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重慶的秦大爺想將5萬美元轉帳到身在國外的兒子的銀行卡上,卻被銀行要求證明「兒子是他兒子」。秦大爺帶著兒子單位開具的證明去銀行辦理,卻又被告知要派出所或居委會出具的證明才行。截至昨晚發稿,這事還未得到解決。(7月18日《重慶晚報》)
早在去年5月18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就曾痛斥某些政府辦事機構「要求公民證明『你媽是你媽』」。時隔一年,雖然公安部、人社部等部門及多地政府已經明文取消「奇葩證明」,但各自為政的現象仍然存在。
就在前兩天,福建一男子去公證處辦理「與在日親屬關係的公證書」,結果公證人員認為其所攜帶的戶口本和身份證「不算數」,要到派出所開具證明才行。最近陸續曝光的新聞,著實讓「奇葩證明」又當了一次「網紅」。
消除「奇葩證明」,關鍵是要消弭其背後的「奇葩思維」,這突出表現在懶政、怠政以及不敢擔當。譬如,明明通過其他方式可以證明,卻只認「奇葩證明」;蓋上其他部門的章,即使出了事,自己也不用擔責;反正自己也不用跑腿,踢皮球式的答覆於己無礙,等等。
正是某些窗口工作人員的「奇葩思維」作祟,才讓「奇葩證明」成了簡政放權「最後一公裡」上的「絆腳石」,成為橫亙在窗口單位與辦事群眾之間的一條鴻溝。
其實,對於取消「奇葩證明」,技術層面基本上不存在大的問題,關鍵在於相關部門是否有足夠的決心和為民意識。
對於本部門、本窗口不掌握的信息,可以通過信息共享的方式從其他部門、窗口獲得,從而避免「閉門辦事」、循環證明等尷尬;對於答覆,要做到「一次性告知」,讓群眾少走冤枉路;對於「無法證明」的情況,可以探索「告知+承諾+公示+監管」的模式,在告知、請當事人承諾並進行公示後,可以先予以辦理,同時加強事後監管。總之,如果窗口單位工作人員都有「寧可多讓自己麻煩,也少給群眾添麻煩」的思維,那麼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消除「奇葩證明」,需要強制性文件及法規的保駕護航,需要信息管理技術的不斷改進,更需要一線服務人員思維的轉變。「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真正多一些換位思考,多一些服務意識,多一些責任擔當;少一些「官老爺」思維,把方便群眾辦事作為第一遵循宗旨,「奇葩證明」自然會成為歷史。
文/郭雪營
來源:紅網
作者:郭雪營
編輯:夏熊飛
本文為紅辣椒評論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連結和本聲明。
本文連結: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16/07/19/4672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