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會背「白日依山盡」,可你知道「盡」的意思嗎?

2021-02-08 華文出版社

華文丨傳記丨歷史丨統戰丨宗教

讓閱讀成為習慣,讓靈魂擁有溫度



那些我們從小就會背的古代經典詩詞,之所以能夠流傳千年,除了讀起來有朗朗上口的韻律外,更有詩人在創作過程中,逐句對漢字進行「鍊字」的精準與巧妙。


古人寫詩用字都是非常講究的。「孤帆遠影碧空盡」的「盡」妙在哪裡?「白日依山盡」,為什麼是「盡」而不是「落」?讓我們跟著鄭州大學文學院張素鳳教授來一起感受古人的「鍊字」之妙吧。


版權屬湖北電視教育頻道《漢字解密》


當我們將那些耳熟能詳的漢字的隱含義弄得清楚明白,我們將驚奇地發覺,原來對漢字的意義了解得越多,我們就能越發感受到由它們所構成的詩詞的韻味。


比如,在吟誦「孤帆遠影碧空盡」時,大多數讀者眼前浮現的是,或許都是船帆由近及遠,由大到小,直至完全消逝在碧空盡頭的動態過程。然而,如果只是根據字典中「盡」的意思——「完,終盡」來解釋這句詩,則這句詩似乎應該被解釋為「碧空盡頭已經沒有孤帆遠影」,這樣一來,展現在讀者眼前的明明應該是一幅靜態的空闊景象。顯然,以這樣的方式解釋出來的詩意,與我們原本能夠想像出的意象有一定差別。


再如,「白日依山盡」這句詩,能夠讓大多數讀者想像出太陽慢慢西沉的動態景象,但是如果只按照字典對「盡」的解釋來解讀這句詩,它描繪的也成了一種落日餘暉的靜態畫面。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字典並沒有告訴我們,「盡」這個字在甲骨文中,表示的是食物已經被吃乾淨,食器空了。由於食物由多到少需要一個過程,「盡」也具備了一種隱藏的含義——「逐漸減少的動態過程」,這種隱藏的意義並未被大多數字典所闡明,卻深刻的烙印在中國人共同的文化潛意識之中,所以,我們在讀到「孤帆遠影碧空盡」和「白日依山盡」時,才能想像出那樣的詩意場面。而辨明漢字的隱含義,有助於我們更好的讀懂一首首詩詞,感受其背後的韻味。


在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史中,漢字一直相伴我們的左右。從茹毛飲血的原始時代,直到文化昌明的今日,漢字從它的原始形態一步步演化成為今天的樣子,其間經歷了千百年的變遷。其實,歲月帶給漢字的,不僅僅是形態上由甲骨文到簡體字的演變,更是意義上的悄然變更。在這個過程中,一些漢字原本的意義在漫長的時間中漸漸變得隱秘,成為漢字的「隱含義」,一方面變得讓人們只有通過仔細的辨析才能看得出來,另一方面卻依然在影響著這些漢字的使用方式。


與漢字的變遷相伴相生的,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學發展史。在中國古代文學中,詩詞始終是佔據主流的文學形式之一。中華民族素來有「詩言志」「詩緣情而綺靡」的傳統,因而詩歌常常是古代中國人表情達意的首選形式。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先民歌詠,到「所願君歸時,快乘輕氣球」的近代化嘗試,在我國古代時期,詩詞始終是文壇的統治者之一。古往今來無數詩人,執著於追求以最精確的方式,用一個個漢字組成一句句短小精悍的詩句,將自己內心所思,眼前所見妥帖地表達出來,為達到這種目的,他們不惜不斷「推敲」,「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在「鍊字」方面苦思冥想。從這種意義上說,詩詞的用字或許最能夠體現漢字背後精微而隱秘的意義。


當漢字的「隱含義」與上下五千年的經典詩詞發生碰撞,我們能從中收穫什麼呢?自然能夠得到一些新的見解。由華文出版社出版,鄭州大學與唐山師範學院語言學教授合著的《說字解詩:一字吟成詩境新》正是從這種角度出發,帶領讀者在漢字文化與詩詞文化的交匯點,探尋中國這兩種不同的傳統文化之間的關聯和相輔相成之處。



全書選擇了二十三組,共四十六個常用漢字,從漢字發展史的角度入手,揭示它們在歷史發展中獲得的一些並不會出現在字典之中的隱含義,然後將這些隱含義代入對中華經典詩詞的理解之中,通過辨明相近漢字之間細微的意義差異,揭示相關詩句隱藏的意義密碼,使讀者更能體會古代詩人用字的精妙和一首首古代詩詞的「言外之意」。


