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郴籍導演用13部紀錄片記錄精彩郴州

2021-02-19 文明郴州

桂陽上央視了!

12月14日晚,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CCTV-10)《中國影像方志·湖南卷桂陽篇》節目播出了「湖南卷桂陽篇」。

看到這些絕美的、熟悉的桂陽景象,大家是不是驚喜又自豪?

其實,視頻裡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驚喜「彩蛋」——這個視頻的導演是土生土長的郴州「乃得噶」谷超。

「湖南卷桂陽篇」從前期策劃到後期拍攝,前前後後耗時3個月。

這也是谷超給郴州拍攝的最新的視頻,給家鄉獻上的最熱乎的一份禮物!

谷超是「89後」,郴州蘇仙區人,2011年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後進入中央電視臺擔任導演與出鏡記者。先後參與製作央視大型文化類媒體推介活動《鄉土盛典》、人文紀錄片《黃河流過的村莊》、歐亞飲食文化紀錄片《鮮味的秘密》、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城市商業經濟紀錄片《一帶一路投資指南》、大型歷史文獻片《中國影像方志》、愛奇藝美食紀錄片《中國宴》等。

谷超說,作為土生土長的郴州人,即便走得再遠也不會忘了回家的路。因為工作關係,有幸能為家鄉文化宣傳,為推介家鄉出力,定當全力以赴。

從2012年入職央視到現在,谷超分別在農業與軍事頻道、經濟頻道、科教頻道、紀錄片頻道擔任策劃與導演,其間為郴州量身定製拍攝了13期央視重點專題片、紀錄片,並把郴州的視頻素材推薦給《航拍中國》《走遍中國》《新聞直播間》等央視王牌欄目!

因為工作的關係,谷超幾乎走遍了中國以及歐洲大部分地方,到達過無數大家嚮往的「詩與遠方」。

但是在他眼裡,東江湖的水是最清澈、滌蕩心靈的;莽山的奇峻、汝城熱水的閒適、板梁古村「義當先」的祖訓、飛天山的鬼斧神工……都勾勒著他對家鄉的眷戀。

2014年央視農業頻道鄉土欄目《郴州味道》是谷超在郴州拍攝的第一期節目。

可以說,谷超是最早把郴州特色美食棲鳳渡魚粉搬上國家級媒體平臺的人。

視頻播出後,棲鳳渡魚粉視頻片段在騰訊點擊率超千萬,也因為這個短片讓谷超與魚粉結緣。

為了讓北京的老鄉嘗到家鄉味道,2015年穀超把魚粉技藝帶到了北京,開了一家主營郴州棲鳳渡魚粉的粉店」三個魚」 。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記錄了資興瑤族同胞通過吃楊梅比賽、瑤家武術、香火龍、十大碗宴席、捕魚下網等喜慶楊梅豐收,展現了東江湖畔的民族特色和歲月靜好。

《雙山奇遇》以飛天山的地理人文歷史為背景,以當地雙胞胎村為線索,讓觀眾了解嶺南奇特地理地貌、人文風俗。

《臨武的美石與美食》用深度體驗的方式把臨武通天玉、臨武鴨介紹給全國觀眾。

《變廢為寶的技藝》「中國銀都」永興縣金屬礦藏儲備幾乎為零,技藝高超的永興人卻能變廢為寶,從廢料中回收金銀。

《古村的時光印跡》帶你走進小埠古村、陽山古村,一起去看看那裡古老的時光印跡。

《 「山哈」的節日》裡,泉眼旁殺豬、爬竹竿比賽、香火龍……在汝城縣高灘村,當地人過元旦新年的習俗承載了豐厚的文化底蘊。

《山村裡的喜宴》帶你走進仰天湖瑤族鄉,趕赴一場溫馨喜宴,感受瑤山的獨特風情。

板梁村是全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村,《古韻板梁義當先》是百集名鎮名村節目中的一集。

勤於耕,樂於作,永遠在探索,始終有期待,這裡是湖南安仁。

資興:千年書院學脈綿延,紅色精神代代傳承。

在拍攝過程中,谷超對郴州的文化、歷史、特產、非遺技藝有了更深的了解,更熟悉家鄉的色彩與味道。越了解,也讓谷超對家鄉越眷戀。

「郴州這麼好,值得被更多人看到!」谷超說,以後他會繼續用好他的鏡頭,宣傳郴州。也希望更多的他鄉遊子能一起行動起來,為宣傳家鄉文化、提升郴州形象貢獻自己的力量! 

