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跟康熙捉住鰲拜的那些少年,後來都什麼下場?真相令人震驚

2020-12-10 騰訊網

小皇帝擒鰲拜」這件事發生在康熙八年(己酉年)陰曆五月,在《清史稿.卷六.本紀六》中有如下記載:

「五月乙未,以黃機為吏部尚書,郝惟訥為戶部尚書,龔鼎孳為禮部尚書,起王弘祚為兵部尚書。戊申,詔逮輔臣鰲拜交廷鞫(ju一聲,審問的意思)。上久悉鰲拜專橫亂政,特慮其多力難制,乃選侍衛、拜唐阿年少有力者為撲擊之戲。是日,鰲拜入見,即令侍衛等掊而縶(zhi二聲,用馬繩捆的意思)之。」

這件事在正史之中記錄的非常簡單,並沒有小說演義中那般精彩,更沒有什麼魏東亭(二月河《康熙王朝》中虛構人物)、韋小寶(金庸《鹿鼎記》中虛構人物)等人的任何筆墨,哪怕些許相似之處都沒有留下一點點痕跡。

不過,正史中也說了鰲拜力大難以制服,選侍衛和少年勇猛者一起將其制服,可見這事並不是偶然發生的,而是早有預謀,所以,可以肯定的說當年陪同康熙一起擒鰲拜的是一群少年英雄,但是這些人裡面都有誰,書中並沒有詳細記載。

但是,我們可以從這一年八月的記載中窺探出一二端倪,《清史稿.卷六.本紀六》中有如下記載

「八月甲申,以索額圖為大學士,明珠為左都御史。」

很明顯,五月份剛剛擒獲鰲拜,六七月份的時候為蘇克薩哈、蘇納海、朱昌祚等人平反(《清史稿》中有詳細記載,就不再列舉),而八月份就封了索額圖為大學士,同時明珠為左都御史,這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就將索額圖、明珠二人大加封官,成為自己的左膀右臂,而康熙在擒鰲拜之前也沒有任何建樹,為什麼鰲拜一拿下就馬上封了這二人呢?很簡單啊,這是康熙在論功行賞啊,一定是索額圖和明珠在康熙親政擒鰲拜這件事上立下了大功啊。

而題目所問,跟隨康熙抓住鰲拜的那些少年都有什麼下場?當然是升官加爵了,但是那些侍衛和庫布不可能各個都能做到股肱之臣的位置,任何時候縱然是集體的功勞也要分大小,所以說,要想回答問題,我們先要確定「康熙擒鰲拜」的重要參與者,而如何確定?個人認為以康熙進行封賞的最大者為先,那麼,可以肯定的是,索額圖和明珠定然在內。

既然我們已經鎖定了「擒鰲拜」的重要參與者,就可以回答問題了,他們後來都什麼下場呢?

在剷除鰲拜的時候,索額圖任康熙的御前一等侍衛,事後連跳幾級直接成了大學士,在後面他還做過議政大臣、內大臣、保和殿大學士、並且在正黃旗內擔任佐領等職務,而其兄弟都世襲爵位,其兄為一等公赫舍裡·噶布喇,任領侍衛內大臣;其弟心裕襲一等伯、任領侍衛內大臣;而另一弟法保也襲一等公、任內大臣。

這索家簡直是滿門公侯了,而索額圖的職務也已經是大臣中的頂級了,可是這樣一位權臣卻在康熙四十二年被賜死宗人府,其家人也備受牽連,而且康熙還將索額圖說成了「本朝第一罪人」。

而明珠的下場就比索額圖好多了,明珠在康熙二十七年的時候被御史郭琇彈劾結黨營私,貪汙舞弊打擊異己,康熙在那時就已經把明珠罷黜,但是沒有治罪,保留了他內大臣一職,但是再也沒有重用過,而明珠也沒有再積極參與政治活動,他把精力都放在了經商上面,而在索額圖死後五年明珠年老病故,得了善終

都說「伴君如伴虎」,索額圖和明珠的下場為何截然不同?

