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三體症候群(Patau症候群)

2020-12-12 唐華Dr說遺傳諮詢

13三體症候群(Patau症候群)

13三體症候群(又稱Patau症候群)是由於體細胞基因組額外多出一條13號染色體所引起。

活產新生兒的發病率:1/10000(1萬)。

該病在1960年由Patau首先報導,主要特徵為:精神發育遲滯、嚴重智力低下、特殊面容、前腦無裂畸形(HPE)、無葉全前腦、手足畸形、生殖器畸形,並可伴有嚴重的致死性畸形,90%患兒在1歲內死亡。

13三體核型分類

3三體症候群診治

1、詳細詢問先證者的症狀學特徵。

2、查體時重點關注中樞神經系統(精神發育遲滯、嚴重智力低下)、顏面部(特殊面容,唇顎裂、前腦無裂畸形(HPE)、無葉全前腦)、心血管系統(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及泌尿生殖系統(生殖器畸形)等異常體徵。

3、對疑診患者或臨床診斷的患者建議進行外周血染色體核型分析明確診斷。

4、向患者家屬解釋檢測結果、遺傳諮詢。

5、對遺傳診斷明確、有生育要求的家系進行產前診斷、遺傳諮詢。

6、根據患者病情制定治療方案。

13三體症候群治療及預後

目前尚無標準的治療方案。治療主要為對症治療,死亡率很高。若患兒合併有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可對存活超過數周或數月的患兒施行心臟外科手術。

由於13三體症候群死亡率非常高,故患兒早期不應實施外科手術幹預,應先觀察其生存情況,數月後再決定是否施行手術。限制使用非常規醫學手段來延長患兒生命。由於患者預後差,對症治療時應考慮到患兒的個體差異及父母的意願。

遺傳學診斷

採用染色體顯帶技術進行核型分析是診斷13三體症候群(Edwrds症候群)的「金標準」;對於嵌合型患者,往往需要加大外周血計數核型數目,或者採用染色體晶片(CMA)進行檢測(可檢出嵌合比例>20%的),或者採用低深度全基因組測序(CNV-seq)技術進行檢測(可檢出嵌合比例>5%的),必要時,取患者其他胚層來源組織(一般為皮膚)進行檢測。

診斷21三體症候群(Down症候群)、18三體症候群(Patau症候群)、13部分三體症候群患者可通過:染色體晶片(CMA晶片)、低深度全基因組測序(CNV-seq)技術進行。

產前診斷

與父母核型無關,幾乎所有的標準型13三體症候群都屬新發,13三體或其他三體再發風險會升高,再次生育必須進行產前診斷。

嵌合型13三體症候群發生在受精卵第1次有絲分裂後,再發風險低。

無創產前DNA診斷技術

通過採取孕婦靜脈血,利用新一代DNA測序技術(NGS)對母體外周血漿中的游離DNA片段(包含胎兒游離DNA)進行測序(NGS),並將測序(NGS)結果進行生物信息分析,可從中得到胎兒的遺傳信息,從而可以準確檢測胎兒是否患三大染色體疾病(唐氏症候群(T21)、愛德華症候群(T18)、帕套症候群(T13))。

無創產前篩查技術(NIPS)適用於孕12周以上的單胎孕婦,無創產前篩查技術(NIPS)最佳的檢測時間為:12-26周。

無創性產前DNA診斷技術

國內外指南建議進行無創產前檢測(NIPT)應注意以下事項:

1、臨床無創產前檢測(NIPT)是1種篩查手段,陽性結果需進一步產前診斷;

2、目前臨床無創產前檢測(NIPT)僅針對21三體症候群(Down症候群(唐氏症候群))、18三體症候群(Patau症候群)、13三體症候群(Edwrds症候群)三種,不能檢測其他染色體異常、單基因突變;部分檢測機構已經擴大到其他染色體異常,但仍需要更多臨床依據;

3、應強調檢測前後的遺傳諮詢。在檢測前應詳細詢問孕婦的病史、評估檢測指徵,並向孕婦詳細介紹檢測的範圍、局限性等。檢測後應向孕婦解釋結果及進一步的處理措施等;

