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問題研究:顯學中的隱憂

2021-01-19 鳳凰網

思想者小傳

趙念渝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研究員,上海國際戰略問題研究會副秘書長, 《China Forum》執行主編。主要研究成果:譯著《石油大亨》 (《譯林》 1989年第三期), 《世紀之交大國關係》(合著), 《國際恐怖主義與當代國際關係》 (合著)。研究方向為中美關係、兩岸關係、美中臺關係、國際問題研究中的文化與翻譯。已發表論文、翻譯、編譯總計200餘萬字。

國際交流須重視語境

東西方的交流不可能僅僅停留在語言的層面,當雙方的交流上升到一定的思想和理念高度時,不論是有意還是無意,文化和語境就成了支撐彼此話語交流和解讀的重要背景,也成了彼此交流研究中的一個不可忽視的要素。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正是世界處在大變動的歷史時期,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世界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科技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與此同時,我國的國際問題研究也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新時期。 30多年來,我國世界政治、國際問題研究的情況有了很大的變化,獲得了可喜的進步,上至政府要員、高校和智庫研究人員,下至引車賣漿者,都對國際問題,特別是熱點問題,表現出空前的熱情,國際問題研究儼然已經成了一門 「顯學」。這一 「顯學」在當下有如下特點:四高——高關注度、高透明度、高能見度、高交流度;四多——研究單位多、專家學者多、媒體報導多和出版物數量多。

「顯學」涵蓋的範圍極其廣泛,從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科技,一直到天文、地理、人文、自然、歷史、考古,無所不包,無所不有。在這方面,無論是中國學者還是海外學者,都提出了精闢、獨到的見解,中外學術交流正呈現空前繁榮的景象,特別是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日益提升,國外學者對 「中國學」的興趣日益濃厚,連篇累牘的 「中國學」論文令人目不暇接,而中國學者也在國門洞開的今天對世界各種問題提出了各種真知灼見和創造性的見解。但毋庸諱言的是,彼此交流主要的、也是唯一的手段就是語言。從中國國力持續上升的發展趨勢而言,漢語無疑將成為世界主要交流語言之一,但就目前而言,英語還將在這個現實主義的世界中持續 「獨領風騷」。尤其是今天,在一個被西方稱之為 「Pax Americana」 (美國統治下的和平)時代,一方面是美國的霸權手段在現代化技術幫助下日趨發達和完善,另一方面,美國式的英語則猶如水銀瀉地一般滲透到世界上最邊遠的角落裡和億萬民眾的日常生活中。

English搖身一變而成了Globish,英語變成了 「球語」。據不完全統計,迄今為止,全世界60億人口中,能說英語的就有40億左右 (其中包括4億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口)。儘管在這個世界上說中文的人口有18億之多 (13億中國人加上世界各地的5億華人),但是相對英語來說,漢語的普及程度顯然不如英語,這是因為,第一,說中文的基本都局限於世界各地的華人,漢語尚未成為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之間交流的共同語言;第二,與漢語形成強烈對比的就是英語的普及程度,不論國家、地區、膚色、民族,幾乎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裡,你都可以遇到能用英語對話的人,雖然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說的是 「各種各樣的英語」,但最起碼一點,英語成了他們用於交流的共同語言。

但是,東西方的交流不可能僅僅停留在Globish的層面,當雙方的交流上升到一定的思想和理念高度時,不論是有意還是無意,文化和語境就成了支撐彼此話語交流和解讀的重要背景,也成了彼此 「顯學」交流研究的一個不可忽視的要素。西方語言學家紐馬克曾說過: 「語境在所有翻譯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大於任何法規、任何理論、任何基本詞義。」國際問題研究中的語境和翻譯——作為跨文化的交際活動之一,源語言和目的語的文化語境對解讀彼此話語的影響是不可小覷的。須知,從一種語言向另一種語言轉換,其轉換過程並不是簡單的符號替代過程,翻譯涉及兩種語言之間的轉換,同時也涉及語境的轉換,其複雜性不言而喻。要使譯文的受眾產生出原文對原文受眾同等的效果,譯者首先必須正確捕捉原文話語的核心,為達到這一目的,譯者就必須重視源語言的語境因素。

