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包拯以其清廉公正,鐵面無私而留名青史,民間關於包公的戲曲、故事、傳說不計其數,可見百姓對包拯的愛戴。
鐵面執法 六彈權貴
宋真宗鹹平二年(公元999年),包拯在安徽廬州出生,宋仁宗天聖五年(公元1027年),登進士第。為官期間,包拯累遷監察御史。在擔任監察御史及知諫院時,包拯嚴查貪官汙吏,肅正綱紀。在宋仁宗趙禎面前,他能冒犯威嚴,大膽給領導「提意見」。被包拯彈劾的官員不知其數,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包拯六次上奏彈劾張貴妃的伯父張堯佐。
宋仁宗的愛妃張貴妃出身普通,然而容貌出眾,宋仁宗對其寵愛有加。張貴妃的娘家人大多沒什麼大出息,唯一有希望的是其伯父張堯佐,其在基層擔任過憲州、筠州推官等小官。為了讓娘家人能夠出人頭地,張貴妃在仁宗旁不時吹吹枕頭風。仁宗愛屋及烏,這樣張堯佐就被一路火箭提拔,擔任了三司戶部判官、戶部副使,掌管部分財政工作。不久,他被提拔為天章閣待制。再後來一路向上,又晉升為兵部郎中、權知開封府,並最終擔任三司使,掌管全國財政工作。一年多次晉升,造成很多官員的不滿和反對。
包拯曾任戶部副使,他的頂頭上司便是張堯佐。張堯佐為官任性,仗著國丈的身份,經常肆意妄為,包拯對其為人十分了解,清楚他的品行。包拯剛正不阿、不畏權貴,為了端正朝風,他對皇親國戚也能動真格。他和諫官陳旭、吳奎等人一起向仁宗陳述實情,彈劾張堯佐,指出張堯佐是個平庸之才,為官腐敗,建議將其調離三司,降職使用,改授其他閒散職務。張貴妃當然不肯,也許是仁宗受張貴妃的壓力,也許是為了削弱包拯的鋒芒,張堯佐不但沒有被貶,反而不久後被提拔為宣徽南院使。仁宗任命一出,群臣議論紛紛。包公在3天內又上了第二個奏章,更尖銳地指出張堯佐作為外戚,才能平庸,恣意妄為,竊踞高位。包拯抨擊異常尖銳。
可是,幾天後仁宗還是沒有答覆。包拯誓不甘休,接著發動第三次彈劾,說張堯佐的火箭式提拔已經破壞了制度,群臣不服,皇帝威信損害,也給國家利益帶來了極大的傷害,應立即糾正。但是仁宗依舊沒有接受包拯等人的意見。
平時和氣的御史中丞王舉正也豁了出去,摘下烏紗帽,指責張堯佐的行為令人心冷,如不處理,不如這官不做罷了。面對愛妃和愛臣彈劾間的抉擇,宋仁宗也犯了選擇困難症,難以定奪。此時,王舉正要求廷辨,正面和仁宗辯論。包拯慷慨陳詞,義正辭言,滔滔不絕,正氣凜然。仁宗尷尬至極,便拂袖而去,回到宮中對貴妃大發雷霆。
緩了幾個月後,仁宗又把宣徽使的重任委給了張堯佐。包拯依舊不饒,死磕到底。經過前後共六次彈劾後,仁宗最終接受了包拯意見,張堯佐辭去宣徽使一職。可見包拯敢於觸犯權貴的勇氣。
此外,包拯彈劾過宰相宋癢,指責他為相期間碌碌無為。彈劾過舒王趙元祐的女婿郭承祐。擔任御史中丞時,包拯又彈劾了宰相宋癢的弟弟宋祁,指責其在蜀中「蜀燕飲過度」,即在四川公款吃喝過度。彈劾了張方平,指責他利用職權賤買富民邸舍,類似今日低價購買房地產商的房子。被彈劾官員之多歷來罕見,因此當時京城流行「包彈」一語。被包拯彈劾過的有汙點官員便被稱為「有包彈」,沒有彈劾過的是「沒包彈」。
清廉自守 拒絕「圍獵」
包拯時刻保持清廉本性,潔身自好,喜愛讀書,謹慎交友。與他人交往講紀律和規律,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他青年讀書之時,包拯就已經在家鄉小有名氣,還受到家鄉廬州知州劉筠的表揚。那時,包拯和一李姓同學同在一僧舍求學,包拯經常和李姓同學往返於僧舍與家之間,路途中必須經過一富豪人家。富豪為了培養人脈,設好飯局,竭力邀請兩位,包拯斷然拒絕。改日,富豪又設宴。再次路過時,李姓同學感到盛情難卻,接受邀請,包拯馬上變臉,說,他是富人啊,我們以後或許會成為家鄉的官員,如果現在和他交往,以後不就會被這人情債所累嗎?俗話說,吃人嘴軟,拿人手短。包拯早就知道富人的小算盤,不給他任何機會,以便來日從政不受人情世故所累。而多年後,包拯果真如當初所言被朝廷安排到廬州做官,此時,包拯能夠放開手腳大幹事業,保持清廉自守,公正執法,而不受牽累。
不忘初心 不持一硯
慶曆元年(1041年),包拯南下嶺南出任端州知府。端州自古以來以其端硯聞名於天下,為四大名硯之一,而當時端州官場潛規則很盛,以給朝廷進貢的名義徵收數十倍的端硯來「孝敬」上級官員,以求來日上頭有人好做官。包拯到來,一心只為減輕百姓負擔,下令只許徵收進貢數量的端硯,禁止多徵一個,自斷歷來這條「升官捷徑」機會。包拯以身作則,任職3年,兩袖清風,「歲滿不持一硯歸」。在1973年肥東的包公墓的清理挖掘中,只發現普通的硯臺,沒有端硯,這也證明了包拯的「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北京大學歷史系博士 左金彪 繪圖 張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