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 | 實錄:白山土司四百年

2021-02-21 思恩府驛站
白山土巡檢司,建置於明朝嘉靖七年(1528)。至民國四年(1915)廢除止前,它所擁有的管轄疆域涵蓋了今天馬山縣白山鎮、裡當鄉等地(「下白山」),平果縣太平、馬頭、果化三鎮(「上白山」),以及大化和田東縣的部分地區。白山土司的核心地域,衙署、城池等均落座於今天的馬山縣城。白山同時也是思恩府治下的九個土司之首,被稱之為「頭司」。△俯瞰今日的馬山縣城,曾經的白山土司司署駐地 /韋聰 攝第一代巡檢 王受。王受原是思恩府岑氏土官治下的,丹良堡的第二十四世土舍官員。丹良堡設立於宋代,因儂智高起兵叛變,宋朝朝廷命大將狄青發兵徵討,隨從狄青出徵的王青(另有作「王清」),原籍為江南江寧府上元縣倭駝裡沙街人(大約為今江蘇南京市秦淮區)。因「隨狄青出徵儂智高有功,授丹良堡世襲土舍」。王受即為王青後裔。丹良堡相關詳見拙文:《白山土司前傳:丹良堡》嘉靖五年(1526),田州府(今田陽縣)土官岑猛叛亂遭受撲滅。岑猛的部下盧蘇因不滿要被「改土歸流」,遂舉旗反叛。盧蘇和丹良堡土官王受的匯成七萬勢力的叛軍,沿著右江南下逐一擊破各處土官。史稱「思田之亂」。王受不但率兵攻陷了位於喬利的思恩府城,俘獲了思恩知府吳期英,順勢還轉戰進攻武緣縣城(今武鳴區)。兩廣總督姚鏌急令調遣四省兵力合力圍剿,但仍不敵盧、王聯軍。於是明朝朝廷派出都御史王守仁(即王陽明,明代中期的文武大儒)出徵迎戰。王守仁主張以安撫為先,他到達南寧後,恩威並施,順利招撫了和盧、王叛軍。

△1568年刻本《王文成公全書》,繪製的王守仁肖像
據王氏官族王言紀撰寫的《王受墓碑誌》談到,王受天生有謀略,喜讀《孫子兵法》,對士兵訓練有素。而他之所以和盧蘇一起叛變,乃是「不得已而為之」。心存警惕的他暗中派人聯絡王守仁,表明願意歸降,因而促成了招安和談(因是後人寫先祖,恐難免有美化之嫌)。為感念王守仁的恩德,王受在後來由王守仁指揮的圍剿八寨的戰役中,奮勇當先,率兵擊破石門天險(今上林縣三裡鄉),為官兵開路進攻。也因此王受立下赫赫戰功,獲封為白山土司首任世襲土官。白山土司也被稱為「九土司之首」。不過,自八寨一戰後不久,王受便於嘉靖十一年(1532)病故,死時年僅三十歲。王受帶兵對付八寨時,駐兵在名為「岜皓」的地方。「岜皓」原為壯語,也常寫作「岜白」,意思是「白色的石山」,即今白山鎮新漢村下刁屯後背。王受將此處取名為「白山堡」。白山堡是抑制八寨叛亂的「咽喉重地」。△王受古墓碑,此碑現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部分碑刻原文:「公諱受,生有雄略,喜讀孫吳書,逾寇襲丹良堡土舍,訓練士兵,步伐齊整,進退有節,嘗曰使我將十萬軍亦如此矣。明嘉靖五年,思田作亂,田酋盧蘇,以兵脅,公自顧力不能制賊,徒死無益,佯諾之。自斂丹良兵為一隊,陰戒勿侵掠,蘇每攻城邑皆偽張公幟,公實未在行間也……」第二代巡檢 王珍。由於王受病逝時,膝下無子。便由王受之弟王珍繼承官位。王珍,生卒年及生平事跡不詳。亦有史料不將王珍記錄在正式土巡檢官之列,而是將王珍之子王對記為第二代巡檢。第三代巡檢 王對。王珍之長子。在職期間,隆慶四年(1570),懷遠縣(今三江侗族自治縣)隆扶羊造反,殺死當地官員馬希武。王珍率領白山土兵跟隨總督殷正茂徵討叛軍,由於遭受敵軍伏擊,王對戰死沙場。白山土兵有名為陸帥的將領,背負著王對屍體衝出地陣。王對身後無子嗣。第四代巡檢 王吳。王對之弟。字泉峰,生卒年不詳。王吳在職期間,於萬曆元年(1573),將白山土司位於岜皓村(今新漢村下刁屯後背) 的駐地,遷移至喬利。萬曆六年,八寨咘咳(今上林縣地)的壯瑤首領譚公潺反叛,廣西巡撫吳文華徵用永順土司和白山土司狼兵參與圍剿亂。。第五代巡檢 王觀。字擎清,王吳之子,生卒於1553年至1584年。曾受封將仕(冠戴巡宰)。王觀生有一子王回。據翟九思《萬曆武功錄》記載,明朝萬曆年間,白山土司官王觀和那馬土官黃如金、興隆土官韋觀、定羅土官徐權、下旺土官韋顯威、古零土官覃文顯……等因參與圍剿八寨有功,獲得封賞。

