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臺灣和美國有那麼多殘障人士,中國卻很少看到?

2021-02-15 社會創業家


在知乎上,有人問到:臺灣的街道上為什麼有許多殘障人士?


也有人問到:為什麼在美國可以看到很多殘障人士?


還有人問到:為什麼中國很少看到殘障人士?


在中國,為啥很少看到殘障人士?

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我國總人口數及第二次全國殘障人士抽樣調查,我國殘障人士佔全國總人口的比例和各類殘障人士佔殘障人士總人數的比例,推算2010年末我國殘障人士總人數8502萬人。

各類殘障人士的人數分別為:視力殘疾1263萬人;聽力殘疾2054萬人;言語殘疾130萬人;肢體殘疾2472萬人;智力殘疾568萬人;精神殘疾629萬人;多重殘疾1386萬人。各殘疾等級人數分別為:重度殘疾2518萬人;中度和輕度殘疾人5984萬人。

所以在街道上看不到殘障人士,不是沒有殘障人士,而是他們不出門,主要有以下四個原因:

1、重度殘疾,不能出門

重度殘疾是指完全沒有自理能力的殘障人士,比如四肢癱、重度腦癱,重症肌無力後期等等,這些殘障人士只能靠家人照顧生存,除非去醫院時外出,絕大多數時間躺在病床上。


2、社會歧視,不敢出門

殘疾人由於身體的缺損變樣,形貌異於常人,出門會遇到好事者指指點點,竊竊私語,這給殘疾人反饋的信息是:TA是一個異類。還有一些人則看不起殘疾人,居高臨下,殘疾人本來在社會上競爭力弱,再加上怕人議論,就索性不出門了。

3、無障礙差,不便出門

無障礙是限制殘疾人出行的重要元素之一,比如盲道被佔用;比如一個坐輪椅的殘疾人出門,電影院有臺階、書店有臺階、商場有臺階、銀行有臺階……對於截癱的普通輪椅族來講,任何一個5CM以上的高度的臺階都是快步過去的門檻。

4、無社會需求,不用出門

每個人都有社會需求,殘疾人當然也有。屬於殘疾人的社會需求,無非就是工作和需求,可是在中國殘疾人找工作非常難。無法出門工作,結合第三條外面路障重重,等於既不能工作,又不能出門去餐館吃飯逛商場,自然變成無社會需求,也就不用出門。

在臺灣,殘障人士是怎麼出門的?


臺灣對於殘障人士的保障與相關配套措施雖然稱不上完整,但每年都不斷提升與改進。

1、臺灣政策鼓勵殘障人士出行和工作

舉彩券行業為例,規定:「凡屬中華民國國籍,年滿20歲(或18歲以上未滿20歲但已結婚)且具工作能力之身心障礙者、原住民或低收入單親家庭,並無下列事實或行為者,可申請成為本行之立即型彩券經銷商。 」所以當你到臺灣旅遊,會看到滿街都是坐著輪椅的無行為能力之人在販賣彩券。

十五年前,這些殘障人士都是拖著個破碗,趴在夜市地上當乞丐的,走過去扔個十塊給他,不禁說聲:「好可憐的殘障」。以前講「殘障」,後來講「身心障礙」,臺灣一直致力於減少對於身心障礙人士的歧視,用詞改了好幾次,無障礙設施若建設的不好,也會被民眾檢舉與批評,大家會互相監督,互相提醒,互相幫忙。

至於身心障礙人數,可參考以下統計資料:「身心障礙者人數:截至101年底止領有身心障礙證明(手冊)者計有111萬7,521人,較100年底增加1.55%;身心障礙人口佔總人口之比率為4.79%,較100年底微增0.05個百分點,續呈逐年上升趨勢。」  臺灣人口約 2300 萬人,每 23 人身邊就有 1 位身心障礙人士,所以在路上常看見是正常的,何況他們許多人都是正常在做生意呢。

臺灣在前幾年把大部份公交車替換成了「低底盤公車」,就是遇到殘障人士時,車身會降低,然後放下斜盤讓他們輪椅能推上來。 臺灣的計程車(Taxi)隊「臺灣大車隊」也推出了殘障人士專用叫車服務,只要打電話就會派大型車輛來接送,司機還會抱你上下車。