話語轉換有微妙技巧

在如何表述微妙而敏感的中美關係問題上,美國是非常謹慎的,這一謹慎甚至反映到了話語轉換的技術層面上。

不得不指出的是,在同世界的對話中,美國方面對研究對象的語言的重視程度,是首屈一指的。謹舉一例說明之。 2009年6月,美國總統歐巴馬在埃及開羅大學就美國的中東政策發表了非常重要的演講,這一演講得到了中東國家政府的普遍好評,也得到了穆斯林民眾的好評。在仔細研讀了美國國務院國際信息局提供的歐巴馬演講的中英文文本後,筆者印象深刻的是美方譯者對歐巴馬在演講中三處提及的 「God」一詞的處理方式,當「God」與 《可蘭經》有關時 (As theHoly Koran tells us, Be conscious ofGod and speak always the truth.),美方譯者選擇的中文名稱是 「真主」;當「God」與 「家庭,社區」 (to live inpeace and security; to get an educationand to work with dignity; to love ourfamilies, our communities, and ourGod)有關時,譯者選擇的中文名稱是「神主」;當 「God」與 「三大信仰聖地」 (when the Holy Land of thethree great faiths is the place of peacethatGod intended it to be)有關時,譯者選擇的中文名稱是 「天意」。如果美方譯者把上述三處 「God」都轉換成「上帝」的話,從語義視角來說,也無可厚非。但美方譯者並沒有作如此簡單的轉換,譯者為了避免因為統譯「上帝」而引起其他宗教信仰者的不快,煞費苦心地用不同的稱呼來演繹God一詞,其匠心和功力令人感嘆。而且要知道,譯文的對象還是中文的讀者,不是阿拉伯語的讀者。筆者不得不說,這是極其出色的案例,美方譯者對 「語境和翻譯」的重視程度以及嚴謹認真態度值得我們學習。

美方對文化、語境和翻譯的重視,不僅僅體現在詮釋 「God」一詞上,而且還體現在對中美關係現狀的表述上。例如,美國副國務卿斯坦伯格2009年9月在 「新美國安全中心」發表題為「本屆政府關於美中關係設想」的演講中有這麼一句: Given China』 s grow-ing capabilities and influence, we havean especially compelling need to workwith China to meet global challenges.YetChina』 s very size and importancealso raises the risk of competition andrivalry that can thwart that cooperation.美方提供的譯文是:考慮到中國的實力和影響日益增強,我們尤為迫切地需要同中國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然而,中國自身的規模和重要地位也帶來了相互競爭與對抗的風險,結果有可能阻撓相互合作。

筆者以為,譯文值得玩味,關鍵就在於對 importance的詮釋。 Impor-tance當然是 「重要地位」,但了解英語的人都知道, importance的另一層意思就是 「神氣、傲慢」。據筆者近年來對美國智庫學者言論的觀察,美方學者對中國發展的一個擔憂就是中國「日益傲慢」,用美方學者的常用詞彙,就是 「assertive (武斷)」或 「arrogance(傲慢)」,但美國官方顯然很謹慎,考慮到美中關係的複雜性和敏感性,此處譯文詞義選擇了比較中性的 「重要地位」,而不是褒貶鮮明的 「傲慢」。顯然,這裡是運用了英語委婉語修辭手段的 「模糊詞語法」,用詞語普遍認同的表層意思來掩飾其深層含義,但同樣含蓄地表達了美國官方的深層心態。因為,說中國的 「規模」會帶來「相互競爭與對抗的風險」,很直率,可以理解,但是,說中國的 「重要地位」會帶來 「相互競爭與對抗的風險」,顯然是 「客氣了」。這至少說明,就美國官方層面而言,在如何表述微妙而敏感的中美關係問題上,是非常謹慎的,這一謹慎甚至反映到了話語轉換的技術層面上。

