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去看待盲盒經濟?

2020-12-15 潮玩袋鼠盲盒

盲盒聽起來名字比較陌生,他也是近兩年來比較火熱的潮玩。真要說怎麼看待就參考泡泡瑪特近年來的發展歷程,我的看法是每一代年輕人都有獨屬於自己年代的特色,盲盒也是不例外的存在。

很多成年人對於盲盒來說覺得這不是在割韭菜嗎?這不是在坑害年輕人的東西嗎?這貨就太偏激了這只不過是市場應運而生的一種方式,還記得以前小乾脆麵的水滸傳卡片嗎?還記得當年遊戲王的卡片成就獎?難道這就是所謂割韭菜嗎?

現在那一批人長大成人了,不再因為小卡片,小玩偶那麼單純去執著,每個人都有自己小家庭,每天為了生活奔波!這只是生活一個縮影不存在誰是誰的韭菜!

誰沒年輕過對嗎!生活就是有驚喜,有失落!有一款在當代流行的潮玩也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存在!

相關焦點

  • 盲盒經濟盛行,買盲盒的是一種賭博心理嗎?
    有網友應用物理判斷是不是賭博心理很簡單,如果東西不在盲盒裡,而是擺在外面賣,你還會買嗎?會熱衷嗎?會上癮嗎?如果你覺得吸引力下降了,那支撐你購買的就是你的賭博心理。我覺得有一定的道理。但盲盒經濟盛行,表明至少有很大一部分人對這類產品有興趣,且具有相應的購買能力。因為盲盒裡的商品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這讓某些人動了心思,吸引那些原本不太注意或是只是偶爾買的人過來買。和普通商品相比,盲盒這種售賣方式完全抓住了眾人的心理。新穎是一方面,它滿足了人的好奇心和某些人的賭博心理。再配上一些成功的營銷策劃,把人氣搞起來,從而提升購買力。
  • 盲盒經濟「高燒」不退,談談潮玩消費的背後
    文|科技茶館(kejichaguan)盲盒,或許是21世紀最大的「泡沫經濟」。2018年,泡泡瑪特僅上半年營收高達1.6億。其創始人兼CEO王寧透露:一位60歲玩家,一年花費70多萬購買盲盒。有人說,盲盒是新一代年輕人的社交貨幣;有人說,讓95後欲罷不能的盲盒本質不過割韭菜;還有人說,給盲盒交智商稅的人,都陷進了35年前宇宙牌香菸的套路裡……潮起潮落,萬物皆循環:盲盒潮玩圈,入坑早的一波人正在退坑;但同時還有新人積極入坑。資本造富場,盲盒正流行;那麼下一次,接棒盲盒的又是誰?回看盲盒經濟,我們或多或少能收穫一些前瞻性啟示。
  • 盲盒經濟大熱 1688平臺盲盒個性化訂單暴增
    隨著盲盒經濟大熱,瞄準這一營銷手段,各路商家都紛紛到1688找工廠加工定製盲盒。近日,記者從中國內貿批發平臺1688獲得的數據顯示,2020年12月上半個月,盲盒及衍生品的平臺成交額是11月同期的2.7倍,加工定製的買家數量同比增長了300%。
  • 瘋狂的盲盒經濟盡頭到底在哪裡
    疫情衝擊下,眾多企業都在使出渾身解數自救的同時,潮流百貨時尚品牌泡泡瑪特(POPMART)卻於近日宣布完成了新一輪戰略融資,融資額超1億美元,投資方為正心谷創新資本和華興新經濟基金。據透露,此次融資完成後,泡泡瑪特最快在本月赴港交所申請上市。遍布諸多商城的泡泡瑪特門店,總是聚集著諸多前來購物的年輕人。
  • 盲盒經濟:為了一份「未知的驚喜」 卻讓後浪們上頭
    雖然不少人認為盲盒是一把新的「割韭菜刀」,但外界很多人用電影《阿甘正傳》這句臺詞去形容「抽盲盒」,因為盲盒的存在,猶如這樣一盒巧克力。打開盒子之前,你永遠不知道裡面到底裝的是什麼。   今年月初,泡泡瑪特(需求面積:60-100平方米)開啟了赴港IPO之路,「盲盒經濟」被刷屏。
  • 85後創業賣盲盒,年賺4億:揭秘盲盒經濟,如何掏空年輕人的工資?
    賣什麼不重要,怎麼賣才是關鍵。 只要夠神秘,萬物皆可盲。 研究用戶心理的《上癮》這本書,提過一個問題:是什麼讓產品脫穎而出?是什麼決定了產品的走紅或消失?
  • 泛娛樂下的盲盒產業,有著怎麼的底層邏輯?
    令人「上癮「的盲盒背後有著怎樣的本質?「盲盒經濟」下又藏著怎樣的底層邏輯呢? 神秘和泛娛樂雙管齊下,連接Z世代 2011年,騰訊集團副總裁程武先生首先提出「泛娛樂」的概念,而泛娛樂也是在網際網路多媒體的基礎上,以文化內涵為中心,多領域協同合作,通過IP打造和繁衍來驅動其周邊文創產品的粉絲經濟。
  • 盲盒經濟能火多久?
    毫無疑問,盲盒經濟的火爆,與擁有消費能力且消費意識有所成長的新生代密切相關。而隨著泡泡瑪特的上市,投資人對其是否存在「泡沫」的質疑聲越來越多,同時發出質疑的還有:年輕人是否願意持續為盲盒類潮玩產品付費?
  • 泡泡瑪特市值破千億,盲盒生意怎麼成了「印鈔機」?
