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昌草木記】006 荊芥:別有一番滋味

2021-02-27 種豆南山上

今年春夏極窮忙,

日檢醫書校藥方。

甫得木瓜治膝腫,

又須荊芥沐頭瘍。

——方回《病後夏初雜書近況十首》其七

其實,到今天為止,我仍然沒看到過田野上生長的荊芥。我與此物的因緣,都是發生在餐桌上。

第一次與之相遇,是十多年前了。也是盛夏時節,與朋友相聚於古樓附近的一家飯店,侍者端上一盤冷拌綠葉菜,量雖不多,卻支楞奓沙的,看上去好特別。問之,說此乃荊芥。老實說,那是我第一次聽到將這兩個字連在一起說,所以連連詢問,直到弄清此物何來,以及二字如何書寫,才算罷休。恰好桌上有人對此物略有了解,滿足了我的好奇心。據說此品盛行於河南,本地與河南接壤,所以也沾染了一些。夾一莖荊芥放入口中,細細咀嚼,慢慢品嘗之後,體會了屬於荊芥的特別味道:有些辛香,也有些怪異。對於初次接觸的我,雖不是不能消受,卻也沒有立馬喜歡上它。不過,現在想想,我還得感謝那一盤綠色,有了它,才知道世間尚有此物。


此後的日子裡,一直沒能再得相遇,甚至都不曾想起過它,真所謂相忘於江湖了。其間,我也曾經數次來到河南地界,與那邊的朋友相聚聊天,也許時令不巧,要不就因為那邊朋友殷勤的考慮,以為山東人消受不了此味,特意不令出現。奇怪的是,竟也沒聽到他們說起。

一直到了前日,聊城大學趙勇豪教授微信我,說晚上有一頓面,比較特別,問我有無興趣。於是來到衛育路棉麻公司院內的小樓上。那天到得早些,將戶外樓梯旁邊的那株法桐樹,看個一清二楚。那樹居然如此粗壯,且為了避讓樓房,知趣地向東南方向傾斜著。其枝密葉茂,幾將整個西樓,門門窗窗,遮了個嚴嚴實實,真叫密不透風了。樹能這般揖讓有度,人能如此寬宥容忍,頗為罕見,這,既是樹的機緣,又可見人的情懷。只看這梯這樹,我已經滿心歡喜了。

飯店就隱藏在二樓。


這家飯店由鼎鼎大名的「劉焗掌」一手經營,其「劉焗掌的大腸」與「撩老漢」,本是業內一絕,特別經過趙教授撰文傾力推介,早已名噪一方。劉焗掌雖非專業廚師,卻是飲食烹飪上的有心人。他既然以荊芥相招徠,那一定有他的道理。

趙教授後至,進門掏出一個白色透明塑膠袋,遞與劉焗掌。眾人一嗆嗆,知道那其中所藏,即是荊芥。蓋是當初,劉焗掌淘來了荊芥種子,分與趙教授一些回去種植。劉乃行家裡手,而所種菜園中者,居然沒有出苗;趙教授原是書生,將種子撒在自家門前,卻出綠瑩瑩一片,且長勢甚好。故爾劉焗掌掂著手中的荊芥說,你那裡地好。故這荊芥也是特殊的荊芥了。

上次與荊芥相遇,人與心都未免木木的,沒有什麼感覺。打那以後,與植物的交集更多,興趣亦更濃。加上此事關乎趙教授與劉焗掌兩位名人,於是整個兒心神,全給撩撥起來。不等將荊芥送入灶間,先從中抽出一莖,放在碟子裡,一邊研究,一邊與身邊坐的畫家李勇先生分而食之。我分得兩片葉子並一截細莖,咀嚼之間,味蕾馬上回憶起十幾年前之事,那種香與辛,那種輕輕怪異味道,忽然溢滿了口腔與大腦。

