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鄉愁——讀《臺北人》有感

2020-12-17 楊丹丹說小草

讀《臺北人》有感

「遷延,這衷懷那處言淹煎,潑殘生餘問天——」

錢夫人一時躍過時間的界限了,恍惚間又回到南京的那一年,眼前座上滿賓客,似故日,卻早非記憶中的任何人。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十餘年間時光變遷,正是遊園不值一場驚夢,驚醒她來臺後苦苦維持的美夢,夢醒後現實荒涼不堪。昔日南京歡宴早已散盡,徒留她榮華不再,孑孓一人。

時空的交錯翻轉,今昔之強烈對比,便是《臺北人》在我眼中的一大主題。前言《烏衣巷》極寫作者不勝今昔的滄然,過去與現實的抵抗與衝突,貫穿於整本書。

文中角色具有極為鮮明的標杆性與時代感,過往的生活無不與中國近代史息息相關,如《國葬》中的李浩然將軍,一身傲骨,致身革命,同仇抗日。又有小人物如朱英,金大班,在歷史的洪流中苦苦求生。無論人物地位高低,他們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特點:「不能」也「不願」擺脫過去。他們死死抓住昔日的一點回憶,為自己編織一張幻覺的保護網,企圖在自欺欺人中找到些許生活的意義。

客居臺北多年,他們仍在做著徒勞的努力。老闆娘將小食店命名為花橋榮記,可故鄉桂林的花橋早已在戰會中焚毀,一把青中的朱青將生活強行定格在過去,但痴戀過的少年已死,她也青春不復當年。尹雪豔竭力打造出遺老的「天堂」公館,可與她在上海霞飛路上的那個毫無關聯。悲更甚者如《冬夜》中的餘嶔雷,少為五四領袖,滿懷浪漫精神,一腔報國熱血,而今窮困潦倒,兒子雖與其年輕時長相一致,卻一心嚮往加大的理工專業。 激流怎能為倒影造像,時代的洪流滾滾向前,他們註定被裹挾其中。那些不妥協的,無法放下的鄉愁,被激流曰復一日的衝淡,剩下的只能是無可奈何的惆悵。偶爾間回憶過去,便是困苦生活中最奢侈的一道光。

但在我看來,昔與今之間,哪可能做到完全妥協。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時間無法被強行停格,失落的歲月也難以拾回。生離和死別都只能是一份記憶,無法被移植到流動的現實生活中。

功名富貴盡空花,千秋發月轉眼消。喜悅與痛苦,光榮與夢想,到頭來只是一場空,因為人生有限,哪會為任何人停留。是大夢方醒,是無盡虛空,不過是臺北人間一遭,恰似紅樓大夢一場。鄉愁應死於黎明之前,不如好好活在這海峽彼岸。