不過,實事求是地說,美方譯文也不是無懈可擊。在上述歐巴馬的開羅演講的中譯本中,同樣可以發現個別關鍵詞語的誤讀誤譯,誤譯雖屬「個別」,但仍有考量和探討的餘地。

筆者曾對美方的這一做法有過如下評述:美國國務院國際信息局對凡是重要人物的講話和文章都提供兩種文本的全文。美方這一做法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因為這一來方便了非英語讀者的閱讀,因此,這一操作頗具「人性化」;二來說明美國方面對當今全球化的文化和語言交流是認真的,因為在一種文化環境中形成和發出的信息,和另一種文化環境中接受者所領會的含義是會有差異的,因此,為了防止傳遞錯誤的信息,或者儘量縮小這一差異,美國方面選擇了自己所信任的、對兩種文化環境都熟悉並能熟練地在兩種文化環境中根據基本公認的信息 「等值轉換」原理而進行話語信息轉換的學者來從事這一工作,這在一定的程度上也體現了美國作為世界上唯一的 「超級大國」在傳遞信息方面的匠心;第三,根據筆者的校讀,美國方面提供的兩種文本的文件基本上是達到了美國方面所希望的目的,信息傳遞的準確率至少是達到了90%,這要大大高於中方學者在信息傳遞工作方面的準確率。

國際問題研究何以解憂

譯者的職責是真實的 「話語轉換」,而不能是 「理念替代」,這是話語轉換的大忌。作為譯者,有責任為讀者提供準確流暢的譯本。

英語如此顯赫,國際問題研究如此熱門,美國又是如此的認真,這就引出了另一個問題:我們在國際問題研究中的隱憂。如上所述,美方 「信息傳遞的準確率至少是達到了90%,這要大大高於中方學者在信息傳遞工作方面的準確率」,這就是我們的 「隱憂」,這一 「隱憂」不是反映在日常生活的語言交流中,坦率地說,而是反映在我們習以為常的學術交流中。

首先是反映在我們學者在理解對方話語信息中常識的缺陷。筆者曾在原著 《美國和美國的敵人》中兩次遇到德文單詞 「Fuhrer」: Thus, writingseveralmonths after Hitler』 s seizureof power, Merriam casually mentionedthe Fuhrer』 s name in the company ofRoosevelt and Gandhi.以及Pollock sawthe Fuhrer as a traditional, if extreme,German reactionarymore than as a u-niquely dangerous person.譯者提供的譯文分別為 「因此,在希特勒奪取政權後幾個月內出的著述中,梅利亞姆在提到羅斯福和甘地的同時,也偶爾提到福勒的名字」和 「波洛克認為,富勒與其說是一個特別危險的人物,還不如說是一個傳統 (如果不是極端)的德國反動分子」。

譯者把這一單詞音譯為 「福勒」和 「富勒」,這令筆者非常糾結,因為自從第二次大戰以來,這一名詞在全世界都非常出名,它就是希特勒的代名詞:元首。如果我們突然用 「福勒」來代為指稱 「元首」的話,可能會令絕大多數中文讀者 「摸不著頭腦」,顯見,我們的學者在這方面是疏忽了。

其次,對西方理念理解的偏差。還是在上述原著中,筆者看到了這樣的句子: It is full of the spirit of con-servatism, and well regulated by law.Its constitution guards it well againstpersonal arbitrariness or vacillation onthe part of the Emperor of the princes,or fickleness and violence on the partof the people.譯者提供的譯文是:它(指 「德國帝權」)充滿保守主義精神,很好地受到法律監管。它的憲法使它極好地戒除了皇帝和王子的個人專斷或猶豫不決,並防止它對人民的恣意妄為和暴力。

筆者不得不指出的是,把fickle-ness and violence on the part of thepeople解讀為 「對人民的恣意妄為和暴力」是誤解了,恰恰相反, 「德國帝權憲法」要防止的另一方面是 「民眾的暴力」,它既不容許 「皇帝和王子的專斷」,同時也不容許 「民眾的暴力」,這就是典型的西方理念。那麼,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誤讀呢?除了語言解讀的偏差外,恐怕就是對西方文化和語境的理解不夠,因為我們很容易用自身文化語境中產生的理念去解讀對方的語言,而疏忽了這是產生於對方文化語境中的、屬於對方的理念。譯者的職責是真實的 「話語轉換」,而不能是 「理念替代」,這是話語轉換的大忌。

其三,對政治常識的疏忽。筆者在原著 《帝國的悲哀》一書中曾看到這樣的句子: The best reason to keepthe national intelligence estimates se-cret, I once told my wife, was theirutter banality. Perhaps they were sohighly classified because itwould havebeen embarrassing to have it knownthat such conventional journalismpassed for strategic thought in the OvalOffice.譯者提供的譯文是:我曾經告訴我夫人,為國家情報評估保密的最佳原因是它的極端枯燥乏味。也許之所以高度保密,是因為假若這種普通的報導是為橢圓形辦公室的戰略思想服務的這一點為人所知的話,該是多麼令人尷尬。

