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可持續競爭優勢 促進民辦高校發展

2020-12-22 中國社會科學網

民辦高校轉型發展既可以指一般意義上從規模擴張到內涵建設,實現辦學質量的提升;也可以指民辦高校在辦學模式上轉向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更好培養應用型人才。本文討論主要聚焦於後一種意義上的轉型發展。可持續競爭優勢理論為研究民辦高校在轉型發展中,如何利用已具備的有利條件,克服現有的疑難困境,並真正彰顯優勢實現突破,提供了分析框架。可持續競爭優勢理論注重闡釋組織特別是企業如何維持競爭優勢並實現持續性的成長。其指出當企業所實施的某種價值創造戰略無法被現有或潛在的競爭者踐行時,企業就具備了競爭優勢;而如果其他企業也不能複製這種戰略利益時,企業就擁有了可持續競爭優勢。在產教融合的改革背景下,面對外部環境的動態變化,民辦高校也需要進一步挖掘自身在機制、資源及文化等方面的優勢,更好地推動自身轉型發展。

激活獨特機制優勢 開闢應用市場

民辦體制機制就是市場體制機制,其基本特性是市場性。以市場性為基本特性的民辦高校體制機制非常靈活,具有兩個基本而又明顯的優勢。一是民辦高校內部運行高效。民辦高校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董事會是決策機構,重大事項由董事會決定,校長執行董事會決議,這樣既有助於保證決策的正確性,也有利於校長發揮特長致力於內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與此同時,民辦高校的機構設置和人員編制特別注重績效,「機構精練、隊伍精幹、成本低廉、行事高效可以說是民辦高校的一大特點」。二是具有較強的外部適應性。公辦高校內部管理體制是在計劃經濟時期所形成的,「校內各級領導管理幹部實行任期制,在有限的任職期間,重視管理而不重視經營,改革、創新的動力不足」,而民辦高校因其在體制機制上的改革和創新阻力小、動力強而具有快速調適的優勢。

具有體制機制優勢,是促進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激活民辦高校獨特機制需要面向應用市場,以應用市場需求為導向,培養應用型的人才。為此,需要做好如下工作。第一,落實並擴大辦學自主權。從宏觀政策看,《國務院關於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 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擴大民辦高等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專業設置自主權,鼓勵學校根據國家戰略需求和區域產業發展需要,依法依規設置和調整學科專業」。《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2016年11月7日修正版)規定,「非營利性民辦學校收費的具體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制定;營利性民辦學校的收費標準,實行市場調節,由學校自主決定」。相關法規已經為民辦高校自主設置專業和自主學費定價提供了政策依據。第二,強化二級學院的主體地位。學校與學院的關係影響到整個大學的辦學活力。當前民辦高校的院校關係中,校級層面基本上處於支配、強勢地位,而學院一級處於依附、弱勢地位,不利於面向應用市場。強化二級學院的主體地位,需要民辦高校依據高校特點和管理中心下移的要求,建立有序的校院兩級管理體系,明確校級、院級管理職責和工作流程,建立導向應用的二級單位考核體系。同時需要舉辦者以更大的胸懷建立「固定+浮動」相對透明的員工薪酬體系,革除目前普遍存在的薪酬體系「隨意性大不穩定、偏重理論授課實踐導向不足」等弊端。第三,賦予學生更大自主權。通過解除對學生的封閉或半封閉化規訓,保障學生作為個體所享有的自由和權利,同時為學生的創造性學習提供更加優越的條件,這不僅包括校內豐富的圖書資料、合格的師資、安全的食宿,還包括提供優越的校外產業學院、創新基地、實習實訓實踐基地等。

 盤活企業資源優勢 推進產教融合

我國民辦高校類型複雜多樣,在眾多的民辦高校類型中,相當體量的民辦高校是企業辦學型。筆者對我國100餘所民辦高校的調研發現,我國23.3%的民辦高校是由一家企業舉辦的,還有4.44%的民辦高校是由兩家企業舉辦的。這些高校依託公司或企業集團的豐厚收益和充足的資金流量進行規模化投資,引進現代化企業管理機制的運行模式,進行教育教學活動,並針對市場需求進行人才的培養。隨著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教育資源供求的矛盾日益突出,與此同時伴隨著民辦教育分類管理的實施,個人辦學的熱潮將激發更多企業家對教育的關注。

