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寫人生 幾多故園情——張敏鈞先生的故鄉情結

2020-12-14 中國甘肅在線網

記者 張宏勇/文

核心提示: 張敏鈞,1963年生,江蘇海門人。當代著名書法家,國家一級美術師,書畫鑑定專家。現任中國民眾黨兩岸統一文化交流促進會主席,中國民眾書畫院院長。為多所大學客座教授。藝術傳略及作品編選入《中國書畫名家傳世大辭典》、《中國藝術30年史志》、《中國名家名作大典》、《中華書法大師》、《中國現代書畫篆刻界名人錄》、《世界人物辭海》、《世界名人錄》等百餘部辭典。拍攝有紀錄片《張敏鈞藝術人生》。其個人藝術成就被國內外多家新聞媒體作專題報導。曾被甘肅電視臺評為「甘肅十大熱點新聞人物」;獲文化部批准「中國書法百傑」榮譽稱號,並獲「中國當代書畫藝術傑出成就獎」。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每當讀到余光中先生的《鄉愁》,不由得使記者想起當代著名書法家張敏鈞對家鄉的眷戀之情。那是在一次蘭州舉辦的中國書畫名家作品交流展上,記者第一次見到了張敏鈞先生,交談中他對家鄉的深情,對父母親的思念,兒時的回憶,以及和家鄉人民結下的深深的翰墨之緣,令人感慨。於是提起筆來,和大家共享這段難忘的思鄉之情。

翰墨緣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催。」每次張敏鈞一踏上故鄉的那條熟悉而又陌生的道路,心裡總是默念著這樣的詩句。至今在家中的牆上,父母親還掛著他二十多年前的書畫作品。 張敏鈞1963年生於江蘇海門,19歲離開家鄉參軍入伍,從此輾轉各地。雖然故鄉離自己千裡之外,但是童年成長的家園時時縈繞在心裡。他出生於書香門第,家學淵源,從小受祖父及父輩的藝術薰陶。張敏鈞自幼酷愛書法,父輩們的書法功底在張敏鈞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始建於清代的故居,依然保存完好,清代的瓦當完好無損,雕工精緻。家中的文化薰陶使張敏鈞觸景生情,書法藝術的啟蒙就由此而來,且越走越遠,直至今天。雖然19歲就離開了家鄉,但故鄉的烙印,影響了自己一生的道路。從部隊回到地方後,張敏鈞始終沒有放棄對書法藝術的追求。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他常常刻苦練習書法,攻讀各種書畫方面的書籍。正是夜深人靜的時候,張敏鈞覺得寫書法才有感覺。

母校---海門市四甲中學曹新春校長(左一)陪同張敏鈞院長一行參觀校園

數十年的墨海生涯,張敏鈞勤於筆耕,博採眾長,作品逐漸形成了自己鮮明的藝術風格和精神境界,尤以行草見長。他認為,行草是書法裡的最高境界,比較隨心所欲,能體現一個人的精神境界。他認為楷書是基本功,就像一個人一樣,楷書是站著的,行書是走的,狂萆是跑的。在書法創作中,張敏鈞主張書法應承襲古人,只有在充分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才能有所創新。在說到書法創作方面,他還認為,不僅要勤學苦練,還要加強自己的基本修養。隨著書法水平不斷提高,對藝術境界的不斷提升,他對自己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藝術是無止境的,書法如果投入進去,就感覺到它特別的深奧。

仔細欣賞張敏鈞的作品,我們不難發現,他的書法作品寧靜而清雅、靈動而俊秀。他雖然出生於江南水鄉,但是在他的書法作品中,既體現了大西北那種豪邁的性格,又體現出江南水鄉的雋秀韻味,以及大自然賦予的自然景觀和人文色彩。

2007年中共海門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局、市文聯舉辦「張敏鈞回海獻藝活動」

海門市副市長王擁軍(右三)、海門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文廣新局局長陳忠新(左一)

張敏鈞一行應邀到海門日報社書畫交流

張敏鈞一行做客海門電視臺

故 園 情

2007年春節,張敏鈞回到家鄉,受到了中共海門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局、市文聯領導的熱情接待,並為其舉辦了「張敏鈞回海獻藝活動」。張敏鈞用他擅長的行草為海門市委宣傳部和市文化局題寫了「藝海無涯」以及「發展文化事業,共建和諧社會」,展示了追求清雅的藝術風格。張敏鈞認為,書畫作為一門藝術,不僅要勤於筆耕、還要博採眾長、他建議家鄉的書畫家與國內的書畫家多交流,以得到更快更好的發展。