這裡就有一個常識性的問題,「國家情報」不是文學作品,它同可讀性沒有關係,唯一有關係的是該 「國家情報」一定要有 「新意,價值」,任何機密如果 「枯燥乏味」,但有 「新意,價值」的話,那還是要 「保密」的。如果 「一無新意,二無價值,三是陳詞濫調」的話,那麼,無論 「枯燥不枯燥」都毫無意義。所以, 「枯燥乏味」不是 「保密的最佳原因」,「陳詞濫調」倒需要保密,因為傳出去的話,有礙 「國際觀瞻」。所以,該句應解讀為:這些報告之所以高度保密,是因為倘若讓外界知道白宮的戰略思想原來就是基於這種平庸的新聞報導的話,這實在太難堪了。

其四,譯語表述的含混不清。還是在上述原著中,筆者看到這樣一句:

In snooping on suspected criminals incases not involving intelligence, theFBImust go before an ordinary federaljudge and obtain a warrant.譯者提供的譯文是:當美國公民在不涉及情報的案件中通過窺探被懷疑為罪犯時,聯邦調查局必須走在普通聯邦法官之前獲得授權。

且不說這裡的 「美國公民」一說是否合適,令筆者困惑的是為什麼「聯邦調查局必須走在普通聯邦法官之前獲得授權」呢?仔細一想,才知道,譯者在這裡犯了個常識性錯誤,把「go before」字機械地解讀為 「走在……前面」,而沒有注意到這裡反映的其實是美國的一個法律程序,即聯邦調查局在對普通的嫌疑犯 「上手段」時,務必得到地方聯邦法官的許可,因此,他 「必須去普通聯邦法官那裡獲得授權」,而不是 「走在普通聯邦法官之前」。譯語的含混不清其實也反映了譯者對西方政治和法律知識的疏忽。因此,此句似應解讀為:在對不涉及情報的嫌犯進行跟蹤調查 (或秘密調查,秘密偵查)時,聯邦調查局必須去普通聯邦法官那裡獲得授權。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由此反映出來的問題是,在中國的國際問題研究中,其他姑且不論,僅就語言解讀而言,問題還是比較多的。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有很多,究其根本,還是學術翻譯的邊緣化和粗糙化以及出版部門的逐利化。或許,將來有那麼一天,我們全體國民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可以達到 「母語」的水平,但在這一天來到之前,至少在今天,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我們大多數人,也包括專業學者在內,還是較多地閱讀譯本,因為一個準確流暢的譯本同樣可以反映出原作者的思想和見解,這是不可多得的便利,而作為譯者,就有責任提供準確流暢的譯本。一言以蔽之:何以解憂?唯有認真!