第三任土巡檢官 王觀 墓碑

△明代 楊芳/詹景鳳(修纂),1602年刻印的《殿粵要纂》,左上角有「白山司府」字樣對應的位於平果市馬頭鎮一帶的丹良堡故地(點開可見大圖)

△《殿粵要纂》中關於白山土司新府的地圖插頁,圖中的「白山司」當時在喬利街圩,「博學城頭」對應今天的馬山縣城。此圖方向標示有誤,應為左南右東(點開可見大圖)。第六代巡檢 王回。號鳳陽,王觀之子,生卒於1574年至1607年。在職期間,曾於萬曆十一年(1583),隨軍出徵東蘭平定叛亂,並擒獲敵首覃星。王回生有一子王龍光。第七代巡檢 王龍光。號慕陽,王回之子,生卒於1603年至1623年。《王氏族譜》記錄其曾獲封為「皇明護國將軍」。其餘生平事跡不詳。


第八代巡檢 王萬化。號端明,王龍光之子。生卒於1618年至1675年。史載王萬化「早從母教,諳習吏事,一切恪守舊章,遇大事亦諮稟而行」。王萬化的母親潘氏,原是安定土司官潘廷紀的女兒。潘氏因有賢能,不但教授兒子,同時還而管理官務。崇禎初年,王萬化招募兵勇修築關隘堡壘,並聯絡安定、興隆、那馬、舊城等幾個土司官員組織抵抗流寇(起義軍)。崇禎六年(1633),王萬化隨徵八寨叛亂,率兵攻破牛角窠,並擒獲敵軍首領藍濫。崇禎十三年(1640),王萬化因「績賢孝廉」,才德出眾,受到嘉獎。但因時局動亂,未能實行。到了崇禎十七年(1644年),王萬化終將白山土司駐地從喬利,移出至那馬城頭橫幹村(今大化縣城城南王秀屯一帶)。王萬化在職期間,正值明清交替的混亂時期。崇禎十七年,自闖王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後不久,清軍又從山海關進入佔據中原,各地兵戈不斷,屍橫遍野,史稱「甲申國難」。當崇禎皇帝上吊殉國的消息傳至白山司地後,王萬化向北跪拜,嗷哭道:「我家世受國恩,應從先帝於地下,奈母老不敢不為此身」。並脫去冠帶披麻戴孝,下令白山境內土民都穿戴喪服祭拜。王萬化身後生有五子,長子王如倫承襲土司官位。次子王如經,其後裔散居在大化縣城城南王秀屯一帶;三子王如絛,其後裔散居喬利鄉蘇博村那感屯;四子王如緯,其後裔散居喬利長屯、舊州、兌韋屯等村屯;五子王如終。其中王如終後裔居住喬利那峨、蘇博等村。第九代巡檢 王如倫。字言美,王萬化之子,生卒於1636年至1682年。生前曾授封「奉政大夫」。正當南明政權勢力統治廣西時期,王如倫因領兵救助朝廷官員李洪元有功,獲準南明政權封為「御前都護衛總兵」,又升任「左府都督」等虛職。王如倫同時向南明永曆帝政權上繳白山土巡檢司官印。到了清軍入關,康熙八年(1669),改由清政府重新頒發新印,王如倫繼續繼承白山土司巡檢官職。康熙十四年(1675),吳三桂反清時期,其部將孫延齡率軍侵掠喬利一帶。由於兵災不斷,王如倫不得不將白山土司署從喬利遷移至隴兔村(今大化縣隴兔村),不久,又遷到岜皓村舊址。