4、無創產前檢測(NIPT)不能取代孕早期(1-12周)的超聲檢測;

5、當出現嵌合體(包括限制性胎盤嵌合)、雙胎中一胎流產時,無創產前檢測(NIPT)結果將不準確;

6、不適用檢測對象:孕婦1年內接受異體輸血、器官移植手術、細胞治療或接受免疫治療、孕婦為惡性腫瘤患者或染色體病患者、檢測時體重超過100kg(>200斤)、雙胎及多胎妊娠等將對無創產前檢測(NIPT)結果造成幹擾。

產前診斷流程

早孕建卡時進行產前篩查宣教,告知篩查的意義、疾病的檢出率、假陽性率等,孕婦或其家屬知情選擇並籤署知情告知書

→同意篩查→確定孕婦的年齡與孕周(必要時B超核對)→根據不同孕周選擇篩查方案

→低風險→定期常規產前檢查→解釋結果,建議選擇絨毛活檢、羊水穿刺、臍血穿刺等,並告知其局限性及風險

→同意並籤字→絨毛活檢、羊水穿刺、臍血穿刺,細胞培養,染色體核型分析

→結果異常→告知患者情況並進行遺傳諮詢→同意終止妊娠並籤字→終止妊娠並進行遺傳學檢查,建議屍檢等

→結果正常→繼續產前檢查→記錄妊娠結局

→不同意需告知可能導致的不良後果→繼續產前檢查→記錄妊娠結局

→低風險→定期常規產前檢查→記錄妊娠結局

→高風險或高危孕婦→B超核對孕周及篩查→解釋結果,建議選擇絨毛活檢、羊水穿刺、臍血穿刺等,並告知其局限性及風險

→不同意篩查→定期常規產前檢查→記錄妊娠結局

遺傳諮詢:

