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重陽節前夕,有媒體發布《2020老年人網際網路生活報告》,首次披露百萬60歲以上老年人在網際網路上的行為偏好。報告顯示,全國或有超過10萬老人呈現出極致孤獨的生活狀態,幾乎全天候生活在手機端的移動網際網路上。
2005年,《紐約時報》專欄作家託馬斯·弗裡德曼發表了奠定其大師地位的著作《世界是平的》,在這本書中,弗裡德曼闡述了一個重要觀點:科技進步與網際網路的發展,抹平了不同世界的數字鴻溝,實現了數字世界的「人人平等」。
老年人上網,就是這種數字平權的重要體現。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3月,中國已有9.04億網民,其中60歲以上老年網民佔6.7%。有調查顯示,95.6%的老人用手機上網,這意味著,中國移動網際網路上活躍著約5790萬銀髮族。
顯而易見,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以及網際網路平臺提供的豐富多元的內容,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生存方式。在網上,他們閱讀內容,觀看視頻,或者打遊戲,豐富著自己的生活。
不過也正如報告所揭示的,老年人之所以喜歡上網,是因為現實中的孤獨無法排解,網絡無意中成了眾多老年人生活的寄託和依賴。也就是說,老年人迷戀上網,是通過網絡獲得線下無法提供的價值補償。一定意義上,網絡生活是老年人線下生活的「移情」,網絡就像一面鏡子,照鑑了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無助與孤獨。
孤獨,是因為他們缺少陪伴。早在2006年,中國老齡科研中心的調查數據就顯示,城市中49.8%的老人與子女分居,一年中很少有機會親近子女和孫輩,許多老年人成為事實上的「留守老人」。
但是,正如馬斯洛需求理論所揭示的,人不僅有生理、安全、歸屬和愛的需要,也有被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而對於老年人,被需要是比被愛更高層次的心理需求。社會提供便利的條件讓他們充分享受數位化內容,但物理世界的陪伴同樣重要。準確把握老年人的具體需求,並根據他們的需求提供相應的「定製服務」,才能更多地增加老年人的幸福感與安全感。
比如,大數據發現,已經退出職場的老年人,他們關注的信息從社會回歸到家庭、個人生活。而在他們關注的娛樂內容中,更偏愛家庭、子女等主題,這顯然傳遞出一個重要的信號:他們需要親情,需要子女的更多陪伴。基於大數據的精準捕捉,子女不妨從繁忙的工作中抽出身來,多陪陪老人。
而手機APP因為能準確把握老年人的喜好與心理狀況,所以也宜提供適宜老年人的內容與服務,使他們在享受網絡服務的同時,也能促進身心健康。
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是,大數據顯示,老年人普遍關注健康問題,所以網絡上的健康資訊或服務對他們而言就是一種剛需。那麼,手機APP就有必要多提供一些專門針對老年人的健康服務,守護老年人的生命健康。
比如為了疏解老年用戶的身心健康障礙,2020年有平臺就推出「名醫來了」內容專場,邀請了包括中醫養生理療師、心理醫生在內的56名國內健康專家,為老年用戶進行了173場互動直播,實際參與直播的中老年人達190萬。這樣的優質內容,既使老年用戶排解了孤獨,也增加了他們的健康知識,最終對增進老年人的健康產生積極意義。
一言以蔽之,網際網路沒有落下老年人,但對老年人究竟需要什麼,社會需有充分認知。當老年人陷於某種「老年孤獨症時」,當他們情感上限於虛無時,不論線上還是線上,都需「搭把手」,為他們提供援助與慰藉。中國有數千萬老年網民,幫他們適應數字時代的生存方式,是全社會尊老敬幼的一種方式,本質上也是一個社會應盡的義務。(文/漢卿)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齊魯網·閃電新聞立場,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