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也有個戰國時代,都是誰跟誰打?相當於我國什麼朝代?
說起中國遠古史,最熱鬧的一段歷史時期,就是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春秋戰國,距今有近3000年。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也是一個百家爭鳴、人才輩出、學術風氣活躍的時代。
在與我們一水之隔的日本,也曾經歷過一段特殊的「戰國時代」,它的起止時間一般被認為是1467年至1615年,距今只有短短的400餘年。
1467年,是我國明朝的明憲宗朱見深成化三年。朱見深是明朝的第八位皇帝,系明英宗朱祁鎮長子,在位二十三年(1464至1487年),年號成化。朱見深的稱帝之旅也頗曲折——正統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變後其父朱祁鎮被瓦剌擄去,叔父朱祁鈺受命監國,朱見深被立為太子。到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鈺將朱見深廢為沂王,改立朱見濟為太子。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因奪門之變而復闢,朱見深再次被立為太子。
天順八年(1464年)正月乙卯,明英宗病重。己未日,皇太子朱見深在文華殿攝政。二月二十三日,明英宗駕崩。乙亥日,皇太子朱見深繼位,次年,改年號為成化。朱見深即皇帝位三年後,日本正式進入戰國時代,那一年是日本后土御門天皇文正二年,應仁元年。
日本在進入戰國時代前,先後經歷了早期文明、飛鳥時代、奈良時代、平安時代,以及幕府執政的鎌倉時代、南北朝時代,幕府執政的室町幕府後期到安土桃山時代,就是日本的「戰國時代」。日本「戰國時代」這一稱謂,最早出自甲斐國(今山梨縣)大名武田信玄所制《甲州法度之次第》第二十條,其開篇即寫道「天下戰國之上」。
日本室町幕府時代,曾發生了著名的「應仁之亂」,是1467年~1477年,發生於日本的封建領主間的內亂,在八代將軍足利義政任期內幕府管領的細川勝元和山名持豐等守護大名(日本古時封建制度的領主稱為大名)之間發生爭鬥。應仁之亂開啟了日本戰國時代。戰亂後,幕府將軍、守護大名和莊園領主貴族的力量更加衰弱,日本歷史進入新興的戰國大名互相混戰的戰國時代。
應仁之亂後,日本各地大名紛紛崛起。16世紀中葉,地域武士中實力最強的織田信長崛起,永祿三年(1560年),在桶狹間以兩千人馬擊敗今川義元四萬大軍,名聲大振。爾後逐步統一尾張、近畿。天正十年(1582年),本能寺之變爆發,信長身亡。織田重臣羽柴秀吉先後擊敗明智光秀及柴田勝家,確立了自己的繼承人地位。此後經過四國徵伐、九州徵伐、小田原之戰,逐步統一日本。後被天皇賜姓「豐臣」,並受封「關白」一職。豐臣秀吉的時代被稱為「桃山時代」。
慶長三年(1598年),豐臣秀吉病逝後,豐臣家裂分為近江(西軍)和尾張(東軍)兩派。身為豐臣政權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於慶長五年(1600年)發動關原合戰,打敗西軍。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1614年和1615年在兩次大阪之陣中逐步消滅豐臣氏,戰國時代結束,日本最終統一,進入江戶幕府時代。
日本戰國結束的1615年,是中國的農曆乙卯年,為明朝的萬曆四十三年。當年的大明,並不太平——
在朝,發生了著名的「梃擊案」:以砍柴販賣為生的張差,持棗木棍進入紫禁城東華門(無人阻攔),來到太子朱常洛(明光宗)居住的慈慶宮前,打傷守門太監李鑑,直闖至慈慶宮前殿,被聞聲趕來的眾太監捕獲。時人疑出鄭貴妃(福王母)指使,意在謀殺太子。但是,神宗不願深究此事,旋以殺張差結案。
在野,除了各地義軍攻城掠地外,揚州發生地震,畿輔、山東等大旱,民不聊生。福王的就藩地洛陽,由於隨不了福王的盤剝,萬曆四十三年(1615)四月十四日,河南洛陽福王府士兵八百人,在千戶龔孟春的指使下發生譁變。
在東北,明朝後期的著名將領、鎮守遼東30年期間,先後十次奏捷的李成梁病逝。是年的11月,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把滿族原有的黃、白、紅、黑四族中的黑旗改成藍旗,並增加了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期,共八旗,後金的八旗制度正式建立,從而拉開了與明朝逐鹿中原的大幕。
日本戰國時代結束250多年後的1868年,日本進入明治時代,經過王政復古大號令及戊辰戰爭後,擁戴朝廷的諸藩,成立了明治大日本帝國政府。舊藩士在新政下生活困苦,演變成西南戰爭,後來漸漸恢復秩序。新政府積極引入歐美各種制度及廢藩置縣等等,這就是令日本快速崛起,並超越滿清的「明治維新」。
日本開啟「明治維新」之年,是我國清朝的同治七年。同治帝即位時,只有6歲,由載垣、端華、肅順等八位顧命大臣輔政。這一年,載淳的生母慈禧太后不滿八位大臣專權,聯合東宮慈安皇太后和恭親王奕訢合謀發動辛酉政變,在護送鹹豐帝梓宮回京之際,慈安、慈禧和小皇帝先行到達,採納恭親王建議,將載垣、端華、肅順處死,其他五人革職或遣戍,實行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左右晚清幾十年的慈禧太后登堂入室,終於將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一步步帶向死亡。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