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家老院客棧。
龐中元。受訪者供圖
程怡鋼和他們家的全家福。本報記者孫亮全攝
晉商已成往事,但晉商創造的商業文化仍有不少值得今人總結弘揚,晉商的後人們仍在祖先的土地上生活。程怡鋼和龐中元們所做的,就是追尋先人足跡,試著續寫前輩的故事
9月19日至25日,有2800多年歷史的平遙古城,舉辦了第20屆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大量遊客再次雲集於此,在古城遊玩的同時,欣賞來自俄羅斯、德國等14個國家的2400名攝影師的1萬多幅作品。
這段時間,永慶魁票號創始人程秀章的第6代孫、26歲的程怡鋼和他的「小夥伴們」格外忙碌,每天在直播中帶著觀眾逛景點、轉古城,或在晉商大院裡養花種草,展現著令人羨慕的古城「慢生活」。
37歲的龐中元則每天在自家的爐食鋪中忙碌,這家110年前由在其昌德票號擔任二掌柜的曾祖創立、數次歇業的爐食鋪,終於在龐中元的手裡,從平遙古城開到了北京。
在平遙古城,一些晉商的後人們,仍在續寫著他們祖先的故事。從「少東家」「少掌柜」們生活中,偶爾也得窺昔日晉商榮光。
少東家的「慢生活」
對襟馬褂,手搖紙扇,酷似演員黃軒,張口即是「永慶魁票號第六代傳人」。
這是程怡鋼在自媒體視頻中的形象,他是平遙古城的第一批「網紅」。從今年4月在抖音上意外走紅後,現在已經有50多萬粉絲,單條視頻最高點讚量超過160萬,播放量超過4000萬。
這些視頻並沒有太多特別之處,「拍了一些我在大院裡的慢節奏生活,此前並沒意識到,這可能是別人一生夢寐以求的。」程怡鋼說,把自己的生活在網上展現,為家鄉、為古城做宣傳,古城好了,古城裡的每個人都會更好。
生活中的程怡鋼,斯文靦腆,有點害羞。從小在古城裡長大的他,覺得自己就是個普通「小年輕」,沒啥不一樣。
程家算是平遙古城裡的一個大家族。程怡鋼的父親程春森說,祖上通過「走西口」以做家具起家,創立了三盛久商號,是平遙縣推光漆器的前身,同時做起了染料和綢緞生意,並把生意做到了俄羅斯。
清同治六年(1868年),累積了錢財的程怡鋼先祖程秀章和他的同族、時任日升昌票號第三掌柜的程清冸合資創辦了永慶魁票號,做起了金融生意。「比中國第一家票號日升昌,晚了45年。」
「程家祖上創業時走西口、下關東,但成為東家之後外出的不多,後人大部分還在平遙。」程春森說。
在「程家老院」客棧有一張拍於2006年的程家全家福,共有96人,四世同堂。
「爺爺弟兄五人,爸爸堂兄弟五人,我的堂兄弟有十幾個。」程怡鋼說。
程怡鋼家在平遙古城裡有兩處老院子,一處是程家當年居住的老宅子,一處是永慶魁錢莊舊址,都被程春森在2007年改造成了名為「程家老院」的客棧。
「錢莊舊址改造的客棧大小約為當年的五分之一,有2000多平方米,40間客房。」程春森說,他們一家居住在老宅的正房,老宅其他房子也被改造成了客房。
出生在平遙古城裡的程怡鋼,按部就班長大。大學畢業後,在北京做了兩年程式設計師。編程與他在大學時學習的專業對口,但他不喜歡,去年回到古城自己創業。
「古城需要新鮮血液,需要年輕人。」程怡鋼和另外一個返鄉的年輕人,在外從事了十年魔術表演的「90後」洪恩,一聊如故,他們謀劃著搞新媒體。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好轉,他們倆又拉了一個來自東北、懂剪輯技術的小夥伴來古城「入夥」,4月份拍出第一條爆款視頻後,一發而不可收。