身在遠方 心繫家鄉

關注家鄉 反哺家鄉 支持家鄉

谷超是萬千在外打拼的

郴州人中的一個

無論你身處何地

無論你身居何職

郴州曾陪你長大

送你離開去逐夢天涯

郴州也在這裡等你歸來

在盛景中再度重逢

向每一個

在外追逐夢想的郴州人

致敬

相關焦點

  • 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導演推薦的四部紀錄片
    在那些可以跨越故事片和紀錄片兩個領域的導演當中,沃納·赫爾佐格(Werner Herzog)可以算作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以敏銳的目光和閃光的智慧使他成為電影界舉足輕重的人物。
  • 央視播出首部33分鐘英語新聞紀錄片《武漢戰疫紀》
    3月13日,記者從北京獲悉:日前,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際電視臺推出了由著名記者葛雲飛拍攝的時長33分鐘的英語新聞紀錄片《武漢戰疫紀》,引起了很大反響。影片真實回顧武漢「封城」1個多月來發生的真實故事。據悉,這也是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首部展現武漢「抗疫」歷程的英文紀錄片。截至3月13日,《武漢戰疫紀》視頻觀看量已經突破2000萬,其中,海外觀看量達600萬。這部紀錄片成了全球網友了解中國「抗疫」真實情況的一扇窗,而該片導演葛雲飛是央視的優秀記者。中國國際電視臺決定拍攝一部英文紀錄片,真實記錄武漢城裡發生的故事。
  • 「我在中國記錄真實」——專訪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
    新華社北京1月13日電題:「我在中國記錄真實」——專訪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新華社記者溫馨作品接連爆紅、被外交部發言人點讚、上節目、拍雜誌……來自日本的紀錄片導演竹內亮最近「出圈」了。「很多人說,你火了,但我感覺我什麼也沒變。」竹內亮回應。
  • 央視播出首部33分鐘英語新聞紀錄片《武漢戰疫紀》點擊率突破2000萬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封面新聞記者 杜恩湖3月13日,封面新聞記者從北京獲悉:日前,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際電視臺推出了由著名記者葛雲飛拍攝的時長33分鐘的英語新聞紀錄片《武漢戰疫紀》,引起了很大反響。
  • 紀錄片導演徐童:不瘋狂,不記錄
    與之前一張傳播甚廣的肖像照相比,徐童導演本人顯得更溫和可親。他今年55歲,前些年精神抖擻的黑髮已貼著頭皮剃短,髮根有花白的痕跡;面部輪廓去掉了曾經的冷厲,但眼睛裡一直有光——尤其是與參展短片的新人導演圍坐在一起,聊到如何選題、如何進入拍攝現場時,徐童眼底儘是專注與欣喜。今年是他拍攝遊民的第13年。
  • 日本導演紀錄片《後疫情時代》引熱議 外交部:讚賞!望媒體用眼用心...
    日本導演紀錄片《後疫情時代》引熱議 外交部:讚賞!望媒體用眼用心用情報導中國 2021-01-06 20:02:02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評論:0 查看數:0
  • 原聲中國:央視第一部傈僳族 敘事長詩題材紀錄片拍攝側記
    通過反覆協商,最後獲得餘金全的支持,他們在葉枝鎮某賓館工作7天完成了音頻錄製工作,完整記錄翻譯了二十四部《武薩古》(祭天古歌)說唱敘事長詩,完善了1999年出版的古籍文獻《祭天古歌》(因各種原因,前版只有16部,筆者注)。
  • 記錄生活真實影像,10部高分紀錄片
    琉米愛爾兄弟最早的電影如《火車進站》 《工廠大門》 《水澆園丁》是記錄真實生活的紀錄片。今天,紀錄片有多種多樣的內容,其中許多比故事片更具戲劇性,和生活一樣精彩。各種各樣的故事都令人驚嘆。對影迷來說,紀錄片是一個必須深挖的寶藏。關於英國歌手艾米?
  • 鄔虹導演:從央視美食紀錄片導演到文創IP品牌主理人_發現頻道_中國...
    ——導演鄔虹   如果聊到中國的美食類紀錄片,那麼《舌尖上的中國》註定是座繞不開的豐碑。   但是,是不是美食紀錄片的形態和邊界都要受限於此呢?身為《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分集導演的鄔虹導演給出了一個新答案。
  • 著名導演李亞威:用生命記錄生命 用鏡頭傳遞大愛
    著名導演李亞威。深圳晚報記者 陳玉 攝深圳晚報記者馬君桐2020年對李亞威來說是個豐收的年份,她一連推出7部紀錄片作品參加國內外獎項評選,均有所斬獲。1994年,李亞威從長春電影製片廠調入深圳市文聯,從事電影和紀錄片的藝術創作。作為導演,李亞威把自己心中的大愛都融入作品。她拍《深圳故事》系列,拍出深圳普通人的命運,以及都市喧囂背後的真情和詩意;她拍《百年中英街》《蛇口故事》,記錄深圳的歷史和天翻地覆的變化;她拍《一座敬仰文化的城市》《客家人》,展現出這個城市裡的人文精神。
  • 盤點女導演和她們的紀錄片
