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東家少掌柜」續寫晉商故事?復業爐食鋪

2020-12-27 經濟導報網

程家老院客棧。

龐中元。受訪者供圖

程怡鋼和他們家的全家福。本報記者孫亮全攝

晉商已成往事,但晉商創造的商業文化仍有不少值得今人總結弘揚,晉商的後人們仍在祖先的土地上生活。程怡鋼和龐中元們所做的,就是追尋先人足跡,試著續寫前輩的故事

9月19日至25日,有2800多年歷史的平遙古城,舉辦了第20屆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大量遊客再次雲集於此,在古城遊玩的同時,欣賞來自俄羅斯、德國等14個國家的2400名攝影師的1萬多幅作品。

這段時間,永慶魁票號創始人程秀章的第6代孫、26歲的程怡鋼和他的「小夥伴們」格外忙碌,每天在直播中帶著觀眾逛景點、轉古城,或在晉商大院裡養花種草,展現著令人羨慕的古城「慢生活」。

37歲的龐中元則每天在自家的爐食鋪中忙碌,這家110年前由在其昌德票號擔任二掌柜的曾祖創立、數次歇業的爐食鋪,終於在龐中元的手裡,從平遙古城開到了北京。

在平遙古城,一些晉商的後人們,仍在續寫著他們祖先的故事。從「少東家」「少掌柜」們生活中,偶爾也得窺昔日晉商榮光。

少東家的「慢生活」

對襟馬褂,手搖紙扇,酷似演員黃軒,張口即是「永慶魁票號第六代傳人」。

這是程怡鋼在自媒體視頻中的形象,他是平遙古城的第一批「網紅」。從今年4月在抖音上意外走紅後,現在已經有50多萬粉絲,單條視頻最高點讚量超過160萬,播放量超過4000萬。

這些視頻並沒有太多特別之處,「拍了一些我在大院裡的慢節奏生活,此前並沒意識到,這可能是別人一生夢寐以求的。」程怡鋼說,把自己的生活在網上展現,為家鄉、為古城做宣傳,古城好了,古城裡的每個人都會更好。

生活中的程怡鋼,斯文靦腆,有點害羞。從小在古城裡長大的他,覺得自己就是個普通「小年輕」,沒啥不一樣。

程家算是平遙古城裡的一個大家族。程怡鋼的父親程春森說,祖上通過「走西口」以做家具起家,創立了三盛久商號,是平遙縣推光漆器的前身,同時做起了染料和綢緞生意,並把生意做到了俄羅斯。

清同治六年(1868年),累積了錢財的程怡鋼先祖程秀章和他的同族、時任日升昌票號第三掌柜的程清冸合資創辦了永慶魁票號,做起了金融生意。「比中國第一家票號日升昌,晚了45年。」

「程家祖上創業時走西口、下關東,但成為東家之後外出的不多,後人大部分還在平遙。」程春森說。

在「程家老院」客棧有一張拍於2006年的程家全家福,共有96人,四世同堂。

「爺爺弟兄五人,爸爸堂兄弟五人,我的堂兄弟有十幾個。」程怡鋼說。

程怡鋼家在平遙古城裡有兩處老院子,一處是程家當年居住的老宅子,一處是永慶魁錢莊舊址,都被程春森在2007年改造成了名為「程家老院」的客棧。

「錢莊舊址改造的客棧大小約為當年的五分之一,有2000多平方米,40間客房。」程春森說,他們一家居住在老宅的正房,老宅其他房子也被改造成了客房。

出生在平遙古城裡的程怡鋼,按部就班長大。大學畢業後,在北京做了兩年程式設計師。編程與他在大學時學習的專業對口,但他不喜歡,去年回到古城自己創業。

「古城需要新鮮血液,需要年輕人。」程怡鋼和另外一個返鄉的年輕人,在外從事了十年魔術表演的「90後」洪恩,一聊如故,他們謀劃著搞新媒體。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好轉,他們倆又拉了一個來自東北、懂剪輯技術的小夥伴來古城「入夥」,4月份拍出第一條爆款視頻後,一發而不可收。

