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與世界格局|後疫情時代中美經濟走向

2020-12-14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6月28日報導(文/許緣 鄧仙來)隨著疫情蔓延逐步得到控制,各國政策制定者和經濟學家日益關注,在後疫情時代全球經濟將如何從重度萎縮中復甦。作為全球第一和第二大經濟體,美國和中國的經濟恢復情況更是受到密切關注。隨著復工復產陸續進行,經濟學家預計中美經濟有望在年內復甦,但仍有諸多經濟難題亟待解決。

距完全復甦道路漫長

德意志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亞太研究主管麥可·斯賓塞認為,在新冠疫情仍全球肆虐的當下,中國經濟正在改善並可能出現「顯著」增長,「內需恢復良好」,包括汽車、房地產銷售等一系列指標正在「恢復正常」,出口也好於預期。因此,中國經濟復甦將「非常顯著」,第二季度經濟增長率有望達到5%至6%。

根據彭博社匯總數據,消費者信心等美國多項經濟數據均顯現輕微而穩定的改善,但包括零售銷售在內的部分指標出現惡化。整體而言,根據美國全國商業經濟協會(NABE)6月8日發布的調查,經濟學家普遍預計第二季度美國實際GDP按年率計算將萎縮33.5%,但在第三季度轉為正增長,全年美國經濟將萎縮5.9%。

美聯儲主席鮑威爾預測,如果不會出現第二波疫情,「第三季度(美國經濟)很有可能出現正增長」,並有理由預計「下半年(持續)增長」,從長遠來看美國經濟有望復甦。他指出,雖然近期部分指標顯示美國經濟有所改善,但距離完全復甦仍有很長的路要走。由於產出和就業水平仍遠低於新冠疫情暴發之前,美國經濟何時復甦、復甦力度如何均存在高度不確定性,前景將很大程度取決於疫情走勢和控制措施的效果。在公眾確信疫情得到控制之前,美國經濟不太可能完全復甦。

穆迪分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馬克·贊迪認為,美國經濟已出現觸底跡象。本輪經濟衰退很可能始於2月而終於5月,是自二戰結束以來歷時最短、但也是最嚴重的經濟衰退。

不過,也有經濟學家對美國經濟復甦前景態度悲觀。美國智庫卡託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史蒂夫·漢克日前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表示,美國經濟可能需要很多年才能從新冠疫情造成的「巨大」損害中恢復過來,經濟復甦「不會馬上發生……道路十分艱難」。

斯賓塞指出,由於美國「過早」解除封鎖措施並重啟經濟,可能引發另一波感染和進一步的限制措施,美國經濟可能重陷困境,這將成為中國和全球經濟面臨的最大風險。

疫情將遺留經濟難題

雖然部分宏觀經濟指標有望在年內出現回暖,但從更廣泛的經濟角度來看,新冠疫情仍將為中美經濟遺留諸多難題。其中一項重大隱患就是因疫情期間出臺大額經濟刺激舉措而導致的政府財政壓力增加。

法國外貿銀行5月發布報告認為,疫情將為中國政府去槓桿的努力帶來阻礙。今年,中國政府債務將面臨兩大衝擊,包括必要的刺激措施導致槓桿率抬高和名義GDP增速大幅放緩。不過,隨著利率繼續降低以及政府持續抑制投資過熱,儲蓄日益攀升將有助於緩解債務負擔。

對於美國來說,政府債務危機或更為嚴峻。美國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摩根史坦利前亞洲區主席史蒂芬·羅奇日前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指出,在美國經濟增長相對強勁的2019年,美國聯邦債務與GDP之比就已達到79%,處於歷史高水平。而在低利率環境下,美國政府對控制聯邦債務興趣不大。因此,他預計今年這一比例還將繼續增長,並在2025年達到破紀錄的130%。但是,高債務將引發通貨膨脹等經濟惡果,給企業帶來巨大壓力,負面影響會顯現在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

除政府債務外,製造業活動下滑也將是中美兩國經濟面臨的共同難題。美國供應管理協會的數據顯示,美國製造業已經深陷萎縮。該協會預計,隨著各州經濟活動恢復,6月份情況將有所改善。但在新冠病毒疫苗或有效治療手段出現之前,社交疏離規定可能繼續限制製造業回暖。