王如倫身後生有六子,長子王一德,年幼病故;次子王一璋,繼承土司官位;三子王一瑤,其後裔散居塘村(大化縣塘德屯);四子王一淋無子嗣;五子王一瑜,其後裔散居勉圩村;六子王一璦(另有記作「王瓊」),其後裔散居大化村隴兔村。1733年金鉷修纂的《廣西通志》,白山土司插圖頁(點擊可看大圖)第十代巡檢 王一璋。字五玉,號覲後,王如倫之子,生卒於1660年至1707年。王一璋於康熙十七年(1678)接替父職。這一期間仍舊兵災不斷,其中最嚴重的是吳三桂叛亂,各地鄉村紛紛遭受兵禍,戶口凋零。王一璋便頒布政令,招納流亡的村戶定居耕種。並設置私塾,修建橋梁。使得本地的生活狀況逐漸得以恢復。同一時期,王一璋將白山土司署從岜皓村搬遷至博結村(今馬山縣城白山鎮),並最終確立了司署的位置。史載王一璋博學多才,「生有異稟,具明軒才」。至今仍留下散文《遷司治記》、《建新結橋記》、和《建鎮南橋記》。王一璋不但長於詩文,同時也善於書法,在今縣城南屏山上留下「奕祀維屏」四個草書題刻。晚年的王一璋,曾修築一處釣魚臺於梅洲邊上,名日:「梅洲釣臺」(今縣醫院留醫部河邊),並常邀朋友帶酒去釣魚。王一璋生有十三子,分別為王維翰、王維屏、王維垣、王維榮、王維藩、王維相、王維廣、王維祖、王維宣、王維基、王維圖、王維城、王維政。其中有几子年少亡故,另有几子無嗣後。王一璋的胞弟王一瑜曾在兄長任職期間,給與他很大幫助,除了協助平復康熙時期的匪患(民變),還耐心勸化不良之徒,力圖保境安民。第十一代巡檢 王維翰。字介宗,王一璋之子,生卒於1678年至1763年。在職期間,曾於康熙五十五年(1716) 開始大力擴修城牆。除了作為土司官員,王維翰的另一個身份還是一名書畫家。身後著有《蘆山詩話》一書(已失傳),至今流傳下來的僅有詩歌《龍馬洞歌》、《建稔橋題詞》,以及散文《遊棲真洞賦》、《築土城記》、《定北橋記》和《蓮湖橋碑記》。又據《王氏族譜》記載,王維翰亦是一名收藏家,收藏有古琴十幾張以及唐宋名畫一百多幅。同時他善於畫山水和花鳥,時人嘗以收藏他的畫而不得。晚年的王維翰將政事移交給其子王之純管理,自己卻帶著一名書童棲息在龍馬洞,終日打坐燒香,或者遊山玩水,彈琴作畫,自號「蘆山先生」。終年八十六歲。與王維翰同輩的白山土司官族名人,還有王維翰的五弟王維相(字介臣,又字循齋),他善於研究民間驗方,並持有獨特醫術,史載其「性慷慨,遇貧者,施以藥不倦。」是鄉裡的一位名醫。傳聞某年夏日,王維相路遇一對夫婦抱著剛死去的孩童痛哭,他憑藉高超的醫術又將孩童續命了過來。第十二代巡檢 王之純。字豈文,號蓮峰,王維翰之子,生卒於1703年至1739年。史載王之純「天姿俊翼,性體昭融,少年好學,博聞強記……」聰穎的他參加思恩府郡試時,曾考中第一名。在他身後著有《靜觀齋文集》、《蓮峰餘筆》、《公餘制藝》、《王氏族譜》、《白山司志手稿》等書。均已散軼不見,唯獨《白山司志手稿》為後來王言紀纂修的《白山司志》奠定了基礎。