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令昭列傳

2021-02-20 現代聊齋餘少鐳

彭氏令昭 姑蘇人也 名令昭者 其父慕漢班昭之慧而名之也

晚近紛亂 江南英傑輩出 彭氏一門皆度時而進者 昭父國彥 曾負笈英倫 主修憲政 歸國後擢為吳中縣長 昭母許氏憲民 少時即求進步 先後投身赤色革命 任俠姑蘇

昭自幼聰慧 耳濡目染 以蒼生為己任 思想赤化 及笄之年即與母絕 求學於蘇南紅校 當舊幟新旗變幻之際 昭奮筆疾謳 頗得吳中新貴矚目

民四十三 昭以蘇省狀元入北大中文系 歷任校刊詩刊及紅樓校書 燕園十步芳草 昭出類拔萃 與同儕張元勳惺惺相惜

民四十六 紅廷驚變 陽謀出爐 才俊不知是計 紛紛入彀 元勳亦因牆報而罹禍 未名湖畔哀鴻遍野 昭獨為之振臂 竟同歸於右 激憤之中 昭方明其忠信之主 竟邪惡若此 萬念俱灰 飲鴆自絕 幸得救治 後以頑抗為由 處勞教三年

昭不服 徑赴近衛部抗辯曰 昔蔡校長元培曾挺身於北洋 力保學子 今校當局反送學子陷囹圄 良知安在 其時 系副主任冒險關說 昭得以免勞教 羈留校資料室 受免徒之刑 元勳則被密執 獲刑八年

當其時也 燕園八千學子 劃右者五之一 多流蠻荒之地 逾廿年之久

越明年 昭與同室改造學子甘粹兩情相悅 其婚配申請卻遭駁回 以抗拒改造之名 棒打鴛鴦 流甘於北疆 昭痛徹骨 病肺益孱 竟至嘔血不止 遂告假獲批 由其母接滬呵養 時在民四十九

然昭身在滬 心懷天下 見左禍愈烈 遂與同志創辦星火 擬以鬥酒篇詩為星火 遍燎神州萬丈原 其時六萬萬同胞昏昏者眾 昭昭者稀 昭及其同仁 當局眼中之釘也 同年十月 星火滅 同志囚 昭父前已遭打壓 苟且偷生中聞愛女入獄 絕望而自盡

昭陷桎梏而志愈堅 寧鳴而死 不默而生 時作無罪之辯 反招酷吏之辱 其慘絕人寰處 罄竹難書

民五十一 昭因染沈痾 得保外就醫 出監門時 昭謂其母及妹曰 放我乃多此一舉 遲早重回牢籠 查德自由 昭更惜流光 揮筆寫就我們是無罪的 給北大校長陸平的信等抗辯狀 託滬上僑民攜往海外發表 此舉再次觸怒當局 於是年十二月 復逮昭入獄