    他們合作的2006年的紀錄片《馬戲學校》也讓人記憶猶新:傳統雜技在舞臺上的優美與孩子們殘酷的練習過程被並置,影片的運鏡冷靜而含蓄,沒有採訪,用拍攝的一切來展現觀點。    她兼具小說家、評論家、編劇、導演數種身份。電影方面:2004年,執導紀錄片《嵌入肉體的城市》,獲得法國巴黎「國際人權影展」大獎 。2006年,執導首部劇情片《今天的魚怎麼樣?》,入圍第23屆聖丹斯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獲得鹿特丹影展亞洲影評人獎、巴黎克雷泰伊國際婦女電影節大陪審團獎 。2008年,執導紀錄片《仙境之旅》,記錄了她的父母在歐洲生活和旅遊的經過。
  • 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用真實的武漢感動世界
    人民網東京7月2日電(孫璐 吳穎 袁蒙)6月30日,日本電視臺早間新聞欄目介紹了講述解封後武漢現狀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這部片子的導演正是今年3月因拍攝《南京抗疫現場》而在中日兩國引發較大反響的日本人竹內亮。
  • 央視紀錄片全程用AI配音,再現已故播音員李易聲音
    因此,《紅樓夢》未完成的部分,無人可以續寫出同樣的高度,陀思妥耶夫斯基準備要寫的《卡拉馬佐夫兄弟》第二部,也只留下一個傳說,《人間喜劇》還有很多的作品待寫,也只給後人留下了無盡的遐想。與此類似,配音也是一種非常個性化的藝術,當一位配音大師仙逝後,這種聲音也就遺響難再了。今晚8點,央視紀錄頻道將要上一部紀錄片《創新中國》。
  • 央視購買五部俄羅斯製作的紀錄片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消息 俄羅斯影視文化公司Roskino發布消息稱,中國中央電視臺獲得五部俄製作紀錄片的播放許可。消息稱,12月1日,亞洲電視論壇(Asia Television Forum & Market)以在線的形式舉辦。俄羅斯的22家媒體公司參加論壇。
  • 雲南《激越怒江》《落地生根》兩部紀錄片入選全國榜單!
    近日怒江脫貧攻堅題材紀錄片《激越怒江》《落地生根》2部作品代表雲南省入選中宣部全國脫貧優秀節目和國家廣電總局「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公益展播怒江大型系列紀錄片《激越怒江》以雲南省怒江州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為主題,通過兩年的跟蹤記錄、拍攝製作而成。
  • 郴州每個縣必出名菜!這個縣的名菜登上了央視《舌尖3》!郴州老鄉,快來點讚!
    郴州每一個縣區都是寶,每一個縣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特產,蘇仙夫子肉、宜章芋荷鴨、嘉禾血灌腸、資興東江魚、臨武血鴨、桂陽罈子肉等,每個縣必出名菜!這不,安仁縣的美食「草藥燉豬腳、抖辣椒、粐(hù)湯」上榜央視《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將在第四集(即今晚8點)播出。
  • 王永利:紀錄片用國際化語言真實記錄中國戰疫情實況有力引導輿論
    一、與時間同步記錄重大歷史事件,在信念與希望中,見證擔當。「紀錄片是一種國際語言」,用紀錄片這種國際語言,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是當代中國傳媒人的一項重要使命。重大疫情發生了,讓世界了解中國真相,非常重要。我們先看看身處疫情中心的湖北廣電人是如何記錄這一歷史事件的。
  • 20部央視紀錄片海報設計合集
    如果說觀看紀錄片是一場舒適又震撼、有趣又鄭重的文化旅程,那麼海報就是開啟旅程的門票。近兩年,央視紀錄片爆款頻出,甚至很多的海報設計都很有意思。一、《舌尖上的中國》《舌尖上的中國》主題圍繞中國人對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通過人物故事的方式,用鏡頭記錄不同地域的美食文化,隔著屏幕都能嗅到食物的香味!
  • 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願世界看到中國抗疫努力
    新華社東京4月10日電 專訪:願世界看到中國抗疫努力——訪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  新華社記者郭丹  近日,一部記錄南京市民抗擊疫情的生活紀錄片《南京抗疫現場第二部》登上了日本雅虎網頁頭條區
  • 外媒專訪紀錄片《風味人間》總導演陳曉卿:用美食架起溝通的橋梁
    美媒《時代周刊》近期專訪對話中國知名紀錄片導演陳曉卿,他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希望能用美食幫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架起彼此溝通的橋梁。報導稱,騰訊視頻副總編輯、稻來紀錄片實驗室創始人陳曉卿是中國熱門紀錄片《風味原產地》和《風味人間》的創作者,在他的鏡頭裡,哪怕是最普通的食物也變得十分上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