《白山司志》也收錄了王之純五首詩詞,分別為《夜宴思齊齋》、《靜觀齋落成》、《蓮湖》、《釣臺亭落成》和《曉發丹良驛》。另外,乾隆二年(1737),王之純受命兼管安定土司職務,因而他常常不停奔赴兩地之間,不久變積勞成疾。病逝時為三十七歲。身後生有二子:王有樞、王有雨。王之純的同輩堂弟,王維相之子王之齊(字思齋),曾於鄉試中第成為舉人,同時也是一名獸醫。《白山司志》記載其「幼穎異目十行,下父維相嗜岐黃書(即《黃帝內經》),十歲學制藝,既有奇志,老孺見而咋舌……十三歲應試時獲得冠軍。」王之齊後來在北岫山下茅屋教學,人稱「北岫先生」。身後留有著作《柏窗藝稿》、《灕江紀遊》二書,今已散軼不見,僅有《白山司志》收錄《遊伴雲山》和《雲舫》兩首王之齊的詩作。第十三代巡檢 王有樞。字衡庵,王之純之子,生卒不詳。王有樞年幼時力大過人,能拉開大弓,又擅長於騎馬射箭。但因父母責備,從此棄弓讀書。自他接任白山土司官後,積極重視農事生產。每逢春種秋收時節,王有樞便攜帶錢袋,騎馬到農田邊上視察耕種,按照勤懇懶惰情況施行獎懲。白山土司和安定土司(今都安縣屬地)世代聯姻,王有樞之妻潘孺人(「×孺人」是明清時期對七品官員妻子的敬稱),便是安定土司官族潘宏烈的長女。傳聞她「自幼習聞駕馭土目,及撫輯安民之道」,對兒子王偉和孫子王言紀都教導有方。第十四代巡檢 王偉(另有記作「王暐」)。字卓亭,王有樞之子。乾隆五十三年(1788),安南(今越南)發生西山軍阮文惠領兵北上,威脅中興黎朝政權,安南的君主昭統帝逃往清國求援。清朝政權隨即指派兩廣總督孫志毅領兵護送昭統帝回國。為協助清軍出徵,白山土官王偉奉命徵調白山司士兵六百名運糧,送到鎮南關(今友誼關)之外,並因此獲得上級嘉獎軍功。乾隆四十年(1775),因興隆土司官族繼承人尚年幼,舊城土司官黃紹協助管理司務後,不久又遭遇病故。經興隆土官家族內部商議,推舉較近的白山土司土官王偉協理司務,直至乾隆四十二年(1777)。王偉在五十三歲時,曾於臥雲洞主持修建一處別墅,但竣工期間也同時逝世。白山土官曆來重視文風,因此王偉也同樣具有一定文學素養,生前曾在臥雲洞題刻有一首散文《秀巖別墅記》。王偉的妻子韋氏,是下旺土司官族韋尚德的長女。王偉身後共生有十子,長子王言大,次子王言紀,五子王言聞,十子王言蕃。其餘六子生前早亡。第十五代巡檢 王言紀。字肯堂,別號笏仙。生卒於1767年至1833年。王言紀是僅次於第一任土官王受之後,最為人熟知的白山土司官,他生前最大的貢獻是主持修撰了《白山司志》,此志中國現存最完整一部土司志書。《白山司志》成書於道光十二年(1832年),十八卷,共約12萬字,此志書詳細記述了平果、大化特別是馬山一帶的天文、地理、歷史、民族、風俗、經濟、軍事以及名勝古蹟等。另外王言紀本身也具有很高的文學造詣,現今流傳下有十五首詩詞和十篇散文,大多是歌詠山水的佳作,甚是還有涉及科學探討的《三潮水記》。這些詩文均收錄在《白山司志》上。


