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皇帝擒鰲拜」這件事發生在康熙八年(己酉年)陰曆五月,在《清史稿.卷六.本紀六》中有如下記載:
「五月乙未,以黃機為吏部尚書,郝惟訥為戶部尚書,龔鼎孳為禮部尚書,起王弘祚為兵部尚書。戊申,詔逮輔臣鰲拜交廷鞫(ju一聲,審問的意思)。上久悉鰲拜專橫亂政,特慮其多力難制,乃選侍衛、拜唐阿年少有力者為撲擊之戲。是日,鰲拜入見,即令侍衛等掊而縶(zhi二聲,用馬繩捆的意思)之。」
這件事在正史之中記錄的非常簡單,並沒有小說演義中那般精彩,更沒有什麼魏東亭(二月河《康熙王朝》中虛構人物)、韋小寶(金庸《鹿鼎記》中虛構人物)等人的任何筆墨,哪怕些許相似之處都沒有留下一點點痕跡。
不過,正史中也說了鰲拜力大難以制服,選侍衛和少年勇猛者一起將其制服,可見這事並不是偶然發生的,而是早有預謀,所以,可以肯定的說當年陪同康熙一起擒鰲拜的是一群少年英雄,但是這些人裡面都有誰,書中並沒有詳細記載。
但是,我們可以從這一年八月的記載中窺探出一二端倪,《清史稿.卷六.本紀六》中有如下記載
「八月甲申,以索額圖為大學士,明珠為左都御史。」
很明顯,五月份剛剛擒獲鰲拜,六七月份的時候為蘇克薩哈、蘇納海、朱昌祚等人平反(《清史稿》中有詳細記載,就不再列舉),而八月份就封了索額圖為大學士,同時明珠為左都御史,這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就將索額圖、明珠二人大加封官,成為自己的左膀右臂,而康熙在擒鰲拜之前也沒有任何建樹,為什麼鰲拜一拿下就馬上封了這二人呢?很簡單啊,這是康熙在論功行賞啊,一定是索額圖和明珠在康熙親政擒鰲拜這件事上立下了大功啊。
而題目所問,跟隨康熙抓住鰲拜的那些少年都有什麼下場?當然是升官加爵了,但是那些侍衛和庫布不可能各個都能做到股肱之臣的位置,任何時候縱然是集體的功勞也要分大小,所以說,要想回答問題,我們先要確定「康熙擒鰲拜」的重要參與者,而如何確定?個人認為以康熙進行封賞的最大者為先,那麼,可以肯定的是,索額圖和明珠定然在內。
既然我們已經鎖定了「擒鰲拜」的重要參與者,就可以回答問題了,他們後來都什麼下場呢?
在剷除鰲拜的時候,索額圖任康熙的御前一等侍衛,事後連跳幾級直接成了大學士,在後面他還做過議政大臣、內大臣、保和殿大學士、並且在正黃旗內擔任佐領等職務,而其兄弟都世襲爵位,其兄為一等公赫舍裡·噶布喇,任領侍衛內大臣;其弟心裕襲一等伯、任領侍衛內大臣;而另一弟法保也襲一等公、任內大臣。
這索家簡直是滿門公侯了,而索額圖的職務也已經是大臣中的頂級了,可是這樣一位權臣卻在康熙四十二年被賜死宗人府,其家人也備受牽連,而且康熙還將索額圖說成了「本朝第一罪人」。
而明珠的下場就比索額圖好多了,明珠在康熙二十七年的時候被御史郭琇彈劾結黨營私,貪汙舞弊打擊異己,康熙在那時就已經把明珠罷黜,但是沒有治罪,保留了他內大臣一職,但是再也沒有重用過,而明珠也沒有再積極參與政治活動,他把精力都放在了經商上面,而在索額圖死後五年明珠年老病故,得了善終
都說「伴君如伴虎」,索額圖和明珠的下場為何截然不同?