2、臺灣殘障人士利用APP推動城市友善餐廳進程

民以食為天,挑選一家適合的餐廳來品嘗美食,常是人們調劑身心、連結情感的方式。面對臺北街頭林立的餐廳,對於殘障朋友、老年等群體而言,「這家餐廳我進得去嗎?」絕對是用餐前的第一大挑戰。


 

餐廳在空間設計、服務溝通上包含種種細節,都可能影響殘障人士用餐體驗。因此臺灣「眾社會企業」開發了一個友善且無障礙的資訊平臺,與殘障朋友一同體驗記錄——「友善臺北好餐廳」APP與精選指南就此誕生。提供詳實的餐廳訪察,讓「有善的人」站在全面的視角,引導臺灣一座座「友善的城」。

美國紐約為殘障人士做了些什麼?


紐約公交車到站會向路邊一側傾斜,方便乘客上下臺階,這樣輪椅以及一些身心障礙者上下車極為方便。

使用老年助力手推車的乘客也可以使用。


殘障人士乘車區上的座椅會標識,如果有使用輪椅的乘客上車,則本座位上的乘客必須讓座。


輪椅上車後,這一片區域的座椅可以翻上去摺疊起來,座位背後安裝的安全帶以及黃色金屬扣可以固定輪椅的位置。




這不是紐約的公交車圖片,但是可以看到大致的模樣。此外,紐約大都會運輸署還提供一項叫做 Access A Ride 的服務,可以提供門到門、點對點的交通服務。


司機會輔助身心障礙者上下車。

相對來說,紐約地鐵系統對殘疾人的友好度不及交通系統。由於建設年代久遠,許多地鐵站甚至連扶梯都沒有安裝,更不用說直梯了。


凡是站名後面有藍色輪椅標示的,才是可以為殘障人士服務的車站。


這張網友製作的紐約地鐵圖上則是標註出來了可以提供輪椅服務的車站,明顯比上一張圖少很多。

最後的一句話和一個故事
有句話說的挺好:對待弱者的態度,就是衡量社會文明的標誌!在對待殘障人士方面,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印度奇蹟快遞,我們傳遞的是微笑與信任| Sè案