    不管什麼時候,盲盒店裡都擠滿了人,盲盒自動售貨機也出現在了商場的各個角落。不瞞你們說,連我那個不知道盲盒到底怎麼玩兒的朋友,看我抽完,自己竟然也抽了一個……所以,這究竟是個啥?小哪吒魅力無窮 | 圖蟲創意拆盒子真爽,不知道裡面是啥更爽對我們這些喜歡抽盲盒的人來說,收集盲盒不是為了獲得經濟收益(比如將來拿來賣錢),而是為了感情
  • 成也IP敗也IP,中日美盲盒經濟背後不變的商業邏輯
    更不用說聚集了大量Z時代和二次元愛好者的b站以及擁有大量知名漫畫、動漫IP的騰訊動漫,由於與盲盒的受眾、核心競爭力高度貼合,在暗中沒少發力。相較日本和美國的盲盒經濟,中國的盲盒經濟又到底有什麼不同之處呢?盲盒這股東風還能刮多久?對此,美股研究社試圖通過國內競爭格局以及日美潮玩市場的分析進行一些解答。
  • 看不見的驚喜,竟玩出1000億的市值,盲盒經濟你看懂了嗎?
    千億市值的「驚喜經濟」12月11日,泡泡瑪特在港交所上市,開盤一度暴漲超過100%,市值突破1000億港元,整個市場一片譁然。因為畢竟泡泡瑪特一年也就3億左右的利潤,300多倍的估值,確實不低。這麼高的估值,跟它的吸金能力有一定的關係。招股書顯示,泡泡瑪特總毛利率高達65.8%,線下店鋪淨利率是30%左右。
  • 看見新域|韓國大火的角色經濟是個啥?單價幾十塊的盲盒怎麼被炒到...
    國外韓國年產業市場達700多億人民幣的角色經濟究竟是個啥?所謂角色經濟,是指基於角色生產和角色消費這一系列生產經營和消費活動所形成的業態,涵蓋了漫畫、電影、動畫、明星等方面。《新西遊記》中的「妙漢」形象點評:從網絡聊天工具的表情包到基於明星開發的角色商品,韓國的角色經濟已經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角色經濟的本質就是賣形象,只有立得住、可辨識、能衍生的角色,才能創造具有更長生命周期、更大價值空間、更具想像力的衍生市場。
  • 盲盒引爆「驚喜經濟」 年輕人樂為「心情」買單?
    圖為西安民眾駐足於盲盒無人售賣機前。 張一辰 攝中新網西安1月10日電(黨田野 張一辰)「咔」的一聲,西安白領馮嘉拆開了盲盒。發現不是心儀的玩偶後,她有些失望。書桌上擺放的大大小小數十個玩偶,都是最近的「戰利品」。
  • 20萬人掏錢,千億港元市值,年輕人眼中的盲盒到底是什麼?
    怎麼方便麵袋換成紙盒,卡片變成塑料娃娃,就成了智商稅?而在這場關於盲盒是不是智商稅爭議背後,卻有一個根源問題要先搞清楚:當下年輕人都是怎麼看待盲盒的。帶著這個疑問,我們找了三個年輕人,聊了聊他們對於盲盒的真實感受。
  • 95後花30億,盲盒是一場驚天騙局嗎?盲盒成癮,小心入坑
    這還沒算哪些花費低於2萬的 最古老的95後也就25歲 剛大學畢業 他是怎麼做到每年花2萬塊錢去買玩具的 這種瘋狂 我只在收集寵物小精靈和108張水滸卡
  • 1688平臺盲盒經濟大熱,義烏一工廠每日發貨上萬件
    隨著盲盒經濟大熱,瞄準這一營銷手段,各路商家都紛紛到1688找工廠加工定製盲盒。記者從中國內貿批發平臺1688獲得的數據顯示,12月上半月盲盒及衍生品的平臺成交額是11月同期的2.7倍,加工定製的買家數同比增長300%。
  • 鳳凰網文創《文化風向標》發布盲盒報告:盲盒出路在何方?
    有報導稱,一位宅男家裡的盲盒公仔能擺滿一整面牆,平均每個月在盲盒上的花費要40多萬;一對夫婦4個月花了20萬在盲盒上;一位60歲的玩家,一年花了70多萬元購買盲盒;還有運氣爆表的人,通過轉手盲盒一年賺了10萬……  「萌既正義?」「抽中限量款!」
  • 市值破千億,盲盒怎麼成了「印鈔機」?
    無論你是否了解盲盒、是否理解這種潮流方式,都已經無法忽視盲盒所代表的流行文化。不知從什麼時候起,盲盒店裡都擠滿了人,盲盒自動售貨機也出現在了商場的各個角落。連我這個不知道盲盒怎麼玩的人,看完朋友抽完,好奇順手抽了一把,真香!所以,這個靠猜的盒子到底有什麼魅力呢?
  • 盲盒當道,韭菜橫行
    盲盒是年輕人的玩意,數據顯示18-24歲的玩家最多,但月薪8000-20000萬的消費者佔了9成。雖然盲盒被稱為95後5大燒錢愛好的No1,但實際上,論購買力還得是95前人群,畢竟經濟實力擺在那。盲盒的玩偶長得那麼可愛,試問哪個女生不想擁有呢?
  • 盲盒也會名不副實?泡泡瑪特盲盒涉嫌虛假宣傳,投訴之聲不絕如縷
    2019年可以說是盲盒經濟的爆發年,不僅是盲盒,漢服、潮鞋等都以一種魔性的態勢在發展著。所謂盲盒,如同小時候大家買乾脆麵集卡一樣,大家可以隨心盲目挑選隨機放著手辦或玩偶的盒子,收集齊一整套玩偶可是相當具有收藏價值甚至是經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