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節至晚秋,做好晚秋打「底補」,一冬少病楚!

2021-02-08 開心就健康

一葉知霜降,一雨感深秋。最近多地冷空氣來襲,氣溫急降,「秋寒」真的來了!

晚秋近冬,陽氣減退,寒氣愈勝,涼燥之邪極易傷身!有些事千萬得注意了!

秋季分為初秋、仲秋、晚秋三個階段,養生也各有側重點。

初秋(秋季的第一個月,即農曆七月)。

立秋之後,盛夏的餘熱未消,天氣仍然十分炎熱,但雨水也比較多。初秋養生要重視防暑降溫、及時補充水分,特別要注意健脾祛溼,可用赤小豆、苡仁、白扁豆、山藥等食材煲湯喝或煮粥吃,對祛溼氣、養脾胃很有幫助。

仲秋(秋季的第二個月,即農曆八月)。

此時氣溫開始下降,有些涼意但不至於寒冷,正是「秋凍」的好時機。青壯年及身體健康的人群,注意順應氣候逐漸增加衣物,不要一次增加太多,讓機體提高適應多變氣候的能力。

晚秋(秋季的第三個月,即農曆九月)。

到了晚秋,意味著秋將盡,冬欲來。越臨近冬季,養生就越不能放鬆警惕!晚秋是秋季的最後一個階段,同時也是秋季養生的關鍵期,身體哪裡養得不好,入冬馬上見分曉。

到了晚秋,「秋凍」該停止了,如果不在意,很可能凍出一身病!特別是頭部、脖子、肚子、腰背、小腿、腳這幾個地方,要注意防風防寒,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要格外注意,預防氣溫驟降誘發中風、心絞痛、心肌梗死等。

老年人由於上了年紀,血管容易發生瘀堵,血液代謝緩慢,建議每天多泡泡腳,有條件的話還要多艾灸下肢的穴位,重點艾灸足三裡、湧泉穴、陽陵泉、三陰交,能活血化瘀、溫陽補腎,提高禦寒、抗病的能力,為入冬打好基礎!

老百姓常說「秋冬進補,來年打虎」,不少人有在冬季進補的習慣,但有的人入冬後就馬上猛補,不得要領,結果欲速則不達,適得其反。

原因在哪裡?主要是沒把握住晚秋打「底補」的良機,脾胃沒養好,入冬突然大量進補就很容易出現消化功能紊亂!

晚秋打「底補」:

一是為了調理脾胃,調整臟腑功能,為冬季進補打基礎、做準備,使人體逐漸適應補品,特別是老年人血衰氣少,生理機能減退,如果突然進補,很容易引起虛不受補;

二是強身健體,增強抵抗力,儘快適應由「涼」轉「寒」的氣候,預防秋冬季節各種疾病的發生。

這是公認的最綠色、最安全、最簡單的養生法之一,每天摩腹十分鐘,能健脾胃、助消化,還有助眠和改善胃腸問題的作用。摩腹前先搓熱雙手,沿著順時針方向繞臍按摩36周,再逆時針方向摩腹36周,堅持下去你會發現胃口好了、腹瀉少了,身體更棒了!

日常保健建議艾灸中脘、神闕、天樞、足三裡等穴,脾虛較重可加用脾俞、胃俞補益脾胃,老胃病患者可適當延長艾灸時間,以能產生灸感、緩解症狀為目的。

名貴藥材如人參等,不一定就適合你的體質,不必過分追求,推薦儘量從日常食材中滋養補身:如多吃核桃、板慄健腦補腎,多吃山藥、芡實、小米補脾胃等。

晚秋打「底補」,脾胃養護好,整個人都會生機勃勃、精力充沛,到了冬天也不會擔心會動不動就生病了,因為你身體已經有了一個「防護罩」,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就是這個道理。

版權聲明:  本平臺旨在傳播醫文化知識,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資訊。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相關焦點