相關焦點

  • 敦煌學何以成為國際顯學
    敦煌學是目前世界上以地名學的國際顯學。
  • 榜樣人物高國潮丨前瞻視野讓金融為時代顯學
    高國潮教授投身經濟學研究多年,恰逢中國經濟騰飛,中國經濟格局經歷了脫胎換骨的大變局。在一系列重大變革中,高國潮教授既是一位觀察者和研究者,也是一位深度參與其中的經濟學實踐者,以深厚的理論功底、創新的實幹精神和卓越的管理才能,專注地耕耘在經濟沃土之上。
  • 山葉奪冠的隱憂:M1引擎問題
    雖然Yamaha才剛在安達盧西亞站慶祝久違的稱霸頒獎臺,不過現在卻浮現了一個可能威脅到Yamaha奪冠的隱憂,那就是M1引擎問題。在Jerez的兩場比賽中Valentino Rossi與Franco Morbidelli皆因引擎問題而退賽,Maverick Vinales則是在練習賽中壞了引擎。
  •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為何儒家、墨家成為韓非子眼中的顯學
    不同陣營的人有不同需求,貴族階級的人雖然比較少,但是權力大,所以維護貴族階級利益的儒家會成為顯學並不奇怪。社會底層勞動人民雖然沒什麼權力,但是人多,而且時逢亂世,戰爭不斷,底層人民發聲機會更多,所以維護社會底層勞動人民利益的墨家,會成為顯學也不奇怪。
  • 《當代中國敦煌學研究(1949-2019)》:新視角開闢敦煌學新領域
    自1909年得睹敦煌文獻之時起,我國學術界即開始對其進行整理和研究,經過我國學者和日、法、英等國學者的共同努力,以整理和研究敦煌遺書為發端的學術新潮流逐漸擴大研究領域,並形成了一門新的學科——敦煌學。如今,敦煌成了人們關心的熱點,敦煌學也蔚然而成一門國際顯學。
  • 墨家為何不再成為「顯學」
    其中,墨家作為先秦「顯學」得到了時人公認。《孟子》說:「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韓非子》也說:「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雖然孟子將楊、墨同舉,韓非子將儒、墨並論,但在將墨家作為先秦「顯學」這一點上,則是完全一致的。不過,墨子去世以後,墨學出現了分裂。
  • 顯學之墨家
    墨家在春秋戰國時期與儒家並成為顯學,儒家的思想我們大多都了解,但是對於墨家你又了解多少呢?墨子曾被毛澤東主席高度評價為古代辯證唯物主義大家,他的思想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也是非常有價值的,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在教招啊考試中也經常會遇到墨子的思想,大多是以客觀題的形式出現,單選和判斷,考察人物和思想的對應。那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索一下墨家的思想吧。
  • 戰國初期和儒學並稱顯學的墨家,為何在漢朝後就銷聲匿跡?
    《韓非子·顯學》記載:「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孟子:「天下之言,不歸楊(楊朱,道家代表人物)則歸墨(墨子)」在墨子死去之後,依據各自對墨家思想的不同理解,墨家分裂成了鄧陵子為代表崇尚行俠仗義的楚墨、相夫子領導搞學問「辯論」的齊墨、負責研究科技的秦墨相裡勤三脈,只是他們之間彼此都不認可對方為主家。二、墨家的消亡沒了墨子的墨家卻還是有自己的主心骨「巨子」,但由於分家的影響,墨家的巨子越往後越缺乏能夠帶領組織興盛的人物出現。
  • 美國債臺高築的赤字,將是維持世界霸權地位的隱憂
    根據世界貨幣基金組織,美國在這場疫情中的舉債數字,對長期累積的債務並無太大影響。追根究柢,造成美國巨額國債的,是逐年攀升的社會安全網、醫療保險支出,以及無法幫助減緩負債的減稅措施。根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報告,美國國債在2050年恐怕將來到接近GDP的兩倍,而國際貨幣基金十月出版的報告中,就警告美國必須要減少財政赤字。債臺高築的兩大隱憂:對美信任與美國國力類似於個人理財,當即時且必要的支出又再上升時,壓縮到的就是投資支出。
  • 作為顯學,墨家為何在秦始皇統一後徹底消失了?
    墨家在戰國時期地位出眾,甚至於儒家齊頭並肩成為顯學,墨家創始人墨子,早年拜學於儒家,但儒家是文科,而墨子是典型理科生,專業不對口讓他感覺處境尷尬。終於在戰國時期決定獨立,更尷尬的是墨家走向了儒家的對立面。儒家倡導對傳統制度的繼承,而墨子卻堅定追求新的社會秩序。儒家是養尊處優的"士大夫",而墨家是胼手胝足的苦行僧。
  • 對話|從敦煌漢簡到武威三簡,簡牘何以持續成為國際性顯學
    甘肅簡牘博物館館長朱建軍在接受「澎湃新聞·古代藝術」(www.thepaper.cn)專訪時,就甘肅簡牘的整理工作、漢簡對當代國學研究與書法創作的意義等相關問題作了詳細解答。對於即將在2021年建成開放的甘肅簡牘博物館,朱建軍表示,「簡牘學從一開始就是國際性顯學,目前我們對展廳陳列構思已形成了四大基本陳列,分別為簡牘時代、絲路見證、邊塞生活、簡牘書法。」