中國製造業雖在疫情期間保持擴張,但IHS馬基特公司的數據顯示,受出口市場需求持續低迷影響,中國製造業增長勢頭仍然脆弱。該公司經濟學家克裡斯·威廉士表示,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經濟體在經濟復甦過程中仍面臨高度不確定性,在社交疏離、失業率高企、企業利潤下降的背景下,需求疲軟狀況將持續。

此外,美國國內消費低迷,意味著美國經濟恢復至危機前水平可能需要更長時間。截至6月12日,反映零售銷售每周變化情況的詹森紅皮書同店銷售指數同比下降9.7%,是疫情暴發以來最低水平。

美專家呼籲大力紓困

多數經濟學家認為,儘管美國聯邦政府面臨債務高企等危機,但為實現經濟快速起底反彈,國會仍有必要出臺大規模財政紓困法案,為市場注入更多流動性,緩解州和地方政府財務困境。

6月16日,包括美聯儲前主席本·伯南克和珍妮特·耶倫、兩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麥可·斯彭斯和羅伯特·索洛、前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成員馬丁·貝利和賈森·弗曼等在內的130名知名經濟學家聯名向美國參眾兩院致信,敦促其出臺更多經濟紓困措施。

經濟學家在信中說,新冠疫情引發的經濟衰退,其速度和嚴重程度都前所未有。歷史經驗表明,長期經濟低迷將嚴重損害所有美國人的經濟機會和財富積累。因此,國會必須出臺更多更全面的經濟紓困措施,否則州和地方政府將面臨潛在的、災難性的預算赤字,失業率也將在年內大幅上升。

贊迪也認為,進一步的財政援助至關重要。他建議國會批准對美國企業、消費者和地方政府的新一輪財政援助,否則美國經濟會在第三季度出現反彈後,在第四季度再次步入衰退。同時,贊迪認為美國是否會出現第二波嚴重疫情反彈也將決定經濟能否持續復甦。因此,嚴格管控疫情進展也十分重要。(參與採寫:本報駐華盛頓記者高攀)