有人說「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當然這是很多從龍者的下場,我們往往都會為這些人嘆息江郎才盡後被主子拋棄的悲慘命運,但是我們光看到「伴君如伴虎」的悲慘了,而並沒有探尋事情其中的本質。

索額圖的祖父是滿洲的「巴克什」,這個稱謂是對立於「巴圖魯」的,「巴克什」的意思是博學之士,他的父親索尼更是四朝元老,他們家族在努爾哈赤起兵的時候就率先歸順,並且在入關之前就是愛新覺羅家族的智囊團,索尼更是兩次輔助幼主,先是順治繼而康熙,而索額圖的親侄女又是康熙的孝誠仁皇后(胤礽的生母),其本人更是在康熙擒拿鰲拜加強皇權鬥爭中立下了頭功,所以康熙對其是百般信任。

明珠就不同了,明珠全名為納蘭明珠,是葉赫那拉家族首領的直系後裔,他們家族和愛新覺羅家族也是姻親,但是這情況又非常特殊,當年努爾哈赤從李成梁部脫離來到了葉赫部,葉赫的首領貝勒揚佳努將看上了努爾哈赤,便將自己的愛女許配給了他,而後生有一子便是清太宗皇太極,揚佳努死後葉赫部由其子布祿和其侄布齋擔任首領,在努爾哈赤和葉赫的戰鬥中,布齋戰死,布祿想要回兄弟的屍首,去換回來的是一半的屍體,從此兩個部落結下大仇,沒過多久,布祿因傷心過度也離世了,後來布祿的兒子金臺什繼位葉赫貝勒又被建州女真殺死,葉赫部全部淪陷,金臺什的兒子尼雅哈率部投降成為了八旗的佐領,而尼雅哈的兒子就是明珠。

明珠的祖父金臺什就是葉赫的末代王爺,而傳說中詛咒愛新覺羅家族的那位就是他,相傳他在戰死前曾發下毒誓:「吾子孫雖存一女子,亦必覆滿洲!」當然這都是演義了,不足為信。

簡單地將索額圖和明珠的身世介紹一下,大家就明白了,雖然索家和納蘭家都與愛新覺羅家族有姻親關係,但是索家是純粹的,而納蘭家還夾雜著世仇在裡面,而明珠的老婆是英王阿濟格的女兒,而阿濟格是多爾袞的同母兄長,都是後期被打擊的一派,所以說明珠和索額圖二人,康熙更信任索額圖而不是明珠。

而康熙將權力更多的給了索額圖而不是明珠,但是其實明珠的才能要遠勝索額圖,所以出於權力的制衡,康熙是兩邊都打著同時兩邊都捧著,但是索額圖陷入了太子案,太子胤礽企圖篡權,兩次被廢,而康熙認為太子之所以變壞全都是受了索額圖的影響,兒子捨不得殺,那就殺索額圖吧。

明珠雖然有錯,但是和索額圖相比要差很多,他只是謀取私利,而並未觸及皇權,同時,由於葉赫家族的世仇,康熙也不可能給予他太多的權力,即便給他也是百般掣肘,而當他被彈劾的時候,康熙愛惜其才,將他罷黜,實則也是對他的一種保護,而明珠也是個聰明人,知道在繼續下去就該犯大錯了,所以就急流勇退了。

為什麼清史中對康熙捉鰲拜的細節沒有大書特書,甚至連個侍衛名字都沒留下?

寫到這裡了,索額圖肯定是參加了康熙擒鰲拜的具體過程,而明珠也必然涉及此事,個人認為之所以沒有對擒鰲拜的細節大書特書,是因為擒鰲拜實為權力之爭,做法未免有失體面,皇帝是九五之尊,擒鰲拜的過程肯定同街頭混混打架一般,如果寫出來,這不是給皇帝丟人嗎,而且主要參與者索額圖後來獲罪賜死,沒有得到善終,皇家不想給他太多的筆墨,甚至康熙自己也說,索額圖除了在和沙俄談判有功之外,之前所做全都是罪過。

康熙除鰲拜就是為了加強皇權,如果鰲拜真的犯下逆天大罪,別說康熙不幹,就是那些手握重兵的王爺們也要辦了他,只是鰲拜沒有犯下非殺不可的罪過,但是康熙要親政就必須要掌握權力,而康熙當時執政的最大阻力就是鰲拜,鰲拜是代表著八旗舊勢力,他的所作所為不符合客觀發展的規律,而康熙要改革就必須剷除他。

