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讓微笑常駐心底丨羅甸縣茂井鎮豐井村駐村隊員陳紅

2021-01-09 天眼新聞

「你好,我叫陳紅,是豐井村一組的網格員。」普通的介紹,簡潔的語言,這是我駐村以來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陳紅(左一)在給群眾講解惠民政策

2018年10月10日,根據組織安排,我被安排到貴州黔南羅甸縣茂井鎮豐井村駐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在去報到的路上,我的內心很是緊張和忐忑,豐井村是布依族人民聚居村,部分布依話我能聽得懂,但是不太會說,怕與群眾在溝通上有困難,同時又不熟悉工作環境和業務知識,怕拖工作隊後腿。  「處變不驚,沉著應對,努力就不怕沒有幹不好的事。」我暗暗對自己說,攥緊出汗的手,咬咬牙抬著頭走進了村委會的大門。  重任在肩,全面摸底踐行光榮使命  初到村時,為了迅速進入角色,更好更快地開展脫貧攻堅工作,我認真學習各項精準扶貧惠民政策,拉著村主任和組長帶我挨家挨戶地走,通過與農戶拉家常的方式,很短時間內就完成了包保網格的走訪摸排,並建立了扶貧臺帳,對自己所包保的網格內43戶群眾做到知根知底、如數家珍。對15戶貧困戶的致貧原因進行了認真分析,按照「一戶一策」進行詳細的規劃,動態更新檔卡資料,真正摸清底數,瞭然於胸,確保真扶貧、扶真貧。  我清晰記得第一次走訪特困供養貧困戶王家忠時的情形,王家忠老人身穿黑衣,佝僂著身子,在不大的屋子裡來回忙碌著做飯,屋內柴火煙霧環繞,有些嗆人,陰暗的角落裡盤踞坐著老人的女兒,她頭髮凌亂,臉有些髒,衣衫襤褸,眼神痴傻,手亂揮著對我笑。「那是我姑娘,看到有人來家,她這是高興,你不要怕哈。」老人家緩緩說道,我點點頭。後來通過與老人交流我才知道,他家原來是4口人,老伴是殘疾,兩個女兒是天生的重度殘疾,家裡沒有勞動力,生活條件一直很貧苦,2017年底至2018年初,他的老伴和大女兒先後離世,家裡就只剩下八十多歲的他和重度多重殘疾的小女兒,聽到這裡我不禁鼻頭髮酸、眼含淚花,對於這樣的家境我很是震驚,從小生活優渥的我,認知被顛覆了,在我所不知道的地方,竟還有人過著這樣貧苦艱難的生活。在我離開的時候,老人執意要留我吃飯,「謝謝你來看我們,以後多來家坐哈,還要謝謝共產黨、謝謝政府,沒有黨和政府我們早就活不下去了......」老人抹著眼淚哽咽地說著感謝的話。「作為脫貧攻堅的一員,我該如何做、怎麼做,才能不負重託?」從那時起,我感覺到肩上的責任重如泰山,也更加堅定了我對打贏脫貧攻堅戰這份偉大光榮使命的信心和決心。  用心用情,群眾利益無小事

陳紅參與環境衛生整治

在基層工作,主要的服務對象就是農村的群眾們,與群眾相處時,要注意方式方法,注意自己的工作態度,放低身段,做到有愛心、有誠心、有耐心。要把群眾當成自己的親人、朋友,以禮相待,以德服人,平易近人,這樣群眾才能支持我的工作,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我在入戶宣傳和組織群眾召開群眾會、院壩會時,尤為注重讓貧困戶和廣大村民了解脫貧攻堅的惠民政策「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幫助糾正少數群眾的「等靠要」思想,激發他們的內生發展動力,真正做到「志智雙扶」。  2019年8月拆除重建危改戶王邦必戶入住新居,並同步完成三改;2戶搬遷戶拆除老舊房206.79平方米,實現了網格內住房保障全覆蓋。2019年底實施人居環境綜合整治,一二組完成通組路建設923.1米共1720平方米,改廁6戶,改廚1戶,改圈1戶,進一步改善了村組基礎設施,村容村貌得到明顯轉變。2020年實施補短板項目2戶,6月份為兩戶暴雨受災群眾申請受災補助各1000元,全面補齊短板。兩年來,我始終以群眾利益無小事為工作原則,用心用情,真心實意服務群眾,為群眾謀取利益,也逐漸取得群眾的信任和認可。  履職盡責,新手媽媽返崗抗疫戰脫貧