相關焦點

  • 新冠疫情與世界格局|疫情加速世界後霸權時代到來
    參考消息網6月16日報導(文/吳心伯)縱觀人類歷史,經濟與技術發展推動社會進步,而戰爭與危機則改變國際政治進程。新冠疫情作為百年一遇的重大公共衛生危機,其衝擊遠遠超出人們的預料,它不僅引起了對衛生健康領域前所未有的關注,也加深了我們對國家治理、國際合作以及國際格局變化的理解。
  • 人民訪談:後疫情時代世界格局的危與機
    新冠肺炎疫情正對大國關係和全球化進程產生重大影響。中美關係歷經多年未遇的重大挑戰、國際關係格局也將面臨大調整。後新冠時期的世界會是什麼樣?中美關係未來走勢如何發展?中國應該如何應對?
  • 新冠疫情與世界格局|美知名經濟學家史蒂芬·羅奇:中美避免「新...
    美國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摩根史坦利前亞洲區主席史蒂芬·羅奇日前接受《參考消息》記者專訪,就後新冠疫情時代中國經濟走勢、中美關係、全球經濟發展以及全球化進程等備受關注的問題發表了看法。中美關係處於關鍵時刻羅奇認為,中美兩國經濟關係正在新冠疫情之下面臨新的挑戰。「中美經濟脫鉤論」是美國政府將兩國經貿摩擦政治化的產物。「在這種高度政治化的環境下,中美脫鉤並不令人意外,但會給美國和中國經濟帶來嚴重後果。」
  • 疫情催化下世界格局加速演變,新時代呼喚新理論、共識和行動...
    如今,美國的權勢衰落,在幾乎所有有關權勢轉移的話題中,國際社會都盯住了中美兩國。美國是當今世界的霸權國家,特別是冷戰之後,美國一家獨霸,而中國被認為是在美國之後綜合實力最強、最有潛力成為對世界擁有主導性權勢的國家。因此,在很多分析人士看來,中美對決就成了權勢轉移的主戰場,成為影響世界格局和秩序走向的主線。
  • 俄專家:新冠疫情影響中美競爭格局
    原標題:俄專家:新冠疫情影響中美競爭格局俄羅斯瓦爾代國際辯論俱樂部學術負責人費奧多爾·盧基揚諾夫1日在《俄羅斯報》網站發表文章稱,新冠疫情將影響中美兩國競爭格局。文章編譯如下:「疫情過後世界將會不同」的話語已成老生常談。毫無疑問,如此大規模的事件過去後總會留下痕跡。但是否該預期國際舞臺會發生巨變?尤其是考慮到,全球隔離並未激起新進程,反而成了在沒有隔離時已展開的舊進程的催化劑。力量格局的調整不可避免。
  • 《冷眼向洋看世界》出版:孟祥青教授解讀疫情下的世界格局
    然而,在當前全球疫情走向仍然不明朗的背景下,美國對華戰略進行重大調整,從以接觸合作為主向「競爭戰略」轉變。中美發生冷戰甚至熱戰的危險在上升。國防大學教授孟祥青將軍對新冠疫情下的國際關係、中美關係的新變化做了一個詳細的解讀。此解讀有助於讀者把握世界大勢,了解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和安全形勢。
  • 新冠疫情與世界格局|國際格局不會變成「冷戰」翻版
    參考消息網6月19日報導(文/崔洪建)儘管全球疫情依然膠著,持續時間和擴散範圍仍難確定,但隨著中國漸回常態、歐美國家開始趨緩,疫情後世界格局的走向正逐漸清晰。可以觀察到的是疫情正「讓歷史加速」,一些已有的趨勢會提前成型,可以預見到的是這種加速也會催生出新的思想和行動來「改寫歷史」。在疫情衝擊形成的歷史湍流中,會有更多的觀念衝撞和行為牴牾;在疫情起伏導致的世界失衡下,會有更多的風雲際會和折衝樽俎。是回到「更糟糕的昨天」還是走向一個「不會更糟的明天」,取決於我們現在如何看待和對待這個世界。
  • 中美關係在新國際格局下走向何方?這些大咖這麼看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推動國際格局加速演變。對於國際格局的演變方向,雖然各國專家意見不一,但是有一點是大家都認同的,即單極秩序已經不復存在,大國競爭不可避免地加劇。例如,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戰略和防務研究中心名譽教授休·懷特認為,冷戰後美國領導下的單極秩序不可持續,正在分崩離析。
  • 疫情重估國家定義,後疫情時期國際格局走向何方?
    美國總統打著「完成使命」的旗號發表講話,但他絲毫沒想到,軍事勝利註定是美國越南戰爭失利後的最大政治失敗。正是從那時起,美國「單極世界」和「新霸權」開始走向衰落。後來又發現,美國沒有能力迫使普京所領導的俄羅斯按美國方式配合世界,也無法遏制中國經濟和政治地位的上升。再後來美國在敘利亞爭奪戰中失利,並在經過18年無理又無望的戰爭後被迫決定撤出阿富汗。
  • 新冠疫情與世界格局|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拉迪...
    參考消息網7月30日報導(文/熊茂伶)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尼古拉斯·拉迪日前接受《參考消息》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已經控制住了疫情,並且有資源、有決心在下半年避免疫情的負面影響,隨著之前被抑制的消費需求釋放,中國經濟今年有望實現2%至3%的增長。