△《白山土司》繪製1820年時期的白山土司城面貌(今為馬山縣城,點擊可看大圖)。
△《白山土司》繪製1820年時期的土司衙署面貌(原址今為馬山縣政府辦公樓處)。按《南寧古代清官廉吏》記述,王言紀除了富有文採,同時還是一位愛戴鄉民的土官,他在職期間,由於湄娘江(也叫「湄溪」,今姑娘江)常常發大水,西門橋年久失修,過往村民常常在此失足落水。王言紀便帶領民夫重修西門橋,並命名為「笏仙西門橋」。王言紀生前曾留有多出題刻,諸如馬山縣城臥雲洞的「臥雲」和「笏仙彈琴處」,伴雲山的「白雲深處」,喬利鄉喬利街邊,獨秀山石壁上的「柱笏留仙」,以及百龍灘鎮大球六常屯和都安縣澄江鄉渡口南岸的「紅渡古津」等等。


△紅水河南岸的王言紀「紅津古渡」題刻,其中的「三十六世」是指從丹良堡王青時代開始計起。嘉慶二年(1797),王言紀奉命帶兵出徵西隆州(今隆林縣)瑤族叛亂。和下旺土司韋繼勳、古零土司覃兆鳳一同獲得嘉賞。第十六代巡檢 王建和。王言紀身後無嗣,王建和是王言紀庶弟王言蕃之子,生卒不詳。鹹豐元年(1851)八月,受清政府調遣,王建和和興隆土官韋彩基、古零土官覃宏猷和安定土官潘梧和其叔父潘清活等帶領團練兵勇等上安定土司(今都安縣地),各要口堵截和清剿匪患。同治七年(1868)二月,王建和協同參將劉玉成督軍前往隆安縣,清剿土匪蘇特木等。后土匪逃入果化感圩(今平果市太平鎮),王建和和土匪交戰時遭遇圍困。後經劉玉成冒雨追擊,擒獲土匪「軍師」等二十多人,繳獲馬匹和槍炮多件,並解救出王建和。參考《白山司志》繪製成的《白山土司復原圖》 /筆者 繪1889年蘇宗經修纂的《廣西通志輯要》,白山土司插圖(點擊可看大圖)第十六代巡檢 王金鏗(另有記作「王金鑑」)。號鏡泉,王建和之子。生卒及生平事跡不詳,身後無子嗣。光緒十四年(1888),有行走鄉村吃齋的土匪農富國,手拿一本《推背圖》,到白山一帶吃齋飯,宣稱清朝即將滅亡,並煽動鄉民作亂。依附他的人員隨之眾多。第十七代巡檢 王政立。字海峰,王金品之子。生年不詳,病逝於1937年。王政立是為白山土司最末一任土巡檢官。清末時期會黨頻頻起事,光緒二十九年(1903),王政立和興隆土官韋國器協同清軍統領黃忠立(上林人),在巴獨屯集結,並與巴獨、板伏等村屯的會黨分子發生激戰。光緒三十三年(1907),王政立和忻城土知縣莫繩武、興隆土司韋國器等十三位廣西土官受到參革。由於清朝某年這一時期,加速推行「改土歸流」政策,使得王政立後期和憑祥土州官李祐卿加入反清組織天地會,並成為天地會的重要成員。

宣統三年(1911),上林土匪韋應邦,以革命名義作亂,到古零煽動群眾騷擾,並遊走到白山,劫持白山土司官署,毀壞學堂。轉而又去往古零土司衙署搶劫。

民國四年(1915)實行「改土歸流」政策,廢除土司統治機構,——至此為止,終結了1528年以來,長達387年祚命的白山土司。若從1052年王青擔任丹良堡土舍官員計算起,則王氏一脈具有863年官族史。解體後的白山土司轄地,分別由隆山、都安、平治、果德等地方縣繼承。1907年版《廣西輿地全圖》,紅色圈為筆者勾勒的白山土司轄境圖。1997年版《馬山縣誌》,《白山土司歷代巡檢承襲表》

