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摩根史坦利前亞洲區主席史蒂芬·羅奇日前接受《參考消息》記者專訪,就後新冠疫情時代中國經濟走勢、中美關係、全球經濟發展以及全球化進程等備受關注的問題發表了看法。
羅奇說,中國政府為應對新冠疫情暴發所採取的舉措很不同尋常,確實證明了中國政府有能力控制住這場異常可怕的全球性流行病。隨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中國政府正致力於恢復生產和供應至正常水平,但全球經濟萎縮和外部需求低迷可能會對這一進程帶來一定挑戰。因此,中國政府應繼續著眼於深化經濟結構性改革大方向,明智地使用貨幣和財政工具,推進內部消費,加大自主創新,大力發展以服務業為基礎的經濟,助推中國經濟更好、更有質量的發展。
羅奇指出,無論是對中國還是其他國家和地區,現在的全球環境已經改變。考慮到中國經濟結構仍嚴重依賴出口,今年以來全球經濟沉淪將給中國出口商維持產出和就業增長帶來壓力。而中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貿聯繫反映出中國對外部需求狀況和主要市場(包括美國、歐洲以及東亞鄰國等)高度敏感。基於此,中國政府有必要制定「切合實際的增長目標」,並對改革議程作出相應調整。
中美關係處於關鍵時刻
羅奇認為,中美兩國經濟關係正在新冠疫情之下面臨新的挑戰。「中美經濟脫鉤論」是美國政府將兩國經貿摩擦政治化的產物。「在這種高度政治化的環境下,中美脫鉤並不令人意外,但會給美國和中國經濟帶來嚴重後果。」
「從加徵關稅到為美國企業提供補貼,促使企業將供應鏈搬出中國,(美國)國內反華勢力正在製造諸多不穩定的政治威脅。」這種趨勢也導致美國政府試圖將錯誤應對新冠疫情的巨大壓力轉嫁到中國身上,將「中美關係置於極具挑戰的關鍵時刻」。但即便如此,「中美兩國避免衝突、脫鉤和新冷戰至關重要」。
羅奇同時指出,以美國總統川普為首的共和黨人已經下定決心將中國定為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的主要議題,因此兩國關係短期內出現緩和的可能性不高。「我可以很容易預見到,在接下來的幾年,中美經濟關係破裂可能更加持久,中美經濟關係回到以往程度的可能性很低。」
全球經濟或呈「W型」增長
羅奇認為,與其說全球經濟將在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後呈現「V型」快速反彈或「L型」深度衰退,更不如說將呈現「W型」折線增長,復甦進程將「經歷波折」。
他說,全球經濟狀況的確有望在疫情結束後快速改善,但這主要體現在供給端,包括生產活動和就業正常化。需求端活動的正常化存在更大困難。
羅奇指出,通常來說,當消費者需求受外部環境改變而有所減弱時,這些被壓抑的需求會隨著情況好轉而被釋放,從而迸發強勁有力的「V型」復甦。但「新冠疫情之下不太可能出現這種情況,因為消費行為正受到(疫情)挑戰,並將發生改變」。
他認為,隨著疫情結束,消費者仍可能對外出活動心存恐懼,導致需求端復甦緩慢。如果需求端沒有跟隨供給端復甦而持續跟進,尤其是消費者對旅遊、餐飲等面向外部的活動需求持續低迷,將導致全球經濟改善進程難以持續,全球經濟復甦將「不會呈現直線增長」。
另一方面,受新冠疫情影響,很多外向型或面對面消費需求的實現形式將「發生巨大變化」,至少「在美國,基於實體服務業的消費舊模式將再難重現」。
羅奇以餐飲業為例說,餐廳、酒吧等服務設施在城市僱用大量員工。但隨著新冠疫情暴發,餐飲企業運力大幅下滑。「這首先意味著許多餐館可能再也無法重新開業」,存活的企業也將削減大量員工。因此,雖然「(餐飲等)行業不會消失,但實體企業和行業規模將會縮水,導致就業機會減少和收入降低,對收入和消費增長構成持久制約」。
打破現有供應鏈代價大
羅奇表示,世界從全球貿易增長、貿易自由化和經濟發展中獲益,而現在很多全球性整合進程受到幹擾,這對全球經濟增長不利,對美國、歐洲和中國增長不利。「如果取消供應鏈、跨境商品交易以及越來越多的服務和金融資本交易等全球化整合,全球經濟處境將會更加糟糕。」
羅奇認為,全球供應鏈缺乏足夠的鬆弛度或承壓空間,是疫情得以擾亂全球供應鏈的主要原因。他指出,現階段全球供應鏈體系下,「生產投入和原料提供者之間聯繫異常緊密,生產活動也與需求保持高度一致」,導致許多跨國生產商「幾乎沒有吸收衝擊的緩衝餘地」。因此,後疫情時代全球化進程將受到一定程度挑戰,通過貿易和資本流動來發展全球化的「陳舊而簡單的方法可能會在今年和未來幾年得到顯著修正」。
但他同時指出,眼下針對全球供應鏈的疑慮「更多出於政治目的,而非經濟考量」。全球供應鏈是全球一體化的重要特徵,打破現存全球供應鏈體系將導致全球經濟付出沉重代價。
【來源:參考消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