轉型發展、促進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關鍵是產教融合。所謂產教融合,是指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在結構、質量和水平上相互適應,形成學校和產業、企業渾然一體的辦學模式。民辦高校盤活內外資源,強勢推進產教融合,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第一,以務實的作風明確「應用型高校」的辦學定位,改變辦學初期規模為主、應試型的辦學模式,也要摒棄「東方哈佛」「民辦清華」等不切實際的目標,立足應用、面向地方、發揮優勢,走富有自身特色的應用型發展之路。第二,立足自身優勢,創立產教融合的典範。在「應用型高校」的辦學定位下,面向服務區域、行業的發展需求,包括民辦高校自身所依託行業、企業的發展需求,改變當前追求大而全、缺乏特色和優勢的學科結構和專業設置;注重對接區域重點發展的新興產業,主動布局有特色的學科專業,按照需求導向建立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的專業集群,同時推動科研項目成果轉化,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第三,大膽創新,探索產教融合新模式。當前有些民辦高校在積極探索行業學院的辦學模式,將高校與龍頭企業緊密融合,政府、行業、其他企業參與,以行業(企業)的生產鏈、產品鏈、技術鏈和服務鏈為對象開展集人才培養和科技服務於一體的應用型辦學模式。通過開辦虛擬或實體的各種行業學院,大膽創新,有助於強勢推進產教融合,形成產教融合新模式。在深化產教融合的背景下,政府也需要完善政策支持體系,特別是針對民辦高校所依託行業、企業,可以落實財政、用地等政策,使其降成本、補短板,提高企業參與辦學的積極性,實現企業和學校、學校和地方經濟社會的協同發展。

 激發創業基因 厚植「兩創」文化

很多民辦高校具有企業背景,也有一些民辦高校不是企業辦學型,但它的舉辦者是先在商業領域獲得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並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商業成就之後再來創辦民辦高校;還有一些民辦高校舉辦者原是一介書生,但在創辦民辦高校並在帶領學校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學習掌握了現代商業的遊戲規則和技巧。有學者分析過陝西民辦高校創辦者群體的市場戰略,認為成功的民辦高校創辦者都具有企業家的素質。比如有的採取了「看準目標,籌措資金,負債經營,迅速擴張」的辦學思路,有的開創了「自有資金+規模化貸款+硬體先行」的發展模式,也有的採用了房地產發展融資的觀念等。民辦高校形成於市場經濟之中,從競爭性市場中獲得資源,從誕生之初就帶有濃重的商業性,創新創業的文化氛圍更加濃厚。

民辦高校具有創新創業的文化基因。在民辦高校轉型發展、促進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背景下,需要激發創業基因,厚植民辦高校創新創業文化。第一,要講好民辦高校自身的創業故事,通過校史激活創業基因。改革開放以來,民辦高等教育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從少到多、從弱到強、從單一到多樣,每一所學校背後都凝聚著創辦者及其團隊的心血。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史,可以說就是民辦高校創辦者抓住改革開放大好時機艱苦創業、不斷探索、不懈奮鬥的歷史。民辦高校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如校史館、展覽館等,宣傳學校的創業史,通過講好自己的故事激發創業基因。第二,要結合自身優勢,大力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民辦高校在市場中求生存、謀發展,其中很多高校還具有行業、企業背景,應結合自身優勢通過各種形式大力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第三,要以創新創業為抓手,撬動人才培養體系改革。受各種因素影響,「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在結構、質量、水平上還不完全適應,『兩張皮』問題依然存在」,所以對於民辦高校而言,激發創業基因,推動民辦高校應用型轉型還有待以創新創業為抓手撬動人才培養體系改革。民辦高校需要藉助體制機制優勢,以創新創業為抓手,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優化課程體系結構,建立更加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的學科專業體系,同時引導企業深度參與學校教育教學改革(教材開發、教學設計、實習實訓等),使企業和學校真正融合,從根本上厚植民辦高校創新創業文化,從而實現企業的轉型升級和學校的轉型發展。