鰲拜是輔政大臣,又是戰功赫赫的「滿洲第一巴圖魯」,想絆倒他也不是那麼簡單,絕對不是幾個小侍衛就能解決的,所以康熙就只能從自己人中選擇,於是便有了索額圖和明珠的出現,因為這二人不光是有能力,主要是其背後代表著滿洲的不同的勢力,康熙拉強人入夥才能擺平鰲拜,同時也更有力於自己日後的統治。

一朝天子一朝臣,這是亙古不變的廟堂規律,當康熙掌握了絕對權力後,如果明珠和索額圖能夠繼續當良臣,那麼永葆富貴就不是問題,但是要有了異心,就算立過天大的功,和皇權相比,也都是毛毛雨,所以索額圖必須死,而明珠提前離場其實是自己救了自己,否則如果他也陷身奪儲之事,估計要比索額圖更慘。

相關焦點

  • 歷史上跟康熙捉住鰲拜的那些少年,後來都什麼下場?
    而「智擒鰲拜」是他最為後人津津樂道的故事,那時候他剛剛掌權兩年,只有十六歲,卻能憑藉計謀除掉手握大權的鰲拜,這份謀略與勇氣實屬難得。當然抓捕鰲拜並非康熙一人的功勞,還有那些布庫(摔跤)少年的幫助,那麼他們後來又有怎樣的結局呢?
  • 歷史上跟康熙捉住鰲拜的那些少年,最終結局如何?
    歷史上跟康熙捉住鰲拜的那些少年,最終結局如何?鰲拜,滿洲鑲黃旗人。清朝三代元勳、權臣,出身將門,精通騎射。跟隨皇太極徵戰四方,攻克皮島,參加松錦之戰,平定農民起義,立下赫赫戰功,成為皇太極最信任的武將,號稱「滿洲第一勇士」。
  • 真實歷史上,幫助康熙擒鰲拜的摔跤少年,後來都什麼下場?
    康熙年幼登基,後來被鰲拜獨掌大權,為了能奪回權力,康熙暗中訓練一批少年侍衛,他們勇武過人,摔跤水平高超。終於等待時機,在武英殿將當時的滿清第一勇士鰲拜擒住,康熙清洗了鰲拜一派,開啟了親政的生涯。▲康熙畫像在影視劇和小說中,那些當年幫助康熙擒鰲拜的摔跤少年,後來都混出了名堂,有的甚至位極人臣。但是,在真實歷史中他們的結局如何呢?
  • 歷史上那些幫康熙除掉鰲拜的布庫少年,他們後來的結局如何?
    康熙雖知蘇克薩哈的罪名是「莫須有」,但卻無力保護自己的重臣。他眼睜睜看著蘇克薩哈全家被誅,知道這是鰲拜給自己的下馬威。 這名尚且年少的皇帝想要除掉鰲拜,但又不能表露出心思,因為就連宮中的侍衛都是鰲拜的眼線。於是,康熙想了一個辦法,先假裝玩物喪志,讓鰲拜失去戒心後,再徐徐圖之。康熙便和自己的貼身侍衛索額圖商量,組建一支布庫少年隊,也就是摔跤隊。
  • 歷史上捉鰲拜的勇武少年去哪了?不愧為康熙心腹
    捉鰲拜是康熙奪回朝廷大權,開始親政的精彩一筆。當時,康熙只有16歲,可謂少年天子,意氣風發。後人為了凸顯康熙的果敢與精明,一再將康熙捉鰲拜進行文學創作及演義。不過,從身份上看,極有可能參與其中。以上都是戲說。我們再來看看正史中的捉鰲拜情節。《清史稿·鰲拜傳》載:「康熙八年,上以鰲拜結黨專擅,勿思悛改,下詔數其罪,命議政王等逮治。」
  • 少年康熙擒鰲拜,那些一起和他戰鬥的夥伴們最後都怎樣了?
    不過,正史中也說了鰲拜力大難以制服,選侍衛和少年勇猛者一起將其制服,可見這事並不是偶然發生的,而是早有預謀,所以,可以肯定的說當年陪同康熙一起擒鰲拜的是一群少年英雄,但是這些人裡面都有誰,書中並沒有詳細記載。
  • 歷史上跟康熙擒鰲拜的那幫少年最後怎麼樣了