    白山土司相關墓碑:   


△王氏官族妻室墓碑


本文鳴謝:白山王氏後人王克峰先生提供的墓碑、王氏家族分支、以及「紅津古渡」石刻等珍貴圖片。


[4]王言紀、朱錦(纂修)/藍武、蔣盛楠(點校)《白山司志》;[9]覃茂才《白山、古零、那馬、定羅土司世系簡介》;

————————————————————————

歡迎分享至朋友圈/微信群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交流、約稿及其他合作請加微信:hsuen5

————————————————————————

END

相關姊妹篇推送:

白山土司前傳:丹良堡

白山土司城復原圖

那馬土司史話

定羅土司史話

下旺土司史話

古零土司史話

實錄:古零土司四百年

興隆土司始祖韋貴事跡

實錄:興隆土司四百年

生活在別處,故鄉在這裡

相關焦點

  • 芒市土司
    —— 《明實錄·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一四〇》根據芒市土司方氏宗譜的記載,放氏原籍江西省撫州府金谿縣,一世祖放定正於1438年隨徵緬甸有功,經兵部尚書王驥題授芒市長官司之職,二世放貞於1465年承襲父職。土司宗譜與《明史》和《明實錄》有時間差異,王驥徵討麓川是在1441年,因此《明史》與《明實錄》應是準確的。
  • 史話芒市|200年前的土司委任狀
    山路崎嶇,房舍陳舊,在芒市江東鄉河頭村十組,我們見到了一個出生於1947年的楊定福老人。楊定福從房間裡拿出一個塑膠袋,然後小心翼翼地打開,一層一層打開鋪在桌子上,無數次翻開又折起的痕跡,歲月經久留下的蟲眼,讓這三張薄薄的宣紙看起來不堪一擊。曾經鮮紅的印章已經褪色,僅依稀可辨。那一行行的毛筆字依然清晰,向我們展開了一段塵封的歲月。
  • 古播遺蹤 | 明代播州草塘土司研究
    (註:⑤《太祖洪武實錄》卷142洪武十五年二月乙亥。 ⑥《太祖洪武實錄》卷143洪武十五年潤二月戊子。 ⑦《太祖洪武實錄》卷155 洪武十六年六月壬戌。 ⑧(明) 吳亮輯: 《萬曆疏鈔》卷44《哱播類》,明萬曆三十七年刻本。 ⑨《英宗正統實錄》卷178正統十四年五月癸卯。 ⑩《世宗嘉靖實錄》卷513嘉靖四十一年九月丙午。 ⑪《世宗嘉靖實錄》卷527嘉靖四十二年十一月壬辰。
  • 中國著名音樂家、作曲家、指揮家史志有仙逝
    曾指揮首演中國歌劇《傷逝》《古蘭丹姆》,中國舞劇《文成公主》《劍》,以及《施光南作品音樂會》《喬羽作品音樂會》《谷建芬作品音樂會》,2008年在國家大劇院舉辦《史志有交響作品音樂會》,2016年原創大型音畫作品《白山松水圖》於長春首演。曾創作電影音樂《萬裡徵途》《心跳西藏》,電視劇音樂《司馬遷》《林則徐》《隋唐演義》《小小飛虎隊》等。
  • 嘉興檔案史志簡報(2020年第3期)
    目      錄 【嘉檔要情】市檔案館出臺2020年檔案史志工作要點【長三角之窗】南京市江北新區開出首份電子婚姻檔案 【嘉檔要情】市檔案館出臺2020年檔案史志工作要點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為科學規劃、統籌安排2020年檔案史志工作,嘉興市檔案館(市委黨史研究室、市地方志編纂室)近日印發了2020年工作要點,全面部署2020年檔案史志工作,謀好篇、布好局、開好頭,抓重點、促規範、出成效,持續發力推動我市檔案史志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 涼山土司制度溯源及土司衙門遺址
