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長安十二時辰》的熱播,雷佳音的吃播也火了!《長安十二時辰》頭幾集就帶大家見了好幾樣長安美食,比如胡餅、水盆羊肉、水煮羊肉、烤串串、葡萄美酒、火晶柿子,眼尖的小夥伴還能看見羊肉泡饃!嚯!真香。世上怎會有雷佳音這樣如此清新脫俗的男子!吃的毫不做作,看的人胃口大開,垂涎三尺,真巴不得立馬穿越到唐朝,在偌大的長安城裡逛吃逛吃逛吃逛吃。
長安位於西北地區,麵食種類豐富多樣,劇中的胡餅、月牙餅、餺飥都讓人胃口大開。
胡餅,沾個胡字,當然是從西域傳過來的啦!劇中的胡餅呈圓形,中間扁邊緣鼓起,狀似新疆的「饢」。然而胡餅卻並不僅僅指新疆的「饢」,「胡餅」這一名詞最早是出現在漢書《釋名疏證》中:「胡餅,作之大漫冱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原文大意是說:胡餅的特點就是很大,上面還有胡麻。胡麻就是現在的芝麻,是當時有名的油料作物。
《續漢書》稱: 「 靈帝好胡餅,京師皆食胡餅,後董卓擁胡兵破京師之應。」可見胡餅在漢代已非常受歡迎了。魏晉南北朝時期,胡餅已逐漸成為人們常食用的食物。
《晉書》記載:「王長文州闢別駕。陽狂不詣舉, 州追求, 乃於成都市, 見蹲地齧胡餅。」
到了唐朝,京師長安盛行胡餅,這一點在眾多文學作品中都有提及:白居易《寄胡麻餅與楊萬州》一詩寫道 「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寄與飢饞楊大使,嘗看得似輔興無。」
今天的西安城內已經看不到「胡餅」了,倒是牛肉餅、饢和各種其它的爐餅比較常見,在他們身上,說不定能夠看到當時胡餅的影子,供人們想像一下當年新鮮胡餅面脆香酥的滋味。
再來看一下餺飥吧!什麼是「餺飥」?漢《方言梳證》中說:「餅謂之飥,或謂之餦餛」,「餺飥餅屬」。
北魏《齊民要術·餅法》:「餺飥,挼如大指許,二寸一斷,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極薄,皆急火逐沸熟煮。非直光白可愛,亦自滑美殊常。」
明人蔣一葵《長安客話》卷二《皇都雜記》載:「水瀹而食者皆為湯餅。今蝴蝶面、水滑面、託掌面、切面、 掛麵、餺飥、合絡、撥魚、冷淘、溫淘、禿禿麻失之 類是也。」
說白了,餺飥就是湯麵片,唐朝人也叫湯餅、索餅、水溲餅、不託,比較像今天吃的貓耳朵,據記載,在唐朝, 「貓耳朵」有放豬油蔥花的陽春「貓耳朵」,還有方雞肉鴨肉的「貓耳朵」,還有薑汁「貓耳朵」、茱萸「貓耳朵」,口味和今天真是大不相同。
肉這種東西,無論是水煮還是燒烤,都很好吃 唐朝,胡風盛行,吃的肉食都比較粗狂,在長安,最常見的烹飪方式就是煮、烤、還有蒸。由於唐朝禁止宰殺耕牛,所以當時主要的肉類是豬肉和羊肉,人們經常吃的肉則是羊肉:唐朝四品五品官員每個月給九頭羊,三品官員每個月十二頭羊,只有二品以上官員及親王才能分到豬肉。
唐朝水煮肉,主要代表便是張小敬吃的水煮羊肉了!劇中吃的水煮羊肉,大塊的羊肉煮的酥軟香爛,張小敬手起刀落就是一大塊肉。啊!雷佳音那小手兒,怎麼就那麼會切!你看這一刀刀的,手起刀落,可他就是不給我!我可真是太委屈了。