有人說「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當然這是很多從龍者的下場,我們往往都會為這些人嘆息江郎才盡後被主子拋棄的悲慘命運,但是我們光看到「伴君如伴虎」的悲慘了,而並沒有探尋事情其中的本質。
索額圖的祖父是滿洲的「巴克什」,這個稱謂是對立於「巴圖魯」的,「巴克什」的意思是博學之士,他的父親索尼更是四朝元老,他們家族在努爾哈赤起兵的時候就率先歸順,並且在入關之前就是愛新覺羅家族的智囊團,索尼更是兩次輔助幼主,先是順治繼而康熙,而索額圖的親侄女又是康熙的孝誠仁皇后(胤礽的生母),其本人更是在康熙擒拿鰲拜加強皇權鬥爭中立下了頭功,所以康熙對其是百般信任。
明珠就不同了,明珠全名為納蘭明珠,是葉赫那拉家族首領的直系後裔,他們家族和愛新覺羅家族也是姻親,但是這情況又非常特殊,當年努爾哈赤從李成梁部脫離來到了葉赫部,葉赫的首領貝勒揚佳努將看上了努爾哈赤,便將自己的愛女許配給了他,而後生有一子便是清太宗皇太極,揚佳努死後葉赫部由其子布祿和其侄布齋擔任首領,在努爾哈赤和葉赫的戰鬥中,布齋戰死,布祿想要回兄弟的屍首,去換回來的是一半的屍體,從此兩個部落結下大仇,沒過多久,布祿因傷心過度也離世了,後來布祿的兒子金臺什繼位葉赫貝勒又被建州女真殺死,葉赫部全部淪陷,金臺什的兒子尼雅哈率部投降成為了八旗的佐領,而尼雅哈的兒子就是明珠。
明珠的祖父金臺什就是葉赫的末代王爺,而傳說中詛咒愛新覺羅家族的那位就是他,相傳他在戰死前曾發下毒誓:「吾子孫雖存一女子,亦必覆滿洲!」當然這都是演義了,不足為信。
簡單地將索額圖和明珠的身世介紹一下,大家就明白了,雖然索家和納蘭家都與愛新覺羅家族有姻親關係,但是索家是純粹的,而納蘭家還夾雜著世仇在裡面,而明珠的老婆是英王阿濟格的女兒,而阿濟格是多爾袞的同母兄長,都是後期被打擊的一派,所以說明珠和索額圖二人,康熙更信任索額圖而不是明珠。
而康熙將權力更多的給了索額圖而不是明珠,但是其實明珠的才能要遠勝索額圖,所以出於權力的制衡,康熙是兩邊都打著同時兩邊都捧著,但是索額圖陷入了太子案,太子胤礽企圖篡權,兩次被廢,而康熙認為太子之所以變壞全都是受了索額圖的影響,兒子捨不得殺,那就殺索額圖吧。
明珠雖然有錯,但是和索額圖相比要差很多,他只是謀取私利,而並未觸及皇權,同時,由於葉赫家族的世仇,康熙也不可能給予他太多的權力,即便給他也是百般掣肘,而當他被彈劾的時候,康熙愛惜其才,將他罷黜,實則也是對他的一種保護,而明珠也是個聰明人,知道在繼續下去就該犯大錯了,所以就急流勇退了。
為什麼清史中對康熙捉鰲拜的細節沒有大書特書,甚至連個侍衛名字都沒留下?
寫到這裡了,索額圖肯定是參加了康熙擒鰲拜的具體過程,而明珠也必然涉及此事,個人認為之所以沒有對擒鰲拜的細節大書特書,是因為擒鰲拜實為權力之爭,做法未免有失體面,皇帝是九五之尊,擒鰲拜的過程肯定同街頭混混打架一般,如果寫出來,這不是給皇帝丟人嗎,而且主要參與者索額圖後來獲罪賜死,沒有得到善終,皇家不想給他太多的筆墨,甚至康熙自己也說,索額圖除了在和沙俄談判有功之外,之前所做全都是罪過。
康熙除鰲拜就是為了加強皇權,如果鰲拜真的犯下逆天大罪,別說康熙不幹,就是那些手握重兵的王爺們也要辦了他,只是鰲拜沒有犯下非殺不可的罪過,但是康熙要親政就必須要掌握權力,而康熙當時執政的最大阻力就是鰲拜,鰲拜是代表著八旗舊勢力,他的所作所為不符合客觀發展的規律,而康熙要改革就必須剷除他。
鰲拜是輔政大臣,又是戰功赫赫的「滿洲第一巴圖魯」,想絆倒他也不是那麼簡單,絕對不是幾個小侍衛就能解決的,所以康熙就只能從自己人中選擇,於是便有了索額圖和明珠的出現,因為這二人不光是有能力,主要是其背後代表著滿洲的不同的勢力,康熙拉強人入夥才能擺平鰲拜,同時也更有力於自己日後的統治。
一朝天子一朝臣,這是亙古不變的廟堂規律,當康熙掌握了絕對權力後,如果明珠和索額圖能夠繼續當良臣,那麼永葆富貴就不是問題,但是要有了異心,就算立過天大的功,和皇權相比,也都是毛毛雨,所以索額圖必須死,而明珠提前離場其實是自己救了自己,否則如果他也陷身奪儲之事,估計要比索額圖更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