 (本文系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19NDJC265YB)、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攻關計劃課題(2018GH009)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浙江樹人大學民辦高等教育研究院;蘇州大學教育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陳新民 邱昆樹 王一濤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民辦高校集團化辦學的發展態勢、利弊分析及治理路徑
    面向普及化高等教育發展新階段,人民群眾對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選擇性需求日趨旺盛,單體民辦高校在社會經濟發展和高等教育發展的大背景下競爭力漸弱、生存危機加重,集團化發展成為民辦高校可持續發展、規模擴大和質量提升的途徑之一,同時也存在著潛在的風險因素。
  • 立德樹人:民辦高校的立身之本
    高校發展道路問題亦同此理。民辦高校與公辦高校辦學體制不同,實行董事會(理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民辦高校黨委發揮政治核心作用,為民辦高校的發展把舵引航。有些民辦高校為了在人才市場上取得競爭優勢,將培養目標聚焦於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在教育教學中往往過於側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課程設置的層次單一,思政課程的地位被邊緣化,專業類、實踐類課程思政元素滲透不足,沒有形成立德為先、育人為本的課程思政體系建設理念,存在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兩張皮」現象。
  • 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參加2020年廣東民辦高校科協聯盟年會並獲獎
    年廣東民辦高校科協聯盟年會暨聯盟換屆大會在廣州從化區舉行。  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學科與科技處周繼香老師(左一)代表學校領獎  「高校科協聯盟要持續加強組織能力建設,以科技創新助力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
  • 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民辦高校的高質量發展思考
    高等教育普及化發展不僅是規模和數量的變化,更需要新的質量內涵。以熱愛戰勝恐懼,依法依規全面推動質量提升2016年修訂後的民辦教育促進法,允許民辦高校自主選擇營利性或非營利性辦學,也從根本上釐清和解決了長期困擾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的一個重大問題。修訂前的民辦教育促進法規定了民辦學校是非營利性事業,同時又允許辦學者取得合理回報。
  • 好文|「公辦名校加持」拓寬民辦高校發展新路
    在北大和吉利學院(以及吉利集團)的合作中,北大向吉利學院提供支持是核心和重點,在此基礎上,北大可望進一步豐富與民辦高校合作辦學、開展科研攻關的實踐,形成公辦高校與民辦高校常態化共建機制。這對於拓寬國家資源、公共資源和社會力量支持民辦高校發展的渠道,推動民辦高校不斷提高辦學水平,實現「公(辦)民(辦)融合發展」「產學研融合發展」,具有重要的探索示範價值。
  • 江蘇大學教授:民辦高校振興需「苦練內功」
    前不久媒體報導,湖北有些高校開學後出現了部分新生沒有來報到的情況,主要原因還在於學生的選擇更為理性、多元化。可以預見,在今後一段時間內,大學的質量、特色、品牌將成為學生選擇高校的重要因素,高等教育優勝劣汰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在這種情況下,若學校沒有特色,辦得太平庸,自然而然就鮮有學生問津。民辦高校遭遇生源荒,並不是因為廣大學生不願意上大學,沒有上學的需求,而是因為不願意上沒有特色、不好就業的學校。
  • 什麼是民辦高校?本科線上考生哪些高校和優勢專業值得報考?
    很多本科線上幾十分的考生,在報考時,院校的選擇往往更難,眾多的民辦院校,辦學實力參差不齊,到底該如何選擇呢?今天陳老師帶著大家了解一下什麼是民辦院校?哪些院校值得報考?各院校的優勢專業有哪些?優勢專業:國際商務與管理、國際商務與會計、國際商務與市場、商務信息與技術、藝術設計、機器人工程2、西安歐亞學院西安歐亞學院位於世界歷史名城古都西安,是一所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批准,以管理、經濟為主,藝術、文學、教育、工學等協調發展的國際化應用型普通本科高校
  • 廣西政協界別協商會建言加快民辦教育高質量發展
    11月23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召開「落實民辦學校優惠政策,加快民辦教育高質量發展」界別協商會,為促進民辦教育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強化服務意識,協調各方關係,推動民辦教育有序發展。」自治區政協委員、廣西職業師範學院副院長陳湘桂認為,政府相關部門要協調公辦教育與民辦教育的關係,鼓勵師資、生源、土地等公辦教育資源有效支撐民辦教育。協調發改、財政、稅收、人社、教育、金融等各有關部門政策資源與民辦教育投資者的關係,做到支持民辦教育的各種政策應給盡給、一次給完。
  • 努力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高質量發展