    光緒時土司管地:東至立淺兒山八百裡交打箭爐界,南至咱那山頂四百裡交古柏樹界,西至卜兒地五百裡交雲南中甸界,北至布那呷兒卜六百裡交裡壙界,周圍共計五千一百裡。所管夷民一百九十一村。所管大小經堂九座,念經僧人三千三百一十八名。[48]。該土司所屬夷人六種:喇嘛、呷迷、約古、虛迷、麼些、西番。
  • 087白山
    與富士山、立山為日本三靈山,最高點の御前峰(ごぜんがみね)被設定為一等三角點及在室堂有神社「白山比咩神社奧宮」。白山最高峰位於跨越富山県、石川県、福井県、岐阜県4県的両白山地的中央位置,山頂周圍「成層火山」,30萬年至40萬年前開始火山活動,最近一次的火山噴發是在1659年。
  • 恩施土司城,造城二十年
    從2000年正式動工到2002年正式開放,再到目前按照國家AAAAA級景區標準實施的提檔升級工程,20年,它走了很長很長的路。看,一座復甦的城11月27日,細雨濛濛。穿過嵌在丹霞山壁之間的恩施土司城門樓,依山勢拾級而上,廩君殿、九進堂、鐘鼓樓……這裡,似乎滿足了人們對遙遠的土司王朝的想像。
  • 市地方史志辦公室督查甘州區史志工作
    6月12日,張掖市地方史志辦公室督查組來甘州區督查指導地方史志工作。督查組指出,甘州區地方史志工作一直走在其他縣前面,要通過以事謀人、以事籌財的工作思路,把握好工作時間結點,列出計劃清單,推動鄉鎮村志啟動編纂工作,力爭用5—6年的時間,每年啟動2—3個鄉(鎮)及行政村,最終覆蓋行政管轄的70%以上;要從網絡信息化建設上找到工作的突破口,學會使用好網絡信息平臺,解決好影響服務社會不暢的問題。打造甘州區地方志工作品牌,打造成全市可學可借鑑的標兵單位。
  • 2020年汝州市史志工作培訓會順利召開
    汝州市委第四巡察組組長丁春麗對這句話感悟深刻,並在巡察史志工作時多次引用和強調。汝州市史志辦經過認真研究,決定通過開展業務培訓的方式進一步貫徹落實相關指示精神,並提前將培訓計劃與巡察組溝通。巡察組對史志辦的培訓計劃進行了進一步的完善和補充。
  • 廣西土司制度的實施
    思陵州,宋置,元屬思明路,明初隸思明府,洪武二十一年(1388 年)改隸布政司。土官韋延壽為世襲知州。    思恩府:土府。唐為思恩州,元屬田州路,明初隸田州府,正統三年(1438 年)升府,六年(1441 年)改為思恩軍民府。土官岑瑛為世襲知府。弘治十八年(1505 年)改流。嘉靖七年析設興隆、那馬、白山、定羅、舊城、下旺、安定、都陽、佔零9 個土巡檢司。
  • 播州「末代土司」楊應龍被滿門抄斬?家譜記載當年驚心情節——海龍囤破時,奶媽背孫子逃走
    華表墓葬群 當地有10多處    當日中午,在74歲楊秉祿老人、楊氏家族海龍囤直系族長楊國政等人的帶領下,記者在匯川區高坪鎮檬梓橋村鐵路邊一片莊稼地裡,看到幾座古墓葬,每座墓葬規模十分很宏大,極像一座小山丘,墓葬左右兩邊還屹立著兩根約高2米的石華表,華表頂端的石獅子怒目圓睜,華表上刻的字還清晰可見,兩座墳墓葬於清朝道光8年(1828年),距今188年。
  • 關於對「白山好人·公安模範」候選人和「白山好人·最美基層所隊...
    關於對「白山好人·公安模範」候選人和「白山好人·最美基層所隊」候選集體的公示 2020-08-25 11: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文史】楊世明:會川土司及末代土司趙柱