  • 與儒家並稱「顯學」的墨家完全消失了嗎?不,它一直都在你我心裡
    《韓非子·顯學》:「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墨家在戰國時代是和儒家齊名的世之顯學。儒家佔據了社會的上層,而墨家則在社會中下層影響巨大。諸子百家中的其他學派,跟儒墨相比都是小弟弟。當然,這並不是說其他學派不好,只是大家所走的路不同,其他學派大都走了精英化路線,只有儒墨堅持了大眾化。而這也是儒墨能能成為世之顯學的最根本原因。
  • 公共管理研究中定量分析的測量問題
    進入21世紀,隨著大數據的出現及其對人類社會生活的影響,定量分析在公共管理研究中的分量越來越重,使用的具體方面也越來越廣,為學術研究以及政策制定作出了很大貢獻。但是,對定量分析在社會科學領域的運用,學術界長期以來有著不同的聲音,這自然也包括針對定量分析在公共管理中的運用。定量分析與社會科學問題的複雜性概念可操作化的問題。
  • 儒家學派是封建朝代的官方顯學,為何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銷聲匿跡
    在封建時代,儒家學派一直都是官方的顯學,尤其是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大部分入朝為官的人幾乎都是儒家學派的繼承人。而在這樣的環境下,儒家學派也逐漸的一家獨大起來,但是在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那個被稱為當世顯學的儒家學派卻銷聲匿跡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 鄧錫軍大使會見印尼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創始人瓦南迪
    鄧錫軍大使會見印尼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創始人瓦南迪 2020-03-16 17: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非儒即墨」與儒家並稱「顯學」,為何最後卻無人問津了?
    這一聲嘆息有千鈞之力,道出了幾千年來貧苦大眾在歷史中的悲慘命運。中國自古以來仁人志士無數,豪言壯語無數,然而真正為貧苦百姓計者寥寥無幾。而墨子恰是無數人中真正關心平民命運的少數人。戰國時代,諸子百家爭鳴,在眾多優秀的學說面前,墨家何以與儒家一起成為「顯學」呢?原因就在於,墨家學說代表了萬千貧苦百姓的利益。人們都知道墨子「兼愛」、「非攻」的主張,但也許很多人認為這只是一種統治策略。必須承認,它確實可以作為一種政治手段,但在墨子,這遠不止是手段,它是一個平民出身的哲人的社會理想。一個人的出身和成長經歷對他的人生選擇往往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 紀念藏經洞發現120周年論壇:敦煌顯學,匯聚敦煌
    藏經洞被認為是人類文化史上的重大發現之一,保存了公元4至11世紀的寫本刺繡、絹畫、法器等各類文物近6萬件,「方面異常廣泛,內容無限豐富」,可謂是「中古時代的百科全書」、「古代學術的海洋」,並很快進入了國際學術的視野。敦煌莫高窟藏經洞文獻是中國近代學術史上最重要的發現,敦煌學家姜亮夫教授認為「整個中國文化都在敦煌卷子中表現出來」。
  • 中國女排即將集結,三變化讓球隊更具奪冠實力,一隱憂將困擾郎平
    隨著2020-2021賽季中國女排超級聯賽的結束,中國女排也將把重心從國內聯賽轉移到國際比賽,所以1月中上旬,球隊就將在北京集結,為東京奧運會衛冕努力。通過今年的聯賽,我們看到了女排姑娘們在7個月封閉集訓中的成功,這三個變化,將讓球隊更具奪冠實力,但也有一些隱憂被發現,這些隱憂也將困擾著郎平,她將利用這8個月的準備期,努力解決這些問題。
  • 2020年全球PC市場同比增13.1%為2011年來最高 業內人士曝一隱憂
    1月11日消息,國際數據公司(IDC)全球季度個人計算設備追蹤報告的初步結果顯示,2020年第四季度全球PC出貨量同比增長26.1%,達到9160萬臺。其中,聯想份額上升到25.2%排名居全球之首,排名第二的惠普市場份額為20.9%,戴爾、蘋果、宏碁的市場份額分別為17.2%、8%和7.2%。
  • 教學「泛娛樂化」:隱憂與化解
    化解教學「泛娛樂化」隱憂要以捍衛教育的相對獨立性為前提,紮實踐行教育的教學性;積極重建教學知識觀,堅守教學的真理性;回歸教學「寓教於樂」的初衷,恪守教學活動的嚴肅性以及以「雙創」精神面對本土教學遺產,深植教學的厚重性中予以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