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逛街的時候,很巧遇到了自己的高中同學,雖然大家都帶著口罩,但是自己還是一眼就認出來了,她和高中的時候相比也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遇到之後就開始和老同學敘舊聊了聊,一起吃了個飯。
兩個人也畢業5年多了,同學阿坤是高材生,211大學畢業,當時在學校裡讀書的時候就是妥妥的別人家的孩子,各種榮譽和獎學金都拿過。
畢業之後,阿坤選擇了回老家,第一份工作工作是快遞站的工作,聽阿坤說選擇快遞站是因為考慮當時剛剛畢業,想找一份能養活自己的工作,做的就是簡單的打包工作,1個月工資3000元。
工作了一年覺得工作太累沒什麼發展,後來阿坤就聽從父母的建議選擇了去考公進入體制內工作,雖然剛開始的工資不高,但是相比快遞站打包的工作,相對比較穩定,而且離家裡也近,雖然那個時候他覺得工作安逸,但是他也相信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在未來的幾年能往上走。
工作的第三年,正好遇到了單位改革,一些看上去無關緊要的部門重組合併了,單位整體的經營預算下降,工資也沒漲多少,除去各種雜七雜八的費用和福利,其實能到自己手上的也就3000塊錢,而且相比於前幾年,因為一些部門重組整合的原因,成本下降了很多,自然各種福利和補貼也隨著降了下來。
工作了將近4年的時間,從快遞站到體制內的工作,工資依舊還是月薪3000。
他自己也能感受得到,「上學那會兒沒覺得自己有多差,甚至還有點優越感,怎麼一到職場和工作崗位上,越混越差了呢?」
其實當聽到她說出自己工資的還是還是挺意外的,她現在一個月只有3000多塊錢,幹著需要給他5000塊錢工資的活,自己現在每個月也差不多能有1萬多的工資了,說實話差距還是存在的,也可能是因為城市選擇的原因,她在老家三線城市工作,我在新一線,可能在物價和生活水平上面會有差距。
但是月薪3000和月薪1萬,再加上4年的工作經歷,背後的差距恐怕早已不再是物價和城市的差距這簡單了。
那頓飯上,我們兩個聊了很久:
「你說為什麼當時在讀書的時候覺得自己還不錯,一到了職場和工作崗位上,怎麼就越混越差呢?」
「自己去面試第一份工作的時候,說了沒幾句話,對方就讓自己去上班了,結果就是個打雜的活,也不知道為什麼,就是找不到自己滿意的工作。」
「以為上了個還不錯的大學,找工作什麼的應該不成問題,但是現實卻不是這樣的。」
「覺得自己挺失敗的,從學生時代到職場的落差有點讓自己難以接受,本以為找一個月薪5000的工作應該是很容易,但是被現實狠狠打臉了。」
換位思考一下,如果自己當時也考上了不錯的大學,最終找工作卻只有月薪3000的工作,在自己的認知潛意識裡面,也同樣會懷疑自己的能力,覺得理想和現實的落差很大。
在我們很多人的認知裡面,其實找工作就業和學歷的高低,很多人多多少少都會覺得這兩者是因果關係,至少高學歷是能幫助自己找到更好的工作的,這樣的觀念沒有錯,學歷是如今很多工作的敲門磚,是一個門檻,它能幫助你站在更高的地方看世界。
但是我們要明確的概念是,不要把找到好工作所有的決定性因素都放在自己的學歷上,職場上講的是價值和能力,學歷代表的僅僅是很小的一部分,並不是全部。
把學歷等同於職場能力和技能,很大程度上你在職場上會屢屢碰壁,那麼學歷和能力的邊界到底在哪裡?
為什麼大家都喜歡把學歷等同於能力?