程怡鋼現在除了做直播、逛古城,偶爾也會帶貨,推廣一些平遙牛肉、陳醋、爐食等當地特產。「一家一家跑特產廠家,我都快成小專家了。」程怡鋼笑著說。 「
少掌柜」復業爐食鋪
十年前,龐中元返回平遙古城時,父親龐建民有些不高興。
「讀了那麼多年書,回來幹啥,外面混不下去了?」龐建民對兒子甩了臉子。
龐中元還是回來了,他想做油茶,並復開祖上開過的爐食鋪。
爐食就是用爐子烤制或燒制的各種美食,比如黃酒、牛肉、油茶、中式糕點等各種中式小吃。爐食鋪是一種曾廣泛存在於山西各地的店鋪形式,平遙的各晉商字號爐食鋪尤其聞名。
「100多年前,晉商的掌柜、夥計在這裡,燙一壺黃酒,吃著糕點喝著油茶,談著天下生意。」龐中元說。
2014年,龐中元的晉升爐食鋪,在平遙古城開張了,這是他們家爐食鋪100多年間的第四次開業。
「晉升」的初始字號為「晉昇昌」。
1910年,龐中元的曾祖、平遙其昌德票號二掌柜梁元指導灶房炒制油茶,受到總號和分號掌柜夥計的好評之後,便效仿日升昌票號隔壁的美和居爐食鋪,在平遙古城東大街開了晉昇昌爐食鋪,主要製作、經營油茶、油麻花等爐食。
其昌德票號前身為晉中市介休縣(今介休市)北辛武村冀姓,在平遙城內東大街開設的德記布莊,1862年改營票業。
民國元年,其昌德票號歇業,梁元便以經營晉昇昌爐食鋪為業,1937年底因日軍侵略而被迫歇業,此為第一次歇業。
隨後梁元一家便返回平遙古城北7裡的東劉村。1946年,梁元的兒媳婦王月生以晉昇昌為字號,在東劉村開了家庭小作坊製作、銷賣油茶等爐食,此次復業為第二次開業。8年後,爐食鋪在「一划三改」的政策下再次歇業。
1979年秋,王月生在東劉村再次建起爐食小作坊,晉昇昌第二次復業時,字號改為晉升昌。
王月生的兒子龐建民,在20多歲時,過繼到平遙古城裡的親戚龐家,梁建民改名成了龐建民。
「龐家只有兩個老光棍,全部財產是兩口缸。」1954年出生的龐建民說,老人住著兩間政府租給的小房子,老人去世後,房子就被政府收回了。
只有初中文化的龐建民開始磨豆腐、做木匠,包地種菜。「攢點錢買兩間房,攢點錢再買兩間房,逐漸在古城有了個佔地一畝多的院子。」龐建民說。
1989年,龐建民將晉升昌爐食鋪遷建到平遙古城內繼續經營,同年冬季在爐食鋪的基礎上創立了晉升掛麵廠,十年後,他又創建了晉升油茶。隨後開始主營油茶產品。
「父親不太懂品牌運作和市場推廣,發展慢慢遇到了瓶頸。我在華南理工大學碩士畢業後,在北京一家管理諮詢公司做大區經理,工作內容就是做品牌運作和市場推廣,經過反覆思考,決定回鄉創業,重走晉商路。」龐中元說。
晉升爐食鋪再次開張後,龐中元把傳統的山西爐食文化和潮流元素相結合,竟成了國內外遊客在平遙的打卡店。
「外國遊客非常多,開始準備了咖啡,誰知道他們要茶、要黃酒。」龐中元說,他的晉升爐食鋪現在一年接待20萬人。晉升爐食鋪和油茶也成了山西省的非遺和三晉老字號。
2018年,龐中元又在北京國貿開張了晉升爐食鋪的升級門店「君子曰·中國茶酒館」。「想找回中國人的社交空間,打造東方的星巴克。」龐中元說,他想讓老字號、非遺文化,走出平遙,走向世界。
「原計劃明年在倫敦開一家爐食鋪,受疫情影響,得往後推了。」龐中元有點遺憾。
富不過三代?