程怡鋼現在除了做直播、逛古城,偶爾也會帶貨,推廣一些平遙牛肉、陳醋、爐食等當地特產。「一家一家跑特產廠家,我都快成小專家了。」程怡鋼笑著說。 「

少掌柜」復業爐食鋪

十年前,龐中元返回平遙古城時,父親龐建民有些不高興。

「讀了那麼多年書,回來幹啥,外面混不下去了?」龐建民對兒子甩了臉子。

龐中元還是回來了,他想做油茶,並復開祖上開過的爐食鋪。

爐食就是用爐子烤制或燒制的各種美食,比如黃酒、牛肉、油茶、中式糕點等各種中式小吃。爐食鋪是一種曾廣泛存在於山西各地的店鋪形式,平遙的各晉商字號爐食鋪尤其聞名。

「100多年前,晉商的掌柜、夥計在這裡,燙一壺黃酒,吃著糕點喝著油茶,談著天下生意。」龐中元說。

2014年,龐中元的晉升爐食鋪,在平遙古城開張了,這是他們家爐食鋪100多年間的第四次開業。

「晉升」的初始字號為「晉昇昌」。

1910年,龐中元的曾祖、平遙其昌德票號二掌柜梁元指導灶房炒制油茶,受到總號和分號掌柜夥計的好評之後,便效仿日升昌票號隔壁的美和居爐食鋪,在平遙古城東大街開了晉昇昌爐食鋪,主要製作、經營油茶、油麻花等爐食。

其昌德票號前身為晉中市介休縣(今介休市)北辛武村冀姓,在平遙城內東大街開設的德記布莊,1862年改營票業。

民國元年,其昌德票號歇業,梁元便以經營晉昇昌爐食鋪為業,1937年底因日軍侵略而被迫歇業,此為第一次歇業。

隨後梁元一家便返回平遙古城北7裡的東劉村。1946年,梁元的兒媳婦王月生以晉昇昌為字號,在東劉村開了家庭小作坊製作、銷賣油茶等爐食,此次復業為第二次開業。8年後,爐食鋪在「一划三改」的政策下再次歇業。

1979年秋,王月生在東劉村再次建起爐食小作坊,晉昇昌第二次復業時,字號改為晉升昌。

王月生的兒子龐建民,在20多歲時,過繼到平遙古城裡的親戚龐家,梁建民改名成了龐建民。

「龐家只有兩個老光棍,全部財產是兩口缸。」1954年出生的龐建民說,老人住著兩間政府租給的小房子,老人去世後,房子就被政府收回了。

只有初中文化的龐建民開始磨豆腐、做木匠,包地種菜。「攢點錢買兩間房,攢點錢再買兩間房,逐漸在古城有了個佔地一畝多的院子。」龐建民說。

1989年,龐建民將晉升昌爐食鋪遷建到平遙古城內繼續經營,同年冬季在爐食鋪的基礎上創立了晉升掛麵廠,十年後,他又創建了晉升油茶。隨後開始主營油茶產品。

「父親不太懂品牌運作和市場推廣,發展慢慢遇到了瓶頸。我在華南理工大學碩士畢業後,在北京一家管理諮詢公司做大區經理,工作內容就是做品牌運作和市場推廣,經過反覆思考,決定回鄉創業,重走晉商路。」龐中元說。

晉升爐食鋪再次開張後,龐中元把傳統的山西爐食文化和潮流元素相結合,竟成了國內外遊客在平遙的打卡店。

「外國遊客非常多,開始準備了咖啡,誰知道他們要茶、要黃酒。」龐中元說,他的晉升爐食鋪現在一年接待20萬人。晉升爐食鋪和油茶也成了山西省的非遺和三晉老字號。

2018年,龐中元又在北京國貿開張了晉升爐食鋪的升級門店「君子曰·中國茶酒館」。「想找回中國人的社交空間,打造東方的星巴克。」龐中元說,他想讓老字號、非遺文化,走出平遙,走向世界。

「原計劃明年在倫敦開一家爐食鋪,受疫情影響,得往後推了。」龐中元有點遺憾。

富不過三代?

