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臺北和上海的咖啡情懷 原來我們這麼近

2021-02-11 U臺說

內容來源:新一線城市研究所

轉載自公眾號:兩岸商匯(FM123TW)

關於臺灣的咖啡館,你能想到些什麼?

 

可能是走出過陳綺貞、蘇打綠的女巫店;也可能是《第36個故事》裡朵兒開咖啡館的執念;或是可以寄存杯子的海安的傷心咖啡館;亦或是溫州街喜鵲家的焦糖肉桂卷。當然更多的可能是綠色的星爸爸標誌,或是木桌上整排的虹吸壺。

 

在被建構的臺灣文學作品裡,咖啡店成為書和電影的故事背景;現實中,它也真切記錄著臺灣人的形色生活。

 

因為天然環境適宜咖啡樹生長,臺灣在日據時期就已開始種植咖啡。受到日本咖啡文化的影響,臺灣人很早就對咖啡有基本認知。1998年,星巴克進駐臺灣,掀起一波商業連鎖咖啡店的潮流,而後,桂綸美那句「整個城市都是我的咖啡館」廣告詞,更是帶動全民飲咖啡的風潮,臺北的咖啡店也就越開越多。 

臺北人愛喝咖啡,上海也是,這幾年,上海的咖啡館「爆發」,也有越來越多的臺灣人在上海開起咖啡館。

 

在統計了臺灣愛評網和大眾點評上的資料後,新一醬發現臺北擁有3271家咖啡館,上海擁有5296家。看起來臺北的咖啡館比上海少了很多,但別忘了,上海的面積是6341平方公裡,臺北的面積是271平方公裡,連前者的零頭都沒達到。

 

如果以行政區的密度計算,臺北咖啡館密度最高的地方是被稱為文教區的大安區,臺灣大學和臺灣師範大學都坐落在此。大安區每平方公裡擁有62.93家咖啡館。在上海,名列第一的是靜安區(當然我們說的是老靜安),這個數字是44.09家——在臺北,這個密度只能排到第三。

 

如果用萬人擁有咖啡館的數量比較,上海同樣遠低過臺北。2014年末,上海和臺北的常住人口總數分別是2425萬和540萬,很容易就可以計算出,上海每萬人擁有2.18家咖啡館,而臺北的這個數字是12.1家,接近上海的6倍。 


相對於咖啡館已經趨於飽和的臺北,上海的發展空間巨大。

 

國際咖啡組織(InternationalCoffee Organization)2015年發佈的《中國咖啡市場報告》(Coffee inChina)稱,過去幾年,不管是咖啡的產量還是消費量,中國市場都有兩位數的增長。2004年至2013年的十年間,中國市場的咖啡消費量增長16%。

 

國際咖啡組織的資料顯示,2013年中國人均消費5至6杯咖啡。儘管這個數字和美國的265杯、歐洲的295杯咖啡的數字比還差很遠,但同樣說明了密度對比的那一點:中國的咖啡店發展潛力巨大。

 

不管是臺北、上海還是其他城市,早期咖啡館的蓬勃發展都要感謝星巴克。1999年,星巴克在北京開了第一家店,它改變了中國人的咖啡消費習慣,同時也培養了一大批咖啡消費族群。

 

儘管越來越多的獨立咖啡館在過去幾年出現,但因為能方便快速地滿足城市人的咖啡因需求,以星巴克為代表的連鎖商業咖啡館依然是很多人的首選。

 

新一醬統計了連鎖咖啡館在臺北和上海的數量,發現兩地最多的連鎖咖啡館都是星巴克,上海有464家,臺北有93家。緊隨星巴克之後的連鎖咖啡館也都是大家熟悉的品牌:例如上海的上島、Costa、McCafé和太平洋咖啡,臺北的丹堤咖啡、怡客咖啡、85度C和壹咖啡。

在上海,似乎處處都感受到星巴克的包圍,但新一醬嘗試對比了兩座城市連鎖咖啡館和獨立咖啡館的分佈,發現不管是上海還是臺北,獨立咖啡館的數量都遠超過星巴克這樣的連鎖品牌——整個上海,一半以上的咖啡館都是只有一家店的獨立咖啡館。而臺北,這個比例就更高了,接近80%。 