    我們所知道的擒鰲拜的精彩過程基本上都是小說演義中杜撰出來的,藝術只有源於生活並高於生活才能有生命力。我們看看小說中的那一幫擒鰲拜少年的樣子第一名:曹寅。這是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親爺爺。他也是從小跟著康熙長大的貼身侍衛。參加了鰲拜的抓捕過程。
  • 康熙少年智擒鰲拜,晚年為何會後悔,鰲拜是忠是奸?
    康熙擒住鰲拜時,很多人都說康熙是英雄,少年扳倒老臣,這樣的事情在歷朝歷代都很新鮮。扳倒鰲拜後,康熙也開始走上了勤政的道路。或許很多人不知,康熙在擒了鰲拜後有些後悔了,甚至晚年還特意給鰲拜平反,追封了他官職。那麼問題來了,為何曾經想盡辦法想除掉鰲拜,除掉了之後還要為其平反呢?
  • 為康熙除掉鰲拜的那群少年,後來身份不一般,還成立了一個組織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康熙繼位後,因為年幼,朝政被託孤大臣鰲拜所掌控著,少年的康熙成了擺設,但康熙有一顆雄心壯志,他想奪回政權,真正領導這個帝國,一場計除鰲拜的大戲就開始了。
  • 幫助康熙擒鰲拜的少年,最後結局如何?韋小寶:康熙是好皇帝
    而今天來聊聊康熙帝智擒鰲拜以及如何對待那些「布庫少年」,是不是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場。 鰲拜從成長到滅亡的人生經歷很具有代表性,歷史上不少功臣都是這樣的生命軌跡,非常值得大家思考借鑑。 面對年幼的康熙皇帝,鰲拜嘗到權力的甜味,逐漸失去自我約束,最後發展到無視康熙皇帝的地步,這讓康熙帝感到非常危險。鰲拜公然把持朝政,對於自己的敵人,即使在朝堂上也可以公開霸佔財產。
  • 康熙少年擒鰲拜,真是既魯莽又絕情!
    為了剷除鰲拜,康熙以摔跤嬉戲為名,悄悄地訓練了一批侍衛。後來鰲拜在覲見康熙時,康熙一聲令下,所有侍衛一擁而上,一下子擒住了鰲拜。康熙擒鰲拜這事,並不是現代編劇杜撰,在歷史上確有其事。據《南亭筆記》記載,鰲拜來到南書房之後,康熙便命侍衛給鰲拜看座賜茶。
  • 他們為康熙剷除鰲拜,最終落得什麼下場?
    自康熙八歲繼位後,大權一直是四大輔政大臣把持著,隨著輔政大臣之首索尼的病逝,鰲拜沒了顧忌,越來越放肆,先是矯旨殺了蘇克薩哈,又收服了遏必隆,可以說是權傾朝野,平時上朝連小皇帝都不放在眼裡,為了剷除鰲拜,康熙秘密招募一群少年練習布庫麻痺鰲拜,最終把鰲拜剷除,順利親政。
  • 為擒鰲拜,康熙找了一幫少年練摔跤,這些人後來升官發財了嗎
    而在擒鰲拜的過程中,功勞最大的應該就是康熙親自挑選的摔跤隊—「布庫少年」。「布庫」是滿語,就是摔跤的意思。就是他們在武英殿裡親手拿下了鰲拜。事成之後,康熙也沒有解散這個摔跤隊,而是繼續招募新的成員,改名為「善撲營」。
  • 那群幫助康熙「智擒鰲拜」的布庫少年,後來都落得什麼下場?
    其實"布庫"在古代的意思是"摔跤",這些少年們也都是整日穿著摔跤者的服裝,每天給康熙"表演摔跤"。這邊,康熙表面上是整天不務正業,沉迷於玩樂,讓鰲拜認為自己稱不上是對手,成功麻痺了對方。但實際上卻讓索額圖暗中培養這些少年,教他們武術,為日後除掉鰲拜做了充足的準備。
  • 當初跟著康熙擒鰲拜的幾個小布庫後來都混得如何,是否輝煌騰達了