陳紅(左一)入戶宣傳疫情防控知識

2020年是打贏脫貧攻堅的收官戰之年,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襲擊,蔓延整個神州大地,打破了往年的安靜祥和。  大年初二,茂井鎮QQ工作群信息頻頻跳動,消息通知:「按照縣委要求,請全鎮幹部、駐村網格員於1月27日起返回工作崗位,團結一致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看到群中消息,我第一時間跟豐井村工作隊長劉玲玲同志匯報了產假情況,並表示「在產假臨近結束之際,希望和同志們一起並肩作戰」。隨即給父母解釋了我的決定,爸媽聽到我這樣說,笑容逐漸變得凝重,媽媽說,「孩子才五個月,太小了,能不能緩緩……」我望了望懷中的寶寶,回答道,「特殊時期,需要有人付出,作為基層黨員幹部,應當召必回,放心吧,我會保護好自己和孩子的……」一番交待之後,我便匆匆返程,重新踏上了戰鬥一線。  自返崗後,為了精確掌握疫情動態,我每天走村串寨,以「人人過關,戶戶過堂」為標準進行排查登記挨家挨戶宣傳疫情防控相關知識。「你家裡有從武漢或者外省務工回來的嗎?有沒有感冒發燒咳嗽症狀?……」成了入戶口頭禪。在全鎮幹部和網格員的共同努力下,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勝利,期間我還落實了公益性崗位9人,為群眾解決了就業問題。至此,每每走在村裡的路上,群眾總是熱情地和我打招呼,跟我拉家常,「陳紅,等你有空了一定要來我家吃飯哈。」他們的笑掛在臉上,印在我的心間,正是他們的笑,給了我在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兩場硬仗中百倍的信心和支持,我相信群防群控擊滅病毒指日可待,脫貧攻堅戰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為民辛勞,固所願也。作為一名駐村幹部,我很榮幸成為脫貧攻堅的一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身體力行、不負群眾。爭取在新冠病毒全殲滅、貧困人口全清零的戰場上貢獻綿薄之力。踏石留印、抓鐵有痕,我相信兩場戰役終會勝利,人民群眾的微笑能常駐心底。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梁曉琳 整理