相關焦點

  • 讀《自在獨行》有感
    讀賈平凹《自在獨行》有感。 人過了三十歲,就開始不自覺的減少無意義的飯局,在某些時候不知不覺中喜歡上了一個人獨處的味道,其實絕不是我們厭倦了世界的紛擾,只是我們更加企盼內心的富足和安寧。 最近讀了賈平凹的《自在獨行》,在書中有一段話讓我感受頗深。
  • 第3157期 學生園地|愛點什麼,這世間萬物 ——讀《人間草木》有感
    愛點什麼,這世間萬物——讀《人間草木》有感文/馮昕悅寒來暑往,春去冬來,細細回憶起來,初讀汪老先生似乎已經是一年前,但我仍清晰地記得汪老先生筆下的世界那樣靈動,那樣可愛,《人間草木》中的一花一樹都別具風味。
  • 臺北人|新舊時代交替的社會眾生相
    臺北人|新舊時代交替的社會眾生相《臺北人》是白先勇先生創作的短篇小說集,由十四篇聚合在一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許多人背井離鄉,遠赴大陸對岸,戰爭改變了他們的命運,他們在時代的洪流中艱難前行。白先勇以細膩的筆觸,敘寫了臺灣新舊時代交替的社會眾生相。《臺北人》中十四篇包括了社會各個階層的人,從叱吒風雲的將軍到卑微的僕人,從上流階層的富太太到地位低下的舞女。在時代的波折下,他們命運多舛,隨波逐流,他們追憶過去,思念故鄉。
  • 新書書評‖定格在心上的美——讀《春說桃花秋說月》有感(文/李青芳)
    定格在心上的美 ——讀《春說桃花秋說月》有感雖然有些哲理和心境,我不大懂,但每讀一次 ,必會有新的理解和感悟 。 潘老師的詩 ,時而靜美,時而洶湧 ,時而像一個睿智的老人,坐在陽光下,娓娓地訴說一些人生哲理。從平靜到高潮,最後總能完美回歸,就像在空中劃了一根長長的弧線 ,收放自如。 尤其佩服潘老師寫詩時用的語言 ,豐富而形象。
  • SUFE·為你讀詩 | 劉盈貝:《鄉愁》
    中文版《鄉愁》作者:余光中為你讀詩:劉盈貝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讀詩人如是說《鄉愁》是詩人余光中漂泊異鄉,遊弋於海外回歸中國後所作的一首現代詩。詩歌表達對故鄉,對祖國戀戀不捨的一份情懷。
  • 【書香法苑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
    【書香法苑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 2020-12-18 11: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四四南村,臺北「最古老」的眷村,承載了第一代移民的鄉愁與濫觴
    描寫眷村的文藝作品也有很多, 比如 人人傳唱的《橄欖樹》,舞臺劇《寶島一村》,電視劇《原鄉》和《光陰的故事》等,但最耳熟能詳且引人共鳴的,當屬余光中的《鄉愁》。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全 臺灣 現在保留的眷村不少,但四四南村的保留與否爭議性最大,在許多文化界人士的強力爭取之下才得以保留。
  • 從臺北看中國:關於國家和民族,以及投資和鄉愁
    在大陸全民閱兵的難得間隙(註:2015年9月),為了更全面了解TMT行業趨勢以及整個電子產業鏈,格隆做了一次環臺灣島的調研之旅。從臺北一直到臺南,花了一整周的時間,緊鑼密鼓調研了臺積電(2330.TW)、鴻海(2317.TW)、奇景光電(HIMX US)、聯發科(2454.TW)、美律(2439.TW)等十一家臺灣最具代表性的電子行業上市公司。
  • 花蓮深夜發生5.1級地震 臺北臺中皆有感
    中國臺灣網12月10日訊 據臺灣「東森新聞雲」報導,花蓮縣9日晚間11時15分發生一起芮氏5.1級地震,花蓮市預估震度5級,臺北市震度2級。根據臺灣氣象局資料,地震規模5.1,震央位在花蓮縣秀林鄉,震源深19km,花蓮市震度5、南投縣震度4、臺中梨山4級、宜蘭縣3級、桃園市、新竹市、彰化縣、雲林縣、新北市及臺北市皆2級有感。
  • 【三字經】讀三字經有感
    【三字經】讀三字經有感2012-07-02 10:47:50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三字經》這本書說它難又不難,說它簡單又不簡單,在幼兒園時我就開始讀它。它能用簡簡 單單的幾個字表示出許多道理。比如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 豆瓣8.9《臺北人》:我們都是異鄉人,卻把他鄉當故鄉
    ——《臺北人》白先勇著 第5章 歲除《臺北人》這本書的作者白先勇先生是中國國民黨高級將領白崇禧的第五個兒子,誠然,這本書描寫的就是國民黨敗退臺灣後,許多人物的故事。《臺北人》書名為《臺北人》,其實通篇講的都是「外省人」,即當年隨國民黨移居臺北的人以及他們的後代生活。
  • 【黨建之聲】讀《時間移民》有感
    【黨建之聲】讀《時間移民》有感 2020-04-24 16: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花橋榮記》一碗米粉話鄉愁
    黃天榮的米粉,桂林城裡,誰人不知?哪個不曉?爺爺是靠賣馬肉米粉起家的,兩個小錢一碟,一天總要賣百把碟,晚來一點,還吃不著呢。」----白先勇,《花橋榮記》米粉,是桂林人的「命」。縱使走過大江南北,嘗過山珍海味,燈火闌珊處,最想念的終究還是這碗嫩滑酸爽,輕易便能挑起無限鄉愁。
  • 溫暖的旅程⑥ | 讀《追夢的孩子》有感
    溫暖的旅程⑥ | 讀《追夢的孩子》有感 2020-07-01 02: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讀聖經有感(1)
    讀聖經有感(1)感謝神賜給我們寶貝聖經,聖經都是
  • 《鄉愁》作家余光中10句最值得收藏的話:下次你路過,人間已無我
    說到余光中,相信應該沒有人沒讀過他的《鄉愁》吧。他的不少詩歌作品都被收錄進了小學生必讀課本教材。余光中是當代著名作家、詩人、學者、翻譯家,出生於江蘇南京,祖籍福建泉州永春。因母親原籍為江蘇武進,故也自稱「江南人」。
  • 讀《薛瑄傳》有感
    裡望與薛夫子故裡平原村只有二裡路,距離非常近,所以由志榮兄來撰寫《薛瑄傳》,就充滿了家鄉人的親切與親近。  我是東孝原村人,與平原村相隔也只有八裡,也算是薛夫子的家鄉人,讀這部傳記,也非常親切與親近。另外由於這部傳記,我和志榮兄有緣相識,成了朋友。  和志榮兄只見過幾次面,也在電話和微信中交流過幾次,感覺志榮兄是非常樸實非常謙虛的人。他的這種精神氣質,與幾百年前的薛夫子應該有某種相似契合之處。我相信,志榮兄能夠在敬仰的基礎上和薛夫子產生一定的精神共鳴,深入理解這位故鄉的先賢。
  • 高中讀後感:讀《皮囊》有感
    閱讀一本好書就像與高尚的人談話,喜歡蔡先生簡單而富含哲理的話語,字裡行間都傾注著對生活的思考,也讓我審視周圍的一切。書中描述了福建漁業小鎮的風土人情和時代變遷,在溫情而又殘酷的故事講述中闡述了對父母、家鄉的緬懷,對朋友命運的關切。
  • 【全民閱讀推進月】讀《皮囊》有感||作者:蔡小春
    【全民閱讀推進月】讀《皮囊》有感||作者:蔡小春 2020-05-18 16: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人間有至味》,讀這樣的文字,有清熱解暑開胃之功效
    讀讀書,讓生活可以恢復些色彩。汪曾祺先生的《人間有至味》,五個章節,每章的題目都很有意味。粗茶淡飯,過一種日子。吃鹹看淡,是一番人生。鄉愁清茶,品一味思念。人間有味;許一份清歡。在這個燥熱的季節,很容易心緒不寧。讀這樣的文字,至少有清熱解暑開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