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2020-12-14 楚予微茫

作者:蘅苒,原創文章,禁止轉載。

登鸛雀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此詩是唐代詩人王之渙

僅存的六首絕句之一

《古今詩話》中記載:

「河中府鸛雀樓,唐人留詩者極多,

唯王之渙、李益、暢當詩最佳。」

登上鸛雀樓留詩的人很多,

但是在前人看來寫得好的

只有王之渙、李益和暢當三人,

而其中王之渙這一首又是最廣為流傳的。

這是一首全篇都採用對仗的絕句,

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指出:

「四語皆對,讀來不嫌其排,骨高故也。」

同時,這也是一首把道理

與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無縫的哲理詩。

全詩雖然只有二十個字,

卻以萬丈豪情繪下北國河山

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

以景象自然而然生發出想要達到更高的境界

就要拋棄固步自封的淺見陋識的深刻感悟。

《詩境淺說續編》中所謂:

「二十字中,有尺幅千裡之勢。」此言得之。

薄暮的風撩撥著踽踽獨行的詩人,翻飛了他的衣袂,凌亂了他的頭髮,更吹皺了他那顆在友人的寬慰下剛剛平靜的心。

年輕的詩人仿佛被背後的日頭壓彎了腰身,原本挺直的肩膀漸漸鬆了下來。

如此模樣還鄉,委實不是自己心頭所願。

思緒萬千的人漫無目的地遊蕩著,不意間走到鸛雀樓前,拾級而上,許是想在古老的樓宇裡沉澱一下內心的洶湧。

薄酒三杯兩盞,噴薄欲出的憤憤被酒水衝淡在心間。

極目遠眺,殘陽的血色染紅了西邊,濃黑的陰影裡,中條山像饞嘴的巨獸,將紅彤彤的夕陽銜在了一顆顆利齒之間。

日頭一點點被吞噬著,緩緩地隱沒在了山間,消失在來了人們眼前。

被夕陽餘暉裝點過的黃河水失去了豔麗的紅妝,帶著萬鈞雷霆般的咆哮著滾滾向前,似是挽留,又似悲嘆:美好的夕陽啊,為何只有如此短暫的瞬間?

重複著千萬年裡相同的遺憾,奔騰的河水前後推搡著流向了東邊,把滿腔不甘匯入了大海,望著眼前浩瀚無際的海水,才發現原來留戀甚至遺憾的夕陽,遠不如大海帶來的萬分之一震撼。

正如登高望遠,若是想看到千裡之外的風景,就必定要登上更高的樓層。

孟子所云,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不正是這個道理嗎?

只有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遠。

詩人失笑搖頭,不過是因為小人的讒言而來的一時失意,卻遲遲不能釋懷,自己之前的鬱郁倒是著了相了。

人生天地間,倘若眼光只能看到方寸之間,倘若只沉浸在失去和悔恨之中,收穫的註定只有錯過和遺憾。

只有勇敢地沉澱過往,正視今天,才會收穫真正屬於你的精彩的明天。

【作者簡介】蘅苒,希望用文字,記錄每一個瞬間的美好,有趣的靈魂總會相聚,我在一個有意思的地方,等一個有趣的你!

