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關節脫位最常見,約佔全身關節脫位的50%,這與肩關節的解剖和生理特點有關,如肱骨頭大,關節盂淺而小,關節囊鬆弛,其前下方組織薄弱,關節活動範圍大,遭受外力的機會多等。肩關節脫位多發生在青壯年、男性較多。
肩關節脫位按肱骨頭的位置分為前脫位和後脫位。肩關節前脫位者很多見,常因間接暴力所致,如跌倒時上肢外展外旋,手掌或肘部著地,外力沿肱骨縱軸向上衝擊,肱骨頭自肩胛下肌和大圓肌之間薄弱部撕脫關節囊,向前下脫出,形成前脫位。肱骨頭被推至肩胛骨喙突下,形成喙突下脫位,如暴力較大,肱骨頭再向前移致鎖骨下,形成鎖骨下脫位。後脫位很少見,多由於肩關節受到由前向後的暴力作用或在肩關節內收內旋位跌倒時手部著地引起。後脫位可分為肩胛岡下和肩峰下脫位,肩關節脫位如在初期治療不當,可發生習慣性脫位。
肩關節脫位手法復位是治療肩關節脫位的首先方法。復位手法多種多樣,以下介紹以下常用的復位手法。
一、手拉足蹬法
手拉足蹬法是《外科學》教材中重點推薦的辦法,由Hippocrate最早描述,也稱為Hippocrate法,也是中國醫學生使用最多的辦法,可由一人或兩人配合操作。手拉足蹬法操作相對比較簡單,而且復位效果比較確切。但是若患者肌肉緊張,復位較為困難,需使用較大的力量進行復位,有血管神經損傷及導致骨折可能的風險。
二、外旋法
外旋法是醫生一手將患肢轉向內收位,直到完全內收,另一手將患肢外旋,當外旋 70 至 100°時可以出現脫位復位。反覆操作可增加成果機率,據統計,該法成功復位率可達到80%以上。該操作方法用力輕柔,成功率高,對能平躺的病人可作為首選復位方法。
三、椅背法
椅背法復位,是先囑患者側坐在椅子上,患肢繞過椅背,腋窩處頂在椅背上,醫生旋後位握持前臂向下牽拉或者囑病人慢慢站起,通過患者自身的力量復位肩關節。這種復位大約有73%的成功率。椅背復位法患者痛苦少,單人即可完成,且簡單易學。
四、Milch法
Milch法有多種的改良方式,其原理是依靠肩關節各個機構的對位而非牽引來復位。可在麻醉下操作,適當地牽引前臂,外展外旋,用手將肱骨頭擠壓復位,復位成功率接近100%。
總的來說,肩關節脫位手法復位方法多種多樣,在臨床的實踐過程中建議選擇自己熟悉的方法作為首選復位方案。若單一的一種方法未能成功,可多種方法結合,互相輔助復位,但在復位過程中慎用暴力操作,在復位前後切記行X光檢查明確診斷,以免造成漏診或誤診。
原創:曾維再醫生
審核: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王海彬教授
文章所屬:王海彬教授團隊,轉發請標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