在我們爸媽的那一代,很多人其實沒有接受教育和條件和資格,很多人讀到小學和初中就不讀了,能讀上大學其實就已經是家裡光宗耀祖的事情了,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其實讀到高中就已經算是有文化了。
而恰恰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沒讀過大學和讀過大學的人,在後來的10年和20年中差距越來越大,有學歷的人都去了國企等體制內穩定的工作,沒學歷的人只能自己出去闖謀生存,等過了5-10年,很多人甚至走上了仕途,自己還是個打工仔。
在他們那個時代,教育的差異化導致命運的差異化很明顯,簡單來說,就是有學歷學歷高的人靠這個實現了人生命運的改變,而那些沒什麼學歷和知識水平,依舊還是上班謀生存,這兩者產生的巨大差距 ,讓很多人覺得就是沒有學歷拖累了自己人生。
在那樣的社會環境下,物質條件匱乏,教育嚴重不平衡,認為學歷就是有能力的表現,有學歷就能改變自己的人生,有這樣的想法似乎也無可厚非。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現在,每年畢業生的數量一次比一次高,高等教育在慢慢普及,差異化和資源不平等的現象得到了改善,「現在的大學生路上一抓一大把」,這是很多人對當今教育的調侃,現在學歷很大程度上已經不足以成為改變自己命運的關鍵條件了,相反,學歷更多的體現在是獲得社會基本認可的一種標準。
在找工作投簡歷和面試的時候尤為明顯,面試官和HR很大程度上首先會選擇看你的學歷和學校,這不是鄙視,因為很大程度上,你是本科還是研究生,或者博士生,以及你是不是985、211學校畢業等,已經成為了社會認可你的一種標準,你達到了被認可的那條線,你就有機會,但也僅僅是有機會而已。
前段時間很火的《令人心動的offer》中的丁輝,帶教老師雖然肯定了丁輝的經驗和能力,但是因為學歷起點低,普通二本學校畢業,也並沒有在面試環節得到面試官的青睞,很多時候,很顯然,學歷就是獲得認可的一條水平線。
很多時候,我們努力去獲得高的學歷,其實背後最大的動機,就是希望獲得他人和社會的認可,讓別人能接納自己,肯定自己的努力的同時,能願意去看到自己的能力,能有機會去展示自己的能力。
那麼,學歷=能力嗎?或者說什麼時候學歷才等於能力?
答:學歷永遠不可能成為衡量能力的標準物,能力也永遠不可能被學歷束縛住。
很簡單的道理,學歷代表的是你階段性的成長,無論是什麼樣的學歷,對於多數人來說,你總會有畢業的一天,但是對於能力來說,或許有起點,但是永遠沒有終點,沒有實質性的提升,就會被無情的淘汰。
學歷只是階段性的部分能力結果展現,但是能力的提升是貫穿一生的,很多人都喜歡頂著學歷光環在找工作中秀優越感,證明自己能力有多強,但是他們卻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學歷終歸是你拿到一張證書就結束了的事情,而能力的提升是日積月累的,循序漸進的。
那些高學歷找不到好工作,吐槽學歷無用的人,問題的根源在於,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潛意認知:
「我只要拿到一個好的學歷,我就可以不用那麼努力了,我可以放鬆下來甚至是停止成長當一條鹹魚,反正有好的學歷,也不怕找不到好工作。」
所有的職場不如意背後,都是拿著學歷無用看似合理華麗的謊言,來掩蓋自己放棄努力的現實。
把學歷和就業的聯繫以及利益相關看得太重,有時候失望也會越大,今年這一年發生的事情就足以讓我們改變學歷=能力=就業的認知。
研究生大學老師轉行做家政,歷史學博士生做快遞,電影設計師轉行跑外賣,當這種學歷和工作在我們心中覺得嚴重不符,不能對號入座的例子越來越多的時候,我們就應該重新用新的態度去看待學歷這件事情了。
學歷和能力兩者本就沒有邊界,因為即使有邊界,我們也無法去區分,就業環境在改變,社會環境在發生變化,邊界只會越來越模糊,邊界模糊帶來的結果就是學歷的貶值。
最近看到一個很有趣的問題,「你如何看待研究生學歷貶值這件事?」
問題下面網友們的評論很多,但是有一條覺得自己還是蠻認同的:
「學歷貶值是不可阻擋的大環境,本科學歷不夠用,大家自然會去考更高的學歷,畢竟學歷依舊是如今很多行業和工作的門檻,跨不過這個門檻,人家看到你能力的機會都沒有,自己也承認學歷的價值在降低了,但是作為入場券這個價值,它從來沒有降低過。」
所以沒必要去懷疑它的價值,也不用去糾結它倆的關係和邊界,根源的問題不是學歷和能力的關係,而是我們對待自己和對待學歷的態度。
賭徒的心態就是把所有的賭注押在學歷上,認為手裡的一張紙可以擺平自己在未來職場的一切困難,能幫助自己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能幫助自己提升自己的職業技能,能幫助自己升職加薪包辦一切。然而現實是,別說是升職加薪,就連找到一份工作都難。
同樣,對待自己的態度一樣,別以為拿了一張文憑的學歷就可以一勞永逸,你在前面比別人付出得多,也並不意味著你在人生的下半段路上可以不用負重1前行,即使是華為年薪百萬的畢業生,在深圳這樣的地方買一套房子同樣會覺得很吃力,更別說是你我普通人了,生活和工作上的壓力和焦慮遠遠不是一紙文憑就能解決的。
社會在不斷向前發展,行業瞬息萬變,各行各業的要求和門檻也都在變,停止學習和成長只會被淘汰,學歷只是階段性成果,但是能力是螺旋上升的。
正確對待學歷和能力兩者之間的關係,或許職場上才不會走得那麼吃力,羈絆和束縛也會少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