    引起朝野驚恐,康熙震怒。 鰲拜勢力過眾,成為康熙親政道路上的一塊絆腳石。為了維護與集中皇權,康熙手裡急需一支能剪除亂黨的勁旅。鰲拜的錯誤,威脅皇權,僭越行事,屈辱濫殺朝廷官員,結黨營私等等。所以康熙只好找來一支由一群少年(初為六人:魏東亭、武丹、孫殿臣、趙逢春、狼譚、穆子煦)組成的隊伍,並以在宮內陪皇帝練習「布庫」(即摔跤,滿族的一種角力遊戲,蒙古語稱為布克,光頭穿白色短上衣和深色鞋子,兩兩相角,以搏摔僕才決勝負)的名義來掩人耳目。鰲拜徵戰半生,認為是小孩子的把戲,也就沒有放在心上。布庫的後來篇魏東亭,歷史上並沒有這個人。
  • 歷史上,那些幫助康熙擒拿鰲拜的「少年布庫」,他們的結局如何?
    但是,康熙非普通人,小小年紀的他就知委曲求全、隱而不發,見自己現在鬥不過鰲拜,他就暫時避其鋒芒,任由他胡作非為,自己在暗地養精蓄銳,靜靜等待反擊的時機。康熙八年(1669年),16歲的康熙終於等到機會,他暗中培養了一批孔武有力的少年布庫,借著這些布庫,他順利地將已變得極其鬆懈的鰲拜擒獲,而後將其囚禁於府中,繼而重掌皇權!
  • 班布爾善不過是鰲拜的走狗,為何康熙最終只圈進鰲拜,卻把他殺了
    康熙繼位之時,由於權臣鰲拜把持朝政,不把皇帝放在眼裡。於是在康熙大婚之後,就想要除去鰲拜了。他先偷偷訓練了一批會摔跤的少年,然後等時機成熟了就將鰲拜召進宮中,最後讓這幫少年將鰲拜擒拿了。二、背靠鰲拜雖然班布爾善算得上是康熙的一個遠房叔叔,但是從順治親政開始,連親王都沒有以前過的滋潤了,更何況是他一個國公了。順治和多爾袞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吧,於是順治親政以後,就開始打壓宗親,儘量不讓他們過問朝政,而幫助自己處理朝政的大臣都是外人。
  • 康熙王朝:康熙召鰲拜,鰲拜明知是要殺他,為何還敢一個人進宮?
    《康熙王朝》是一部很好的歷史小說!  鰲拜被康熙所擒,是康熙親政以來辦的第一件震驚朝廷和天下的大事!不得不承認,康熙的雄才大略!  但是,鰲拜被擒主要是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鰲拜的自負!  在當時的朝廷,說攝政王鰲拜是真正的行使皇帝的權力一點都不為過!  無論是官員任用,和職位升降,都是鰲拜說了算!
  • 鰲拜和索額圖都是被辦的大臣,為何在康熙眼中,索額圖是頭號罪人
    受電視劇的影響,我們都認為鰲拜是一個有謀逆之心的佞臣。其實真正歷史上並不是這樣的,鰲拜雖然貪戀權力,居功自傲,不把皇帝放在眼裡,但他從來沒有想過改朝換代。雖然他對康熙不敬,但是他對大清絕對是忠心耿耿的。康熙把他拿下也不過是想趕快親政,誰也不想一直當個擺設。鰲拜只不過是個權臣而已,其實他這類的大臣都沒有好下場。
  • 康熙為什麼會找一群少年擒拿鰲拜,而不是叫侍衛負責擒拿?
    戰功赫赫的鰲拜其實是忠臣鰲拜是清朝開國元勳費英東侄子,早年一直追隨皇太極南徵北戰,雖然後來的鰲拜權傾一時,不把康熙放在眼裡,但是從根本上來說,鰲拜還是忠於愛新覺羅氏,他沒有行篡逆之實,同時鰲拜確實對皇太極一脈極為忠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