程怡鋼和龐中元做的事,都與他們祖上有關,他們的祖上,是晉商。
晉商,通常意義是指明清500年間的山西商人。作為當時的十大商幫之首,他們經營鹽、茶、票號等商業,有「縱橫歐亞九千裡,稱雄商場五百年」的美譽。
山西商人的活躍,古代文獻多有記載,到明代已在全國享有盛譽。至清代初期,山西商人不僅壟斷了中國北方貿易和資金調度,而且插足於整個亞洲地區,甚至把觸角伸向歐洲市場。有清一代,北京、上海、廣州、武漢等城市裡那些比較像樣的金融機構,最高總部大抵都在山西平遙縣和太谷縣幾條尋常的街道間。
當年,平遙票號在各地的分號遍布全國68個城市和商埠重鎮,分號總數增加到367個。這些在全國各地設立的分號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金融網絡,成為「匯通天下」的主力軍。漫步如今的平遙古城,仍然可以看到街旁林立的票號總部,感受彼時「中國華爾街」的盛況。
為了打破「富不過三代」的怪圈,晉商創造了一些優秀的經營理念和制度,至今仍有借鑑意義。
體制機制的創新是晉商常葆生機的重要秘密。當時金融業的管理,基本上處於無政府狀態。面對如此自由,山西商人卻加緊制定行業規範和經營守則,通過嚴格的自我約束,在無序中求得有序。
其中的「東掌制」尤為關鍵,這是一種嚴格的「兩權分離制度」。基本上全員皆是股東,且經營權和所有權嚴格分開,甚至比今天還要徹底。
商號中,東家出錢,稱之為「銀股」,掌柜和員工則佔「身股」。掌柜作為職業經理人全權負責經營事宜,訂立合約,東家不得幹涉。財東老闆除發現掌柜有積私肥己的行為可以撤換外,平時不能干預。職員須訂立從業契約,並劃出明確等級,收入懸殊,定期考察升遷。
「約得很死,很多合約中,財東平時都沒有資格來企業,只有過年來拜個年,所以我們看到很多晉商的老照片都是正月初一拜年時照的。」平遙縣政協常委、平遙古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郝新喜說。
而有股份的員工佔到員工的8成以上,大掌柜一般有1到1.5股。「但是不能小瞧這1股,以輝煌時的日升昌為例,三年一股的分紅約17000兩白銀,當時一個縣令一年才140多兩,職業經理人的收入近乎縣令的百倍。」郝新喜說。
晉中當地的優秀人才基本全湧進了商業,「學而優則商」。平遙至今還流傳著8個秀才不去考科舉而進票號當夥計的故事,並有「秀才進票號——改邪歸正」的歇後語。
不參與經營的東主們,為了防止無事生非和墮落成寄生蟲,許多轉而從事了藝術。許多「大少」「二少」成了造詣高超的藝術大家。
晉商的誠信體系也值得稱道。山西許多票號起家時實力並不雄厚,如協同慶票號初設時資本僅有白銀36萬兩,不足日升昌銀本的十分之一,只有天成亨票號的二分之一。如此之少的本金開銀行,簡直開玩笑。然後期協同慶票號分莊遍布全國,達33個,以資金周轉快,業務吞吐量大,獲利甚多,令其他票號驚訝。
著名票號改革家李宏齡在《山西票商成敗記》中評價協同慶:「其以區區萬金,崛起於鹹豐末葉,得人獨勝者,厥惟協同慶一業。」
「晉商在做生意中,更多考量的是在這個體系中的人品人格,山西商人思想體系體現起來的實際上就是誠信。」郝新喜說。
晉商已成往事,但晉商創造的商業文化仍有不少值得今人總結弘揚,晉商的後人們仍在祖先的土地上生活。程怡鋼和龐中元們所做的,就是追尋先人足跡,試著續寫前輩的故事。
晉商的大院文化,則成為山西旅遊文化中的重要板塊。1997年平遙古城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成功,古城內破敗的院落不斷被修繕,錢莊、票號舊址成為人們觀光打卡的地方,旅遊業有聲有色,去年旅遊人次達到1700萬人,實際遊客四五百萬人。(記者孫亮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