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電評論|資訊時代,用充分的關愛讓老年人遠離「數位化孤獨」

2020-12-23 閃電新聞

10月23日重陽節前夕,有媒體發布《2020老年人網際網路生活報告》,首次披露百萬60歲以上老年人在網際網路上的行為偏好。報告顯示,全國或有超過10萬老人呈現出極致孤獨的生活狀態,幾乎全天候生活在手機端的移動網際網路上。

2005年,《紐約時報》專欄作家託馬斯·弗裡德曼發表了奠定其大師地位的著作《世界是平的》,在這本書中,弗裡德曼闡述了一個重要觀點:科技進步與網際網路的發展,抹平了不同世界的數字鴻溝,實現了數字世界的「人人平等」。

老年人上網,就是這種數字平權的重要體現。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3月,中國已有9.04億網民,其中60歲以上老年網民佔6.7%。有調查顯示,95.6%的老人用手機上網,這意味著,中國移動網際網路上活躍著約5790萬銀髮族。

顯而易見,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以及網際網路平臺提供的豐富多元的內容,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生存方式。在網上,他們閱讀內容,觀看視頻,或者打遊戲,豐富著自己的生活。

不過也正如報告所揭示的,老年人之所以喜歡上網,是因為現實中的孤獨無法排解,網絡無意中成了眾多老年人生活的寄託和依賴。也就是說,老年人迷戀上網,是通過網絡獲得線下無法提供的價值補償。一定意義上,網絡生活是老年人線下生活的「移情」,網絡就像一面鏡子,照鑑了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無助與孤獨。

孤獨,是因為他們缺少陪伴。早在2006年,中國老齡科研中心的調查數據就顯示,城市中49.8%的老人與子女分居,一年中很少有機會親近子女和孫輩,許多老年人成為事實上的「留守老人」。

但是,正如馬斯洛需求理論所揭示的,人不僅有生理、安全、歸屬和愛的需要,也有被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而對於老年人,被需要是比被愛更高層次的心理需求。社會提供便利的條件讓他們充分享受數位化內容,但物理世界的陪伴同樣重要。準確把握老年人的具體需求,並根據他們的需求提供相應的「定製服務」,才能更多地增加老年人的幸福感與安全感。

比如,大數據發現,已經退出職場的老年人,他們關注的信息從社會回歸到家庭、個人生活。而在他們關注的娛樂內容中,更偏愛家庭、子女等主題,這顯然傳遞出一個重要的信號:他們需要親情,需要子女的更多陪伴。基於大數據的精準捕捉,子女不妨從繁忙的工作中抽出身來,多陪陪老人。

而手機APP因為能準確把握老年人的喜好與心理狀況,所以也宜提供適宜老年人的內容與服務,使他們在享受網絡服務的同時,也能促進身心健康。

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是,大數據顯示,老年人普遍關注健康問題,所以網絡上的健康資訊或服務對他們而言就是一種剛需。那麼,手機APP就有必要多提供一些專門針對老年人的健康服務,守護老年人的生命健康。

比如為了疏解老年用戶的身心健康障礙,2020年有平臺就推出「名醫來了」內容專場,邀請了包括中醫養生理療師、心理醫生在內的56名國內健康專家,為老年用戶進行了173場互動直播,實際參與直播的中老年人達190萬。這樣的優質內容,既使老年用戶排解了孤獨,也增加了他們的健康知識,最終對增進老年人的健康產生積極意義。