至於烤肉,要數劇中曹破延回到大本營後,狼衛們圍坐在火邊烤著的串串,這一幕真是看得我心急又嘴饞,一邊想著「曹破延你活該!還我焦遂焦遂!」一邊又想著:「嘿呀烤個串串怎麼還要給個特寫?實在過分。」
第二集出現的烤串
蒸肉的做法劇中沒寫,不過唐朝的蒸肉主要是將新鮮羊肉或豬肉蒸好後,用竹刀切片,再撒上胡椒去羶,或蒜蓉增香,再澆上杏醬調味,直接開吃。由於蒸肉不直接與火焰接觸,比較符合漢人的飲食衛生習慣,所以再很長一段時間裡,蒸肉都是宴會上的一道必不可少的「硬菜」。
劇裡何執政跟張小敬嘮嗑時煮的茶飲、焦遂用鸚鵡螺酒杯裝的美酒,看起來都十分風雅啊!不過在唐朝,喝茶和喝葡萄酒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隋唐的飲食風俗大多繼承了北朝,北朝比較流行乳製品而不是茶,所以在唐前期,普通人家是喝不起茶的,直至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喝茶的習慣才在大唐流行開來,不過當時很多人喝茶時,習慣往茶裡加入蔥、姜、花椒、陳皮、薄荷、大棗等一系列輔料,就算沒有這些亂七八糟的輔料,也一定要有鹽!所以那時的茶,保準是鹹的,至於何執政這種老老實實規規矩矩的風雅喝茶法,還得感謝一個人——茶聖陸羽。
關於應該怎么喝茶,怎么喝好喝,陸羽在《茶經》中講了一堆,總之,改良後的茶,茶色清亮,香味醇厚,雖然還是要加鹽,但是跟之前那些亂七八糟的茶湯比起來,實在是好了太多。
在這裡我要向愛喝茶的小夥伴推薦陸羽的《茶經》,這本書是唐朝關於茶葉生產的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是劃時代的茶學專著,精闢的農學著作,闡述茶文化的書。它將普通茶事升格為一種美妙的文化藝能,推動了中國茶文化的發展。
第四集出現的煮茶
劇中被倒掉的葡萄酒著實讓我心痛,小時候背過的 「葡萄美酒夜光杯」,一直讓我覺得葡萄酒是無價的寶貝,《博物志》中也記載:「西域有葡萄酒,積年不敗,彼俗雲,可十年飲之,醉彌月乃解。」可以看出葡萄酒珍貴醇美,而曹破延就這麼倒掉了?太過分嘞!
《漢武帝外傳》曰「西王母下降,帝設葡萄酒,魏文帝雲,葡萄釀以為酒,甘於麴,麥善醉。」從這可以看出古人對葡萄酒喜愛非常,但苦於無法自己釀造,只能從西域購進成品,所以在唐以前,只有達官貴人能夠享用。
將葡萄酒引入並得其製造方法是在唐太宗平定高昌後了,史載:「及破高昌,收馬乳蒲桃,實於苑中種之,並得其酒法。帝自損益,造酒成,凡有八色,芳辛酷烈,味兼堤盎,既頒賜群臣,京師始識其味。」《唐國補史》中記載:「酒有劍南之燒春,河東之乾和蒲桃,嶺南之靈溪」。
可以看出當時唐朝已經可以自主釀造葡萄酒了,正因如此,「平民百姓」焦遂,才能給曹破延一杯葡萄酒,讓他暖暖身子,不過最後這杯葡萄酒卻被倒掉了,太可惜了!
第一集出現的葡萄酒和不識貨的曹破延
「再也沒有比長安城更偉大的城市了。」在這個熱鬧的暑假,《長安十二時辰》無疑是國產劇中的一匹黑馬,導演說,他想通過這個電視劇向大家展示唐朝人的一天,所以步步考究,處處較真,最後呈現出來的結果也很讓人滿意。有人可能沉浸在這部劇帶來的繁華盛景中,想近距離接觸它,那麼不妨去西安看一看它的古都風景,嘗一嘗它的石榴柿子,說不定能夠從今天亂七八糟的城市規劃中找到當年唐長安城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