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貴為越國王后的雅魚,勾踐兵敗後隨勾踐入吳國為奴三年,直到勾踐臥薪嘗膽、破吳興越之後才回到越國,雅魚卻選擇在這苦盡甘來之時自盡,只因保留丈夫勾踐與自身名聲。
在幾年前的歷史中,很多帝王與王后都曾一同艱苦創業攀登巔峰,比如漢高祖劉邦和呂后,呂后憑藉她的勢力與智謀輔佐劉邦開創大漢王朝;又比如朱元璋與馬皇后,他們也是從艱苦走向榮耀的模範夫妻。
但是,有這樣一對夫妻,並不想我剛剛說的那些一樣能夠風雨同舟、有情有其,有些人只能共苦卻不能同甘,說的就是越王勾踐與王后雅魚。
之前在講述範蠡如何在越王勾踐的屠刀之下脫離的時候,就跟大家講過越王勾踐只能共患難、不能同富貴的故事,很多人以為他只是對功臣下手,沒成想這個人對陪伴自己艱苦歲月的妻子雅魚也會如此。
按理說,勾踐與雅魚在經歷吳國為奴、臥薪嘗膽之後,夫妻兩個的感情會更加真摯,沒成想雅魚面對重新當上越王的丈夫勾踐之時,她選擇了一條自盡的道路,她只是不想讓勾踐親自下手,保護自己丈夫的名聲。
雅魚貴為勾踐的王后,她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女子?
雅魚從小出生于越國貴族,她有著南國女子的婀娜多姿、知書達理、溫良賢淑,所以在勾踐還是越國太子之時,他的父親就讓他引娶了雅魚為太子妃。
從此,勾踐負責朝政、雅魚管理後宮,這夫妻二人把越國打理得是井井有條。自越王允常去世之後,勾踐繼承王位,而雅魚也被封為越王后。
因為勾踐剛剛即位,這讓當時的吳王闔閭看到了攻打越國的時機,面對吳國的重病,勾踐作為新王並沒有在國內享受生活,而是親自帶著軍隊戰鬥在第一線。
而王后雅魚呢?她也不像普通女子那樣因為戰亂只會哭,而是擔任起一國之母的職責,負責管理戰時整個越國的生產秩序,務必保證前方將士的後勤保障,不僅如此,她還讓守城士兵準備火把,如果越國城破就立刻燒身自刎,守護自己的名節。
在面對吳國大軍討伐之時,身為王后的雅魚還能做出如此之舉,不得不讓人感到敬佩。雖然說勾踐在這次大戰中大勝,但王后雅魚依舊保持對吳國的防備,只不過勾踐因為大勝所迷惑,整天縱情聲色,而雅魚為了提醒勾踐,經常跟勾踐說要防備吳國的反攻,只不過沒被勾踐所接納。
直到吳王夫差即位準備對越國出擊的時候,心高氣傲的勾踐無視範蠡的勸阻與雅魚的警告,決定主動討伐吳國,結果大敗,自己還成了吳王夫差的俘虜。
雅魚為了陪伴夫君,她自願跟隨勾踐道吳國為奴,哪怕從一國之後變成做牛做馬的奴隸,她沒有自暴自棄,而是安慰勾踐讓他要振作,要為越國百姓們所著想。
不得不說,雅魚雖然是一個羸弱女子,但她的深明大義、為國為民的胸懷是勾踐所不能比擬的。
雅魚為勾踐甘願獻身晉使所隱忍
上面說了,雅魚跟隨勾踐到了吳國為奴,在夫差的安排之下,他們住在闔閭墳帝的小木屋中,白天餵馬、掃糞、做飯洗衣,晚上還得替吳國先王掃墓,過的是一種極其落魄的日子。
雖然吳王夫差相信勾踐是自願投降為奴,但吳國的宰相伍子胥一直不相信勾踐是自願的,當晉國使者到吳國交流之時,所以他採取了一個一石二鳥的計謀,不僅能夠坑晉國一場,還能試探一下勾踐的反應。
伍子胥來到勾踐夫妻倆的小木屋,直接當著勾踐的面要求雅魚要去侍奉前來交流的晉國使者,聰明的雅魚識破了伍子胥的計謀,知道如果勾踐反抗的話,那所做的一切隱忍之事都白費了,所以她率先阻止了勾踐的言語,直接跟著伍子胥走了。