一言以蔽之,網際網路沒有落下老年人,但對老年人究竟需要什麼,社會需有充分認知。當老年人陷於某種「老年孤獨症時」,當他們情感上限於虛無時,不論線上還是線上,都需「搭把手」,為他們提供援助與慰藉。中國有數千萬老年網民,幫他們適應數字時代的生存方式,是全社會尊老敬幼的一種方式,本質上也是一個社會應盡的義務。(文/漢卿)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齊魯網·閃電新聞立場,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閃電評論丨智能化時代不能以扼殺老年人對美好生活嚮往為代價
    統計數據顯示,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2.5億,60歲及以上網民只有0.6億,還有近2億的老年人沒能搭上信息快車。當我們欣然於信息化覆蓋了社會的角角落落,卻也無可否認,一堵無形的高牆正在不同的社會群體間悄然築成。美國著名的未來學家託夫勒在《權力的轉移》一書中就曾提到過「數字鴻溝」的概念,「信息窮人」和「信息富人」的說法恰如其分。不同網絡素養的人,在數位化時代,所能享受到的紅利是完全不同的。
  • 更多地關愛老年人(多稜鏡)
    為有效解決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困難,讓廣大老年人更好地適應並融入智慧社會,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就醫、消費、文娛、辦事等7類高頻事項和服務場景,提出了20條具體舉措要求。
  • 網絡時代,如何幫助老年人適應「數位化生活」
    長期以來我們對老年人的關心重點落在生活與健康等方面,近年來他們的「數位化生活」狀況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一篇篇關於「當你老了,不會用健康碼」「沒有智慧型手機,就看不了病」「不懂行動支付,幾乎寸步難行」的文章刷爆網絡。
  • 數位化時代 不能把老年人遺忘
    要點2、全面開展信息比對認證服務。充分運用人社部門建立的全民參保登記庫、持卡人員資料庫、就醫結算資料庫、業務監測資料庫等數據資源,按月開展數據比對,分析判斷參保人的領取待遇資格。今後,各地不得再要求參保人在規定時間段到指定地點或窗口進行集中認證。
  • 中經評論:別讓步履蹣跚的人與「智能時代」脫節
    隨著我國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智能化服務廣泛應用,深刻改變了生產生活方式,普遍提高了服務效率和便利程度。但與此同時,很多老年人因為不會用智慧型手機、不懂行動支付等原因而與智能時代逐漸「脫節」,技術的進步不知不覺成了老年人生活中的「門檻」。
  • 人民日報:讓更多老年人樂享數位化便利
    人民視覺線上預約掛號、掃碼支付貨款、網約汽車出行……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發展突飛猛進,數位化在深刻改變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同時,也使部分老年人感到無所適從——掃不出健康碼而徘徊在小區門口,用不了行動支付在收銀臺干著急,不會在線預約去醫院掛不上號……我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按照民政部預測,「十四五」期間,全國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
  • 從技術鴻溝到身份建構,數位化對老年人究竟意味著什麼?
    近期,輿論不斷爆料多起老年人在數位化時代的各種窘境,他們被認為是數位化時代的「弱勢群體」。爭議之餘,11月24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提出2020年底前要「集中力量推動各項傳統服務兜底保障到位,抓緊出臺實施一批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最迫切問題的有效措施」。
  • 智能時代 請別落下老年人
    周圍人都投來異樣目光,有好心人告訴我:「大爺,現在都『20G』時代了,誰還用智慧型手機!」看著這陌生的世界,年老而無助的我,只能默默流淚。這不是笑話,在未來的某一天,這可能就是現實。因為,老年人面對「數字鴻溝」的困境,在現實生活中正一幕幕上演著:一高齡老人被家人抬到銀行進行視頻認證;一老人冒雨用現金交醫保被拒;一老人沒有「健康碼」而無法通行……老年人遭遇「數字鴻溝」事件頻頻發生,反映出在數位化時代浪潮下,老年人被加速邊緣化。面對「數字鴻溝」,這些老人那麼無助、辛酸。未來,當我們老去,是否也會被邊緣化?
  • 奔馳的數位化列車,能否等一等老年人?
    「無健康碼遭遇拒載」、「不填健康申明難出小區」、「不掃碼不能進站乘車」等遭遇數不勝數,不少老年人在數位化的洪流中幾乎寸步難行。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全國網民中50歲及以上網民群體佔比22.8%,60歲以上網民佔比10.3%。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截至2019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54億,佔全國總人口的18.1%。
  • 關愛老人從心出發|涵江區老年人心理關愛項目啟動