  • 新冠疫情與世界格局 | 柏林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麥可·齊恩:新...
    參考消息網6月5日報導(文/任珂)柏林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柏林自由大學教授麥可·齊恩近日在接受《參考消息》記者專訪時說,不應高估新冠疫情導致的危機對世界的長期影響,全球化進程不會在疫情之後受挫。
  • 震蕩與重置——疫情促世界格局加速演進
    中新社北京12月22日電 題:震蕩與重置——疫情促世界格局加速演進  中新社記者 刁海洋  2020年,不管它是不是有史以來「最糟糕」的一年,它無疑是當今世人所經歷過的最苦痛的一年。這一年,一場突如其來、尚未完結的新冠肺炎疫情給人類生命健康帶來嚴重威脅,導致經濟社會發展嚴重受損,一些欠發達地區陷入人道主義危機。
  • 疫情下的世界經濟與東亞
    江瑞平 張宇燕世界知識2020年在人們的百感交集中即將過去。這是一個註定「見證歷史」的年份。新冠疫情突然暴發且至今依舊在很多地區蔓延肆虐。全球經濟遭受重創,出現戰後前所未有的同步下滑,復甦步履則依然蹣跚且難以同步。此前已經出現的世界大變局因疫情而進一步加速,例如世界經濟中心和重心東移的步伐。
  • 大重構背景下的細思量——讀《後疫情時代:大重構》
    牽頭起草公司年終報告,進行形勢分析時想多些宏觀思考,於是在網上書店搜尋參考書,看到了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克勞斯·施瓦布與法國人蒂埃裡·馬勒雷合著的《後疫情時代:大重構》,當即拿下。這兩天,一邊改報告,一邊斷斷續續這完本書,感覺收穫蠻大。
  • 後疫情時代 中國或將引領世界經濟新格局
    01全球經濟重心東移的趨勢不會改變若干年後,如果回望2020年,對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是極其特殊的一年。這是全球化時代,人類是休戚相關的命運共同體,各國一起遭遇了一場病毒浩劫。同時,這場病毒浩劫又連鎖帶來了全球經濟的斷崖式萎縮和緩慢復甦,目前中國作為世界疫情控制最好的國家,經濟恢復也在穩步前進中。而針對「十四五」時期發展規劃,我國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適應新形勢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決策,必將為中國經濟發展開闢空間,為世界經濟復甦和增長增添動力。
  • 後疫情時代的全球經濟:無法喚醒的V型復甦
    (二)中美關係的博弈將造成全球貿易和市場的撕裂中美關係的博弈在新冠病毒疫情面前備受考驗,從過去兩年的發展態勢來看,對立和衝突幾乎成為了主要的詞彙。(二)商業銀行的盈利空間受到了進一步的擠壓新冠病毒疫情對於全球銀行業造成了持續性的打擊,2020年全球銀行業盈利狀況和資產質量明顯惡化,實體經濟和宏觀經濟基本面受到疫情衝擊後,銀行業的不良率將大幅攀升,中小銀行抵禦風險的能力相對較弱。
  • 「後疫情時代」的共振復甦——2021年中國經濟展望
    隨著疫情進入下半場,常態化防控措施將伴隨疫苗逐步投入使用,繼續為我國經濟保駕護航,再次暴發大規模疫情的可能性非常小,我國經濟有望穩健步入後疫情時代。預計2021年全年我國經濟將呈現前高后低走勢。隨著2020年四季度我國經濟重回接近潛在增速「正常增長區間」,2021年我國經濟同比增速將主要受基數影響呈現前高后低。
  • 新冠肺炎疫情對國際格局的影響
    新冠肺炎疫情將對中美關係和兩國實力消長帶來複雜的影響,但無論怎樣都不會改變國際格局演進的大趨勢,特別是大國政治格局不會走向兩極化。   始於2019年底的新冠肺炎疫情已經席捲全球,不僅給全人類的生命造成巨大損失,而且嚴重衝擊了世界經濟。這是一場全球性的災難,有人稱之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類遭受的最大浩劫,甚至有人就乾脆稱之為「第三次世界大戰」,是全人類同病毒之間的戰爭。
  • 新冠肺炎疫情後的中美博弈及國際形勢走向猜想,戰爭or貿易爭端?
    新冠肺炎疫情對整個國際經濟生態、政治生態影響巨大。中國的軟實力形象得到很大的宣傳,美國的國際地位遇到極大的挑戰,英法德等歐洲等歐洲強國的態度耐人尋味…疫情後會發生什麼?國外疫情形勢尚在持續惡化,英國首相詹森進入ICU病房,新冠肺炎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對全球影響最大最深遠的一次變量,是最,而非之一。美國的抗疫狀況非常糟糕,對經濟的影響可能在第一季度下降20%以上。2020年美國大選,川普遇到空前挑戰。在此時,美國會做何選擇?川普會做何選擇?
  • 中國經濟改革發展論壇:疫情加速了世界格局演變
    中國經濟改革發展論壇:疫情加速了世界格局演變 2020-11-26 12: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