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日依山盡」釋疑
「白日依山盡有學生問,「白日依山盡」中的「白日」,作者為什麼不寫成「紅日」?既然「依山盡」了,此時的太陽應當是「紅日」,「殘陽如血」嘛,而且「紅日」色彩比「白日」鮮豔,「白」和「紅」又都是平聲,可以替換。這位學生善於思考的精神值得讚賞,提出的問題也似乎很有道理。杜甫的「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也有「白日」一詞。要解決這一疑問,我們要對「白日」一詞作深入的研究。
-
「白日依山盡」新解
「白日依山盡但是,對該詩的第一句「白日依山盡」的解釋是「夕陽傍著遠山漸漸下沉」卻不敢苟同,筆者突發奇想,「為什麼不能是太陽離山漸漸升起了呢」?為此,筆者查閱了大量的資料,最終認為應是白日「離山」而非「落山」。
-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家喻戶曉,6旬大爺:你們都理解錯了
這是一首曾被譽為五絕之首的千古名作,入選小學課本多年,算得上是家喻戶曉的作品,我們來看看全詩:《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寫這首詩時,王之渙35歲。因為全詩無一生僻字,所以理解起來也就很簡單,小學生不看翻譯都能解釋,其大意如下:太陽依傍著山巒緩緩落下,黃河水滾滾而下,向著大海流去。站在鸛雀樓上,要想看到千裡之外之景,那就請再往上登一層。可就是這首咱們背了這麼多年的詩,卻有一位6旬退休老大爺表示:你們都理解錯了。這位老大爺名叫劉憶龍,是臨潼的一位退休老教師。
-
朗讀:《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
作者 | 王之渙《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更是千古絕唱。譯文: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湧奔流。若想把千裡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注釋:1.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
都會背「白日依山盡」,可你知道「盡」的意思嗎?
「孤帆遠影碧空盡」的「盡」妙在哪裡?「白日依山盡」,為什麼是「盡」而不是「落」?讓我們跟著鄭州大學文學院張素鳳教授來一起感受古人的「鍊字」之妙吧。比如,在吟誦「孤帆遠影碧空盡」時,大多數讀者眼前浮現的是,或許都是船帆由近及遠,由大到小,直至完全消逝在碧空盡頭的動態過程。然而,如果只是根據字典中「盡」的意思——「完,終盡」來解釋這句詩,則這句詩似乎應該被解釋為「碧空盡頭已經沒有孤帆遠影」,這樣一來,展現在讀者眼前的明明應該是一幅靜態的空闊景象。
-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出自唐代詩人王之渙[huàn]的《登鸛[guàn]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至於「黃河」。當然也是寫實。它宛若一條金色的飄帶,飛舞於層巒疊嶂之間。詩人眼前所呈現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輝的壯麗圖畫。這幅圖畫還處於瞬息多變的動態之中。白日依山而盡,這僅僅是一個極短暫的過程;黃河向海而流,卻是一種永恆的運動。如果說.這種景色很美,那麼,它便是一種動態的美,充滿了無限生機的活潑的美。這不是所謂「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標本。讀者深深地為詩人的大手筆所折服。
-
王羲之《白日依山盡》欣賞
W A N G X I Z H I王之渙詩|書法思考集王羲之字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往期回顧趙孟頫《白日依山盡》,十分香豔王鐸《白日依山盡》,就是這味道▼書法思考◎有益分享發 現 書 法 的 美 好
-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登鸛雀樓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全詩雖然只有二十個字,卻以萬丈豪情繪下北國河山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以景象自然而然生發出想要達到更高的境界就要拋棄固步自封的淺見陋識的深刻感悟。
-
「白日」還是「紅日」——王之渙「白日依山盡」中的「白日」意象簡析
川 雪 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被譽為寫景喻理的絕唱: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
「白日依山盡」中的「太陽」為什麼是「白」的而不是「紅」的?