當局眼中 昭死不悔改 酷刑變本加厲 昭以弱質之軀 受諸阿鼻地獄之苦 仍瀝血為墨 血書遍及牆榻衣被 八年竟成廿餘萬字 其剛烈之舉 曠古絕今

民五十四 當局開庭 昭獲刑二十年 判畢 昭即以血書判決後的申明 重申不屈之志也 復置信權臣及喉舌 上達無罪之辯 皆如泥牛入海

民五十五 燕園舊友張元勳赴滬探監 昭母隨其前往 昭頭頂帕 上有血書冤字 面會時嫣然一笑 豺狼為之戰慄

民五十七 當局見昭誓死不屈 為殺一儆百 遂改徒刑為極刑 令下之日 即執刑之時

其時為西元1968年4月29日

過二日 劊子手徑赴蘇州昭母家 以國之名 索槍子費人民幣5分

民六十九 西元1980年 滬上高院重審昭案 以冤殺作結 判彭令昭無罪 燕園學友集會追悼 其輓聯無字 但得二標點

民九十三 西元2004年 昭之衣冠冢立於蘇州靈巖山 墓園周遭監控雲集 而監控之上 天眼昭昭

相關焦點

  • 史記新本續校之五:李斯列傳
    《史記·李斯列傳》記載的趙高「大臣又先帝之所置也」這句話,就是這樣[2];《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秦二世答李斯等進言,所說「先帝起諸侯,兼天下」之語也是這樣[3]。況且李斯當時是在給二世皇帝上書,所謂「先某」雲者,還是相對於秦二世「現某」的身份亦即大秦帝國當朝的皇帝而言。故李斯衹能稱秦始皇為「先帝」,無論如何也是不會講出「先王」這種冒犯新老皇帝的「違礙」話來的。
  • 史記-商君列傳(完)
    今君之見秦王也,因嬖人景監以為主,非所以為名也。相秦不以百姓為事,而大築冀闕,非所以為功也。刑黥太子之師傅,殘傷民以駿刑,是積怨畜禍也。教之化民也深於命,民之效上也捷於令。今君又左建外易,非所以為教也。君又南面而稱寡人,日繩秦之貴公子。《詩》曰:『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何不遄死。』以詩觀之,非所以為壽也。公子虔杜門不出已八年矣,君又殺祝懽而黥公孫賈。《詩》曰:『得人者興,失人者崩。』
  • 新書簡介楊軍校勘:《三國史記》
    三國史記一書的記事上起公元前一世紀,下至王氏高麗建立的公元九世紀初,時間跨度近千年,包括立國於朝鮮半島南部的新羅、百濟,以及疆域涵蓋朝鮮半島北部的高句麗的全部歷史,是我們研究朝鮮半島中古史的最重要歷史文獻。三國史記首次刊印於一一四五年,以後,至少有一三九四年的金居鬥刊本,但這兩種早期的刻本均已失傳。
  • 原創 |《史記》的成書、亡佚、續補、流傳匯考
    二、關於褚少孫續補《史記》1、《史記》的亡佚        據《漢書司馬遷傳》顏師古注引三國魏人張晏注「遷沒之後亡《景紀》《武紀》《禮書》《樂書》《律書》《漢興以來諸侯年表》《日者列傳》《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靳蒯成列傳》。」
  • 宮崎市定《宮崎市定解讀〈史記〉》(馬雲超譯)出版(附:吉川忠夫/解說)
    這是所有讀《史記》之人眾口一詞的定論,本來無須特別說明。但是,列傳的背景是怎樣的社會?列傳中描繪的又是怎樣的人們?這些才是作者要展現的精髓。在宮崎看來,列傳的背景是都市中自由市民的生活,那裡所描繪的正如副標題所說,是「古代市民社會的人們」。在第二章中已經說到,「世家之後就是列傳,主要是平民的記錄。……那裡所描繪的中國就如同西洋的希臘和羅馬一樣,是古典市民生活的社會。」
  • 《史記》新本校議
    後來在利用《史記》從事研究的過程中,又陸續發現一些值得斟酌的問題,每有所識,又隨手寫下,希望能夠對進一步完善《史記》的校勘,多少有一點參考的價值。據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日本宮內廳書陵部存楓山文庫舊藏元彭寅翁刻本《史記》所附校記、日本宮內廳書陵部存三條西實隆公在手錄元彭寅翁刻本《史記》上所施批校、以及明萬曆二十四年馮夢禎校刻的南監本《史記》,此「羌瘣伐趙」之「趙」字俱作「代」[8],然檢馮夢禎刻南監本,則同今通行本一樣,也是刻作「羌瘣伐趙」,而水澤利忠《史記會注考證校補》注云楓山文庫舊藏和三條西實隆公手錄彭寅翁刻本《史記》上的校語,另外還有
  • 《史記》曾是日本古代教育中重要的教科書