商業化的連鎖咖啡館和獨立個性化咖啡館滿足了人們不同狀態下的需求。GABEE.創始人林東源就認為,「商業能讓更多的人輕易地接觸需要傳遞的事物。」如果你是咖啡的高頻次消費者,你會發現,整個咖啡行業都在變化,例如星巴克也開始做手沖咖啡。因為消費者的喜好在變,一些商業咖啡館也在慢慢朝精品咖啡的方向調整。

 

另一方面,精品咖啡館也開始參考連鎖咖啡館的經營策略。質館咖啡的董事長鄭松茂從2015年開始籌備質館咖啡館的加盟業務,在他的設想中,20平方米的質館加盟店主要做咖啡外送業務,這樣租金、裝潢和人力成本都可以減少。

 

如果從上往下看整張咖啡館的密度圖,你會發現咖啡館的數量從中心向外發散的規律,如果把地圖放大一些,隱約能看見幾個紅點集中的區域。  


上海的第一名還算常規,是外國人/朋友/同學/家人來訪上海必去的田子坊,0.25平方公裡的區域內有50家咖啡館。田子坊不僅是熱門旅遊景點,也是上海有名的創意園區。

 

如果加上星巴克呢?田子坊仍然是第一,並且是唯一一家排名與咖啡館數量不受影響的區域。

 

接下來的密度排名分別是淮海中路、朱家角、文匯路,限定區域內都擁有22家咖啡店——除了商業中心,咖啡館還喜歡開在旅遊景點和大學區附近。

 

再來看看臺北——排在前四的依次是西門町、東區、南京西路商圈和市府轉運站,幾乎都是臺北的大商圈。除此之外,靠近臺灣大學的羅斯福路附近有26家咖啡館,這和上海的情況類似,咖啡館通常喜歡開在學校和商圈附近。


臺灣人更愛開獨立咖啡館,但要在上海複製這一點並不容易,大部分時候,獨立咖啡館的選址都會在市中心週邊。

 

在選定淞園路作為GABEE.的地址前,林東源考察了紅坊、1933老廠房、M50和上海市中心邊緣地段的一些街邊店。鄭松茂則對質館加盟店的選址定下直接的參考標準,那就是儘量開在星巴克附近。

 

對於個人,咖啡館能促成思考、交談、交易、戀愛甚至婚姻,是生活方式的一環。對於城市,咖啡館是品位的體現。

而來上海開店的臺灣人,對這座城市和咖啡館抱有哪些想法?以下是新一醬對精品咖啡GABEE.創始人林東源(GABEE.是咖啡的閩南語發音)、精品連鎖咖啡館質館創始人鄭松茂的採訪。

林東源:2006年的時候,義大利有名的咖啡品牌illy在亞洲開設典藏杯巡迴展,我受邀在上海的開幕記者會上表演做咖啡,那是我第一次來上海,對上海的印象不錯。之後我常被邀請去大陸的不同城市授課和表演,這個過程中,我發現上海是咖啡產業最好和最能與國際接軌的城市。我希望GABEE.能有更大的發展平臺,就選擇來上海開咖啡店。

鄭松茂:2005年,我在上海開廣告公司,偶爾會想念臺北的咖啡,想喝的時候,就會去南京西路的凱司令點一杯咖啡和一個慄子蛋糕,再帶本書。那裡的咖啡很像早期臺灣賣的藍山咖啡、哥倫比亞咖啡,就是那種帶有產地的咖啡,這成為了我的回憶。後來我就想自己開咖啡店,喝自家的咖啡。

林東源:臺灣到處都有咖啡店,連便利店都提供現磨現煮的咖啡。臺灣生活節奏緩慢,咖啡館就是休息放鬆時去的空間,很多人文藝術的事情都能在這裡發生。但上海生活節奏快、商業元素更多。

因為臺灣咖啡發展的時間比較久,消費者對咖啡的認知比較高。上海消費者對咖啡的認知還偏向於早期階段,認為咖啡都是有濃鬱焦苦味的。這會影響到我們呈現產品的方式——在黑咖啡的品相上不能太多元,比如,精品咖啡應該保留原本果酸的味道,但我們不會表現得很鮮明。

鄭松茂:2012年冬天,質館第一家店開店,那天下午還下著雨,好多顧客在風雨中排隊,我看了很感動,那時都是來自臺灣的客人,那時候我發現原來質館還能幫人解決思鄉之情,臺灣人會買掛耳包和咖啡豆回去。就這樣,我們的生意先在臺灣人的圈子裡做起來。上海的消費者更像是一張白紙,所以後來我開始拓寬菜單的價目範圍,增加了12元到20元的咖啡,我希望用這樣的方式讓不喝咖啡的人也能嘗試一下。

在上海開店的成本更高嗎?