席間的荊芥為兩吃,一是荊芥拌黃瓜,二是荊芥涼麵。


菜品上桌之前,劉焗掌這邊已經做足了鋪墊。黃瓜如何選材,如何去皮,如何

切塊,鹽有什麼講究,醋有什麼門道,特別是麻油,更是如何如何。待上來看時,黃瓜是三角丁,荊芥是整片葉,玉白透碧,綠葉蔥蘢,大夏天的,病懨懨的胃口,立馬給它撩得如生龍活虎,少不得已經饞涎津津。夾一塊黃瓜品嘗,黃瓜的自身之清香,染上荊芥之氣息,佐之以麻油的綿柔厚道,由舌尖直上鼻端,再由口腔蔓延開來,老實說,那已是此生所不曾遭遇的味道,如此陌生而又溫和。

美中不足在於,黃瓜柔綿有餘,脆爽不足。劉焗掌解釋道,此乃今天下午才從自家的菜地摘回,雖然絕對天然環保,卻因給太陽曬了一個正午,回來後為了不失自然之氣,沒敢放入冰箱降溫,雖在廚房晾了幾個小時,那股溫吞之氣猶未退盡。如果早晨摘瓜,那口感味道,還要誘人些。


荊芥涼麵也不複雜。基礎即為「什香涼麵」,最後多出一大碟冷拌荊芥而已。胡白蘿蔔手自醃制,細丁碎切,柔韌異常;西紅杮亦自家栽培,絕對無關化肥農藥;麻醬麼,卻有可靠來源渠道,不必擔心真假。平時吃涼麵,我最愛黃瓜絲,以其淡而味永。黃瓜此時不必去皮,皮雖澀,卻最富黃瓜的清香。各種輔料添畢調勻,再雜以荊芥葉片。於是,黃瓜之香與荊芥之辛合為一體,讓吃飯剎那間變成一種審美,一種悠遠的享受。

一邊吃著,我一邊暗自琢磨。荊芥之於食材,其地位大抵與芫荽略同,在調料與主材之間。然而芫荽所配,似是葷素皆宜,實為配葷更佳;如荊芥者,以我粗淺的體驗,覺得它似乎更宜素淡。芫荽之意強烈而短促,其作用在於發主料之味;荊芥之韻則縹緲而悠長,功效端在染己之味。一為屈己奉人之君子,一為獨立不移之狷者。於是深幸今日得復嘗此菜,真恰似偶然結識了一位高人。其人高雅絕俗,絕無肥膩顢頇之象,更少有煙燻火燎之氣,多的是清新自然、質樸野性之香。與之相處,正如立碧水之岸,處濃蔭之下,吹衝襟之風,一時讓人塵念頓失,俗心得洗,少不了連人都要換一種面目呢。


由盤子裡的荊芥,聯想到地裡的荊芥,便想到趙教授家去現場看看。對於植物,我雖然不拒絕餐桌上的,更喜歡的還是野地裡生長著的。以為那才是自然合理的東西,那才是有生命的東西。劉焗掌聞言,取來兩袋種子,一與勇豪教授,一則遞與我。說,你自己種一下,不就什麼都有了?我一想可不是嗎,雖然偌大地球,並無我立錐之處,陽臺上的花盆,還是小小的用武之地吧。

荊芥據說是河南人的愛物,卻也並不妨礙其他地方的人對此物的喜愛。據說安徽阜陽,就以鍾愛荊芥聞名。阜陽人認為,荊芥原為藥物,第一篇關於荊芥的論文乃阜陽人所寫,從此才漸得蔬菜界認可。在阜陽人眼裡,荊芥乃阜陽的特產,在外地就算有幸吃得到,也不及阜陽荊芥味道正宗。他們甚至說,「假如你在外地見到一片荊芥叢,十步之內或有阜陽人。」既然如此,那荊芥為什麼不能成為我們山東人的愛物呢。


