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靈感到理論方案的落地,再從產品到商業模式的改變,一項技術的成長史可能遠超於一個人生命的長度。「數位化」的旅程就橫跨了幾個世紀——1679年,萊布尼茨發明了二進位;1946年,馮·諾伊曼發明計算機……直到今天,人們的世界已經被以「0」「1」編碼的信息包圍,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地產行業所關注的重點也正在從「鋼筋水泥」向智慧資產管理和數位化空間運營轉移。
未來,當熟悉的生活工作場所從物理空間轉換為數字空間時,人類會像《黑客帝國》中描繪的那樣被「矩陣」控制,還是會收穫多一個維度的美好?如果長線前景難測,我們不如把視線收回,關注現實商業地產行業中正在發生的「數位化革命」。
數位化:戰略,而非技術
1. 數位化與信息化:業務與信息的分野
「數位化」和「信息化」經常被捆綁出現在大家的視野中,但二者的含義真的一致嗎?
狹義語境下,「數位化」是指將信息轉換成數字格式的過程,嚴格來說,任何把模擬源轉換為任何類型的數字格式的過程都可以叫做數位化。一般的商業語境下,「數位化」更多的指「業務數位化」,讓業務和技術真正產生交互,改變傳統的商業運作模式。這是對構成業務運營的流程和角色進行數位化(Digitalization),以此創建新的業務設計。
而我國最新公布的《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對信息化的定義為:通過紙質轉信息,線下轉線上,手工轉系統,提高信息的交流溝通協作的效率。簡單來說,就是對信息進行數位化。可以說,信息化是從業務到數據,而數位化是從數據到業務。通過數位化,才能建立技術與業務的對接。
2. 數位化轉型:全新商業模式迸發能量
數位化轉型的三大維度
數位化轉型與信息化和數位化都有所不同,其本質上是指數位化驅動的戰略性業務轉型。企業數位化轉型至少包含三個維度:
1.數字業務模型企業成功運行數十年的業務模型,已經被數字創新所重塑。
2.數字運營模型即在數位化的條件下,重新定義企業的運營模型,清晰地描繪業務功能、流程、與組織架構之間的關係以及人員、團隊、部門之間如何有效互動。
3.數字人才與技能企業必須幫助其領導層進入數字時代;並通過公司文化和激勵措施來吸納、開發人才;還要採用不同的組織架構、工作策略和方法,使機器與人在業務流程中實現高效。
越來越多的企業在數位化轉型中獲益。REPA(中國房地產專業人士協會)資產管理MD盧志華曾表示,利用IT軟體可以幫助企業在數位化進程中「彎道超車」。但數位化轉型的關鍵不是技術本身,而是綜合運用數位化技術、通過創新戰略、產品和體驗來創造價值,實現企業思維方式的轉變甚至是顛覆,從而促進企業生產、運營、管理及營銷全價值鏈的升級。
數字經濟實現雙向共贏
數字經濟時代下,數據成為企業重要的資產。企業內部的數位化解決方案可以充分挖掘數據價值,明確決策流程、理清企業架構,降低內部成本、提高效率,解放員工創造力,構建精細化運營體系。
其次,企業藉助移動數字科技,將物理世界數位化並轉化為數據信息,再通過數據分析來反饋至實體世界,這一智能閉環能夠幫助企業洞察市場動態,加快產品的更新迭代,創建與用戶高度契合的關係,為消費者提供更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提高用戶黏性。
另外,數字經濟還會對終端消費者的消費行為產生巨大影響:一方面,傳統消費模式下,消費者往往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完成消費行為。而在數位化時代下,消費者信息通路不斷拓寬,高效、低成本的信息平臺使買賣雙方信息實現對等,市場對消費需求的重視程度提高;另一方面,當智能硬體和數位化服務逐漸與更多生活消費產品和服務融合時,會湧現更多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應用場景。
數位化賦能產業轉型
數位化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還可以優化產業鏈內部分工和協同,提高產業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形成新的核心競爭力,進而催生新模式、新業態,最終實現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 農業數位化
