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卷柏科植物江南卷柏的全草。
7月(大暑前後)拔取全草,抖淨根部泥沙,洗淨,鮮用或曬乾。
生於潮溼山坡、林下、溪邊或石縫中。
分布於長江以南各地及陝西、甘肅。
別名地柏、油麵風、鋪地金牛、百葉草、爛皮蛇、巖柏草、石柏、巖柏枝、孔雀毛、土黃連、石金花、山扁柏、細葉狼雞、紅雞草、並草、發治草、高腳紅蘿蔔、夾韋草、帥石草、石掌柏、四葉菜、巖花、石松柏、千步還陽、百葉草、百葉卷柏、傷寒草、曲蘭草、軟雞草、撥雲草、黃疸卷柏、金花草
江南卷柏,多年生草本。莖直立,高10-20cm。下部莖不分枝,其上葉疏生,貼伏,鑽狀卵圓形,具短芒;上部枝著生的葉較密,羽狀分枝,全形呈卵狀三角形,長5-12cm;
葉小,排列成4行,兩行側葉的葉片兩側不對稱,急尖,長約2.5mm,寬約1.7mm,葉平滑,上半部的葉半卵圓形,基部圓,邊緣白色;下半部的葉半矩圓狀披針形,邊緣有疏齒,基部心臟形;兩行中葉的葉片卵圓狀橢圓形,漸尖,有芒,中脈明顯,邊緣白色。
孢子囊穗單生於枝頂,4稜,長3-6mm;孢子葉圓形至卵狀鑽形,漸尖,龍骨狀,微有毛,上著生孢子囊,內含孢子。
《全國中草藥彙編》
辛、微甘,平。
清熱利溼,止血。用於急性黃疸型肝炎,全身浮腫,肺結核咯血,吐血,痔瘡出血;外用治外傷出血,燒燙傷。
《中藥大辭典》
味甘,性平。
止血,清熱,利溼。治吐血,痔血,便血,血崩,創傷出血,黃疸,淋病,小兒驚風。
《中華本草》
甘;辛;平;無毒。
清熱利溼;止血。主肺熱咯血;吐血;衄血;便血;痔瘡出血;外傷出血;發熱;小兒驚風;溼熱黃疸;淋病;水腫;水火燙傷。
肝;膽;肺經
內服:煎湯,15-30g,大劑量可用至60g。外用:研末敷;或鮮品搗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