荊芥為唇形科荊芥屬植物,多年生草本。又名假蘇、姜芥、香荊薺、線薺、四稜杆蒿等。漢代已將「假蘇」著錄於《神農本草經》,居草部;其文曰:「假蘇,味辛溫。主治寒熱鼠瘻瘰癘生瘡,破結矛氣,下瘀血,除溼痺。」唐人蘇恭撰寫《唐本草》,將荊芥移之入菜部;李時珍《本草綱目》復將荊芥置之「芳草類」,與木香、白芷等五十六種植物並列。《本草綱目》【釋名】:假蘇,又名「姜芥、荊芥、鼠蓂。蘇恭曰:『此即菜中荊芥也,姜芥聲訛耳。』時珍曰:『按吳普本草云:假蘇一名荊芥,葉似落藜而細,蜀中生啖之。』曰蘇、曰姜、曰芥,皆因氣味辛香,如蘇、如姜、如芥也。」蜀人生啖,與今人的吃法大致相同。

壽鏡吾之子壽洙鄰解釋三味書屋:「三味是以三種味道來形象地比喻讀詩書、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幼時聽父兄言,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其出處據說可能是宋代李淑《邯鄲書目》所言:「詩書味之太羹,史為折俎,子為醯醢,是為三味。」這裡都是以飲食比況讀書。受此啟發,我們也不妨拿歷史人物做比,如孔孟則像五穀,屈原、杜甫像水與鹽,太白、東坡像酒,而黃山谷、傅青主這類人物,身上似乎多少散發著荊芥味道。


據說在河南,流行這麼一名話,叫做「吃過大盤荊芥」。不明就裡的人,聽出的只是字面的意思,其實人家的意思是說一個人見過大世面。到目前為止,我與荊芥的因緣有限,所食也不過兩小盤,且所種植的荊芥還沒有出土。兼之半生偏居小邑,所以如敝人者,自然不屬於那種吃過大盤荊芥的人。