明確先證者核型分類是:標準型、羅氏易位型、嵌合型,不同核型患者母親再生育風險不同。

相關焦點

  • 18三體症候群(Edwrds症候群)
    活產新生兒中的發病率為1/6000,是僅次於21三體症候群(Down症候群(唐氏症候群))的第2大常見三體症候群:18三體症候群,由Edwrds在1960年首次報導,95%的18三體症候群胚胎自發流產。
  • 手麻也許是旋前圓肌症候群!與腕管症候群、神經根型頸椎病有區別
    今天給大家做了張圖可以快速粗略辨別是哪種問題接下來我們來說說另外一種之前沒提到的情況旋前圓肌症候群如何辨別腕管症候群神經根型頸椎病和旋前圓肌症候群圖片來源:基礎臨床按摩療法:解剖學與治療學的結合( 第3版)腕管症候群是腕管內壓力增高導致正中神經在腕管內被卡壓引起的一系列手部相關部位感覺異常和功能障礙的疾病
  • 來看梨狀肌症候群和臀中肌症候群有何異同?
    此外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臀中肌症候群經常與梨狀肌症候群伴發,臀中肌症候群可能會擠壓牽拉梨狀肌,從而間接擠壓梨狀肌上下孔的神經血管,出現類似於梨狀肌症候群的症狀,所以不仔細鑑別,確實很難區分。兩者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髕骨周圍疼痛,有捻發音,可能是髕骨關節疼痛症候群在作怪
    其實很多病都與性別有關,除了頸椎病還有很多病女性高發,比如骨質疏鬆、腱鞘囊腫、髖關節骨折,再比如髕骨關節疼痛症候群。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發病率比男性高2~3倍的髕骨關節疼痛症候群。髕骨關節疼痛症候群圖片來源:基礎臨床按摩療法:解剖學與治療學的結合( 第3版)髕骨關節疼痛症候群是以髕骨後方、下面或側面的瀰漫性隱痛和酸痛,關節捻發音和下肢功能性缺乏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常見運動損傷。當上樓、下坡,久坐之後站立行走,以及參加跳躍、下蹲、跑步等需要反覆屈曲膝關節的運動時症狀會加重。
  • 警惕纖維肌痛症候群!
    尹國富主任為患者進行體格檢查是發現,全身多個壓痛點均有壓痛,但各項實驗室及影像學檢查結果又都正常,經驗豐富的尹國富主任經綜合考慮作出判斷患者是「纖維肌痛症候群」,給予劉女士藥物及中醫理療治療後,劉女士疼痛症狀明顯減輕症狀好轉,表示自己已經能吃能睡,正常勞動。什麼是纖維肌痛症候群?
  • 髕股疼痛症候群如何居家康復?
    其行且珍「膝」膝關節在我們人體活動中擔當大任同樣,責任越大,壓力也就越大所以與膝關節相關的健康問題也越多今天我們就再來了解一種與膝相關的疼痛——髕股疼痛症候群不過大家不要過於沮喪,雖然對於具體發病機制尚未明確,但是我們的學者已經找到很多引起髕骨疼痛症候群的高危因素,並且相應的幹預方法也有很多。髕股疼痛症候群的高危誘發因素有哪些?
  • 纖維肌痛症候群難以治癒,慢性全身性疼痛十分困擾,還需對症治療
    導語:纖維肌痛症候群是一種慢性病,全世界發病率在2.7%左右,女性患病更普遍且年齡主要分布在30歲以上,大約1/3的患者在進行日常活動方面存在困難。纖維肌痛症候群患者因為身心上的種種不適求診於不同科別,常常未能在相對的疼痛位置找出具體的器質性變化,高發的併發症是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據報導,在美國出現併發症的纖維肌痛症候群患者增加了2-7倍。
  • 「唐氏症候群」篩查,哪種方法更好?
    □記者林輝通訊員李金隆    唐氏症候群是一種最常見的染色體疾病,通常為第21號染色體發生三體造成的,出生發病率為1/800~1/600,因此,每名孕婦孕期均應行唐氏篩查。然而,面對唐氏篩查、無創檢查、羊水穿刺這三種檢查方法,很多孕媽媽有點糊塗,到底該用哪種方法好呢?
  • 世界唐氏症候群日,讓我們一起來關注那些折翼的天使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南通大學附屬醫院婦產科3月21日是世界唐氏症候群日。所謂「唐氏綜合症」,又叫做先天愚型或Down症候群,指的是「21三體症候群」,對於罹患這一疾病的兒童及其家長來說,這意味著艱辛且痛苦的人生歷程。【發病率高】 我國每年有2.3萬至2.5萬的「唐寶寶」降生!
  • 要小心「彼得潘症候群」,父母別大意
    那麼,有「彼得潘症候群」的孩子會出現哪些表現呢?「彼得潘症候群」的表現1. 缺乏責任感很多孩子在犯錯後,沒有承擔錯誤和真誠道歉的表現,Kiley認為這是家庭教育出缺乏管束和規則的表現。孤獨患有「彼得潘症候群」的人,總認為沒有與身邊的人建立足夠的親情、友情,這種狀態讓他們感受不到足夠的情感支持。當情感沒被滿足就會不斷地建立關係,以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因為他們總是感到孤獨,並瘋狂參加社交活動。如何避免「彼得潘症候群」?
  • 唐氏症候群篩查那些事兒