程怡鋼和龐中元做的事,都與他們祖上有關,他們的祖上,是晉商。

晉商,通常意義是指明清500年間的山西商人。作為當時的十大商幫之首,他們經營鹽、茶、票號等商業,有「縱橫歐亞九千裡,稱雄商場五百年」的美譽。

山西商人的活躍,古代文獻多有記載,到明代已在全國享有盛譽。至清代初期,山西商人不僅壟斷了中國北方貿易和資金調度,而且插足於整個亞洲地區,甚至把觸角伸向歐洲市場。有清一代,北京、上海、廣州、武漢等城市裡那些比較像樣的金融機構,最高總部大抵都在山西平遙縣和太谷縣幾條尋常的街道間。

當年,平遙票號在各地的分號遍布全國68個城市和商埠重鎮,分號總數增加到367個。這些在全國各地設立的分號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金融網絡,成為「匯通天下」的主力軍。漫步如今的平遙古城,仍然可以看到街旁林立的票號總部,感受彼時「中國華爾街」的盛況。

為了打破「富不過三代」的怪圈,晉商創造了一些優秀的經營理念和制度,至今仍有借鑑意義。

體制機制的創新是晉商常葆生機的重要秘密。當時金融業的管理,基本上處於無政府狀態。面對如此自由,山西商人卻加緊制定行業規範和經營守則,通過嚴格的自我約束,在無序中求得有序。

其中的「東掌制」尤為關鍵,這是一種嚴格的「兩權分離制度」。基本上全員皆是股東,且經營權和所有權嚴格分開,甚至比今天還要徹底。

商號中,東家出錢,稱之為「銀股」,掌柜和員工則佔「身股」。掌柜作為職業經理人全權負責經營事宜,訂立合約,東家不得幹涉。財東老闆除發現掌柜有積私肥己的行為可以撤換外,平時不能干預。職員須訂立從業契約,並劃出明確等級,收入懸殊,定期考察升遷。

「約得很死,很多合約中,財東平時都沒有資格來企業,只有過年來拜個年,所以我們看到很多晉商的老照片都是正月初一拜年時照的。」平遙縣政協常委、平遙古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郝新喜說。

而有股份的員工佔到員工的8成以上,大掌柜一般有1到1.5股。「但是不能小瞧這1股,以輝煌時的日升昌為例,三年一股的分紅約17000兩白銀,當時一個縣令一年才140多兩,職業經理人的收入近乎縣令的百倍。」郝新喜說。

晉中當地的優秀人才基本全湧進了商業,「學而優則商」。平遙至今還流傳著8個秀才不去考科舉而進票號當夥計的故事,並有「秀才進票號——改邪歸正」的歇後語。

不參與經營的東主們,為了防止無事生非和墮落成寄生蟲,許多轉而從事了藝術。許多「大少」「二少」成了造詣高超的藝術大家。

晉商的誠信體系也值得稱道。山西許多票號起家時實力並不雄厚,如協同慶票號初設時資本僅有白銀36萬兩,不足日升昌銀本的十分之一,只有天成亨票號的二分之一。如此之少的本金開銀行,簡直開玩笑。然後期協同慶票號分莊遍布全國,達33個,以資金周轉快,業務吞吐量大,獲利甚多,令其他票號驚訝。

著名票號改革家李宏齡在《山西票商成敗記》中評價協同慶:「其以區區萬金,崛起於鹹豐末葉,得人獨勝者,厥惟協同慶一業。」

「晉商在做生意中,更多考量的是在這個體系中的人品人格,山西商人思想體系體現起來的實際上就是誠信。」郝新喜說。

晉商已成往事,但晉商創造的商業文化仍有不少值得今人總結弘揚,晉商的後人們仍在祖先的土地上生活。程怡鋼和龐中元們所做的,就是追尋先人足跡,試著續寫前輩的故事。

晉商的大院文化,則成為山西旅遊文化中的重要板塊。1997年平遙古城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成功,古城內破敗的院落不斷被修繕,錢莊、票號舊址成為人們觀光打卡的地方,旅遊業有聲有色,去年旅遊人次達到1700萬人,實際遊客四五百萬人。(記者孫亮全)