    磐石堡內殘存的石碑      據《甘肅通史•明清卷》記載:「順治二年(1645年),清軍平定隴右,會川土司趙師範率子樞勷歸附清朝,仍令管理臨洮衛土司事務。同治元年(1862年),河州回民反清運動開始,趙壇領土兵防守州城。二年,趙壇赴洮州卓尼調撥鐵布番兵,恰逢州城失守,欶書號紙均毀。四年,回民軍圍鞏昌,趙壇赴陝甘大營請援,行至董家堡遇害。兄子趙元銘繼為土司,二十一年(1895年),河湟事變爆發,回民渡河攻破臨洮城。趙元銘率土兵五百由抹邦河(今會川漫壩河)進攻臨洮城,並配合統領威定軍何建威收復臨洮城,隨後又會同清軍進攻河州。
  • 1941年四川阿壩州,川西高原,最後一位土司
    圖為1941年金川綽斯甲官寨碉塔。1941年四川阿壩州,綽斯甲全景。1941年四川阿壩州,金川民房。1941年四川阿壩州,金川水草坪。1941年四川阿壩州,理番幹海子。理番,清嘉慶改雜谷直隸廳置,治所在今四川理縣薛城鎮,統轄梭磨宣慰司及從噶克、卓克基、黨壩三長官司,相當今四川阿壩州西南部地區(大金、小金除外)。民國後1914年改為縣。
  • 廣西岑氏土司家族千年風雲錄
    王受作為白山土司開山鼻祖,這是他後人搞的方志,由廣西土司研究知名學者藍武博士等點校研究。首當其衝的,是鎮安,康熙二年(1663年),朝廷以鎮安土司岑吉祥死(順治年間)後沒有兒子,沈崇文用兵叛亂數年,朝廷派兵平亂後,「順便」把鎮安府「改土歸流」,康熙還把隆林、西林也「改土歸流」了。
  • 土家族土司簡史
    元代大德年間(公元1297年至1307年),就在建始、施州(今恩施、建始)等地設立學宮,廣泛吸收土人入學。明立,中央王朝曾多次下詔書,令各地土司設立學校。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朱元璋下令「諸土司皆立儒學」。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巴東、長陽等縣設立學校。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酉陽州建立州學;六年(公元1408年),設立酉陽宣慰司學。
  • 土司小知識 | 土司的種類及正確保存方法
    因此這種麵包又被稱作英式山型土司。英國土司傳入美國後,由於美國人喜歡用白麵包夾著肉片吃,為了方便食用,改良了土司的形狀,在烘烤模具上加上了蓋子,於是烤制出方方正正的土司,也就是角型土司。【三能】低糖健康土司盒系列,各種規格滿足您的需求。● 食安:內部採用食品級不沾處理,外部採用單麵食品級黑色塗層,吸熱更快。
  • 範長江眼中的卓尼土司
    楊土司受封於明代,世襲已十餘代,至現在土司,其家族殆已完全漢化。現任土司名積慶,號子瑜,年在四十左右,受甘肅省政府委為洮岷路保安司令,其司令部及私人住宅,原皆在卓尼,有大喇嘛廟,曰卓尼寺,曾盛極一時。十七年回亂後,遷潑魚[博峪],潑魚在疊山山脈北麓,洮河南岸,為一幽美恬靜之村莊,離卓尼寺十五裡。記者過洮河後,山風襲來,冷不可支,經數重碉堡,始到潑魚。
  • 論雲南彝族土司制度的淵源
    所以,1962年郭沫若在楚雄小住,遍翻各種史志資料,留下了「濮髳北會無遺蹟」的名句。當然,最重要的還是發生在公元前2世紀中葉的「莊蹻通滇」這樣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歷史事件。按司馬遷的記載,這些來自荊楚腹地的健兒,他們在雲南境內,以滇池地區為中心,「變服,從其俗,以長之」的歷史過程,極大地改變了雲南特別是滇中地區的民族群落和文化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