892年開始施工,兩年後竣工,這就是漢陽兵工廠的雛形。用「漢陽造」裝備起來的湖北新軍迅速與巡防營等湖北舊軍在漢口及武昌等地發生激戰,而兵工廠所在之漢陽尚屬穩定,駐漢陽的新軍第42標(相當於團)宣布起義,接管兵工廠,「接收步槍7000支, 子彈500萬發,山炮150門,炮彈6千發,並全力趕造槍械以助革命,每晝夜出步槍60支,子彈3萬發,炮彈1-2千發」,從而為起義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裝備基礎
  • 清朝的北洋新軍下轄六個鎮,一個鎮到底擁有多少兵力?
    在很多資料中,袁世凱都是對外宣稱:「咱們北洋團體」,將北洋逐漸變成了自己的私軍。北洋新軍的組建標誌著中國陸軍的近代化,經歷甲午戰爭的失敗後,清政府痛定思痛決定打造近代新軍。在最開始的時候並沒有六鎮,1895年清政府派胡燏棻在天津小站練兵,編成"定武軍"。
  • 創建湖北新軍,是為了保護大清,為何最終卻葬送了清朝?
    從那一年開始,中國革命的思想逐漸贏得了民眾,逐漸上升為一種主流形態,至南京臨時政府成立而達到高潮。 如果從狹義去理解,所謂辛亥革命,其實就是指1911年在武昌發生的新軍起義,以及由此而引發的後續變化。所以,要說清楚辛亥革命的歷史,就應該知道新軍的起源、演變、價值與問題。
  • 新軍:清朝廷自養的掘墓人(國家命運·清末新軍·連載66)
    因此,必須徹底拋棄而編練新軍。新軍之所以為新,就必須採用「西法」訓練調教。聽說漢納根在天津閒住後,他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把他調到南京幫助自己編練新軍。後考慮漢納根這個人好誇誇其談,且不聽約束而放棄。他的計劃是以德國陸軍為學習對象,聘請有經驗的德國軍事人才為教習。
  • 張作霖是綠林起家,沒參加新軍也能稱為北洋軍閥?袁世凱:太大意了
    1901年沙俄趁八國聯軍侵華之際把軍隊開入東北,在東北的駐軍都跑到關內避戰,致使東北成為權力真空地帶,土匪肆意橫行,等到1905年日俄戰爭爆發後,日俄達成協議,東北主權歸中國,沙俄從東北撤軍。
  • 清朝末年,清政府苦心建立的新軍為何失控,不是起義就是逼宮
    清末建立的新軍,本來是慈禧太后等統治者用來維持其統治的利器,可惜其中的南北兩大翹楚——湖北新軍、北洋軍都完全失控,前者發動武昌起義,正式敲響了清王朝的喪鐘;後者則淪為袁世凱的私軍,幫助袁氏武力逼迫清帝退位,徹底終結了兩年多年的封建帝制。
  • 清王朝覆滅後,專門負責守衛皇城與皇帝的御林軍下場怎麼樣?
    新式御林軍的誕生清朝末年,國家內憂外患,為了抵禦外國列強的侵略,清政府開始購買先進的武器裝備,打造各種各樣的新式軍隊,其中最著名的當屬由袁世凱編練的北洋新軍,裝備精良戰鬥力強。清王朝內部腐化已經到了積重難返的地步,儘管配備了最先進的武器裝備,但這支御林軍的戰鬥力仍然不咋滴,倒是溜鳥鬥蟈蟈、吸鴉片這些人樣樣精通。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清王朝還是選擇了妥協。他們從北洋新軍中挑人作為御林軍的基層官員,彌補八旗宗室子弟軍事經驗不足的短板,也正是因為這樣御林軍的控制權悄悄發生了轉移,從滿清政府慢慢轉移到袁世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