相關焦點

  •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出自唐代詩人王之渙[huàn]的《登鸛[guàn]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賞析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其中,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遠景,寫山,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寫得景象壯觀,氣勢磅礴。
  • 【嘯天說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唐代河中府、今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西面黃河東岸的一處高阜上,有一座始建於北周三層的高樓,正對中條山,俯瞰黃河水,因為樓高,時有鸛雀來栖,故名鸛雀樓。這裡歷來是登臨勝地。唐人題詠甚多,而這首五絕當推第一。「白日依山盡」二句寫作者黃昏登樓所感受到的蒼茫壯闊的景象。詩句排空而起。「白日」,寫傍山的太陽,圓而益大,明朗璀璨。
  •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家喻戶曉,6旬大爺:你們都理解錯了
    這是一首曾被譽為五絕之首的千古名作,入選小學課本多年,算得上是家喻戶曉的作品,我們來看看全詩:《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寫這首詩時,王之渙35歲。因為全詩無一生僻字,所以理解起來也就很簡單,小學生不看翻譯都能解釋,其大意如下:太陽依傍著山巒緩緩落下,黃河水滾滾而下,向著大海流去。站在鸛雀樓上,要想看到千裡之外之景,那就請再往上登一層。可就是這首咱們背了這麼多年的詩,卻有一位6旬退休老大爺表示:你們都理解錯了。這位老大爺名叫劉憶龍,是臨潼的一位退休老教師。
  • 「白日依山盡」釋疑
    「白日依山盡有學生問,「白日依山盡」中的「白日」,作者為什麼不寫成「紅日」?既然「依山盡」了,此時的太陽應當是「紅日」,「殘陽如血」嘛,而且「紅日」色彩比「白日」鮮豔,「白」和「紅」又都是平聲,可以替換。這位學生善於思考的精神值得讚賞,提出的問題也似乎很有道理。杜甫的「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也有「白日」一詞。要解決這一疑問,我們要對「白日」一詞作深入的研究。
  • 「白日依山盡」新解
    ,黃河入海流。「白日依山盡」是兼語式複雜謂語,句中的山既是謂語第一個動詞「依」的賓語,又是第二個動詞「盡」的主語,因為「依」所設計的對象只限制一個物,——山,而不牽扯山的整體,至於山如何,就牽扯不到了。另外,謂語「依」與賓語之間不能有語音停頓,否則,句子願意會發生變化。但是,「山」與「盡」之間可以有語音停頓,且句子願意不變。
  • 王羲之《白日依山盡》欣賞
    W       A       N       G       X       I       Z       H       I王之渙詩|書法思考集王羲之字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往期回顧趙孟頫《白日依山盡》,十分香豔王鐸《白日依山盡》,就是這味道▼書法思考◎有益分享發   現   書   法   的   美   好
  • 朗讀:《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
    作者 | 王之渙《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更是千古絕唱。譯文: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湧奔流。若想把千裡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注釋:1.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 白日依山盡的盡的意思及全詩翻譯
    盡的意思是消失,這句詩意為:太陽依傍著山巒沉落。出自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此詩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但開筆就有縮萬裡於咫尺,使咫尺有萬裡之勢,後兩句寫意寫得出人意料,把哲理與景物情勢融化的天衣無縫。
  •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摘自習近平在南非媒體發表署名文章■典出:唐·王之渙·《登鸛雀樓》■原文: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 王之渙《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又有看,視之義,如目語、目論喻指沒有自知之明或淺陋狹隘的見解。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楚天千裡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幹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休說鱸魚堪鱠,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 黃河入海流
    黃河一瀉千裡,氣勢恢宏,到了黃河口你會發現,經過艱難曲折的萬裡奔波,黃河顯得格外深沉和含蓄,特別在經過山東東營,將要流入渤海時,更是顯得那樣坦蕩、那樣沉靜。在寬得幾乎難以望到邊際的河床裡,渾黃的河水不再有原來那種焦躁和激情,而是緩緩地、靜靜地、非常有序地流淌著。
  • 「白日」還是「紅日」——王之渙「白日依山盡」中的「白日」意象簡析
    川    雪 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被譽為寫景喻理的絕唱: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 潮說八十|不見黃河入海流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今天,黃河歷經億萬年依然奔騰不息,演奏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交響曲。然而,我們今天看到的生生不息之河在20多年前卻曾經歷過"不見黃河入海流「的陣痛。那是入職《中國海洋報》後多次沿渤海沿岸採訪數次途經黃河,也曾多次被那"黃河落盡走東海,萬裡寫入襟懷間"的氣度所震撼。
  • 「黃河邊 我的家 」少兒徵文二等獎(兒童組) 作品展示(七)
    保護黃河作者:王晨銘 舞鋼市第一小學 輔導老師:崔曉會都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我們的母親河,我卻沒有見過黃河。這也因此讓我對黃河有了一種莫名的崇敬,讓我對黃河產生了無限的好奇和遐想。於是我就去地圖上尋找黃河的蹤跡和身影。
  • 唱響黃河入海時代樂章,大眾日報「黃河入海流」融媒報導反響強烈
    大眾日報記者 劉兵 楊庭棟 李廣寅 王兆鋒 曹儒峰 2020-09-19 06:22:47 發布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大眾日報大型融媒體報導「黃河入海流·聚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一定要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連日來,大眾日報推出的大型融媒體報導「黃河入海流·聚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在社會各界引起強烈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