然而關於這首詩,有一天,我的一個韓國朋友突然問我:為什麼是」白日依山盡「,而不是」紅日依山盡「了?太陽明明是「紅」的呀?怎麼會是」白「的呢?一時間,我愣住了,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只能故作高深的告訴她:這是中國古詩的意境問題,一句兩句說不清。其實,這個問題,很多中國人似乎都沒有認真地去思考過。因為我們心裡並沒有覺得這是個問題。在中國人眼中,太陽究竟是紅的還是白的,並不重要。
-
【嘯天說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白日依山盡」二句寫作者黃昏登樓所感受到的蒼茫壯闊的景象。詩句排空而起。「白日」,寫傍山的太陽,圓而益大,明朗璀璨。映襯它的是恢恢天宇,顯得氣勢磅礴。用一個聲調永長的「依」字,更狀出了太陽靠山緩緩沉下的壯麗情景,這是只有登高遠望才可能得到的生動感受。天地悠悠,氣象恢廓。讀者的胸懷為之大開。
-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摘自習近平在南非媒體發表署名文章■典出:唐·王之渙·《登鸛雀樓》■原文: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
王之渙《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又有看,視之義,如目語、目論喻指沒有自知之明或淺陋狹隘的見解。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楚天千裡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幹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休說鱸魚堪鱠,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全詩翻譯賞析
(指孟浩然) 5、西辭:黃鶴樓在廣陵的西面,在黃鶴樓辭別去廣陵,所以說「西辭」。 6、煙花:指柳如煙、花似錦的明媚春光。 7、下:沿江順流而下。 8、盡:消失。 9、唯見:只能見到。 10、天際:天邊。
-
一首詩寫盡李杜兩人肝膽相照的深情友誼,杜甫《夢李白》翻譯賞析
全詩體現了李杜兩人形離神合,肝膽相照,互勸互勉,至情交往的友誼。這首記夢詩是杜甫聽到李白流放夜郎後,積思成夢而作。 詩以夢前,夢中,夢後的次序敘寫。第一首寫初次夢見李白時的心理,表現對老友吉兇生死的關切。【原文】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
-
白日依山盡
-
傷官傷儘是什麼意思 傷官傷盡的條件
傷官傷盡,八字最為珍奇,即天幹傷官,四柱中有傷官沒有一個官星,或地支內藏有正官,但又自動化掉,稱為傷盡。如有正官透幹叫傷之不盡,八字混雜不清,為兇,就不叫傷官傷盡了。傷官傷盡:月令透出傷官局,無衝無破,不見一點官星,謂之傷官傷盡。傷官要見財,不要見官,傷官無財主貧窮,蓋食神傷官能生財,七煞官星能盜財。
-
共讀國學 |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6576-6580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唐·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原詩:人間四月芳菲盡,盡:指花凋謝了。山寺:指大林寺。始:才;剛剛。長恨:常常惋惜。春歸:春天回去了。覓:尋找。不知:豈料,想不到。轉:反。此中:這深山的寺廟裡。品讀:大意是:四月正是平地上百花凋零殆盡的時候,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剛剛盛放。
-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注釋「受降城」: 唐初名將張仁願為了防禦突厥,在黃河以北築受降城,分東、中、西三城,都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另有一種說法是:貞觀二十年,唐太宗親臨靈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來。「回樂峰」: 一作「回樂烽」。
-
唐代才女終身未嫁,卻用一詩道盡夫妻情,網友:最後一句太扎心
▲道姑畫像《八至》:「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這首詩十分精妙,全詩不僅在描述夫妻間的關係,細細品讀更是大有深意,充滿了寫盡萬物的哲學思想。完全不需要翻譯成為現代文便可以一讀就懂,而且全詩沒有任何典故,也沒有任何一個情字,但是卻句句都在講情分,講距離。而且前三句看似和主題全無關係,但是等到第四句一出來,便會令人一瞬間就恍然產生「果然如此」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