林東源:上海租房的價格比臺灣高,但人事費用便宜。可是如果同時考慮房租成本和人事成本,上海的總成本還是高過臺灣。這樣的情況下,上海的咖啡單價就會比臺北高,我們花了10年來瞭解上海市場,建立人脈。當初在籌備StayrealCafe by GABEE. 這家店的時候,遇到最大的困難就是原物料搜尋,我們沒辦法在淘寶上採購物料,因為無法辨認真假。後來好不容易拿到物料,發現同個牌子的東西產地不同,最後做出的咖啡口味不一樣,我們在這上面花了很多時間。

鄭松茂:來上海開咖啡館的臺灣人越來越多,但他們大多對在大陸開咖啡館這件事沒什麼概念。我第一次開店的時候並不知道要辦執照,許多法令法規都和臺灣不一樣。也遇到很多瑣碎的問題,比如二房東沒有把房租交給大房東,在第一家店裝修的時候被斷水斷電好多次。去年我們開始嘗試做加盟,希望就做20平米的店面,放兩三張椅子,大部分做外賣,這樣就節約了成本。我覺得很多咖啡店用簡餐來平衡收支的方式是錯的,正確的方式應該讓咖啡店落到各地,用O2O的模式打破距離與資訊壁壘。

堅持做精品咖啡?

林東源:從2004年在臺北開店到現在,我沒開設過任何一家連鎖店。入行第三年,我就確定我沒辦法開連鎖,因為咖啡店最容易發生變化的是人,人是影響咖啡品質最重要的原因。在上海淞園路開設的這家店,也不是普通咖啡館的盈利模式,而是一個咖啡師的培訓和訓練中心,同時還向其他咖啡店提供烘好的豆子。這邊的座位以劇場座位的方式呈現,吧檯像一個舞臺,咖啡師是表演者。以後我們會更專注咖啡的沖泡方式和產地露出,這有點教育消費者的意味。我更想把咖啡館看作一個咖啡文化傳遞的空間。

連鎖咖啡有存在的必要,它滿足人們對咖啡因的需求,商業不是不好的東西,有足夠的商業獲利才能支持你鑽研咖啡。上海的模式比較好,做的事情有對等的價值,華南很多咖啡館很難經營賺不到錢。

鄭松茂:精品咖啡館和連鎖咖啡館兩者本身並不能相比較,連鎖咖啡館相對應的是獨立咖啡館,精品咖啡也可以做成連鎖的。質館想開成像星巴克那樣多的連鎖咖啡店,加盟店模式賣的就是如何開咖啡店。

資料說明:大眾點評的資料統計於2016年2月17日,愛評網資料統計於2016年2月19日。過了這麼一段時間,時勢已有變化,但兩個城市的咖啡文化仍在急劇壯大,仍提供給大家參考。