          2016-6-30

未經作者授權,不得轉載。

ID:zdnanshan

相關焦點

  • 秋水長天,落葉歸根,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圖片來源:攝影家 孫明剛《秋水長天,落葉歸根,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散文作者:肖強虹世界逢秋,似乎一切都變得內斂了,那爬牆的藤蔓也好像在盡力挽留著草木花草的生機。當秋意漸濃、落葉飄零的時候,似乎總能穩穩的落在我們的心裡,落葉歸根的季節,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秋水長天,四季輪轉,盛開和凋落,都是世界的美景與賜予。
  • 汪海林三亞與好友大吃大喝,生活別有一番滋味
    還配出表情「耶」,看來汪編劇的生活真是別有一番滋味,而且汪編劇與兩位好友段宏奕和閆剛也是合照紀念。三位還在三亞體驗了送外賣,可見如今北方已經進入冬季,汪編劇可能是去三亞度假,照片中的汪編劇也是穿著襯衣加外套,而其餘兩人則穿著半截袖。
  • 006 荊芥 · 本草匯解 | 山海精舍
    臨床用名有荊芥、炒荊芥、荊芥炭、荊芥穗、炒荊芥穗、荊芥穗炭。有用荊芥為末,同酒,及或童便調治;崩中不止,有用炒黑荊芥以治,於此可見其概矣。 《得配本草》:辛、苦,溫。入足厥陰經氣分,兼入血分。散瘀破結,通利血脈。祛風邪,清頭目,利咽喉,消瘡毒。
  • 90美女撐著雨傘在跳舞機上跳舞 網友: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相信我們去電玩城的時候,都會看到有很多人在跳舞機上玩。特別是一些美女,他們穿著時尚,好看,就算跳舞不怎麼行,那一樣會吸引很多人人在觀看的。而一些跳舞厲害的美女就更不用說了。而最近小編就看了一個片段,一個美女在跳舞機上跳舞,還別有一番滋味。
  • 冬天沒有荊芥怎麼辦?
    驕陽似火的夏日,在過冷水的撈麵條裡,隨便丟幾片荊芥,或是在涼拌的黃瓜、皮蛋裡,撒入一捧荊芥,再食不甘味的胃口,也能被撩撥出旺盛的食慾。-01-什麼是荊芥?每一個想家的河南人,心裡都裝著一味荊芥的味道。作為一種調味菜,不少河南孩子表示,從來都接受不了香菜的滋味,卻對味道更衝的荊芥上癮著迷;也有不少河南孩子說,離開河南吃不到荊芥了,自己才轉而投向荊芥的「平替」——香菜;更有荊芥狂熱愛好者,在異鄉的窗臺,灑下一顆顆荊芥的種子。
  • 李煜千古名詞《相見歡》的妙處,亦別有一番滋味,寫盡了愁滋味
    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五代·李煜《相見歡》小註:「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又作「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0103直抒胸臆之愁「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這是李煜的吶喊,也是李煜的懦弱,他不敢明言,只好用含蓄的語言來寫內心的別樣滋味
  • 荊芥,在河南就是夏天!
    荊芥拌黃瓜等很多涼菜都離不開荊芥,甚至於乾脆有了涼拌荊芥這道菜,仿若由此才可將河南對於荊芥如此愛吃、程度之深這件事表現的足夠眾所周知恰逢小滿時節,阿莊無限放大了荊芥的主味。最後放入的次序設定,極大保留了荊芥的鮮辛,飽滿而有味夏天這個季節,正是吃荊芥的時候。一時一食,高溫的生長環境也決定了一年四季只有在夏季才能吃上鮮荊芥。其實荊芥是一味中草藥,香辛可啖,取作生菜可食,正解了暑天的悶熱溼毒,好吃又爽快。
  • 周天這頓火鍋,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每篇文章要1500左右,轉正才有希望賺點小錢,才能有跟多機會把我的生活中的小故事分享給大家。這是我們復工後過的第二個周末吧!我工作的地方比較偏遠也算是山區。什麼逛夜市,吃肯德基,哨子面,炒米粉,酸湯米粉等小吃,想都不要想。只有兩個字「沒有」。有錢也沒得吃,那怎辦那?要麼自己做,要麼就坐一個多小時的車去縣城裡吃。
  • 上蔡家鄉的味道——荊芥-荊芥油
