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三國,群雄逐鹿,風起雲湧,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數之不盡。無論英雄還是狗熊,總有一款是你的最愛,那麼,我覺得《三國演義》最噁心的人物非關羽莫屬!下面我來細數一下關二爺的噁心事跡,看看你噁心不?
第一大噁心事,華容道放走曹操
《三國演義》看到這裡我是真的開始討厭關羽了,之前的章節裡,這位關二爺還是可以的。特別是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看的我也是熱血沸騰。結果赤壁大戰之後,在華容道釋放了曹操,讓我大跌眼鏡。
很多人說這其實是諸葛亮的計策,因為當時的形式不允許曹操死,否則北方會再次陷入戰亂。而劉備的勢力還很弱小,此刻如果沒了曹操,很容易被東吳滅掉。
我覺得未必,俗話說亂世出英雄,劉備不就是在亂世崛起的嗎?而且當時的實力雖然弱小,但是如果北方大亂,憑著關張趙的實力,再重新迎來輝煌發展也未可知。到時候一路向北,憑著劉皇叔的馬甲,未必會沒有作為。
至於東吳,如果曹操死後,他只會趁機擴大地盤,而不會去啃實力最強的劉備集團。而且荊州也未必成為二人的死結,地盤大了去了,先挑弱的收拾,壯大之後再說別的。
第二大噁心事,驕傲自滿,交惡東吳
聯吳抗曹,是諸葛亮和劉備把荊州交給關羽的時候一再向他重申的重要政策,然而隨著年紀的增大,關羽不僅沒有一點點沉穩老練的氣度,反而愈加的狂傲。在孫權想要和他聯姻的情況下,出言不遜,惡語傷人,「虎女焉能嫁犬子」直接把孫權的最後一絲臉面都撅了。
按照當時的形式,交好東吳,穩定住荊襄九郡的策略,是劉備稱霸很重要的一環。作為劉備最倚重的兄弟,他完全忘記了自己兄長的囑託。甚至在對五虎上將的人選上,表現出來的傲慢簡直令人吃驚,罵黃忠是老卒。請問關二爺,當年黃忠如果小人一點,在你馬失前蹄的時候早把你弄死了。甚至後來那一箭也完全可以要了你的小命,你哪裡來的自信罵人家黃忠呢?
這個時候的關羽變得有點不可理喻,胡攪蠻纏,好像一個無賴一樣。總感覺自己老子天下第一,誰都不服,誰也不放在眼裡。果然有句話說得好,上天欲其滅亡,必先令其瘋狂,後來的結局完全按照這個套路來的。
第三大噁心事,不懂識人用人,治軍不嚴,丟失荊州
前面說了,荊州是諸葛亮的命根子,他的安定天下的很多設想,都是要以荊州為跳板來構築的。在北伐襄樊的時候,因為糧草問題,鞭打糜芳和傅士仁。按理說,按照打是沒問題的,但是最忌諱的是打了之後,還依然把他倆放在那麼重要的位置上,直接斷了自己的後路。
這個有人肯定會為關羽鳴不平,說糜芳可是劉備的小舅子啊,在關鍵時刻他會反水,這點關羽完全想不到。這點是無法令人信服的,你信任糜芳是可以的。但是你總不能連傅士仁也一併信任吧,如果你早把傅士仁處理了,那麼糜芳或許還有救。
而且在北伐的路上,其實關羽如果謹慎一點,虛心一點還是有救的。因為這時候有個名不見經傳的謀士王甫為他籌劃好了一切。在糜芳和傅士仁的問題上,王甫其實看得很透徹,他說糜芳和傅士仁把守那麼重要的隘口,怕不會盡心,於是提議讓「忠誠廉直」趙累總督荊州。而且提出了一個很關鍵的問題,那就是現在總督荊州的潘浚「多忌而好利」,但是關羽以趙累押運糧草的理由拒絕了。如果這時候他聽得進去,把總督荊州的潘浚換成趙累,後果或許不會那麼悽慘。也就不會有後來的後悔了,但是後悔藥可沒得買啊!
王甫還提出了關羽走後,東吳或許會對荊州動手。這個時候,關羽雖然想出了烽火臺的計策,但是並非是萬無一失的。你應該再謹慎一點,或者加派人手,或者強化守烽火臺紀律。試想一下,呂蒙之所以白衣渡江拿下荊州,烽火臺是關鍵中的關鍵啊,我們從書中可以明顯的看出來,守烽火臺的士兵紀律鬆散,毫無戒心。上有潘俊的「多忌而好利」,下面士兵就會貪贓不查。所以吳軍假扮客商來到臺下的時候,守臺軍士就收了人家的財物,把敵人直接放在眼皮底下,這不是找死嗎?這都是關羽治軍不嚴的明顯表現。
再說下這個王甫,如果關羽最後聽一次他的話,還是有可能得救的。那就是在麥城突圍的時候,王甫叫他走大路,小路可能有埋伏,可是這對關羽算是臨終關懷了。可惜,驕傲的關二爺偏偏不信邪。
以上種種我覺得是關羽最不應該犯的錯誤,可惜,他都犯了。他一死荊州一丟,蜀漢基本喪失了爭霸天下的資本了,因為他死了還有一系列連鎖反應。那就是首先是張飛因為悲痛欲絕,狂喝亂飲,得罪手下,被範疆張達刺殺。隨後劉備幾乎率領蜀國全部兵馬徵伐東吳,結果被火燒連營七百裡,蜀國的大好男兒死傷無數,傷了蜀國的元氣。最後,劉備萬念俱灰,身死白帝城。
可以說,正是因為關羽的不謹慎、不謙虛連累了整個蜀國,把蜀國拖到了一條死胡同上。諸葛亮就算再厲害,也無力回天了,後來的屢次北伐,也不是求個心安而已。
關羽無疑是自私的,他把大哥劉備的一統漢室江山的希望擊得粉碎,並親手把倆兄弟送上了不歸路。所以我就很好奇,無論哪裡說,關羽都是一個失敗者,為什麼後來人把他神化了呢?愣是給他安上了「忠、義、智、勇」的標籤。連累兄長是為不忠;坑死兄弟是為不義;驕縱狂傲是為不智;忠義智無,勇有何用?
千古傳唱的桃園三結義,只不過是累兄害弟的一場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