農業企業運用衛星大數據監測、AI、雲計算等數位技術來實現作物長勢監測、生長周期估算、產量預估、自然災害預測等功能,從而降低自然不確定性對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全球如IBM、微軟等科技巨頭也在抓緊其在數位化農業的布局。
2. 工業數位化
在航空、電子等產品設計生產高度複雜的離散型行業中,企業對外通過網絡化平臺,有效整合全球的設計、製造、服務和智力資源,大幅縮短產品研製周期;對內通過建立生產現場設備、生產管理和企業決策系統縱向集成的數字車間/智能工廠,提高生產柔性化水平和生產效率。
在製藥、化妝品等對生產過程控制極為嚴格的流程行業中,企業通過全流程可視化監測、全過程集中化精密控制,形成一體化的智能生產和運維系統,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
3. 服務業數位化
在教育行業,數位化技術大大提升了教學資源的傳播能力,有效改善了我國教育資源不平衡的問題,在「後疫情時代」,數字教學也可能成為學校教育的常態;在物流行業,已有企業利用區塊鏈技術跟蹤、上傳、查證商品的物流全鏈路信息,這些信息涵蓋了生產、運輸、通關、報檢等商品流通全流程;在金融行業,企業利用大數據,雲計算技術實時獲取關鍵數據並分析出未來趨勢,這不僅能顯著提升資本收益,還能有效防控金融風險;在地產行業,「空間即服務」趨勢下業內企業利用數位技術在工程施工、企業服務、物業管理等多個領域實現了融合發展。
數位化場景:構建商業地產的線上「朋友圈」
數位化商業地產管理作為地產行業跨界融合的細分賽道,可能尚未獲得社會的廣泛關注。但隨著我國房地產行業從增量擴張階段逐漸轉向存量優化階段,對經營型和持有型商業地產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愈發重要,加之商業地產作為本身也蘊藏著無數線下應用場景,卻受制於傳統低效能的管理和運營模式,無法發揮其持續性價值。
以傳統商業地產租賃業務為例,其作為資產運營前臺工作的核心,大多數情況下是在一個由業主方(Landlord)、業主方代表(Landlord Rep)、租戶方(Tenant)及租戶方代表(Tenant Rep)構成的協作網絡場景中完成。商業租賃交易複雜性和B2B交易中決策鏈的存在,使得代表交易雙方的中介經紀在整個租賃業務旅程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因此,在這場人際界面的價值傳遞「接力賽」中,產品信息傳播和客戶關係管理的有效性,決定了租賃速度,而租賃速度又是影響商業地產資產運營收益的首要因素。但根據Spacesforce的行業數據觀察:區域市場中同一時期,僅有1%不到的潛在企業租戶能夠抵達物業現場考察;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經紀人平均僅能向17%的潛在客戶推送特定項目信息……這些環節的低效導致了資產持有者租賃效益的損耗。
而Spacesforce的「 AMC資產管理雲 」數字營銷平臺與移動端應用能一鍵將內容推送給全部合作經紀人,通過移動端專用工具幫助項目合作經紀人管理和分發營銷推廣內容,並管理所有意向客戶機會。同時自動託管所有營銷內容,持續監測它們的有效性。這種業務效率上的提升能夠幫助商業地產企業在網際網路電商的衝擊下克服不對稱競爭給傳統行業帶來的顛覆。
正如Spacesforce創始人都東來所講,「Spacesforce平臺的價值在於通過AI智能分析,幫助傳統的地產商實現數位化轉型」。在這一領域,資產管理者藉助大數據、雲計算等數位技術,可以實時掌握租戶動態反饋並提升其滿意度,甚至還可以通過人工智慧構建數據決策模型,從而分析寫字樓內企業的最優構成,最終實現資產的最大價值化。
目前的商業地產還有哪些正在孵化的數位化場景?以Spacesforce為代表的地產科技公司在推動行業數位化的過程中面臨著怎樣的瓶頸?宏觀環境又是如何不斷賦予這一新興產業以發展機遇?
在下篇,我們將繼續為大家詳細梳理。
本文版權所有:新經濟發展研究院iNED
感謝成都天府合濤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對本文提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