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侏羅紀早期,地球上出現了一支龐大的恐龍種群——蜥腳類恐龍,它們是當時地球上的統治者,並且演化出100多個物種,同時,它們也是地球歷史上體型最大的恐龍總群,通過化石研究顯示,最大的蜥腳類恐龍的身長甚至超過了30米。
一直到白堊紀蜥腳類恐龍漸漸開始走向末路、最終滅絕,整個侏羅紀時期,基本上都是它們的天下,所以,在研究侏羅紀恐龍化石的過程中,蜥腳類恐龍化石也是非常多的,前段時間在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亞,就出土了一具蜥腳類恐龍化石。
來自1.8億年前的「長脖子怪物」
在最新一期的英國《皇家學會生物學分會學報》上,研究人員發表了對這具新出土蜥腳類恐龍化石的研究結果,從它的形態上來看,它有著長長的脖子和巨型的身軀,看起來猶如一個「長脖子怪物」一般。
說起來,在研究蜥腳類恐龍的過程中,科學家們也發現,在侏羅紀時期,基本上地球上的蜥腳類恐龍,都是以「長脖子怪物」為主,雖然物種不同,但是它們的特徵卻非常相似:都擁有長長的脖子、長長的尾巴,而且身形龐大到讓它們雖然是植食性恐龍,但是卻可以絲毫不懼怕任何肉食性恐龍的攻擊。
因為它們的尾巴就是它們最強有力的武器,小型的肉食性恐龍在它們面前根本不堪一擊,就好像如今在地球上,身軀龐大的大象同樣沒有天敵一樣。
那麼,這裡就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這種「長脖子怪物」恐龍,究竟是如何出現的呢?在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亞,隨著蜥腳類恐龍化石一同出土的,還有和它來自同一時期的植物化石,也正是這些植物化石,為科學家們揭開了蜥腳類恐龍脖子變長的真相。
氣候變化導致它們的形態發生巨變
通過研究,科學家們發現,在大約1.8億年之前,南北球曾經發生過一場大規模的火山噴發事件,大量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甲烷)等伴隨著火山噴發被釋放出來,同時,我們都知道,火山在噴發的過程中,會出行大量的巖漿,這些巖漿都是非常灼熱的,這對於陸地上的生物來說,等於是毀滅性的打擊。
所以,大約1.8億年之前,南半球陸地上的植物,基本上經過了一輪「大逃殺」,除了一種高大的針葉樹,其它的幾乎全軍覆沒。
在上文中我們提到過,當時統治地球的蜥腳類恐龍中,很多都是植食性恐龍,由於陸地上植物稀少,所以它們很快就紛紛滅絕了,而剩下的蜥腳類恐龍,則為了生存,想要嘗試著去吃哪些長在高出的針葉樹樹葉。
最終,通過演化,它們的脖子變得越來越長,它們的身軀也變得越來越龐大,針葉樹樹葉也成為了它們最喜歡的食物之一,一直到大約8000萬年前,它們從地球上滅絕。
蜥腳類恐龍為何會滅絕?
作為地球上出現過的,身軀最龐大的生物種群,即使是最小型的蜥腳類恐龍,它們的體長也超過了13米,這要比和它們同期的所有肉食性恐龍體型都要龐大,而且上文中我們說過,蜥腳類恐龍基本上是沒有天敵的,那麼,為何它們還會滅絕呢?
這就要與植物的更新換代有關了。蜥腳類恐龍主要吃的針葉樹樹葉,它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植物之一,不過,當時間進入白堊紀的時候,地球上卻進入了被子植物的天下。
原本和蜥腳類恐龍同期誕生,但是卻一直處於劣勢地位的鳥腳亞目恐龍,因為被子植物的出現,而有了更多的食物,同時,鳥腳亞目恐龍的牙齒也會更新換代,這一點是蜥腳類恐龍所不具備的,因此,從食物鏈的角度來看,蜥腳類恐龍很快就處於劣勢了。
此外,侏羅紀時期地球上的恐龍,也正是進入到鼎盛時期,在「百家爭鳴」的大環境下,自然大自然也就會進入到新一輪的「優勝劣汰」環節,蜥腳類恐龍在演化後期一直都沒有進化出什麼優秀的本領,同時在進食方面,能力也不如鳥腳亞目恐龍,最終伴隨著種群數量的銳減,只能遺憾出局了。
當然,即使它們活到了白堊紀末期,也仍然會因為小行星撞地球而滅絕,只不過在探討原因的時候,人們會說是因為「天災」,而不會說是它們實力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