相關焦點

  • 看這裡!原來我們對保存期限的誤會這麼大!|看家
    「下架日期」、「最佳賞味期限」、「食用期限」……這些印在食品包裝外面的名稱五花八門,但卻沒有一個名稱可以準確告訴我們食物是不是真的變質了
  • 臺北漫步:在小店親近這座城 Part 2
    但真正活過來的感覺,是抿一口komeda咖啡後,菜單上不會註明使用的是什麼咖啡豆,但咖啡的品種真的很多,這杯komeda咖啡應該是最經典的。我很喜歡臺北的一點,是一些年輕人開的小店,也願意起個大早,例如這間「餵我早餐」,外觀藍白配色的小店,在小區裡特別顯眼,招牌是漢堡和三明治,從早上7點就可以坐下來享用。
  • 會員專欄 | 臺北漫步 在小店親近這座城 Part 2
    但真正活過來的感覺,是抿一口komeda咖啡後,菜單上不會註明使用的是什麼咖啡豆,但咖啡的品種真的很多,這杯komeda咖啡應該是最經典的。我很喜歡臺北的一點,是一些年輕人開的小店,也願意起個大早,例如這間「餵我早餐」,外觀藍白配色的小店,在小區裡特別顯眼,招牌是漢堡和三明治,從早上7點就可以坐下來享用。
  • 半寓咖啡丨原來是老時光裡的乾洗店
    一開始我不是很懂什麼意思,在花蓮這幾天總算知道了,意思是只要來過這裡的人都有留下來的念頭。「是啊,這裡舒服到想留下來生活了」 等公車的時候,問了一下旁邊兩個從臺北來的女生公車路線,超熱情的,還主動去服務臺幫我拿路線紙。很順口的問了一句」可以跟你們一起嗎?」」好啊,我們一起!」
  • 小金門,跟大陸原來這麼近
    砲彈、風雞、北風獅、碉堡,儼然是小金門印象了,一騎上這斜坡,依稀可聽見軍歌昂揚。愛的教育、鐵的紀律、軍令如山,這些塗色標語,在臺灣幾乎見不到。要玩遍小金門也要三、四個小時才走的完,一到小金門九宮碼頭,旁邊就是旅客服務中心,舒適的冷氣和親切的旅遊諮詢,外面排了計程車和摩託車租借。
  • 原來我們被騙了這麼多年...
    在臺灣,我們也有或鹹或甜、正餐甜點兩相宜的可麗餅~不同之處在於:臺式可麗餅外型更巨大、餡料更澎湃、外皮還像餅乾般酥脆!這在原生地得優雅食用的餐點,經夜市攤販大器一改,宛如巨型甜筒內裝了一桌菜,充分顯現咱臺灣人的氣派!
  • 情懷 生命旅程的隨身水壺
    看一個朋友轉發這段文章是寫這邊文章的動機情懷的定義:擁有一種高尚(這詞自我去界定吧)的心境,以人的情感為基礎與生髮的情緒相對應。它細分為:心情/情趣&興致/猶胸懷/文學情趣(採自百度)。我們會在某個階段爬很陡的坡,那會很辛苦,可情懷只是一個讓你可以解渴的小水壺而已。猶胸懷:我喜歡日本/臺灣...,它們有一個共性:包容。人本就是自私虛偽的動物,這也是眾所週知的,只是大部分人不願意說出罷了,當你正面去接納它們時,要不要把它們掛在嘴邊重要嗎?我是寧可表現出美好的那一面,讓那些糟糕的就消化自己的能量裡的。自私虛偽既然存在了,何必還將與之對衡的大胸懷如裹足一般變小呢。
  • 聽跨界大咖怎麼說
    7月29日,以「跨界·創造力」為主題的CHTAtalks在臺北寒舍艾美酒店隆重舉行,來自兩岸三地、國際國內的酒店人、科技供應商、媒體人及航空、共享出行等領域行業大佬共聚一堂,就當前酒店跨界、旅遊、大數據、智慧酒店、臺灣民宿、VR和未來旅遊等熱門話題進行了深刻解讀。
  • 原來,我們已經民不聊生
    這天,聽到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學聯)代表發言,內容大致是:佔中者已經釋出善意,開放了一些主要路段給車輛行駛,盡量減低對大眾影響,但,為什麼政府仍然態度強硬,不肯交出公民廣場、不肯回應、不肯……這段話,有四個字非常觸動我:「釋出善意」,這四字讓我忽然想起另一場景:有個賊人打刧了我的錢包,取走錢財,丟回身份證給我之後逃逸。
  • 我們的|咖啡 • 不苦
    他:早上喝過Expresso,下午茶是Latte,晚上⋯⋯還是照舊吧~老闆:OK~明白~照舊Kenya,你「女朋友」呢?他:不是女朋友了啦~閨蜜閨蜜~她:老闆,我要摩卡就好了~多點巧克力醬,我怕苦~他和老闆:咖啡哪裡苦啊?她:咖啡那裡都苦!他和老闆在冒汗。