  • 此時時節,宜補腎藏精,這樣補一冬,來年不生病
    冬月者,冬三月之中月也。節者制也,抑其太過,轉氣之始也。一年十二節,分為十二月,月三十日。三月九十日為一季,一年四季,即春夏秋冬四時也。冬月之中氣為冬至。大雪至冬至,陽氣逐漸歸根,如遇陰邪阻礙,腰腹中覺陰涼滿脹痛者,可於申酉之間以少火艾灸關元,以腹中覺暖為度,不可太過。注意,灸後如水瀉,乃陰邪外化之象,為佳兆,不可便思止瀉。
  • 農村俗語「冬至一陽生,三九補一冬」是啥意思?三九應該怎麼補?
    很多人會說,現在人們生活條件變好以後才開始注重養生,其實並不是,早在很多年前人們就已經開始關注起養生問題,在農村中關於養生的俗語有很多,其中有很多是和節氣相關,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冬至一陽生,三九補一冬」,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今天是三九,我們應該怎麼補呢?
  • 三伏天,冬病夏治好時節,重養肺,遠離2字,常飲3水,做好4件事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也是冬病夏治的黃金期。此時,除了養心,還要重視養肺,把肺養好了,秋冬才能少生病。肺,直接與口鼻相連,被稱為「嬌髒」。肺最怕「寒」,在寒氣到來時,往往第一個淪陷。三伏天,冬病夏治好時節,重養肺,遠離2字,常飲3水,做好4件事遠離2字第一字:寒炎熱的三伏,除了要防熱中暑,更要注意防寒。
  • 深秋時節釣鯉魚,民間這些餌料配方有奇效,釣餌不優,魚難上鉤!
    進入了晚秋時節,剛剛過了桂花飄香的季節,此時鯉魚還是十分好釣的。晚秋釣鯉魚,餌料以香甜腥三個味型為主。其次是狀態,釣鯉魚比較注重長時間安靜守釣,所以部分自製餌料以耐泡為主,但是到了晚秋,餌料的狀態應該粘軟一些,這樣更適合此時的魚情。
  • 冬至時節話養生
    當太陽運行至黃經270゜時為冬至點,多在公曆每年12月21-23日。       冬至時節因:陰至極,陽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而名曰「冬至」。在民間,冬至還有許多稱呼,如「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冬至也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節氣。       在漢代開始將冬至日作為節日,如《漢書》記載:「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
  • 今日大寒 | 冬將逝,春將至
    過去窮人家防寒條件簡陋,沒有更多營養品食用,從大寒開始吃上一碗糯米飯就算是補身體了。   所謂寒氣逆極,食補為重,糯米性溫、味甘,入肺、脾經,有補虛、補血、健脾暖胃作用,是一種溫和的滋補品。       大寒時節,飲食上應從油膩轉向清淡,注意葷素搭配。   民間有大寒吃「三冬」的傳統,需要注意的是,「三冬」性涼,一次不要吃太多,不要生吃,可在做菜或煲湯時加入。
  • 立冬丨 歡心悄然至,靜待一場冬
    底下兩點,「丶」是斷句的頓號,表示水滴凝結為冰,也象徵著「有所絕止而識之」,冬因此是靜思的季節,四季到此終了,新歲自此孕育。在古代,古人經過長期的積累還總結出這樣的經驗:「立冬晴,一冬凌(寒冷);立冬陰(陰雨),一冬溫(暖冬)」,他們用這種規律與方法來識別冬天的溫暖。
  • 肺不好,會出現4個異常,冬養肺,少做一事,勤揉二處,做好三事
    再加上,寒冬時節,氣候比較乾燥,而燥邪也是最易傷肺。 一旦燥邪傷及肺的元氣,則易誘發各類肺部疾病,尤其是寒冬。 因此,在寒冷的冬季,除了要防寒,還要注意養護好自己的肺部健康。
  • 肖延齡教授:冬至時節話養生
    當太陽運行至黃經270゜時為冬至點,多在公曆每年12月21-23日。       冬至時節因:陰至極,陽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而名曰「冬至」。在民間,冬至還有許多稱呼,如「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冬至也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節氣。       在漢代開始將冬至日作為節日,如《漢書》記載:「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
  • 初秋、仲秋和晚秋,釣魚側重點有什麼不同?
    初秋、仲秋和晚秋,釣魚側重點有什麼不同? 原標題:初秋、仲秋和晚秋,釣魚側重點有什麼不同?
  • 明日霜降,養生謹記:多食一味,做好二補,多吃三物,做好四事
    霜降,分三候:「一候豺乃祭獸;二候草木黃落;三候蜇蟲鹹俯」。民諺講,「補冬不如補霜降」;「一年補透透,不如補霜降」。霜降,是人體養生的一個重要節點,為安穩過秋冬打好堅實基礎。補二氣一補腎氣霜降時節,是秋冬交界,也是進補的好時節。俗話說:"秋冬進補,開春打虎",秋冬進補,補腎為佳。