見習編輯 吳一凡

編輯 劉娟

編審 楊儀 肖慧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臭的汗 澆開幸福花丨羅甸縣茂井鎮高田村駐村...
    2019年7月,羅甸縣吹響了「衝刺90天打贏殲滅戰」的脫貧攻堅號角,或許是組織對我的考慮,亦然或是生在農村的我對農村的依念......29日以100日衝刺的決戰精神毫不猶豫隨著單位派遣入村的隊伍進入麻山腹地—茂井鎮高田村。
  • 「我的扶貧故事」三年「牛棚」大變樣丨羅甸縣茂井鎮牛棚村駐村...
    我叫王寬立,是貴州黔南羅甸縣茂井鎮牛棚村駐村工作隊長、第一書記。時光荏苒,我的駐村生活也持續了三年多的時間,作為一個改非幹部,我積極響應組織號召,2017年9月被縣派駐茂井鎮牛棚村擔任「第一書記」、工作隊長。
  • ...投身脫貧攻堅這場戰役,是我一生的驕傲!丨羅甸縣茂井鎮高田村...
    我叫方明軍,是羅甸縣教育局一名幹部,現為茂井鎮高田村駐村幹部。今年3月16日,按照縣委、縣政府的部署,我被安排到羅甸縣茂井鎮高田村駐村,深感責任重大,在脫貧攻堅即將結束之際,有幸成為脫貧攻堅這場沒有硝煙戰爭中的一員,我倍感榮幸,這是我的目標,我一直想走到脫貧攻堅的前線,能為脫貧攻堅盡我的微薄之力。
  • 「我的扶貧故事」「五個要點」助扶貧|羅甸縣茂井鎮桃園新村工作隊...
    我叫曾強念,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羅甸縣委政法委的幹部。2018年2月26日,按照縣委脫貧攻堅工作部署,組織派我到茂井鎮五家墳村(現為桃園新村)駐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當晚收拾好行李後,27日一早我就到達了茂井鎮五家墳村村委會,開始了我的駐村生活。當年3月,縣委組織部下文由我擔任駐村工作隊隊長,6月我任駐村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七載春秋丨羅甸縣沫陽鎮平巖村駐村...
    我叫黎昌盛,是貴州省黔南州羅甸縣沫陽鎮平巖村一名駐村隊員。從2013年脫貧攻堅戰役打響的第一槍開始,我就開始扶貧路了。幾年時間,我見證了平巖村從一個「吃水看天、走路靠摸」的小鄉村到今天的自來水到戶,串寨串戶路到家的美麗鄉村。
  • ...扶貧故事」我的「兩場戰役」|羅甸縣邊陽鎮聯興村駐村工作隊長...
    我叫羅國葦,男,布依族,1986年生,本科學歷,貴州羅甸人,現任羅甸縣邊陽鎮聯興村駐村工作隊隊長。  2018年11月5日,羅甸縣精準扶貧「誓師大會」的號角吹響,作為全縣駐村工作隊員中一員的我於11月7日,背起行囊、離開5歲多的兒子和朝夕相處且年邁的父母,奔赴扶貧一線。
  • 「我的扶貧故事」不忘初心 扶貧路上見真情丨羅甸縣逢亭鎮新光村駐...
    我叫李秀婷。2018年11月,剛剛大學畢業幾個月的我就回到了生我養我的家鄉——貴州黔南羅甸縣逢亭鎮。第一天到鎮上報到,就馬不停蹄地跟著駐村工作隊的同事來到逢亭鎮新光村,成為了逢亭鎮新光村的駐村工作隊隊員。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即「鑄心」 傾情助脫貧丨羅甸縣羅悃鎮羅蘇村...
    我叫黃光菊,是羅甸縣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幹部,現任羅悃鎮羅蘇村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2014年以來,精準扶貧這個動聽的詞彙傳遍全國各個鄉村,全國自上而下,所有單位和部門都圍繞脫貧攻堅開展工作,以脫貧攻堅工作統攬全局。
  • 「我的扶貧故事」「駐」進群眾心裡丨羅甸縣沫陽鎮平巖村第一書記...
    2018年3月我受省直工委選派到沫陽鎮平巖村,成為駐村第一書記。  三年來,我認真履行第一書記職責,積極宣傳黨的扶貧政策,推動產業發展,積極為村協調幫扶資金,推動「衛生評比」等活動創新鄉村治理。  現在村裡也有了產業,群眾生活有了提高,我也逐漸被村裡群眾所接受。
  • 「我的扶貧故事」六年扶貧路是我最大的財富丨羅甸縣羅悃鎮布沙村...
    我叫付勝燕,是黔南州羅甸縣羅悃鎮布沙村的駐村工作隊員,自參加工作開始,我就一直在扶貧一線,六年的扶貧工作經歷是我人生中的財富。2014年,精準扶貧工作啟動,剛剛踏入職場的我被安排到羅悃鎮扶貧站工作。2017年3月,我被調到溝亭社區負責社區辦公室工作,同時還兼任了溝亭村駐村幹部。因為溝亭村是非貧困村,所以當時僅安排了我一人負責駐村工作,這對我來說充滿了挑戰。 溝亭村是一個大村,全村有420戶1886人,人口基數大,工作量也很大。
  • 「我的扶貧故事」這裡成了我的第二故鄉|羅甸縣邊陽鎮者任村駐村...
    我叫楊廣芳,是羅甸縣邊陽鎮者任村駐村工作隊長。者任村總人口1457戶6516人,貧困人口478戶1782人,2014年困發生率為27.34%;全村人口基數大,貧困面廣,工作壓力山大。全天24小時都要睜著眼睛,每項工作都需要親自過問,因為群眾工作無小事,脫貧攻堅工作更如此。