  • 睇相 | 原來這係香港(上)
    初中時,一群親戚去香港探親,帶回來一些雜牌觸屏手機和相機,他們說香港「人客」的家小到難以想像,而即便如此,「人客」竟然還想送我們舊衣服。這就是我對香港的第一印象:狡猾的商人、艱苦的百姓、兩地的隔閡。但經過幾年潮流雜誌的薰陶,我和好友露子實施先辦簽證後奏的計劃,決定初三暑假親身看看。抵達高大、空曠、潔白的國際都會的機場,我踩著行李車滑下長長的斜坡,進了市區。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內容是根據2014年臺北捷運隨機殺人事件、及「小燈泡」血案為觸發點,以受害人家屬和加害者家屬為主線,創作出一個關於媒體、政客、司法、殺人犯、輿論審判的故事,從而引發出一發不可收拾的網絡暴力與社會仇恨。
  • 話題│臺灣剪紙藝術家楊士毅 把歡喜的事剪給社會看
    圖/楊士毅提供 「我是很爛的小孩,功課什麼都爛到爆炸,永遠只能跟其他兩位同學一起霸佔倒數一、二、三名。」楊士毅講起童年,一臉雲淡風輕,彷彿不過是在訴說另一個故事,聽者卻感到糾心。楊士毅出生在雲林,鄉下的孩子,父母在臺北打拚寄錢回家,被奶奶拉拔長大的他直到6歲,為了念書,父母決定帶他上臺北。
  • 話題│臺灣公廁 讓我們看到城市文明的樣子
    圖/新北環保局提供 在人們的傳統印象中,廁所是個藏汙納垢的地方,上不得檯面的話題,更談不上有什麼學問。多年來,在臺灣有識之士的不斷努力下,臺灣公廁建設與管理水準不斷提升,民眾對廁所的刻板印象得到扭轉,對如廁環境的要求逐步提高。
  • 聯成娛樂:讓我們一起陪著她前往臺北小巨蛋
    不管是成本或演出時間(當初訂在學測前,網路一片哀嚎),怎麼評估都會賠錢,但安溥很認真的說明著這場演出辦在高雄的意義,而且很堅定一定要辦,即使這場演出可能會賠錢。從開賣不如預期到持平的完整呈現,一路走來真的辛苦,安溥忙著籌備演出又要走宣傳通告,我們忙著精算成本跟四處找尋資源,我們知道她一直都很擔心讓聯成跟著賠錢很不好意思,而我們也在思考如果賠錢,那她休息的這三年將怎麼辦,所以我們都很努力的想讓那場演出盡量不賠錢,最後我們還真的做到了。
  • 那些天我們走過的路
    9月15日臺北同上洪師傅牛肉麵、寧夏夜市中正紀念堂、眷村、臺北故宮博物館中正紀念堂是紀念蔣介石的場館,可以了解國民黨及蔣介石的一些觀點;眷村是國民黨老兵住的地方,離101非常近,實話說這個景點一般;臺北故宮博物館無需多言,必須要前往的地方,其中翠玉白菜、毛公鼎和東坡肉都是景點館藏
  • 漿果咖啡英語:Seed to Cup
    往期回顧:今天來了兩位在上海從事咖啡行業的溫州女孩,其中一位美女和我們分享了一個故事:一位老人來到了一座陌生的村莊,
  • │275
    好在漢景帝也明白這裡面的始末緣由,並沒有處死袁盎,只是將他削職為民。吳王劉濞發動叛亂之後,晁錯又想起了袁盎,這傢夥做過吳國的相國啊,吳王叛亂這麼大的事,他不可能一點風聲也不知道啊。只是晁錯一時沒找到什麼確鑿的證據,只得將這個想法暫時壓下來。
  • 這日本街景照讓臺中人驚:這不是我們__路嗎?
    大家可能有聽過一種把日本拿來跟臺灣類比的說法:「臺北=東京、高雄=大阪、臺南=京都」這樣,但是這種說法看久了也覺得很微妙,因為,臺中好歹也是臺灣的大城市,但是好像很少被拿來這樣比啊?可是,最近有網友表示,其實臺中才是臺灣所有城市中「最像日本」的地方?!
  • 冷灶燒出了火花 --臺北戲曲課之迴盪
    國華同學自打上海和廣州"留學"之後,回來發功了!朱湘也打趣地回應:」男女搭配,幹活不累。」臺北有個"天清地寧群組",以在臺北書院上過薛老師課的同學為主。自辦課程招生時,由這些同學自動自發邀請家人朋友,這是口碑相傳的方式。群裡先公布時間地點主題,然後每隔幾天,在群裡分享同學上戲曲的文章,漸漸暖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