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上生·新所的蔦屋書店上海首店即將於12月24日對外開業。蔦屋品牌來自日本,在亞洲乃至世界範圍都擁有不小號召力,也是不少中國讀者赴日旅遊的打卡地。今年8月,蔦屋宣布將在上海落地後一直備受關注。如今,面紗終於揭開,這家獨屬於上海的蔦屋書店,有何與眾不同之處?
看點一:老建築的新生
與10月開業的蔦屋書店在中國內地的第一家門店——杭州天目裡店不同,上海蔦屋書店入駐擁有96年歷史的保護建築——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相較杭州店的年輕、現代風格,上海蔦屋的歷史厚重感更強。限於老建築層高,店內不見蔦屋特色的超高落地書架,相反擁有其他蔦屋不具備的獨特歷史韻味。
走進一樓空間,讀者可見原建築中的壁爐、柯林斯柱等特色部分被完整保留。由玻璃罩保護起來的科林斯柱,源於古希臘,特點是柱頭用茛苕作裝飾,形似盛滿花草的花籃,雅典的宙斯神廟採用的正是科林斯柱式。據蔦屋方面介紹,上海蔦屋的設計師與東京銀座蔦屋為同一人,去過銀座蔦屋的讀者,或許可以發現一些熟悉的細節。
看點二:獨居一格的選書邏輯
上海蔦屋書店共兩樓,面積約2000平方米,一層以「磨練知性」為主題,包含大眾圖書、文創、咖啡;二樓以「收穫感性」為主題,以藝術類書籍和手工藝品為主,含畫廊及餐飲區,全店提供5萬餘種圖書。
由北入口進入上海蔦屋書店,首先經過文學長廊;對應的二樓部分則為藝術長廊。文學長廊的東廊為外國文學部分,美國文學、日本文學陳列較全,包含原版書;東廊為中國文學部分,包括古典文學、當代文學及詩歌。
進入一樓的主體空間,被柯林斯柱分隔的空間,排列著書架與主題展陳桌,分類包括人文社科、自然、生活、假日等大類。東西兩端的壁爐兩側,最高兩排書架分別命名為「世界的觀念」「世界的疆域」,各展陳64本書。西側「世界的觀念」以思想類圖書為主,東側「世界的疆域」與陳列文具、雜貨的東館相鄰,選書相對輕鬆。
每個區域都能找到「生活提案顧問」櫃檯是蔦屋書店的特色。1993年出生的陳清政是一樓人文社科、自然區域的「生活提案顧問」,此前曾在方所等書店工作,在他看來,蔦屋的作為書店的特點是「更在乎顧客在看什麼」。「生活提案顧問」除了提供所在區域的專業服務,還負責主題展陳的策劃。上海蔦屋的核心理念是「美育」,首次推出的專題是「城市美學踐行者」,讀者可以在一樓西側找到這個主題桌。「上海蔦屋正是城市更新的成果,我們本著這個理念推出了開業提案。」陳清政介紹。
站在一樓大廳正中,面向咖啡區,被歷史類圖書包圍的交叉點被命名為「歷史的十字路口」,左右兩側書架分別為中國歷史及世界歷史。往東走,可以遇見另一個「開業提案」1924vs2020。
右側的主題展陳桌為「1924」,標牌上的文字提示讀者:「上海上生新所蔦屋書店所在的這棟建築,落成於1924年,原本是面向歐美人的娛樂設施——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在這個大廳,人們開展過豐富多彩的社交活動,演繹出許多動人的故事。那麼,當時在全中國、全世界,又發生著什麼呢?翻動書頁,我們穿梭於不同的時代、體會各地的文化,與智者促膝長談。這正是書籍的魅力。讓我們進入書的世界,一同想像這棟建築誕生的時代吧。」
右側的主題展陳桌為「2020」,儘管標牌還未放上,從圖書陳列就能感受到2020的當下感。這片陳列桌從左至右的邏輯是「失去」與「得到」,「失去」這一側,年初意外逝世的籃球明星科比自傳十分醒目,主題書為《共病時代》;「得到」這一側,包括廚藝、健身、疫苗等關鍵詞,主題書為《眾多未來》。