相關焦點

  • 80後新晉商龐中元玩轉「爐食鋪」登上央視新聞
    山西平遙80後掌柜 龐中元:我叫龐中元,現在是這家店鋪的掌柜的。我們店鋪是一家體驗山西爐食文化的特色店鋪。爐食就是用爐子烤制或燒制的各種美食,比如黃酒、牛肉、油茶、各種中式糕點、各種中式小吃。一百年前,山西大街小巷遍地是爐食鋪,晉商的掌柜、夥計在這裡,燙一壺黃酒,吃著糕點喝著油茶,談著天下生意。
  • 剛剛,80後新晉商玩轉 「爐食鋪」登上央視新聞
    研究生畢業後,他選擇回鄉創業,成為新一代晉商。這幾年,隨著平遙古城開展古城「青春修煉計劃」,他的三晉老字號店,煥發新的活力,成為遊客必去的網紅打卡地。山西平遙80後掌柜 龐中元:書要讀萬卷,路要行萬裡,店要開百年。「爐食鋪」:來自百年前的「中國華爾街」
  • 晉之遺 | 太谷餅:晉商飲食文化的典型代表
    其中相傳在太谷縣城東南的溝子村有一富家貟家,他家的一個太太經常在夜裡想吃餅子。可對傭人們從城裡買回的各種麵餅,她不是嫌油膩難吃,便是嫌幹硬難嚼。這可難壞了她家的傭人。消息傳到縣城一家燒餅鋪裡,燒餅鋪的掌柜的為了做成這筆生意,特地讓鋪子裡的老師傅設計出了一種甜餅。
  •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祁縣:悠悠老街寫滿晉商故事 錚錚本翹彰顯濟世情懷
    隨後,採訪團一行從北關村出發,經劉家堖、來遠鎮、盤陀村、過子洪口出太行山,經魯村、走官道,在太平橋報平安,經團柏鋪、官道莊,一直向北到白圭鎮,再到曉義村、北堡村,沿著幾百年前晉商經商販茶的萬裡茶路,一路向北,繼續尋訪萬裡茶路遺蹟遺址,追溯萬裡茶路內涵,探訪當代晉商,探尋「以義制利、家國天下」的晉商精神。
  • 晉商傳奇五百年
    >(喬家、常家、曹家、侯家、渠家、亢家、範家、孔家)史載當時晉商總資產比國庫存銀還要多絕對是「富可敵國」今人要了解晉商曾經的輝煌莫過於走進那些晉商豪宅大院晉商豪宅大院集中分布在山西省晉中一帶尤其是祁縣、太谷、平遙三地有「金太谷,銀祁縣,銅平遙」
  • 晉商之敗:一場難掙脫的宿命 歷史
    朝廷信任晉商,因為他們與徽商、浙商不同,家族觀念淡漠,子女、親戚不在企業中任職,對皇權威脅最小。文_唐山清代第一家山西票號日昇昌遺址。08年3月22日,北京德勝門外山西會館,20多家票號駐京掌柜匯聚一堂,就成立「晉省匯業銀行」展開討論。從傳統票號到現代銀行,這是歷史性躍遷。
  • 肖戰《鬥羅大陸》尚未開播,唐家三少承諾續寫唐三和小舞的故事?
    肖戰《鬥羅大陸》尚未開播,唐家三少承諾續寫唐三和小舞的故事?肖戰最近這段時間,熱度和話題度非常高。一開始是他出演的電視劇《狼殿下》吸引了眾多網友的喜愛和支持,至今疾衝都是很多觀眾口中津津樂道的人物。現在真人版還沒有播出,原著的作者唐家三少就發文了。唐家三少這次的發文,跟《鬥羅大陸》動漫版有關係。前不久動漫版剛更新了新的一集,這集中男主唐三和女主小舞面臨巨大的危機,最終身為魂獸的小舞,獻祭了自己的力量成就了唐三。三少看到這個劇情有感而發,表示自己要繼續寫唐三小舞的故事。
  • 山西晉商八大家.
