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丨傳記丨歷史丨統戰丨宗教
讓閱讀成為習慣,讓靈魂擁有溫度
那些我們從小就會背的古代經典詩詞,之所以能夠流傳千年,除了讀起來有朗朗上口的韻律外,更有詩人在創作過程中,逐句對漢字進行「鍊字」的精準與巧妙。
古人寫詩用字都是非常講究的。「孤帆遠影碧空盡」的「盡」妙在哪裡?「白日依山盡」,為什麼是「盡」而不是「落」?讓我們跟著鄭州大學文學院張素鳳教授來一起感受古人的「鍊字」之妙吧。
版權屬湖北電視教育頻道《漢字解密》
當我們將那些耳熟能詳的漢字的隱含義弄得清楚明白,我們將驚奇地發覺,原來對漢字的意義了解得越多,我們就能越發感受到由它們所構成的詩詞的韻味。
比如,在吟誦「孤帆遠影碧空盡」時,大多數讀者眼前浮現的是,或許都是船帆由近及遠,由大到小,直至完全消逝在碧空盡頭的動態過程。然而,如果只是根據字典中「盡」的意思——「完,終盡」來解釋這句詩,則這句詩似乎應該被解釋為「碧空盡頭已經沒有孤帆遠影」,這樣一來,展現在讀者眼前的明明應該是一幅靜態的空闊景象。顯然,以這樣的方式解釋出來的詩意,與我們原本能夠想像出的意象有一定差別。
再如,「白日依山盡」這句詩,能夠讓大多數讀者想像出太陽慢慢西沉的動態景象,但是如果只按照字典對「盡」的解釋來解讀這句詩,它描繪的也成了一種落日餘暉的靜態畫面。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字典並沒有告訴我們,「盡」這個字在甲骨文中,表示的是食物已經被吃乾淨,食器空了。由於食物由多到少需要一個過程,「盡」也具備了一種隱藏的含義——「逐漸減少的動態過程」,這種隱藏的意義並未被大多數字典所闡明,卻深刻的烙印在中國人共同的文化潛意識之中,所以,我們在讀到「孤帆遠影碧空盡」和「白日依山盡」時,才能想像出那樣的詩意場面。而辨明漢字的隱含義,有助於我們更好的讀懂一首首詩詞,感受其背後的韻味。
在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史中,漢字一直相伴我們的左右。從茹毛飲血的原始時代,直到文化昌明的今日,漢字從它的原始形態一步步演化成為今天的樣子,其間經歷了千百年的變遷。其實,歲月帶給漢字的,不僅僅是形態上由甲骨文到簡體字的演變,更是意義上的悄然變更。在這個過程中,一些漢字原本的意義在漫長的時間中漸漸變得隱秘,成為漢字的「隱含義」,一方面變得讓人們只有通過仔細的辨析才能看得出來,另一方面卻依然在影響著這些漢字的使用方式。
與漢字的變遷相伴相生的,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學發展史。在中國古代文學中,詩詞始終是佔據主流的文學形式之一。中華民族素來有「詩言志」「詩緣情而綺靡」的傳統,因而詩歌常常是古代中國人表情達意的首選形式。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先民歌詠,到「所願君歸時,快乘輕氣球」的近代化嘗試,在我國古代時期,詩詞始終是文壇的統治者之一。古往今來無數詩人,執著於追求以最精確的方式,用一個個漢字組成一句句短小精悍的詩句,將自己內心所思,眼前所見妥帖地表達出來,為達到這種目的,他們不惜不斷「推敲」,「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在「鍊字」方面苦思冥想。從這種意義上說,詩詞的用字或許最能夠體現漢字背後精微而隱秘的意義。
當漢字的「隱含義」與上下五千年的經典詩詞發生碰撞,我們能從中收穫什麼呢?自然能夠得到一些新的見解。由華文出版社出版,鄭州大學與唐山師範學院語言學教授合著的《說字解詩:一字吟成詩境新》正是從這種角度出發,帶領讀者在漢字文化與詩詞文化的交匯點,探尋中國這兩種不同的傳統文化之間的關聯和相輔相成之處。
全書選擇了二十三組,共四十六個常用漢字,從漢字發展史的角度入手,揭示它們在歷史發展中獲得的一些並不會出現在字典之中的隱含義,然後將這些隱含義代入對中華經典詩詞的理解之中,通過辨明相近漢字之間細微的意義差異,揭示相關詩句隱藏的意義密碼,使讀者更能體會古代詩人用字的精妙和一首首古代詩詞的「言外之意」。
對於廣大中小學生來說,學會通過辨明常用字的隱藏意義來理解詩詞,或許還有著更重要的意義。在目前中小學語文課的詩詞教學中,「鍊字」,即通過解析詩詞中重要的漢字來賞析詩歌的詩詞鑑賞方式始終是教學的重點之一。本書致力於告訴讀者如何準確的辨明漢字的意義,區別相近漢字之間的差異,並從漢字的角度賞析詩句的妙處,這正與「鍊字」的賞析方式不謀而合。因此,相信本書也能給熱愛詩詞文化,想要提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廣大青少年一些有力的幫助。
購書看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