    高校要堅持與區域崛起同休共戚、與國家興盛同頻共振、與世界進步同向共行,努力擴大科技成果的源頭供給,加快探索科技成果轉化的有效途徑,不斷縮短從「0到1」「1到N」「N到100」的突破進程,著力以卓越的全面創新貫穿科技成果轉化全鏈條。一要始終將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高質量發展作為高校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使命。
  • 資興:剷除草皮改種艾草 促進可持續發展
    「這幾天,我們一直在噴藥殺死草皮,然後全面翻耕整理,再種上艾草、花卉、蔬菜等農作物,促進可持續發展。」星塘村地處資興市城郊,緊鄰周源山、唐洞礦區。因稻田缺水、水利設施受損等歷史原因,近幾年不少村民將稻田改種草皮,或將土地租給他人種植草皮,追求「周期短、見效快」的效益。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種植草皮這種「連皮帶草鏟走」和破壞耕作層、造成水土流失的行為讓人警醒。
  • 推動縣域高中學校持續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思考
    因為當一個學校發展到一定的高度的時候,與我們對標對表的學校也會不少,我們在研究別人,別人也在研究我們;我們在做的,別人也在做;如果因循守舊,故步自封,不求變通,學校的發展必將會迎來新的瓶頸。 筆者認為要繼續保持自身的辦學優勢,推動學校持續高質量發展,一要抓實常規,不斷濃厚幹事創業的氛圍,二要堅持創新,持續打造先進教學生產力,三要借力發展,破解制約學校發展的瓶頸。
  • 首批國家「雙萬計劃」名單出爐,東軟學院成為民辦高校最大贏家
    經各高校申報、高校主管部門審核,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評議、投票,共認定了首批4054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6210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根據「軟科」1月13日最新發布的入選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名單的統計結果,在已公布具體入選情況的422所高校中,共有10所民辦高校(含獨立學院)入選。
  • 誰說民辦高校不香,山東這5所民辦本科高校,都是全國一流民辦高校
    山東所有大學名單,共計146所,其中本科學校70所,專科學校76所,民辦大學名單,共計40所,其中民辦本科大學26所,民辦專科大學14所。相比於山東省著名的山東大學,中國石油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等名校,那些民辦高校就顯得存在感極小,但不是所有人能考上名校的,每個考生都有選擇學校的權利。
  • 一位民辦高校校長的18年堅守
    一位民辦高校校長的18年堅守  58歲的楊利幹了18年的民辦教育。年輕的時候,他在國家級重點科研團隊從事科研工作,擔任過「銀河-Ⅱ」巨型計算機系統主管設計師和「銀河-Ⅲ」巨型計算機系統主任設計師,後來在著名的東軟集團擔任高級管理者。突然轉身去做民辦高校的校長,是他未曾想過的職業選擇。
  • 促進「一帶一路」可持續融資的發展
    促進「一帶一路」可持續融資的發展 2020-12-22 11: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濟南市教育局關於強化民辦非學歷教育培訓機構屬地管理的意見
    濟教成字〔2015〕2號各縣(市)區教育(教體、成教)局,高新區社會事務局,市屬民辦非學歷教育培訓機構:  為促進我市民辦非學歷教育培訓健康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山東省教育廳關於民辦教育強化屬地管理健全規章規範的意見
  • 2020中國民辦大學競爭力排名:100所高校上榜!黃河科技學院第三
    浙江樹人學院,位於浙江省杭州市,創辦於1984年,是教育部首批批准的民辦高校之一,2003年升級為本科院校,其國際經濟與貿易、工商管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為優勢專業,連續多年在中國民辦本科院校競爭力中榮獲第一。
  • 變革創新、優勢互補實現澳門可持續健康發展——訪澳門城市大學...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深圳近年來正是通過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邁向高質量發展。葉桂平認為,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體制機制創新,使科技創新真正成為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這也為澳門促進經濟適度多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借鑑的寶貴經驗。
  • 【社論】西湖大學,為民辦高校打破玻璃天花板
    上一次高校進行如此大刀闊斧式創新改革,還是八年前的南方科技大學。只不過,南方科技大學是公辦大學,而西湖大學是私立大學。西湖大學堪稱是探索高等教育多元化發展的「試驗田」。我國頂尖高水平的大學都是公辦的,而在美國,公辦高校主要承擔教育公平的責任,處在世界科研前沿的國外名校,如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等很多是民辦高校,其經費來源主要來自社會。
  • 產教深度融合促進學校特色發展
    近年來,陝西國際商貿學院發揮企業辦學優勢,積極探索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了一批技術技能型人才,產出了一批應用技術成果,為區域發展作出了努力。陝西國際商貿學院是我國著名中藥企業步長製藥創辦的民辦本科高校。2008年升本以來,學校確立了應用型高校的辦學定位,和「植根西鹹,面向陝西,服務基層一線」的服務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