本期目錄

—版權資訊—

本文由微信公眾號【郭詠】授權發表,部分信息來源於【知乎】

轉載請完整複製下方圖文,並註明作者。違者必究。

相關焦點

  • 手天使:我們免費幫殘障人士「打手槍」
    BBC NEWS曾以標題「The charity helping disabled people with sex」在17年報導了他和他的團隊的故事。「手天使」是臺灣一家為殘障人士提供性權益服務的非政府非盈利慈善組織,於2013年初由一群以實現性權為理念的人組成。
  • 中國殘障人士接近一億,但為什麼我們從來沒在街上遇到過
    在中國,對殘障人士的社會公共設施的保障一直做得不夠。要知道中國的殘障人士接近一億,但為什麼我們幾乎沒有在街上遇到過呢?是因為中國現在各種公共設施導致這個群體的人根本不敢出門。未滿8 周歲的未成年人和完全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一,周雲蓬是個成年人二,周雲蓬有完全的獨立思考能力三,有陪同人可幫其閱讀相關條例四,可獨立進行民事活動然後中國銀行的某員工以這樣的理由拒絕為其辦理確實生氣,這是完完全全的歧視區別對待殘障人士。
  • 殘障人士批安妮海瑟薇「女巫」有誤導性 暗示肢體殘障人士是可怕的...
    因為片中的女巫被塑造成只有3個手指,沒有腳指頭的怪模樣,引來不少殘障人士抗議。他們覺得這會讓孩子們誤以為:肢體殘障人士會讓人害怕的。對此,華納兄弟發表聲明表示道歉。《女巫》改編自《查理與巧克力工廠》作者羅爾德·達爾的同名小說,1990年曾經拍攝過安傑麗卡·休斯頓主演的版本。
  • 兩岸共此時 ——記2015兩岸殘障人士交流嘉年華
    6月13日,作為2015海峽論壇系列活動之一的兩岸殘障人士交流嘉年華在福建省廈門市正式舉行。開幕式後,國務院臺辦主任張志軍、中國殘聯副理事長賈勇參觀了職業技能展示活動。這是海峽論壇舉辦7年來首次在系列活動中納入殘疾人主題活動。本次技能展示活動共展出來自兩岸殘障人士書畫作品80幅,手工藝作品175件,來自海峽兩岸的20多名殘障人士現場向來賓展示了自己的技藝。
  • 納達夫:教育公眾是殘障人士融入社會的關鍵
    在七月初,中國發展簡報報導了一個在廣州舉行的特別下午茶會。這個茶會的主題是關於殘障人士就業情況。雖然看到不同的機構和企業關懷殘障人士是一件鼓舞人心的事,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殘障人士就業的問題比想像的更為複雜。就這個議題,我們訪問了中德融創工場總經理納達夫先生,去探討如何解決殘障人士融入中國社會的問題。
  • 幫助殘障人士就業
    莆田網訊 近日,福建省莆田協豐模具有限公司聯合北岸經開區殘聯,為該區殘障人士開展專場招聘,熱心幫助殘障人士解決就業問題。  成立於1991年的福建省莆田協豐模具有限公司隸屬臺灣豐泰企業,專門從事世界名牌NIKE運動鞋的模具加工製造、裁刀、射出品及金屬零件生產,實力雄厚。當天,根據公司崗位要求,該公司相關工作人員對前來面試的殘障人士文化程度、身體狀況以及就業意願等進行一一考察。
  • 星空回顧 | Barbara Lisicki:全球有10億殘障人士,無障礙藝術也...
    在這個艱難時期,如何對待弱勢群體,體現著每個國家文明的刻度,也體現了人心的抉擇;如何關照弱勢群體,多一點包容,多一點聯結,是公益與藝術前所未有的挑戰與責任。藝術一直是全世界數十億人連結彼此的源泉,藝術跨越國界,展示人類的創造力、創新性和多樣性。
  • 攜手殘障人士 傳遞愛的溫暖 愛心之城迎來「第二屆殘障人士電影周」
    「攜手殘障人士,共享一片藍天。」11月29日,「秦皇島第二屆殘障人士電影周」開幕式在海港區市民中心舉辦。▲電影周開幕式現場。據了解,本屆電影周於今年1月13日面向全國徵集殘障題材類型的電影及短片(含微電影),評選出20部入圍影片。
  • 殘障孩子的父母,到底有多難
    在國內,殘疾人很少出現在公共空間。/ 視覺中國周末走在街上,你有幾次遇見過殘疾人?幾天前,有一個數據讓很多人感慨:中國的殘疾人數量在八千萬左右,大約每十五個人中就有一個身有殘疾。但是在街頭,我們卻很少能遇到他們的身影。其實,在一個致力於消除各種各樣的障礙的社會,殘障人士,包括殘障兒童,能夠在極大程度上,和正常人一樣生活。
  • 殘障人士出行不用愁,可試試這10款APP!
    但是,卻很少能在街頭上看到他們的身影。出行的不便,一直讓殘疾人群隱匿地存在著,人們也在不斷追問,「中國的殘疾人去哪兒了?」在高科技軟體大面積普及的今天,許多人決心要扭轉這種局面,各種人性化的App無微不至,地圖導航、機構索引,甚至精確到餐廳有幾級臺階,商場門口有沒有空閒的停車位——信息無障礙,帶來了真正的出行無障礙。