對於廣大中小學生來說,學會通過辨明常用字的隱藏意義來理解詩詞,或許還有著更重要的意義。在目前中小學語文課的詩詞教學中,「鍊字」,即通過解析詩詞中重要的漢字來賞析詩歌的詩詞鑑賞方式始終是教學的重點之一。本書致力於告訴讀者如何準確的辨明漢字的意義,區別相近漢字之間的差異,並從漢字的角度賞析詩句的妙處,這正與「鍊字」的賞析方式不謀而合。因此,相信本書也能給熱愛詩詞文化,想要提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廣大青少年一些有力的幫助。



購書看這裡☟


我知道你在看

相關焦點

  • 白日依山盡的盡的意思及全詩翻譯
    盡的意思是消失,這句詩意為:太陽依傍著山巒沉落。出自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此詩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但開筆就有縮萬裡於咫尺,使咫尺有萬裡之勢,後兩句寫意寫得出人意料,把哲理與景物情勢融化的天衣無縫。
  • 「白日依山盡」新解
    但是,對該詩的第一句「白日依山盡」的解釋是「夕陽傍著遠山漸漸下沉」卻不敢苟同,筆者突發奇想,「為什麼不能是太陽離山漸漸升起了呢」?為此,筆者查閱了大量的資料,最終認為應是白日「離山」而非「落山」。「白日依山盡」是兼語式複雜謂語,句中的山既是謂語第一個動詞「依」的賓語,又是第二個動詞「盡」的主語,因為「依」所設計的對象只限制一個物,——山,而不牽扯山的整體,至於山如何,就牽扯不到了。另外,謂語「依」與賓語之間不能有語音停頓,否則,句子願意會發生變化。但是,「山」與「盡」之間可以有語音停頓,且句子願意不變。
  • 朗讀:《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
    這裡是朗讀者的聚集地,你來朗讀,你來傾聽!細細品味文字間的那一份感觸用你最深情的朗讀來喚醒你那最真摯的情緣期待,期待,期待你的朗讀  作者 | 王之渙《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 「白日依山盡」釋疑
    「白日依山盡有學生問,「白日依山盡」中的「白日」,作者為什麼不寫成「紅日」?既然「依山盡」了,此時的太陽應當是「紅日」,「殘陽如血」嘛,而且「紅日」色彩比「白日」鮮豔,「白」和「紅」又都是平聲,可以替換。這位學生善於思考的精神值得讚賞,提出的問題也似乎很有道理。杜甫的「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也有「白日」一詞。要解決這一疑問,我們要對「白日」一詞作深入的研究。
  • 王羲之《白日依山盡》欣賞
    W       A       N       G       X       I       Z       H       I王之渙詩|書法思考集王羲之字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往期回顧趙孟頫《白日依山盡》,十分香豔王鐸《白日依山盡》,就是這味道▼書法思考◎有益分享發   現   書   法   的   美   好
  •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出自唐代詩人王之渙[huàn]的《登鸛[guàn]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至於「黃河」。當然也是寫實。它宛若一條金色的飄帶,飛舞於層巒疊嶂之間。詩人眼前所呈現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輝的壯麗圖畫。這幅圖畫還處於瞬息多變的動態之中。白日依山而盡,這僅僅是一個極短暫的過程;黃河向海而流,卻是一種永恆的運動。如果說.這種景色很美,那麼,它便是一種動態的美,充滿了無限生機的活潑的美。這不是所謂「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標本。讀者深深地為詩人的大手筆所折服。
  •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家喻戶曉,6旬大爺:你們都理解錯了
    這是一首曾被譽為五絕之首的千古名作,入選小學課本多年,算得上是家喻戶曉的作品,我們來看看全詩:《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寫這首詩時,王之渙35歲。可就是這首咱們背了這麼多年的詩,卻有一位6旬退休老大爺表示:你們都理解錯了。這位老大爺名叫劉憶龍,是臨潼的一位退休老教師。老人家從事教育事業多年,對古典詩詞很是喜歡,時常以民間文化愛好者的身份發表一些文學作品。他曾指出李白《靜夜思》中的「床」是井邊的欄杆,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但是他對「白日依山盡」中「白日」二字的解釋,卻讓很多人懵圈了。
  •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登鸛雀樓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孟子所云,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不正是這個道理嗎?只有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遠。詩人失笑搖頭,不過是因為小人的讒言而來的一時失意,卻遲遲不能釋懷,自己之前的鬱郁倒是著了相了。