    《史記》傳入朝鮮半島司馬遷的《史記》很早就傳入朝鮮半島,歷史上一直被奉為經典。三國時期、統一新羅和高麗時期皆重視對《史記》的學習,朝鮮王朝進一步弘揚這個傳統。《史記》既是朝鮮儒士喜讀的史學著作,也是其科舉的重要內容和世子侍講、國王經筵日講的重要史書,在朝鮮王朝的政治文化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 史記-蘇秦列傳(一)
    說惠王曰:「秦四塞之國,被山帶渭,東有關河,西有漢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馬,此天府也。以秦士民之眾,兵法之教,可以吞天下,稱帝而治。」秦王曰:「毛羽未成,不可以高蜚;文理未明,不可以併兼。」方誅商鞅,疾辯士,弗用。乃東之趙。趙肅侯令其弟成為相,號奉陽君。奉陽君弗說之。去遊燕,歲餘而後得見。
  • 史記-刺客列傳
    今行而毋信,則秦未可親也。夫樊將軍,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誠得樊將軍首與燕督亢之地圖,奉獻秦王,秦王必説見臣,臣乃得有以報。」太子曰:「樊將軍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願足下更慮之!」荊軻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見樊於期曰:「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父母宗族皆為戮沒。今聞購將軍首金千斤,邑萬家,將柰何?」於期仰天太息流涕曰:「於期毎念之,常痛於骨髓,顧計不知所出耳!」
  • 去年春夏之交的講演稿:《史記》的體例與歷史研究 ——以《六國年表》為例
    本文所舉例證,是拙著《史記新本校勘》中的一部分內容。除了一般的讀書方法之外,對關心古籍校勘的朋友,也讓可以從中看出敝人對古籍校勘方法的一些思考。當然,這樣的思考,在《史記新本校勘》中還有更多的體現。結合傳世文獻、歷史文獻的記載,以及當代大量考古發現,我們可以看到,在《史記》各個構成部分當中,最有獨創性的紀事體裁,是人物列傳。品味司馬遷的著述宗旨,可以看出,正是為了充分展示所要揭示的天人關係,司馬遷才會特別創立人物「列傳」這一體裁,用以紀史、紀事。《史記》七十列傳的獨特性和獨創性,衹有在這一宗旨下,才能予以充分的理解。
  • 曲柄睿:《三國志》列傳編纂的內在理路
    魏國初建時,桓階為虎賁中郎將侍中;文帝踐阼後,遷尚書令。魏國初建時,陳群為御史中丞;曹丕即王位時「徙為尚書」,曹丕稱帝時則「遷尚書僕射,加侍中,徙尚書令」。陳群在尚書省的體系內,晉升速度並不如桓階。至於陳矯、徐宣、衛臻、盧毓分別於文、明帝以後任尚書令、僕,則《桓二陳徐衛盧傳》亦可視作「尚書諸臣傳」。
  • 蘇芃丨「廿」「卅」「卌」唐宋變革説——以《史記》傳本用字演變為例
    [8]《張丞相列傳》日本石山寺藏古寫本卷首有殘泐,僅存部分「三十」出現1次:「子侯去病代,三十一年卒」,殘卷作「卅」。《酈生陸賈列傳》「二十」「三十」分別出現1次、1次:「田閒將二十萬之眾,軍於歷城」、「破北魏,舉三十二城」,日本石山寺藏《酈生陸賈列傳》古寫本作「廿」、「卅」。
  • 豫章方言之見《史記》
    郭嵩燾《史記札記》:「夥,驚喜詫嘆之音。頤者,語助。」又,《爾雅.釋詁》:「衛,嘉也。」宋人鄭樵註:「今時俗訝其物則曰衛。」衛、夥、皆雙聲,可證宋人習語有此一辭,以「衛」謂之而已。今豫章方音乍見不尋常之事物,首語驚呼:「歪呀也。」如云:「歪呀也,箇棟房子好恰噶!」、「歪呀也,渠硬好辣」云云。雖為擬聲詞,當為「夥頤」之聲變。按《廣韻.蟹韻》:「夥,多也。懷(艹丨)切」《集韻·蟹韻》為戶買切,匣紐。
  • 【史記新本續校之四】《秦始皇本紀》
    「焉」字在這裡用作語氣助詞,這是古漢語中很常見的用法,所以現在我們看到的宋刻本《史記》,就都是如此斷句[2],後來元人胡三省注《通鑒》,明人凌稚隆著《史記評林》,也都沿承了這樣的讀法[3]。王念孫的學問,特別是他對經史典籍的訓詁校勘,水平確實遠高出於常人之上很多,《讀書雜志》中對《史記》文字的勘定,大多都很值得採擷,以納入現在的點校本中。遺憾的是,這樣的工作,目前還差得很多,王書中中華書局點校本《史記》該採未採的條目,還有很多很多,以後得暇時我想盡可能一一予以申說。在這種情況下,不知出於怎樣的考慮,《讀書雜志》這一釋讀,偏偏被中華書局點校本《史記》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