  • 今日立冬丨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還有你不了解的習俗
    ▌6、民間賀冬賀冬亦稱「拜冬」,在漢代即有此俗。宋代每逢此日,人們更換新衣,慶賀往來,一如年節。清代「至日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賀尊長,又交相出謁。細民男女,亦必更鮮衣以相揖,謂之『拜冬』」。民國以來,賀冬的傳統風俗,似有簡化的趨勢。但有些活動,逐漸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辦冬學、拜師活動,都在冬季舉行。
  • 寒露時節蕈菌養生經
    「初候豺乃祭獸」,是說豺這類動物從霜降開始要為過冬 儲備食物;「二候草木黃落」,此時節草木枯黃,落葉滿地;「三候蟄蟲鹹俯」, 準備冬眠的動物開始藏在洞穴中過冬了。此時節大自然都處在一個向冬天過渡的 階段,我們人類也應該把「秋凍」放在一邊,為健康地度過寒冷的冬天做些準備了。
  • 霜降至,秋將逝。冬日已在路上,記得穿秋褲!【帆果教育】
    在中國的一些地方,霜降時節要吃紅柿子,在當地人看來,這樣不但可以禦寒保暖,同時還能補筋骨,是非常不錯的霜降食品。侵害身體的晚秋寒氣在古代常被視為鬼魅惡氣,能驅風逐邪祛寒的茱萸,民間作驅病療疾之用。 登高遠眺 古時霜降時節有登高遠眺的習俗。九月節,寒露、霜降、重陽到。登高能使人的肺通氣量和肺活量明顯增加,血液循環增強,腦血流量增加,達到增強體質、防病治病的目的,而且,登高還可以培養人的意志,陶冶情操。
  • 鼎美大健康丨夏病冬防,冬病冬治,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
    12月21日凜冬已至,昨天的我們迎來了今年的冬至。它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直射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的白天達到最短,夜間最長。冬至為「三九」的第一天,冬至的到來意味著凜冬已至。冬至是北半球全年晝最短、夜最長的一天。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所以古人稱冬至為「亞歲」或「小年」。
  • 一年補透透,不如補霜降!做好這三件事情就夠了!
    在我國的很多地方,人們都會在霜降時節買一些紅柿子吃。人們認為吃柿子不僅可以幫助禦寒保暖,還有補筋骨的效用,是特別好的時令食品。而在泉州的一些地區,人們認為在霜降時吃丁柿,就不會再流鼻涕了。還有些地方認為,霜降當日要吃杮子,否則嘴唇在整個冬季都會開裂。而在農村,人們都會在這個時候,爬上一棵棵掛滿紅柿子的大樹,摘一些新鮮甜美的柿子來吃。
  • 霜降時節如何防治哮喘疾病?圖騰專家教你訣竅!
    俗話說:「補冬不如補霜降。」霜降時節可以適當多吃些羊肉和兔肉,並可根據各自身體狀況,選吃具有生津潤燥、宣肺止咳作用的食物。多喝水,食粥及其他滋潤溫補的食物,多吃酸、少吃辣,以達到生津潤燥、固腎補肺、滋陰健脾的效果。而且,此節氣要注意防寒,保護脾胃。
  • 小雪養生—一清一防一補一灸
    這就是與冬氣相適應的保養藏氣的道理,若違背了這個道理,就會損傷腎氣,到來年春季就要得痿厥一類的疾病,以致供給春天生發之氣的力量就少了。因此,小雪養生重點為補腎,藏精。藏的意義,是讓身體精氣不要過度消耗,趁著這個時候好好養精蓄銳,為的是來年,有一個更好的狀態。中醫的話講叫「冬不藏精,春必病溫」。
  • 秋末冬初時節,越喜歡運動身體越健康!
    當下是秋冬換季的時節,通常懂得養生的人這時候會加強身體的調養。除了飲食營養方面可以補身體外,秋末冬初也是鍛鍊身體最好的時間段。很多人都知道運動對身體健康很重要,但一般只有長期運動的人會更了解一年中最佳的運動時間。通過三年多的運動生活實踐,我個人覺得最佳的運動季節是秋季,尤其是中秋到立冬這個時間段最適合鍛鍊身體。一年四季中,秋季的運動量是最大的,排在第二的是春季,最少的是夏季。
  • 【24節氣·立冬】立冬晴,一冬凌.
    在冬季應少食生冷,尤其不宜過量的補。一般人可以適當食用一些熱量較高的食品,特別是北方,可以吃些牛、羊肉,但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吃一些富含維生素和易於消化的食物。漳州◎舂交冬餈漳州的鄉村人家要舂「交冬餈」慶祝好收成。糯米蒸熟後倒入石臼,舂得韌韌的,黏黏的,揪成桌球大小,細細地揉成團;花生米炒得香香的,磨得細細的,與白糖拌在一起。做好的小餈粑滾以白糖花生粉,擺放在大海碗裡。食用時用筷子一口氣串上幾粒,就像撥浪鼓,所以也叫「撥浪餈」。做好「交冬餈」,得敬一敬土地神,感謝他慷慨的給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