雅魚精心打扮一番後進入晉國使者的房中,晉國使者本以為是前來侍寢的吳國宮女,所以就跟雅魚歡愉了一夜。當第二天伍子胥故意前來敲門,假裝大驚,跟晉國使者說侍寢的女子是越國的王后,這使者瞬間非常驚慌,伍子胥抓住這個時機,跟晉國使者籤下不平等的條約。
雅魚受辱之後並沒有做出什麼過激之舉,畢竟女子貞潔在古代是極為重要的事情,而雅魚忍了女子不能忍受的屈辱,勾踐忍了常人無法能耐之事,夫妻二人依舊跟平常一樣老老實實幹活。
從這件事之後,無論勾踐和雅魚都知道自己不僅僅是一對夫妻,他們還是越國的君主和王后,他們的人民需要他們,所以他們將此事隱忍了下來。
勾踐回國臥薪嘗膽成功破吳,雅魚在越國復興之時以最體面的方式告別勾踐
勾踐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一直在吳國勞心勞力、受盡屈辱,為了治療吳王夫差的病,親自吃夫差的糞便,提出治療方法,此舉感動了夫差,他認為勾踐比大臣嬪妃們更看重他的身體,所以大發慈悲放了勾踐與雅魚回國。
勾踐和雅魚回國之後,兩個人開始了歷史上最為註明的臥薪嘗膽的生活,勾踐在臥室裡掛了一隻苦膽,每天都品嘗苦膽的味道,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吳國屈辱,每天勵精圖治、改革內政、整頓軍隊。
而王后雅魚呢?她身穿著粗布麻衣,帶著婦女們養蠶織布、指導越國的農業生產,像個村婦一樣陪伴在丈夫的身邊。
經過十年的努力,勾踐終於成功以三千越甲破了吳國,打敗了吳王夫差,將越國帶向了春秋末期的霸主地位。本以為勾踐滅了吳國洗刷了屈辱,他們夫妻兩終於能苦盡甘來了,而雅魚聽聞勾踐前線成功破吳的消息之後,終於為自己的屈辱釋懷。
雅魚沒有在受辱的那一天晚上所自盡,是因為她要看著越國能復興,既然這一天到來了,所以她選擇了在宮內自刎。
雅魚自刎的原因所在
雅魚在後宮自刎其實是看到範蠡和文種的結局,她太了解自己的丈夫,為了成全自己的丈夫所以才選擇自刎。因為範蠡作為勾踐的謀士,他為勾踐滅吳、越國發展提供了很多建設性的意見,無論從謀略還是功績來看,範蠡都是第一大功臣。只不過範蠡在破吳成功之後依然選擇辭官,帶著西施雲遊四海,而範蠡這一個舉動也提點了雅魚。
而讓雅魚真正決定自刎的是因為文種,文種是在勾踐落魄之時就輔佐勾踐的大臣,而文種知道了太多勾踐以往的屈辱,勾踐是不允許這種人存在的,所以以某種藉口就將文種給殺了。
雅魚知道範蠡的出走、文種被處決這兩件事之後,能知道勾踐的過去、給勾踐帶來最大屈辱的就是她自己,與其讓勾踐想起以前的屈辱,還不如主動自刎,保全自己的名節,也讓勾踐明君的名聲得以在越國維持。
總結
範蠡一句「越王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道破了勾踐重新即位之後的諸多做法,作為給勾踐帶來最多屈辱的雅魚,她不能像範蠡一樣離開,因為她是勾踐的王后;勾踐也不會採取對文種的做法那樣對雅魚,為了丈夫的體面,雅魚只能選擇自盡。
雅魚為勾踐能興越而受辱,最後也是為了勾踐和越國的體面而犧牲,她做到了一國之母應有的使命,值得千年之後的我們所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