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是中國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傳統祥獸,性情溫和,傳說能活兩千年,古人把雄性稱麒,雌性稱麟。古人認為,麒麟出沒處,必有祥瑞。麒麟送子是我國古時候祈禱的一種,傳說麒麟是仁獸,是吉祥的象徵,能為人們帶來子嗣。
晉王《拾遺記》中描述,孩子誕生前,有麒麟出於其家院,這個典故成為麒麟送子的來源。我們麒麟鎮名的由來,據傳說,在古時候此地有一大戶人家,儘管家財萬貫,家中妻妾成群,但就是只生女孩,而不生男孩,大戶人家主人很是煩惱,於是到處求仙拜佛,多行善事,但總是不靈,時間轉瞬到了主人知天命之年的正月初一,夜得一夢,夢見一道金光落入他家院內,夢中主人見一四不像神獸立於面前,神獸背上馱著一個胸圍紅肚兜,腦後留有老鼠尾巴的小男孩,並張口說話,告訴他,你儘管做了一些好事,但是你正住龍形水脈分界之地,而此地是「從岱鰲山發脈,至菜籽湖收科」的龍形水脈分界點上,很難生產子嗣,如若你能在岱鰲山流經菜籽湖的這條河流上修通一座橋梁,方便兩地百姓出行,做出功德,得子願望終能實現。大戶人家主人醒來將這種神奇之事告訴夫人,夫人於是又求教於當地的通靈之人,通靈之人告訴她這是麒麟仁獸顯靈,只要你依照麒麟仁獸的要求去做,定會有「麒麟送子」到你家。於是,這個大戶人家散盡大部分家財,竭力架通了從岱鰲山流經菜籽湖的這條小河流上的橋梁,方便了兩岸百姓的出行。說來也奇,夫人當年就生產一子,大戶人家感嘆仁獸送來福氣,並將孩子取名為來福。百姓聽聞後,便把這座橋梁稱為「麒麟橋」,尊稱這個孩子為「麒麟兒」。這個麒麟兒自幼聰明,據傳說少年時即高中狀元,而與他一同高中的來自全國各地的五名狀元名字中都帶有「福」字,皇帝龍顏大悅,御筆親批「麒麟送子,五福來朝」,後來在麒麟當地百姓的祝福語中就有了「麒麟送子,五福來朝」的吉祥話,由於大戶人家每逢農曆「三、六、九」都攜帶麒麟兒到麒麟橋下祭拜,感恩麒麟仁獸給她家帶來福氣,當地百姓也爭先趕往麒麟橋爭睹麒麟兒的風採,於是百姓農曆「三、六、九」趕集的習俗隨著人氣的旺盛也就自然形成,並且在趕集的百姓中流傳「上有麒麟橋,下有來福瞧」的俗語。隨著麒麟兒高中狀元,大戶人家後來也就舉家遷往京城。當地有些求子心切的百姓為祈求麒麟帶來子嗣,在房中掛上「麒麟送子」的圖畫,畫中有一個頭留老鼠尾子、胸扎紅肚兜的男童騎在麒麟背上手提蓮花,含有「麒麟送子」之意,有的百姓乾脆給自己的孩子取名為「老鼠尾子」,現在麒麟本地的男童頭留老鼠尾子、胸扎紅肚兜的現象還很多,取乳名為老鼠尾子的也還有。但是因為有些人做的好事不多、積的功德不夠,無論如何也是難求麒麟送子的。後來僅在麒麟方園數十裡之地,還形成了一個新的民俗,叫做「初一不出門,初二拜新靈、初三拜母舅、初四拜丈人」因為人們年初一都在家企盼「麒麟送子」送來吉祥,而在樅陽桐城周邊的其他地方都是初二拜丈人,因此外地人娶了當地媳婦而不了解當地風俗,初二來拜年是要吃閉門羹的,因為初二在麒麟這一帶只有家中有老人去世才去拜祭的。
1949年2月,中共皖西第二地委決定:撤桐城縣東鄉全部、南鄉大部、北鄉一部和廬江縣、無為縣少數區域為桐廬縣,菜子湖至白兔湖、孔城界河主航道以東地域,為桐廬縣轄區,縣下設15區,其中麒麟區下設13鄉。1955年7月桐廬縣更名為樅陽縣。l955年l2月,樅陽縣將l5個區調整合併為9區,原錢橋區、麒麟區調整合併為錢橋區。1958年l0月撤銷區建制,成立9個人民公社,其中紅旗公社即合併後的錢橋區。1963年恢復9個區,麒麟區從錢橋區分出,轄麒麟、石婆、陽和3公社,l7個大隊。1992年撤區設鎮時麒麟區更名為麒麟鎮,下設19個村。2005年並村時麒麟鎮下設7個村。隨著樅桐路的開通,麒麟石橋也就不復存在,但樅陽與桐城的行政區劃還是以此為界劃分。解放初麒麟區幹部文化知識水平低,又嫌「麒麟」兩字筆畫多、難寫,就簡寫成「其林」,因此現在街道上還有「其林鎮」字樣。文化大革命「破四舊、立四新」期間,為割資本主義尾巴,打擊麒麟「三、六、九」集市交易,由於麒麟集市已成為農牧土特產品的交易中心,儘管官方打擊力度很大,但百姓的交易由明轉暗,麒麟「三、六、九」集市交易仍悄悄進行。改革開放後,「三、六、九」集市交易又繁榮起來。近年來,麒麟苗木產業發展壯大,使集市貿易更加繁榮紅火,市場繁榮後,麒麟百姓就有了弘揚民俗的想法,鎮幾屆人代會均有代表提出建議,在麒麟街道建立一個「麒麟」標誌建築物。新樅桐路開通後,鎮政府又利用「村村通」工程對老樅桐路進行水泥硬化,這樣,在新老樅桐路之間就自然形成了一個三角地帶,2012年鎮政府順應民意,在財力緊張的情況下投入150多萬元,在三角地帶啟動麒麟人口文化廣場建設工程,並專門從銅陵訂做兩座銅質祥瑞麒麟雕塑安放於此。人口文化廣場建成後集知識、娛樂、教育於一身,匯自然、人文、歷史於一體,不僅成為集鎮建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還給群眾提供了一個休閒娛樂的場所。
責任編輯:黃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