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眼鏡可以幫助我們看得更清楚,助聽器可以幫助我們聽得更好。
但是,現實中戴助聽器往往比戴眼鏡麻煩多了,而且助聽器效果的滿意度也遠遠不如眼鏡。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來揭秘,也希望大家對助聽器的效果有個合理的期待。
為什麼助聽器的滿意度不如眼鏡?
助聽器和眼鏡,二者的相同點,就是都可以補足人體器官某些功能的不足,而且都是需要到專業的機構進行驗配的。選配眼鏡時,驗光師會根據近視、遠視或散光的程度,選擇不同屈光的鏡片,讓使用者試戴;選配助聽器時,驗配師也會根據聽力損失的程度和音域範圍,選擇適當的助聽器。
對於絕大多數視力下降的人來說,戴上眼鏡之後,視力基本能恢復到正常。但是,選配助聽器後,並不能百分之百恢復失去的聽力,還是有可能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比如
聲音夠大,但不夠清晰,理解不了什麼意思…
聲音有時太輕聽不見,有時又太吵無法忍受…
安靜環境下聽得好,但有噪聲時就聽不清了…
這是為什麼呢?
這就要從視力損失和聽力損失的原理說起了。視力問題在本質上是機械傳遞問題,而大多數聽力問題與神經有關。
近視或遠視是眼球晶狀體變形所導致,眼鏡可以彎曲進入眼球的光波,從而矯正視力。矯正後的視覺信號,傳遞給功能正常的視覺神經系統,因而可以恢復正常視力。
大部分聽力損失是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或者混合型聽力損失,是因為內耳毛細胞或聽覺神經損傷所引起的。這就有點像眼睛的「視網膜脫落」和「視神經萎縮」,並不僅僅像近視那麼簡單。
聽力損失者面臨的困難不僅僅是聽到的聲音的音量變小,而是對聲音頻率的接收與分析能力也都會受到影響。
而助聽器的設計基本上只是一部放大器,戴上助聽器後,原本聽不到或很難聽到的聲音被選擇性放大,幫助我們更好地「聽到」,但它無法代替大腦來分辨聲音。
我們該對助聽器有怎樣的合理期待?
1.助聽器不是真耳,聲音可能和真耳聽到的不一樣
就像我們使用假牙一樣,再好的假牙用起來和真牙也是有區別的,助聽器也是如此。助聽器是電子設備,和人耳的機制肯定是不一樣的。聲音在被處理放大的過程中可能會有不同程度的失真。
助聽器使用者要積極地正視這個效果,堅持使用助聽器重新認識各種生活中原本熟悉的聲音。隨著適應時間的延長,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助聽器是可以幫助患者更好聆聽的。
2.助聽器不能讓我們的完全聽力達到健聽人的狀態
助聽器並不能治癒我們的聽力損失,只能延緩或減小聽力再次下降的可能性。
助聽器的真正作用,是將聲信號放大,最大限度的保證我們能夠聽到,但並不負責讓我們聽懂。
「聽到」和「聽懂」是兩碼事。完整的聽覺系統不僅有耳朵,還包括大腦。當發生聽力損失後,大腦的聽覺中樞受到的刺激減少,相應的突觸就會變得越來越弱,從而影響我們對言語的理解。
所以,能不能聽得懂,還得大腦說了算。
另外,就像我們正常人一樣,在噪音環境下可能會聽得不太好。佩戴助聽器,在噪音環境下的效果也會不如安靜環境。
3.助聽器需要花時間去適應才能達到較好的聆聽效果
佩戴助聽器並不像我們戴眼鏡一樣,戴上的那一瞬間就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初次佩戴助聽器的聽損患者,可以從簡單的聽力練習開始,循序漸進,最終適應自己的助聽器。例如先在安靜環境下,再到嘈雜環境下,剛開始可以每天戴2小時,後續逐漸增加時間等。
佩戴助聽器只是幫助我們改善聽力的第一步,後續還需我們進行聽力康復。從不自然到自然,從聲音雜亂到從容地交流,這是每一個成功康復的聽障人士都必須經歷的過程,時間長短因人而異。
驗配助聽器並不是配完就完事了。聽力康復是一個比較複雜的過程,需要患者本人、家屬、聽力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才能最終達到一個比較理想的效果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