蔦屋選書有明確的主題邏輯,但並不限制讀者的想像,無論是「歷史的十字路口」或「世界的疆域」「世界的觀念」,都是提案顧問的策劃理念,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圖書分類。想要知道圖書的更多故事,歡迎與提案顧問交流,這或許就是實體書店存在的意義。
看點三:壓倒性的藝術感
如果說一樓空間的圖書陳列還不足以彰顯出上海蔦屋的獨到之處,隨著修舊如舊的樓梯步入二樓,讀者可以領略到「什麼是上海蔦屋」的核心。
二樓圖書大類為美術、攝影、建築、設計、時尚、工藝品等,令人大開眼界的莫過於需要戴上手套翻閱的「大書」。
從書的角度而言,這些「大書」更接近於藝術品。比如英國藝術家大衛·霍克尼的「大書」霍克尼,限量9000本,上海蔦屋陳列的這本編號為6186,定價2.4萬元。霍克尼的作品去年公開拍賣市場作品總成交額達9.12億元,這本「大書」擁有藝術家的親筆籤名,甚至出版社的名字「TASCHEN」也是藝術家手寫的。「霍克尼」旁邊,就是上海蔦屋最貴的一本書——全球限量250本的「法拉利」,連同陳列架在內,定價39.5萬元。
上海蔦屋擁有數十種「大書」,不僅遠超杭州店的數量,在日本亦不多見。二樓西側的建築類圖書亦頗有看點,兩套「安藤忠雄套裝」含有安藤忠雄的設計模型、手稿等,分別定價34萬元、24.5萬元。
二樓空間還有大量生活器皿等日本手工藝品,獨立的藝廊區域正在展陳中國書法家許靜的書法作品展「凝」。許靜曾為張藝謀《幸福時光》《影》《一秒鐘》、陳可辛《武俠》、李仁港《攀登者》等多部電影題寫片名,並在多部電影作品中擔任書法美術。為什麼首展選中許靜?蔦屋方面介紹,與一樓正在展陳的日本藝術家名和晃平的作品形成中日藝術家的對話是原因之一,另一方面,許靜的作品既有傳統元素又有當代創新,與身處歷史保護建築內的上海蔦屋想要帶給讀者的感覺十分契合。
負責藝廊的提案顧問、23歲的陳紫,剛從波士頓大學藝術史專業碩士畢業。她告訴我們一個小秘密,許靜是她的導師,「向店方提出這個提案,大家都覺得合適」。由此可見,專業的提案顧問在蔦屋負責了具有創造性的部分。
「上海是一座非常現代化的城市,蔦屋希望提供給上海市民激發靈感的空間,收穫活力與感悟,以美育人。」上海上生新所蔦屋書店店鋪製作人松尾祥平說。
據悉,考慮到疫情影響及歷史保護建築的承載能力,上海蔦屋書店開業後實行預約制,並視後續運營情況進行調整。目前,預約通道已在蔦屋書店小程序開啟。
連結:「蔦屋書店」只是書店嗎?
蔦屋母公司CCC株式會社旗下有兩個書店品牌,其一是漢字版的「蔦屋書店」(TSUTAYA BOOKS),另一個是英文版的「TSUTAYA BOOKSTORE」(針對商業綜合體開設的中小店型)。登陸杭州、上海兩座城市的是獨立的「蔦屋書店」。
2011年,代官山蔦屋書店開業,這家店入選了世界上最美的20家書店排行榜。目前,漢字版「蔦屋書店」品牌在日本有20家店,包括8250平方米的北海道函館書店及以「文化」為主題的銀座蔦屋書店。儘管蔦屋把這些店稱為「書店」,它們實際上是以書店為中心的生活方式提案型的商業設施。蔦屋書店認為,自己的競爭力不在於銷售的商品,而是為消費者提供生活方案。
上海上生新所蔦屋書店由株式會社蔦屋書店及其子公司蔦屋投資(上海)有限公司與上海萬屋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