    唐氏症候群,又稱21-三體症候群、先天愚型及Down症候群,是最常見的染色體病之一,患者的細胞核比正常人多出一條第21號染色體,共47條染色體,導致多種器官結構和功能異常,包括弱智、先天性心臟病等。唐氏兒由於智力嚴重低下,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常合併多系統併發症,終生無法治癒,因此給家庭帶來沉重的精神和經濟負擔。
  • 也許是梨狀肌症候群!6個動作教你緩解和預防
    當然不是,其實出現這種疼痛、酸麻的情況,也很可能是梨狀肌症候群所導致。所以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先排除了梨狀肌症候群,然後再去考慮腰突的問題,那到底什麼是梨狀肌症候群,應該怎樣緩解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吧。
  • 常跑久坐均可引起梨狀肌症候群 日常預防有妙招
    北京時間11月10日,梨狀肌症候群,這並不是一個常見的名詞。但是對於廣大健身愛好者來說,如果您感覺到自己的腰臀部出現了疼痛,而且有時候會影響到腿,那麼就需要警惕,您可能是梨狀肌症候群了。  梨狀肌症候群最常見的臨床症狀是臀部深處出現鈍痛,保持坐姿的時候疼痛向下可以延伸至腿部,向上可以到達脊柱。這是因為梨狀肌恰好穿過坐骨神經,所以當它收縮或者痙攣的時候,就會壓迫坐骨神經引發疼痛。像跑步之類的重複性運動,能夠讓梨狀肌產生疲勞,壓迫坐骨神經。而長時間的坐著也會引發坐骨神經痛,經常坐辦公室的白領是坐骨神經痛的高發人群。
  • 髕股疼痛症候群是什麼?解決疼痛需要看這6個動作
    這個情況其實我們經常會遇到,很多人都沒有明確的外傷,但還是覺得膝關節疼痛,有時伴隨腫脹和徒步發軟發抖的情況,那有可能是髕股疼痛綜合症(以下簡稱PFPS)。在說這個病症之前,就先要了解髕股關節在哪裡。髕股關節是由股骨的內側髁和髕骨構成的,髕骨在膝關節中起延長股四頭肌力臂的作用,當屈膝角度大於20°時,髕骨與股骨接觸產生摩擦,從而引起疼痛。
  • 世界多地兒童出現類似川崎病的罕見症候群 或與新冠病毒有關?
    這種症候群的症狀與川崎病和中毒性休克的症狀類似,包括發燒、皮疹、腺體腫脹等,嚴重情況下還會出現心臟炎症。其中部分患兒被發現同時感染了新冠病毒,在新冠疫情流行之際,這種罕見疾病的出現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
  • Usher症候群疾病解析
    Usher症候群的遺傳特徵Usher症候群的遺傳方式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AR),常見致病基因如下:Usher症候群的鑑別診斷需跟以下症候群相鑑別診斷:Alstrom症候群、Bassen-Kornzweig症候群、Cockayne症候群、Hallgren症候群、Kearns-Sayre症候群。
  • 9 類易被忽視的急性冠脈症候群心電圖線索
    圖 B:下壁及廣泛前壁 ST 段開始上抬;圖 C:ST 段繼續上移,ST-T 融合至單向曲線,呈「墓碑樣」改變;圖 D:ST 段開始回落時出現多形、短陣室性心動過速 2. de winter ST-T 改變2008 年荷蘭鹿特丹的心內科 de Winter 等人通過回顧其心臟中心 1532 例左前降支(LAD)近段閉塞的急性冠脈症候群心電圖發現
  • 經前期症候群出沒,請小心!
    不少女性在月經前7-14天(即月經周期的黃體期)表現出的一系列生理和情感方面的不適症狀,這被稱作為「經前期症候群」(PMS)。經前症候群主要由於月經激素水平分泌異常所導致的,症狀會在月經來潮後自行消失。據統計,85%的女性至少有1種經前期症候群,20%-25%的女性達到中度或重度。經前期症候群給廣大女性帶來了學習、工作和生活上的困擾,然而,絕大多數女性並沒有得到診斷、治療。
  • 唐氏症候群的原因及其篩查方式
    所謂唐氏症候群(Down症候群),又稱為21-三體症候群,是因為胎兒在母體內受孕時,染色體上多了一條21號染色體所致,是一種先天性疾病。這類患兒多數會在妊娠早期流產,但大約40%的患兒可以出生。 產生唐氏症候群的原因還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母親的年齡越大,發生唐氏症候群的機率越高。35歲以下母親,其唐氏症候群患兒發生率不到0.1%,此後發生率隨著母親年齡的增大而上升。50歲左右的母親,其所生孩子的唐氏症候群發生率高達10%。唐氏症候群發病率與父親的年齡也有一定關係,但不如與母親的明顯。
  • 當心副舟骨疼痛症候群在作怪!
    帶著疑問,媽媽陪同她來到我院下肢骨科門診就診,通過查體和拍攝X線,小姑娘確診為「副舟骨疼痛症候群」,又稱「症狀性副舟骨疼痛」。小編頭一次聽說這麼長的名字,那什麼是「副舟骨疼痛症候群」呢?小編帶大家一起了解下~什麼是足副舟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