    近日,由涵江區衛健局主辦,市衛健委指導,中國人壽涵江支公司等單位協辦的涵江區老年人心理關愛項目啟動儀式在莆田市涵江區涵東街道頂鋪社區居委會舉辦。儀式首先由涵江區衛健局黃金煌副局長強調:開展老年人心理關愛項目,能夠增強老年人心理健康意識,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實現疾病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要對老年人,開展心理評估和心理健康宣傳,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隨後,介紹了涵江區老年人心理關愛概況,對中國人壽涵江區支公司的老人險工作給予充分肯定,下一步對老人保險業務將進行更進一步合作。
  • 要如何看待老年人去銀行取錢,工作人員讓用取款機這件事情?
    隨著社會、時代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大家生活中的許多事情,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巨大變化。比如銀行,除了傳統的人工櫃檯外,在大廳或者是其它地方,還設置了許多自助存取款、轉帳等銀行業務的自動機器。本來這是一件好事,是社會的一種進步,可以使辦理業務更加便捷,可是這卻難為到了不少老年人。
  • 讓更多老年人樂享數位化便利 哪些方面還需發力?
    人民視覺  線上預約掛號、掃碼支付貨款、網約汽車出行……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發展突飛猛進,數位化在深刻改變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同時,也使部分老年人感到無所適從——掃不出健康碼而徘徊在小區門口,用不了行動支付在收銀臺干著急,不會在線預約去醫院掛不上號……  我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按照民政部預測,「十四五」期間,全國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
  • 青平:既要幫老年人適應數位化,也要為他們保留傳統服務
    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快速發展,大多數人都在享受著數字時代帶來的便捷,但隨著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老年群體在數字資訊時代被逐漸邊緣化,才會出現老人交醫保被拒收現金,無健康碼乘坐地鐵受阻這樣的窘境。時代曾經的建設者不應該被時代所「拋棄」,要保障老年群體的基本權益,讓他們享受到應有的發展紅利。
  • 掃碼走天下的時代 別落下老年人
    老年人無碼難行,是時代的癥結如果套用網絡上那句話,老年人無碼難行的問題,可以說成:「時代的一個碼,落在老年人面前,成了一道難以跨越的山。」「浙江老人」之後,「黑龍江老年人無碼被公交司機拒載」「大連老人無碼乘地鐵與工作人員發生爭執」等事件,相繼又引發了廣泛爭論。
  • 如何讓2.5億中國老年人不被時代拋棄?騰訊公益提供了2192條方案
    在一個動輒需要手機進行各種操作的時代裡,老人被遠遠拋在了後頭。不少老年人不會上網、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在出行、就醫、消費等日常生活中遇到不便,無法充分享受智能化服務帶來的便利,這是一個亟需解決的社會問題。
  • 數位化社會理應更好服務老人
    但是,我們切莫忘記在數位化社會面前一籌莫展的部分老年人,我們在充分享受數位化帶來的便捷與暢快的同時,應切實關注這個群體遇到的諸多現實問題。 事實上,一些老年人在數位化社會舉步維艱,這個問題自從數位化走入我們生活的那一刻起,就已經普遍存在。隨著數位化腳步的加快,這個問題愈發普遍與嚴重。
  • 「APP適老化改造」也是關愛老人
    11月26日,國新辦對此舉行政策吹風會,在會上,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負責人隋靜表示,近期將開展為期一年的專項行動,重點推動與老年人、殘疾人基本生活密切相關的網站、手機APP的適老化改造,同時也鼓勵企業在智能設備上提供「老年模式」「長輩模式」等,使老年人更加方便、快捷地獲取信息和服務。(11月27日《成都商報》)推動手機APP適老化改造,時不我待。
  • 數位化時代嘉興不讓老人成「局外人」
    聯繫快遞員送上門,對方又讓告知單號、取件碼等信息。一番折騰,老人急出了一身汗:「少了智慧型手機,怎麼連個快遞都拿不了?」調研中,記者發現,像這樣被「一串數字」難倒的窘境十分常見。住在杭州上城區的何銀萍,隔段時間就要跨越半座城,到餘杭幫忙帶孫子。為方便出行,兒子幫她下載了打車軟體。但剛學會的軟體,用了兩次,就要更新。
  • 數位化時代如何更好敬老愛老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針對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遇到的種種「痛點」「難點」,提出了解決方案。 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表面上看是技術觸達不暢問題,實則是老齡化社會眾多問題的一個延伸。老年人如何適應數位化時代?我們如何更好敬老愛老?一些讀者來信提出了有關思考和建議。
  • 王耀慶化身手機品牌大使 呼籲關愛智慧型手機時代的老年人
    節目中神奇員工們來到了百分之六十的常住人口都是老年人的上海崇明北雙村,體驗老人們一天的生活。王耀慶所在的「老夥伴計劃」小組在村長的帶領下前去拜訪63歲的黃阿姨,並跟隨黃阿姨一起前往村裡的老人家送飯。來到陸老師家時,王耀慶貼心的與陸老師聊天並詢問他們遇到的困難。網友紛紛表示「這樣的舅舅真的太暖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