    在清代,全國排名前16位的大財團都在山西。據史料統計,僅僅把山西幾個縣域中富戶的家產相加,數量就超過了一億兩白銀。這個數量甚至比當時國庫的存銀還要多,切實稱得上「富可敵國」牎在中國近代史上,晉商穩居全國商幫之首,稱雄商界500餘年。
  • 晉商的發家史盡在於此
    郭臺銘祖籍山西晉城,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初期,郭臺銘投資本片,其中有兩層考慮:1、國際經濟一體化在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下,與晉商的發家史有諸多的相似之處,通過拍攝這部電影,希望能夠帶給更多人關於化解金融危機的啟示。
  • 晉商的故事裡只有四個字——匯通天下|品讀
    1823年,還是北京最大顏料莊掌柜的他向東家李大成建議,關掉鋪子,改營票號。這應該是晉商從「實體」轉向「金融」的第一步。或許,一開始的時候,雷履泰就想著做個「輕鬆的買賣」,結果一不小心,開了中國銀行體系的先河。日昇昌票號的前身是西裕成顏料莊。這是是一家頗具規模的商號,該商號不但實力雄厚,而且在北京、天津、漢口、重慶等地設有分號。
  • 一部晉商成功史,就是一部官商結合史
    出口茶葉要經過政府批准,領到「龍票」(出口許可證),而「龍票」的發放權在政府、在官員手中,這就需要官商結合。「票幫」,即從事票號業務,則更離不了政府,離不了官員。道光三年(1823年),第一家票號「日升昌」成立,這標誌著票幫的開始。以後又陸續有多家票號出現,在清代的51家票號中,晉商有43家,其中22家總部在平遙。這就是平遙被稱為「中國華爾街」的原因。
  • 晉商丨景隆號:晉商武夷山貿易第一站
    景隆號較之於當溪兩岸的幾座古民居來說,顯得簡陋多了,也缺乏華麗的門面,磚雕圖案特別少,它是下梅鄒氏茂章公建的。茂章公為四兄弟中的長子,創業之始資本不太雄厚,蓋房也就量力而行。後來與晉商常氏成了茶貿易夥伴,經濟勢力壯大,又在當溪上遊邊上擴建豪宅數十座,那都是有花樓和精美三雕圖案裝飾的氣派建築。乾隆年間,來了幾位山西商人在武夷山販茶,想在下梅茶莊找合作夥伴。
  • 舌尖上的京城——老北京的「蒸食」
    因為我小時候去天津時,親戚總問我是否想吃「蒸食」(也有天津人稱其「扁食」),當時天津也有不少鋪子賣各種「蒸食」,如糖包兒、豆沙包兒等。所以天津也有人稱蒸的食品為「蒸食」。其他不少省份也有「蒸食」,只不過有的稱呼不同罷了。       說老北京的「蒸食」,就因為昔日老北京城裡有不少賣蒸食的鋪子,人稱「蒸鍋鋪」,也有人稱之「蒸餅鋪」、「蒸食鋪」等。
  •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張家口站:上下兩堡兩相望,目送晉商南來北往...
    從這些記載的內容細節來看,去世者應是一位在恰克圖的晉商,名為「天祺」,「天祉」或是其同族同門的親兄弟。這份用毛筆書寫的帳單,字跡非常工整。而在另一展櫃內,一封由張家口寄往「山西崞縣原平鎮德興裕記櫃啟」信件封面上的一行行書,讓劉振瑛感慨不已:「那時晉商掌柜,幾乎都有一手好字,現在拿出來就能當字帖。」
  • 民間絲綢之路丨開拓張庫大道-開創晉商票號-傳承儒商精神