2007年10月張敏鈞再次回到家鄉,為他的父母親舉辦文化祝壽,引起了各地新聞媒體的關注,海門日報、海門電視臺、蘭州電視臺相繼作了報導。張敏鈞接受了海門電視臺的採訪,他認為文化壽宴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結合的體現,對一個地方的文化品位也是一種提升。它通過書畫展覽的形式,把藝術品展現在大家的面前,使人們得到了藝術美的享受。

張敏鈞每次回家省親,他都感受到家鄉的文化理念在不斷的提升,每當回到家鄉,都要接見當地的一些文化名流,指導和交流書畫藝術方面的一些問題,說到盡興處,張院長揮筆潑墨,他把對家鄉的熱愛傾注於筆端,以表達對家鄉人民的眷戀之情。張敏鈞有一方「海門居士」的常用印章,正是表明了他自己是海門人士,讓更多的人認識海門,了解海門。

時隔十年後,2017年3月26日,張敏鈞藝術館開館儀式暨2017首屆中國書畫名家作品公益巡迴展(海門)開幕式在其家鄉海門市隆重舉行。來自北京、福建、甘肅、南京、無錫、蘇州、崑山、江陰、南通、海門等地相關領導和書畫界、企業界人士近200人出席了此次活動。該館以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為宗旨,定期舉辦書畫展覽、書畫學術研究和交流活動及書畫教育培訓,成為海門市規模領先的書畫名人藝術館。張敏鈞藝術館充分發揮了這張文化名片對推動海門文化強市建設的應有作用,為當地書畫家和收藏家的發展提供了藝術交流平臺,這也是張敏鈞先生對家鄉文化建設的一份貢獻。

一酌家鄉水,幾多故園情,一情深似海,翰墨寫人生。張敏鈞把家鄉深深的眷戀和對家鄉人民的深情都傾注於筆端,酣暢而揮灑,將激情隨著翰墨四處飄撒,並且歷久彌新。

祝願張敏鈞在藝術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在記者即將付稿之時,記者了解到張敏鈞最近接到了央視一臺節目組的採訪通知,但同時又接到了家鄉有關部門的邀請。權衡之後,張敏鈞毅然推遲了採訪,踏上了回鄉之路…… (完)

