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關節是人體活動度最大的關節。它在多個方向上都能運動,如向前、向上、外展、內收、以及後伸等。但肩關節活動度大的同時也更易受傷和出現不穩定。某些職業也與肩關節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如清洗牆壁、掛窗簾和做園藝工作;遊泳、網球和舉重運動員,尤其是投擲運動員易發生肩關節損傷,而肩關節脫位則是一種較為嚴重的肩關節損傷。那麼什麼情況下容易造成肩關節脫位呢?脫位了怎麼處置呢?怎麼避免肩關節脫位等等問題想必是大家比較關心的話題,那麼今天就給大家講解一些關於肩關節脫位的一些知識。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肩關節的解剖結構:
參與肩關節運動的關節包括肱盂關節、肩鎖關節、胸鎖關節及肩胸(肩胛骨與胸壁形成)關節,但以肱盂關節的活動最為重要。習慣上將肱盂關節脫位稱為肩關節脫位。(dislocation of the shoulder joint)
肱盂關節由肱骨頭與肩胛盂構成。肩胛盂淺,由周圍的纖維軟骨及盂唇加深其凹度,再加上肩峰在肱骨頭及肩胛盂的上方形成的臼窩樣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肩關節的穩定性,並使肩關節有最大範圍的活動。肩胛盂雖然凹度很大,但僅能容納關節頭的1/4~l/3,所以臨床上易發生肩關節脫位。
肩關節脫位的病因與分類:
那麼肩關節脫位一般是怎麼造成的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創傷導致的,也就是所謂的間接暴力造成的。舉個例子,比如你的上肢正處於外展外旋的狀態時,突然跌倒了或者被外力重重撞擊了一下,這個力量就會通過肱骨傳遞到肩關節,使肱骨頭突破關節囊而發生脫位。當然別的姿勢也可能導致肩關節脫位,並且肱骨頭會從關節囊的不同方向突破出來,根據這個肱骨頭脫位的方向可以分為前脫位、後脫位、上脫位及下脫位四種類型。
如何鑑別是否脫位了呢?
首先肯定要有上肢外展外旋後後身著地受傷的經歷,並且感受到肩部疼痛、腫脹、肩關節活動障礙,其他一些特徵性表現還有:患臂彈性固定於肩外展20~30度,喙突下、腋窩內或鎖骨下可觸及肱骨頭;方肩畸形:患肩失去圓形膨隆外形,肩峰顯著突出,肩峰下部空虛,搭肩試驗陽性(上肢屈肘,肘部貼近胸壁時,手掌不能摸到健側肩峰,若以手掌觸摸健側肩峰時,則肘部不能貼近患側胸壁),直尺試驗陽性(肩峰至肱骨外髁的距離較健側長)。當病人排除骨折之後,應該儘早、輕柔復位,減輕患者的痛苦。
手法復位的步驟:
麻醉:不是每例都需要。可以嘗試輕柔復位,如不成功再選擇麻醉後復位。
手法整復要點:按摩肩部,松解粘連
旋外上舉,使肱股頭向外側轉動
足蹬牽引,外展外旋後,內收內旋,復位
復位後還需要您去拍個片子檢查一下:
1 再次拍片,確認復位,再次檢查有無肱骨頭和肩胛盂骨折;
2 上肢五大神經感覺運動功能檢查;
3 血管檢查:遠端動脈搏動情況,肩周有無血腫和血管雜音;
4 肩袖肌力檢查:內外旋和外展肌力的等長檢查。
固定
1 30歲以下者,吊帶保護3周;
2 60歲以上者,保護2周;
3 患肩活動遵循90-0原則,即前舉不超過90度,外旋不超過0度
功能鍛鍊
1周後解除上臂固定
2~3周解除固定,做肩關節活動
手術治療
當然有一些患者是不適宜做手法復位的,他們需要通過手術來進行更好的治療,比如:1青壯年患者,從事體力勞動,脫位時間超過三周以上,通過手法整復而失敗者;2陳舊性肩關節前脫位,合併血管神經壓迫症狀;3年老患者,關節破壞,不須參加重體力勞動;習慣性肩關節脫位亦可採用手術方法,但是術後關節功能多不滿意,不是首選治療方案。
還有幾個小問題,可能是你感興趣的喲
1.是不是所有人出現肩關節脫位後都會變成習慣性脫位?
答:不是。現代研究認為,肩關節脫位是否變成復發脫位與病人的初次發上脫位的年齡有密切關係。如果是年輕人,比如說是30歲以前出現第一次脫位,那麼由於 這些病人往往肩關節活動度在復位後恢復很好,且病人平常肩關節所需活動範圍較大,因此絕大多數會變為復發脫位。而初次脫位若發生在中老年病人中,比如超過 40歲的人,那麼他們在脫位後肩關節活動範圍往往難以恢復到脫位以前的水平,因而復發的機率相對較低。
2.出現復發脫位後,什麼時候作手術好?
答:如果已經是復發脫位了,那麼越早手術效果越好。因為每一次的脫位都會加重肩關節周圍的韌帶、關節囊以及骨骼的損傷,因而增加手術的難度。
3.如果做關節鏡手術的話術後要回復多長時間?
答:手術後,患肢需要用三角巾或吊帶掛在胸前保護6周時間,以使修復的韌帶癒合。6周以後,開始做患肢的功能康復。這時可以用患肢做日常生活,但不能從事 運動。到術後半年時,可以開始一些不太劇烈的體育活動,如跑步、仰臥起坐、遊遊蛙泳等,但不能遊自由式、仰泳、蝶泳,不能打網球或羽毛球。到術後1年時, 可以做任何體育運動。
4.關節鏡下手術需要多少費用?
答:如果您有北京市醫保的話可以節省很多,那樣的話需要大約1萬多元。但如果完全需要自費負擔的話則需要4萬元左右。
(本文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