    今天,我們無論是遊歷榆次老城,還是喬家、常家、王家、曹家這些晉商大院,唯一的感嘆恐怕就是這得花多少錢呢?但是,金錢的背後卻掩藏不住晉商的開拓、開創以及傳承精神,這才是晉商獲得巨大成功的奧秘所在。除了,人多地少的原因外,恐怕對財富的追求和地靠內蒙的山西人常走西口的基因,是他們不辭勞苦爬山涉水開拓張庫大道的主要動力。這種跨越地域的追求,是多麼大的一種胸懷;這種超越時空的眼界,是多麼大的一種格局,也許這才是晉商精神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 晉商為什麼被稱為「天下第一商幫」
    到明末以後,這一代晉商基本衰落了,而且與清代之後的晉商沒有什麼直接的傳承關係。不過,清代晉商繼承了明代晉商的精神。明代晉商王現在遺囑中給子孫留下了「利以義制」的商業精神。晉商中的範家在明亡之前就與滿人貿易,清建立後被封為八大皇商之一。範家從事對日貿易達七十餘年,但後來因經營不善嚴重虧損而被抄家。其他從事這一行業的數家晉商也受影響,船幫由此衰落。(圖為製作完成的湖筆筆頭晾曬在走廊外)
  • 白銀帝國的締造者,平遙票號尊稱一聲祖師爺,百年晉商傳奇雷履泰
    作為中國第一家票號,從早期經營顏料莊的「西裕成」,到中國第一家專營存放款、匯兌業務的私人金融機構,已經風光了近兩百的晉商,完成華麗轉身。興起於明末清初的晉商前輩,因物資運輸而通達全國,此時又在金融匯兌業重啟輝煌,這一切都離不開一個人物,那就是雷履泰。
  • 晉商常氏家族與張家口
    明清時期,山西商人匯通天下,暴富海內,曾經創造了富甲天下的輝煌。  憑著堅韌的毅力,淳厚的品質,吃苦的精神,到康熙五十年(1711年),常威已由「行商」發展成為開辦小鋪面的「坐商」,但買賣不大,鋪面在張家口連個正式名稱也沒有,就叫做「常布鋪」。數年後他的三個兒子萬玘、萬旺、萬達皆隨父到張家口。除常萬旺立志耕作,在張家口郊外購地務農外,常萬玘、常萬達均成了父親經商的得力助手。父子三人同心協力,經過十餘年的奮鬥,使常家在張家口的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平遙:矮房古廟記述晉商苦樂,票號鏢局見證平遙今昔
    據當地的學者介紹,「萬裡茶道」平遙縣段目前發現的除以上路線外還有:本縣朱坑鄉上店村至平遙古城入境段約30公裡;自平遙古城至洪善鎮洪善村出境段約17公裡,其間共經過城、村、莊、堡、鋪、廟22個主要茶道節點,涉及與茶道有關的文物點近80處。現在這條路沿線,依舊是遺蹟遺址眾多,包括茶房廟、車馬店、典當行、馬幫舊宅等。
  • 快來做「晉商寶掌柜」吧 每個城市僅限1位
    」召集中——中國晉商俱樂部「晉商寶雲平臺」(簡稱晉商寶)是中國晉商俱樂部建設的晉商生態的重要構成部分,定位為「移動的晉商會館」,由中國晉商俱樂部旗下公司晉商寶(北京)信息諮詢有限公司具體負責運營。晉商寶掌柜的權益(1)管理費收入:所負責區域內,所有晉商寶會員充值金額的20%作為掌柜的管理佣金收益,按月結算。晉商寶雲平臺會員充值業務,主要是通過充值獲得晉商幣,通過晉商幣購買晉商寶雲平臺和中國晉商俱樂部提供的相關內部服務,例如信息發布、人脈對接、參加活動、廣告宣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