    荊芥又名香荊芥。荊芥主要是用作調味菜,其氣味芳香、清爽。根據各地不同的飲食習慣,荊芥的做法常有:涼拌荊芥、清炒荊芥、 荊芥拌黃瓜、荊芥澆汁、荊芥豆皮、荊芥洋蔥(俗稱老虎菜)等時令菜品,多涼拌為主,以取荊芥辛鮮清爽之味。
  • 荊芥炒黃瓜
    在外打拼的紅安遊子,提起荊芥炒黃瓜,誰不饞涎欲滴?我喜歡家鄉的味道,對家鄉的荊芥炒黃瓜更是情有獨鍾。    其實,荊芥分兩種,一種以藥用為主,是唇形科荊芥屬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肅等地。這種藥用荊芥我們紅安也有,俗稱「野荊芥」。株高40~150釐米,莖葉較為堅硬。常用於風熱感冒、咽喉腫痛、熱病初期,其實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荊芥」。
  • 荊芥調味油--家鄉的味道,荊芥愛好者的最愛
    這時候如果你的菜園中、花盆裡有幾個荊芥,那就是麵條最好的搭配了。水靈靈的西紅柿切片,少許油爆炒一下,加水煮麵,打兩個荷包蛋,適當調料。待面成熟將要關火時,加入清洗過的幾朵荊芥芽或者一把荊芥葉,或者煮餛飩、煲雞湯、鴨湯等湯類,丟兩片荊芥,既有薄荷的清涼,也有檸檬草的清香,又夾雜著少許姜的辛香,樸素的食材瞬間變得美味,讓人食慾大開。
  • 草木記|惱人又咬人的蕁麻
    ——《東昌草木記》青島出版社我與蕁麻的因緣並不深,在吾鄉時不曾見過此物,移居小城之後,儘管關注植物之心日增,卻一直不曾得識此君。去年夏天,在天山北麓的佛山森林公園,偶爾與之遭遇,又因貿然與之接觸,飽受其蜇毒之苦,是首次見識蕁麻的真身。那次去新疆,先到南疆,又轉到北疆。到得異地,遇上面生的植物,拍攝一些圖片,拿回來慢慢查考,也是旅遊的一項內容。
  • 今日午餐食譜,沒有肉味,4個清淡家常菜,也別有一番滋味
    曬曬今天我的減肥午餐食譜,沒有肉味,4個都是清淡家常菜,也別有一番滋味,大家來一起看看我減肥食譜科學嗎?清炒黃心菜黃心菜葉肥厚細嫩。纖維少,營養豐富,富含多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做法非常簡單,隨手一炒就是一盤下飯菜,好吃又不長肉。
  • 土荊芥
    高50-80cm,有強烈氣味。單葉互生,具短柄;葉片披針形至長圓狀披外形,長3-16cm,寬達5cm,先端短尖或鈍,下部的葉邊緣有不規則鈍齒或呈波浪形,上部的葉較小,為線形,或線狀披針形,全緣,上面綠色,下面有腺點,揉之有一種特殊的香氣
  • 春天的沁香——荊芥
    它叫做——荊芥!荊芥為多年生植物,莖堅多枝。幹莖葉和花穗入藥,解熱散燒。這段時間,荊芥開始上市,片片嫩葉水靈靈、綠瑩瑩。端午之前,荊芥開紫色花,約小腿高。中原人有言:「吃過大盤荊芥」。是說宋朝都城汴京(今開封),清明上河,東京夢華,述職買賣、趕考或旅遊,各色人等,絡繹不絕。
  • 荊芥連翹湯
    荊芥連翹湯1.組成此方為四物湯、黃連解毒湯、小柴胡湯、四逆散4方加減而成,又加上輕清上浮之品組成,此方為日本森道伯的荊芥連翹湯,他是在明代龔廷賢的荊芥連翹湯的基礎上加味
  • 民間中草藥:荊芥
    鮮嫩芽小兒鎮靜最佳,荊芥葉黃綠色,莖方形微帶紫色,橫切面黃白色,穗子稍黑紫黃綠色。味平,性溫,無毒,清香氣濃。下面說一下荊芥的功效與作用。荊芥有助於發汗,幫助發燒患者儘快退燒。睡覺前煎服一劑荊芥,發一陣汗,睡覺過後會感覺渾身輕快很多。
  • 中藥材:土荊芥
    高50-80cm,有強烈氣味。莖直立,有稜,多分枝,被腺毛或無毛單葉互生,具短柄;葉片披針形至長圓狀披外形,長3-16cm,寬達5cm,先端短尖或鈍,下部的葉邊緣有不規則鈍齒或呈波浪形,上部的葉較小,為線形,或線狀披針形,全緣,上面綠色,下面有腺點,揉之有一種特殊的香氣
  • 民間中草藥:土荊芥
    上端正方形有縱溝,具毛茸。下邊葉大多數掉下來,僅留出莖梢條狀披針形的苞片。花穗整束,簇生在枝腋及莖梢,觸之即落,淺綠色或淺綠色。剝除宿萼,內有1黑棕色的果子。有明顯的獨特香味,味辣而有點苦。產自廣西省、廣東省、福建省、貴州省等地。
  • 【民間中草藥】:土荊芥
    ----土荊芥這一姓名堅信大伙兒很多人聽過,也是有很多人沒有聽聞過,針對我國的珍品中醫藥文化而言,中藥材在這其中飾演關鍵人物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