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力損失,顧名思義,聽力出現了損失。
根據耳部的不同病變部位,聽力損失常常可分為傳導性、感音神經性和混合性聽力損失。
為了量化損失的不同程度,我們習慣上用聽力圖來度量不同的聽力損失。根據聽力圖上不同的曲線形狀,有平坦型、下降型、陡降型、上升型等聽力損失。
然而,即便是兩位弱聽人士的聽力圖有相似甚至相同的曲線形狀,他們的聽力情況卻可能是千差萬別。
今天我們來說說低頻聽力損失(即上面說的上升型聽力損失),一個有些人碰上可能聽力痊癒,有些人必須戴助聽器,有些人可能聽力越來越差,甚至用上助聽器或人工耳蝸都沒效果的聽力損失。
01、什麼是低頻聽力損失?
低頻聽力損失,從字面意思就可看出聽力損失主要集中於低頻,在聽力圖上從低頻到高頻逐漸上升,呈現「爬坡」的曲線形狀,也叫上升型聽力損失。
說到它的聽力損失類型,常見於有外耳或中耳病變的傳導性聽力損失。當然,如果是傳導性聽力損失,那無疑是比較簡單的,而我們這次要說的是低頻下降的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
這在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中一般是較少見的,但不管是對於弱聽人士還是驗配師來說,一旦碰上卻是比較棘手的。
02、低頻聽力損失有哪些症狀?
患有低頻聽力損失的弱聽人士可能會出現「重女輕男」的現象,即在日常生活中能聽清楚女性或兒童的說話聲,但聽男性聲音卻很費力。
這個從聽力圖呈現的低頻聽力下降可以了解其原因:
男性的聲音一般比較低沉,以低頻為主,而女性或兒童的聲音則較尖、細,以高頻為主,低頻聽力損失正好是低頻部分損傷,聽低頻(男聲)比聽高頻(女聲)更費勁。
當然,因低頻聽力下降,低頻聽力損失者對於日常環境聲音的感知也很弱,常常聽不到交通噪聲、他人講話聲(尤其是噪聲環境)。
相較於容易被忽視的高頻聽力下降,低頻聽力損失反而更容易因為「聽不到」而被人們發現自己聽力的問題。
03、引起低頻聽力損失的原因有哪些?
通常,這種類型的聽力損失是先天性的。
例如梅尼埃病。早期是低頻下降型的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還有以眩暈和耳鳴為主症狀表現。不過在後期,隨著眩暈的反覆發作,聽力可繼續下降而發展為其他不同曲線形狀的聽力損失。
再例如聽神經病。
雖然聽神經病的聽力圖類型多種多樣,但常見的、典型的是低頻下降的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且常表現為「聽得見而聽不懂」。
此外,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競爭壓力的增大等,近年來,後天獲得性的低頻聽力損失也逐漸增加,這說的就是當下年輕人經常熬夜、長期多度勞作等引起的一種突發性耳聾。
這種突發性的低頻聽力損失初期大多會有耳朵悶脹感,耳鳴,聽自己說話回聲大等表現。
04、患了低頻聽力損失,怎麼辦?
對於突發的低頻聽力損失,它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突發性聾,治療原則與突發性聾基本一致,關鍵是搶佔時間,積極治療!
要知道,在突發性聾中,低頻聽力損失的預後效果可以說是最佳的,甚至可以恢復至正常聽力。
當然,預後要想低頻聽力損失不反覆,放鬆心態、起居有常、食飲有節很重要!
對於穩定的低頻聽力損失,建議通過助聽器來合理放大聲音,補償低頻下降帶來的聽力問題。
但是,低頻聽力損失可不像聽力圖上那條「爬坡」的曲線那麼簡單,助聽器調試的時候,往往多補償低頻反而沒有用,甚至聽得更不清楚。
而低頻聽力損失調試的精髓是,根據聽力圖曲線反其道為之,適當增高頻,降低頻,並根據不同弱聽人士的需求使用提高信噪比的助聽技術。
當然,對於一些特殊的低頻聽力損失,如聽神經病,助聽器有一定聽力改善效果,但言語識別方面的障礙難解決,且可能有些人改善效果不錯,但有些人的卻很差。
雖在有些研究報導中聽神經病的人工耳蝸植入效果顯著,但因聽神經病的定位診斷尚不明確,人工耳蝸的預期效果也存在很大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