相關焦點

  • 故鄉情結——沛縣徐培晨捐贈作品藏品展
    全媒體藝術報導:2020年5月18日上午9:18分由中共沛縣縣委、沛縣人民政府、江蘇省決策諮詢研究基地——藝術強省建設研究基地主辦,中共沛縣縣委宣傳部、沛縣漢城景區管理處、江蘇省花鳥畫研究會、沛縣文體廣電和旅遊局承辦的「故鄉情結——徐培晨捐贈書畫作品藏品展」在沛縣新圖書館舉行開幕式
  • 22歲張敏鈞回應崩潰痛哭緣由,隨媽媽兩度改嫁二度改名
    日前(1)混血性感女神鍾麗緹(Christy)的22歲長女張敏鈞(Yasmine)深夜在社交網(Ins)曬出多則視頻動態,影片中頭髮散亂的張敏鈞對著鏡頭痛哭流涕,情緒十分低落,一度不顧形象崩潰到跪在地上抱頭痛哭。
  • 十首思鄉詩,濃濃故鄉情
    看到冬天的枯草又開始綠了,羈留在遠方的遊子也動起了思念故鄉的感情,夜裡夢見自己踏上了回鄉的道路,可惜還沒有回到自己的家鄉夢就醒了!此詩截取日常生活中一個片段,挖掘到人物感情的深處,以淡語寫至情,發纖穠於簡古,詩風質樸,意境渾成,稱之曰「七絕之絕境」,決不為過;與盛唐名家同類之作相比,也是毫不遜色的。
  • 十首思鄉詩,濃得化不開的故鄉情
    鑑賞:這首抒情小詩寫得非常樸素,但千百年來,人們在作客他鄉的情況下讀這首詩,卻都強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藝術力量。這種藝術力量,首先來自它的樸質、深厚和高度的藝術概括。鑑賞:看到冬天的枯草又開始綠了,羈留在遠方的遊子也動起了思念故鄉的感情夜裡夢見自己踏上了回鄉的道路,在夢中還沒有回到自己的家鄉夢就醒了!
  • 你是否還記得陳汝佳與《故園之戀》?
    於是,陳汝佳經人推薦,找到了海政文工團著名的作曲家付林(代表作《小螺號》、《童年的小搖車》、《故鄉情》、《媽媽的吻》等)。趕巧付林剛好寫了首《故園之戀》(詞作者為李川、亦塵),這首歌就這樣誤打誤撞到了陳汝佳手中。
  • 月兒落西下,那首唱在靈魂中的故鄉情結
    月兒落西下,那首唱在靈魂中的故鄉情結 傳唱千年的巴山情歌,唱不盡城客的鄉愁 冤家不來耍,奴也不怪他,寫封書信兒拜上他,奴有知心話。」忽然想起這首民歌《月兒落西下》來。這是老家巴山中的一首民歌,歌很長,小時候聽爺爺輩的人說,可以唱三天三夜唱不完。當然是很誇張的說法。 這首民歌到底有多長,沒有人考證過,有說法是可以媲美《孔雀東南飛》的民歌。但是這首歌不像《孔雀東南飛》那樣有完整的記載。
  • 夢故園(四)——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鄙人一篇《寫在我的夢中家園消失之前》,猶如一塊石子,投進了在正緊張地進行拆遷工作的五裡山工人村那貌似平靜的死水裡,驚起了一波小小的微瀾。有朋友告訴我,《寫在我的夢中家園消失之前》觸動了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頤養天年的張其德老師,老人家曾經在西鎢子弟中學執教多年,一生為了教育事業,立德樹人,默默耕耘,如今已是古稀之年。
  • 走進《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了解「邊塞詩人」岑參
    今天我們再來學一篇岑參的《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一起來吧。其詩題材廣泛,除一般感慨身世、答贈朋友的詩外,出塞以前曾寫了不少山水詩,詩風頗似謝脁、何遜,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著有《岑嘉州詩集》。故園,故鄉。岑參久居長安,故稱長安為「故園」。三、古詩大意:「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意為:(陰曆九月九日重陽節)我勉強登上高處遠眺,(然而在這戰亂的行軍途中,)沒有人能送酒來。「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 翰墨人生 | 德藝並進揚國粹,書畫同源養身心—王政文先生
    翰墨人生:記錄秦巴的老師和學生,活在當下,偷得浮生半日閒,因何與書畫結緣,而得到一片心靈的寧靜。問:現在人心浮躁,人們不知道人生的價值與意義何在,您覺得自己的人生價值體現在哪裡?答「我人生價值體現在兩個事情上,一個是作為高級農業工程師為人民做了實事;另一個事情就是我堅持傳承書法藝術,弘揚傳統文化。
  • 一門翰墨詩書世家——回憶李聖和先生
    「一門翰墨總超倫,春去傭書豈為貧。」這是劉介春在《揚州藝壇點將錄》裡頌揚李聖和女士的詩句。揚州李氏,以詩書畫傳家,確實擔當得起「一門翰墨」的美譽。但是,長期以來,人們幾乎沒有機緣同時欣賞到李氏一門幾代人的翰墨風採。
  • 王明波:故鄉情結
    故鄉情結 作者:王明波 奔馳的列車剛剛從遼寧駛進黑龍江的境地,仿佛與故鄉心有靈犀這,還有什麼能夠阻擋我釋放思鄉的情了呢!
  • 蘇軾的名句「夢到故園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是什麼意思?