  • 「我的扶貧故事」永葆軍人本色 奮力建功新時代丨羅甸縣龍坪鎮八總...
    我叫王思進,是羅甸縣綜合行政執法局一名工作人員,現任羅甸縣龍坪鎮八總村的駐村工作隊員,同時也是一名村支書。2005年12月我響應祖國號召報名參軍,成為百萬解放軍中的一員。2017年9月,為更好地踐行一名黨員的初心使命,我毅然成為了羅甸縣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員中的一員,投身到羅甸縣龍坪鎮八總村的扶貧工作當中。 初到八總村,我和隊友們用了近3個月的時間來摸清村情村況,一戶戶上門了解農戶意願,做好前期工作。而我被分派到八總村裡沙組。
  • 「我的扶貧故事」平凡中的感動|羅甸縣鳳亭鄉鳳亭村駐村工作隊長黃...
    我叫黃加建,男,中共黨員,出生於1984年12月,2008年12月參加工作,2018年成為羅甸縣鳳亭鄉鳳亭村駐村工作隊長。  2018年我很榮幸被組織選派到鳳亭村村擔任脫貧攻堅隊隊長。「扶貧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不能丟下一個貧困群眾」,作為一名黨員幹部,想起習近平總書記這句話,心中就有一種沉甸甸的責任感,無形的壓力悄然而至。黃加建在農戶家中發放急需的物資  是的,所有的故事都不會一帆風順。
  • ...故事」扶貧工作,就是幹|羅甸縣紅水河鎮平亭村駐村工作隊長何大信
    2019年3月,單位主要領導找我談話,決定派我到黔南州羅甸縣紅水河鎮平亭村主持開展脫貧攻堅駐村工作,我欣然答應,這對我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我看到這條信息第一反應是想哭,同時也感到欣慰。駐村工作雖然艱苦,但當你的付出得到群眾的認可時,一切都已經釋然了。何大信(左)上門動員貧困群眾搬遷,認真記錄群眾提出意見建議為了徹底解決住房問題,我先後組織駐村隊員開展了3輪住房安全大排查,建立了問題臺帳。
  • 「我的扶貧故事」做村民的「小百科全書」|羅甸縣沫陽鎮大井村駐村...
    我叫張雪雪,是羅甸縣沫陽鎮大井村駐村工作隊員。  為積極響應組織號召,我主動投身到脫貧攻堅戰中,2018年2月23日,我提著行囊,來到了美麗的沫陽鎮大井村,開始了我的駐村工作。來到大井村上班的第一天,就被小井組村民羅秀黎的一個問題問懵了,她說:「請問你是大井村新來的駐村幹部吧,來駐村的幹部是不是啥都懂,我家在小井公路邊,我也想像其他家一樣開辦個農家樂,賺點生活費,但是我不知道開辦農家樂需要哪些程序,哪些證件,不知道怎麼開,你能教教我嗎?」
  • 「我的扶貧故事」真「扎」實幹,收穫濃濃真情|羅甸縣邊陽鎮深井村...
    這裡沒有驚天動地的故事,只有農家自烤的濁酒。沒有天降的福蔭,只有汗滴穿石的嬗變。2019年6月底,剛到羅甸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報到月餘,便收到組織的號令,來到羅甸縣邊陽鎮深井村擔任駐村工作隊網格員、危改工作負責人。
  • 「我的扶貧故事」貧困戶的「心願」丨正安縣班竹鎮上壩村駐村幹部...
    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開展以來,我被派到正安縣班竹鎮上壩村任駐村工作隊隊員,並結對幫扶了5戶貧困戶,鄒孔祿就是其中之一。李俊松入戶登記群眾信息「我叫李俊松,是上壩村駐村工作隊隊員,今後就是我就是你的幫扶人。」
  • 「我的扶貧故事」走訪,讓我和群眾的心貼得更近丨羅甸縣龍坪鎮大關...
    我叫袁文超,是一名來自黔南州農業農村局的幹部。2019年夏天對我來說註定是一個不平常的夏天,6月11日,也是我記憶中印象最深的日子,那是我來到大關村的第一天,曾經聽過無數一線脫貧攻堅的故事,在那一天,我也有幸成為其中的一員。
  • 「我的扶貧故事」滴水穿石:扶貧路上永不言棄|羅甸縣龍坪鎮下儒村...
    我叫黃呈江,是羅甸縣龍坪鎮下儒村駐村第一書記。   路漫漫,漫道雄關再回首;風蕭蕭,鉤沉歲月湧向前。我的脫貧攻堅故事裡,沒有波瀾壯闊的場景,只有平凡的點點滴滴。面對各種不理解,我沒有退縮和抱怨,因為我明白自己的使命,用實際行動來感化他們,爭取讓貧困群眾早日脫貧,讓下儒村早日摘帽。  下儒村作為純布依族村寨,群眾思想文化水平較為落後,大部分中老年人基本不能用漢語溝通,這給工作隊員開展工作帶來語言障礙,也給我們宣傳政策、激發脫貧思想內生動力造成困難。
  • 爛漫人生豪情路|羅甸縣茂井鎮蘭西村扶貧工作隊副隊長唐順興
    我叫唐順興,是貴州黔南羅甸縣茂井鎮蘭西村扶貧工作隊副隊長。眉坡山下,我們奮鬥了三年。三年!說來時間很短,但實際過起來,是要靠分秒指針慢慢地轉過來的。唐順興(右)幫助群眾搶收水稻我當然要記住這三個時間點,一個是2017年的8月,一個是2017年的10月,一個是2020年12月。8月是駐村的開始,10月是克難的開端,今年的12月是收官圓夢的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