  • 臺灣手天使公益組織:免費為殘障人士提供性服務,主要用手服務
    在臺灣有這樣一個公益組織,受到了許多人的謾罵非議,有人稱:「好噁心,這種工作父母都跟著丟臉」、「這種行為不就是在打著公益的幌子賣淫嗎?」這些質疑謾罵聲音的對象是一個叫「手天使」的公益組織。該組織從2013年成立以來,到目前為止共有40多名志願者。
  • 身為殘障人士,你給了我善意嗎?
    有人曾問過我,為什麼先天性耳聾的人會口齒不清晰,亦或是他們這類人太過敏感,不願意深接觸……我當即打斷,沒有人知道他們經歷了什麼,無法感同身受,也就無法體會他們所經歷的人情冷暖。人性本惡,對於這句話,我是認同的,至於為什麼這樣說呢?
  • 臺灣殘障人的勵志故事
    1、活動:「讓我們擁抱你」 據悉,臺灣享有福利的身心障礙者約110萬,如何關心扶持他們,是很大的社會工程。目前全臺各類關照殘障人士的團體達幾百個。 臺立法機構最近通過法令,業者如果不提供身障者票價優惠,將處罰或公布姓名,電影院、高鐵等都要半價優待。
  • 鄭州一家「殘障人士」餐廳,主打素食素菜,老闆娘居然是臺灣人?
    老闆娘是一個有信仰的臺灣人,因為是學佛的, 信佛之人都有一顆憐憫之心,所以店內請了一些殘障人士作為服務員,有一些聽力不好,有一些是喜憨兒,目的是給這樣的人群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雖然服務員是一些特殊人群,但是工作態度和服務意識很強,沒有讓人感覺不舒服。
  • Twitch為殘障人士刪除了「盲打遊戲」標籤
    這種拆盲盒一般的樂趣,是來這些直播間的觀眾們最想看到的內容,也是「盲打遊戲」的魅力所在。不過最近,Twitch官方因為收到了部分殘障人士的提議,取消了這個標籤。「blind playthrough」中的bilnd,英文中的原意為「盲人」,在這裡用來為不知道遊戲如何發展的直播形式用作比喻。
  • 每年入伍的女兵有那麼多,為什麼卻很少看到女兵退役?
    每年軍隊都有兩次向社會招募的時候,許多年輕人帶著參軍報國的志願參加軍隊,因此中國軍隊每年都會有大量的新兵入伍參軍。在新兵入伍的時候也就意味著有老兵要離開部隊,他們將自己的青春留在了部隊中,離開時難免也會英雄落淚。在中國軍隊之中也有許多的女兵,在部隊服役時間到了之後女兵也要退役,不過有一個問題就是,每年入伍的女兵有那麼多,為何很少看到女兵退役?她們都去哪裡了?
  • 倡導居民關愛理解殘障人士
    本報訊(光明新聞記者 雷雲霞 通訊員 黃亞梅 文/圖)近日,在新湖街道公共服務辦、樓村社區工作站大力支持下,樓村社區殘疾人日間照料服務中心社工舉辦國際助殘日宣傳活動,倡導社區居民關懷、理解殘障人士。
  • 你從未聽說過的天使,殘障人士的專屬義工,「手天使」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這麼一個稱呼,她們是臺灣成立的一個社會公益救助組織,專門為殘疾人士提供「服務」,他們被稱為「手天使」。聽名字你肯定不會知道這個組織的「服務性質」是多麼奇葩,他引來無數網友的嘲諷。、謾罵和質疑聲,因為他們的服務不是你想像中的那種正常服務,而是「用手」來「服務」。因為都是用手的,所以被稱為「手天使」,相信大家應該已經猜到他們的服務是什麼了。接下來的話你可能會大開眼界的,慢慢看下去吧。Vincent作為手天使的創辦者,小事就因為小兒麻痺而過的很悲慘,她說那種無奈和絕望,沒有親身體會的人是不會懂得。
  • 我是殘障者,也是打工人 | 尋找360行的殘障打工人
    上一期,我們發表了一篇文章《你這個殘疾人,還出來要工作,好可憐》的文章,引起了社群關於殘障人士工作的熱烈討論。一方面是因為歧視、無障礙設施缺失、社會支持較少等系統性的原因,市場為殘障人士提供的職位較少,殘障人士的職業選擇也被壓縮在一個很小的範圍內。
  • 「中國秦皇島第二屆殘障人士電影周」圓滿閉幕 明振江 史建偉 丁偉...
    本報訊(記者薛飛)12月1日下午,「中國·秦皇島第二屆殘障人士電影周」閉幕式在市文化廣場舉行。中國電影製片人協會理事長明振江,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電影局局長史建偉,市委副書記丁偉出席閉幕儀式,並為電影《母親淚》《與父與子》《半個月亮》頒發「組委會特別表彰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