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投資的紀錄片《美國工廠》,引發了很多討論,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解讀,有些人看到了積極的一面,有些人更關注消極的一面,有讚揚,有反思,有抨擊。
既然這部影片是關於文化差異的,那麼兩國觀眾對於它的評價,也值得一看。
中國觀眾的評論
在豆瓣上,這部紀錄片評分8.5分,評分人數已經達到4000多人,還在快速增長。有趣的是,我們的點評人數遠高於IMDb(700多人)。不知道是該感嘆我大天朝人數多,還是我們更有學習和反思的熱情。
豆瓣上,最多贊(有一定代表性)的短評如下:
較多贊的長評,這裡就不展開了,有興趣可以去閱讀:
這些評論中,有談及自己的親身經歷和製造業發展的代價,冷眼分析整個故事中的所有人的悲哀,為中國工人的勤勞吃苦所感動,也有觀看影片後的價值取向衝突。
美國觀眾的評論
IMDb上,《美國工廠》評分7.4,目前700多個觀眾參與評分,有30多條評論。
以下翻譯幾條獲贊最多的點評:
8/10 中國是下一個在一個電影節上看過了。並不是對Rust Best(鐵鏽地帶)問題的粉飾,中國人來到美國,希望重新激活被關閉的GM工廠,為自動汽車和卡車生產玻璃。作為僱傭代頓地區常年失業人士的回報,他們希望工人們可以在低薪和不安全的工作條件下工作,因為他們沒有其他的工作機會。文化碰撞不容易,可更重要的是:所有的製造類工作都受到了自動化的威脅,不僅僅是那些美國人的工作。有一些文化願意為了生產而接受壓迫,有一些會抵抗。(74人中的60人覺得此評論有幫助 )
10/10 絕對精彩的影片我從來沒想到一部美國製造工廠的紀錄片會如此有趣。我是一個加拿大人,我認為這是一部必看的影片。對於美國小鎮製造業和中美文化差異,非常有趣的洞察。去中國工廠的整個旅程像是不真實的。不幸的是,這部電影的評分可能被一些希望對此避而不談的政見的人故意評低了。(55人中的46人覺得此評論有幫助 )
10/10 有趣而吸引人的非常有趣的紀錄片。中美文化的對比讓這部紀錄片非常值得觀賞。我們絕對可以從中國身上學到一些東西。(41人中的33人覺得此評論有幫助)
10/10 每個人都應該看一看值得說明的是,這不是一個有政治意圖的作品。歐巴馬也沒有參與到這個紀錄片的製作中。製片人是完全客觀地在呈現這個主題。我發現自己對中美雙方的工人和經歷都很同情——他們中的很多人有相互衝突的觀點。影片沒有給出容易的答案,而且不幸的是,也沒有真正的「完美」結局;鬥爭會繼續,自動化也在繼續替代工人們。雖然對於這個處境沒有真正的解決方案,它仍然是一部必看的紀錄片。它會讓你思考,給你洞察另一個文化價值觀的機會,而且,它很可能會讓你更加感激自己現在的生活。(33人中的25人覺得此評論有幫助)
7/10 失敗的兩面(這個評論非常長,花了較多的篇幅描述劇情,省略翻譯最後)製片人做得最好的,是讓我們看到問題的兩面。安全相關的問題上,很顯然什麼是正確的。而當曹說「人活著就是要幹活」時,我們也意識到兩個文化的差異比他們之間的7000英裡更遙遠。(24人中的20人覺得此評論有幫助)
還有觀眾也提到了美國工人所面臨的困難抉擇,「血汗工廠和失業,這是一個不公平的選擇。」還有一些觀眾對於影片中,管理層對待美國工人的做法,以及對於美國工人「懶、效率低」「喜歡被誇」「胖手指」等評價,感到氣憤。(說實話,這個部分,我也覺得影片有一些誇大。)
共識與不同
共識:文化差異無論是中國的觀眾,還是國外的觀眾,都異口同聲地認為這部紀錄片,比較客觀地呈現了兩種文化的不同和衝突。兩國人價值觀,人生追求,做事方式,都截然不同。
不同:對於差異的反應中國觀眾對這部紀錄片的反應更多樣,比如,有人覺得很客觀,也有人覺得有些偏頗;而國外觀眾普遍認為影片很客觀。另外,中國觀眾的反思和自我批評,遠多於美國觀眾,表達出來的情緒也更強烈複雜(有自豪的,也有難受的),而美國觀眾顯然在面對這樣的差異時,他們之間的認識是相對更同質和理性。
總的來說,這部紀錄片,儘量客觀地呈現了兩國在「製造業工廠」這個特定背景中的文化差異,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做得很不錯,但也有可能引起誤解,比如影片中的中國工廠文化(姑且認為它就代表了絕大多數其他工廠,沒有調查過的我不能確定),並不完全等於中國文化。
已經對中國人有些去人格化(depersonalized)的刻板印象的國外友人們,看完這部影片之後,會不會更難以想像我們跟他們不一樣的皮囊下,也有個性化的有趣靈魂:)
而正如紀錄片最後,自動化正在逐步取代人工,製造業的工作機會註定會逐漸減少,這是全世界或者全人類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之一。希望有一天,不同文化的我們,能夠從認識差異,進一步做到理解欣賞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