  • 「白日依山盡」中的「太陽」為什麼是「白」的而不是「紅」的?
    提到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在中國幾乎沒有人不知道。隨著中文在國際上的逐漸流行,這首五言絕句也受到了一些愛好中文的外國友人的熱捧。它氣勢壯大,場景開闊,借觀景來喻理,語言淺顯易懂且高度概括,讀之如臨其景如臨其地,真不愧是五言絕句中的經典詩作。然而關於這首詩,有一天,我的一個韓國朋友突然問我:為什麼是」白日依山盡「,而不是」紅日依山盡「了?太陽明明是「紅」的呀?
  • 「白日」還是「紅日」——王之渙「白日依山盡」中的「白日」意象簡析
    川    雪 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被譽為寫景喻理的絕唱: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 【嘯天說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白日依山盡」二句寫作者黃昏登樓所感受到的蒼茫壯闊的景象。詩句排空而起。「白日」,寫傍山的太陽,圓而益大,明朗璀璨。映襯它的是恢恢天宇,顯得氣勢磅礴。用一個聲調永長的「依」字,更狀出了太陽靠山緩緩沉下的壯麗情景,這是只有登高遠望才可能得到的生動感受。天地悠悠,氣象恢廓。讀者的胸懷為之大開。
  •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摘自習近平在南非媒體發表署名文章■典出:唐·王之渙·《登鸛雀樓》■原文: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 王之渙《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又有看,視之義,如目語、目論喻指沒有自知之明或淺陋狹隘的見解。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楚天千裡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幹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休說鱸魚堪鱠,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 白日依山盡
    反覆揣摩,忽然醒悟:當年詩人登臨西眺日暮,固然白日無山可依,而眼前黃河也未曾入海啊!想像!這兩句是對仗工整的想像!更有趣的一節認識在後面:正是因為眼前無山無海,欲求一見,才需要有「千裡目」,也才需要更上層樓。原來,前面兩句並非單純寫景,而是寫出了一種登臨後的願望,又遞進到後兩句給出了實現這個願望的法子。四句連貫一體,一氣呵成!這首詩兒時就會背了,卻到今天才貫通了詩意。
  • 「人盡可夫」是什麼意思?很久以前可不是現在這樣的解釋
    假如現在要是隨便對一個女子說出「人盡可夫」這詞,不僅會被臭罵一頓,更會把一個女子的名聲全毀了。但是能被用上這個詞的女子,那私生活也肯定是亂七八糟的。歷史上這詞的出處與意思和現在那是完全不一樣的。和女子不守婦道根本沒有關係的。
  • 白居易的離離原上草,小學生都會背,那「離離」的意思你知道嗎
    白居易的離離原上草,小學生都會背,那「離離」的意思你知道嗎這首詩甚至幼兒園小朋友都會背: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很多成年人對此詩也頗為熟悉,在提及詩首的「離離」二字時,也照樣還是會對它的意思產生比較大的好奇感。有人說它是用來強調離別之意的,也有人說它只是固定搭配形式,沒有太實際的意思可言。時間久了,越來越多的人都開始對這首詩產生了相應的疑問。
  • 看到「人盡可夫」這個詞,你會想到什麼?你知道真實的歷史故事嗎
    我是狼君,一個愛讀歷史的工科小夥兒 「人盡可夫」,現在我們對這個成語的理解,僅僅停留在字面意思上,認為是對一個不檢點女人的形容。但是,關於這個成語的典故,可沒有你想的那個樣子,是一個至孝的故事。
  • 人盡可夫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常用於形容聽話人飢不擇食……
    人盡可夫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常用於形容聽話人飢不擇食……時間:2020-05-18 16:24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人盡可夫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常用於形容聽話人飢不擇食 人盡可夫:是個男人就可以當你的丈夫。
  • 只知其句不知全詩,你知道滿城盡帶黃金甲,下一句是什麼嗎?
    如果你喜歡古詩詞的話,歡迎關注我!滿城盡帶黃金甲。想必大家對這句詩都不陌生。那你知道它是誰寫的嗎?知道它下一句是什麼嗎?不知道的話,就跟著小矣一起往下看吧!其實這首詩是黃巢科舉考試失利後寫下的詠物詩。那黃巢又是誰?你別說,還挺厲害的一個人。
  • 傷官傷儘是什麼意思 傷官傷盡的條件
    傷官傷盡,八字最為珍奇,即天幹傷官,四柱中有傷官沒有一個官星,或地支內藏有正官,但又自動化掉,稱為傷盡。如有正官透幹叫傷之不盡,八字混雜不清,為兇,就不叫傷官傷盡了。傷官傷盡:月令透出傷官局,無衝無破,不見一點官星,謂之傷官傷盡。傷官要見財,不要見官,傷官無財主貧窮,蓋食神傷官能生財,七煞官星能盜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