    「夢到故園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出自於蘇軾的一首詞,詞牌名為《浣溪沙》,全詞如下:山色橫侵蘸暈霞,湘川風靜吐寒花。遠林屋散尚啼鴉。夢到故園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月明千裡照平沙。這兩句詞的意思是說,睡夢中走遍了故鄉的條條小路,酒醒後向南望去才知道故鄉已有天涯阻隔。當然,要深刻理解這兩句詞,還得從全詞說起。蘇軾曾在他的作品《南行集敘》中寫道:「己亥之歲(即宋仁宗嘉祐四年),侍行適楚。舟中無事,博弈飲酒,非所以為閨門之歡。而山川之秀美,風俗之樸陋,賢人君子之遺蹟,與凡耳目之所接者,雜然有觸於中,而發於詠嘆。」
  • 這十首思鄉詩,濃得化不開的故鄉情
    鑑賞:這首抒情小詩寫得非常樸素,但千百年來,人們在作客他鄉時讀這首 詩,都會強烈地感受到它的藝術力量。這種藝術力量,來自於詩的樸質、深厚和高度的藝術概括。  鑑賞:看到冬天的枯草又開始綠了,羈留在遠方的遊子也動起了思念故鄉的感情,夜裡夢見自己踏上了回鄉的道路,可惜還沒有回到自己的家鄉夢就醒了!
  • 詩詞名句歸類——詩中情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李白《春夜洛城聞笛》路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三、詩中的愛國、憂民之情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李清照《武陵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五、詩中淚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人不寐,將軍白髮徵夫淚。——範仲淹《漁家傲秋思》無限山河淚,誰言天地寬。
  • 人間情味——鬍子曰
    俗世蹉跎,奔波勞碌,約摸有大半年,自己沒有寫原創文章了,「鬍子曰」公眾號也幾乎處於停更狀態,甚是慚愧。「文章滿紙書生累」,亦可知文字得來頗不易。幸而,故鄉前輩陳新民先生,不吝賜稿,佳構頻頻,廣受桑梓好評,陳先生的回憶文字,讓我了解了許多不曾熟知的故鄉風土人情——主要是六七十年代的田二河。這二十年的跨度,恰與我親身經歷的時代(八九十年代)相銜接。我父親的小學老師,也是陳新民先生的老師,耄耄之年的胡學龍先生,亦偶有佳作示我。他的回憶,則又上溯到了田二河的五六十年代。
  • 讀書筆記 | 泠然有深意,於紙上故園裡徘徊
    王勃所作駢文《滕王閣序》,辭採頓挫起伏飛揚,以景入情,娓娓人生身世。王勃為初唐四傑之首,幼通詩文,今存文近百篇,詩八十多首。二十六歲時,王勃自交趾探父返途,渡海溺水,驚悸故去。唐人柳宗元貶任永州司馬,借山水以澆塊壘,作八記寫景狀物,多所寄託,清麗詞句中有嶙峋意思。履遭貶謫,柳宗元憂讒畏譏,內心憤懣,四十七歲燈盡油枯。
  • 《人生海海》:那詭秘而遙遠的故鄉,究竟藏著怎樣深不可測的秘密
    01.中國作家的故鄉情結記得蕭軍在編輯蕭紅書簡時,曾為蕭紅繪製過一張圖表,用以標示蕭紅一生所走過的路。故鄉對於我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情分,只因為釣於斯遊於斯的關係,朝夕會面,遂成相識,正如鄉村裡的鄰舍一樣,雖然不是親屬,別後有時也要想念到他。」這種說法顯然是有失偏頗的。因為衡量一個人的故鄉,並不僅僅以一個人的生存居住為標誌,更因為那裡是你的生身之地,那片土地是你生命開始的起點。古往今來,不計其數的作家懷著無比的深情寫過故鄉。
  • 《月是故鄉明》教學安排
    所謂「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水是家鄉甜,人是故鄉親」,中國人說到人生遇到的美事時也說「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他鄉遇故知」,其中「他鄉遇故知」也表現了人們對故鄉、故人的感情。這種感情促使人們愛家鄉、愛祖國,是一種樸素的情感,值得我們發揚。在中國文學中,這種情感遍布於詩歌散文中,今天,就讓我們來欣賞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寫的《月是故鄉明》這篇優美的散文。
  • 一個現代人眼裡鄉村故園的落日煙霞|評林賢治《故園》
    作為寫作者同時又是一個與之骨血相牽的命運中的一員,林賢治先生的筆尖飽蘸深情,同時又深具理性。一方面,他感受著鄉村大地一份天然的美好,並領受著來自這塊土地以及土地上的親人們的庇佑與恩慈。另一方面,他又不能不以其現代知識分子的視角,從文化層面審視這樣一種存在,析出其中的病理以及悲情的根源。這是一種濃情而痛苦的膠著,帶著一分冷峻的自我剖析。
  • ...邊塞詩|岑參|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司豔平|...
    俠骨柔腸邊塞情——《逢入京使》《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教學設計文/司豔平《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表現的不是一般的節日思鄉,而是對國事的憂慮和對戰亂中人民疾苦的關切。表面看來寫得平直樸素,實際構思精巧,情韻無限,是一首言簡意深、耐人尋味的抒情佳作。目標定位:1.做好課前預習,了解詩歌大意,正確朗讀詩歌,讀出詩的韻味以及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