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鳴升掐著指頭,頭顱晃蕩著,「今年民國多少年,你大哥就有多少歲。這幾十年,打滾翻身,什麼稀奇古怪的事沒經過?到了現在還稀罕什麼不成?老實說,老弟,就剩下幾根骨頭還沒回老家心裡放不下罷咧。」——《臺北人》白先勇著 第5章 歲除
《臺北人》這本書的作者白先勇先生是中國國民黨高級將領白崇禧的第五個兒子,誠然,這本書描寫的就是國民黨敗退臺灣後,許多人物的故事。
書名為《臺北人》,其實通篇講的都是「外省人」,即當年隨國民黨移居臺北的人以及他們的後代生活。由14篇短篇小說構成,分別為《永遠的尹雪豔》、《一把青》、《歲除》、《金大班的最後一夜》、《那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思舊賦》、《梁父吟》、《孤戀花》、《花橋榮記》、《秋思》、《滿天裡亮晶晶的星星》、《遊園驚夢》、《冬夜》、《國葬》。
01
這本書最初吸引我的原因,正是這14篇短篇小說,每一篇互相獨立,噹噹真的串聯在一起時,就產生巨大的情感能量,加上主題立意在書中的一再重複,使我漸漸梳理出了這些人物的性格、特點、故事線以及早就註定的悲慘命運。
他們,在大陸人眼裡是臺北人,在臺北人眼裡是外省人。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風雲人物,退居臺北的日子卻漸漸過得大不如前,書裡不止一次地提及他們「打回大陸」的夙願,但時移勢易,幾十年過去了,終究未能如願。
既無法停止對故鄉的思念,也無法安然在臺北生活,始終如漂泊的遊子一般在海峽那頭遙望著大陸,是這些大多數臺北人的真實寫照。
02
小時候讀余光中的《鄉愁》,總是不能理解這句「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現在讀完白先生的這本《臺北人》,已然能感受起那濃濃的對於大陸、對於故土的緬懷之情了。
一口氣把這本小說讀完,感覺到好像遷居過去的他們早就融入了當地的民風民俗、生活習慣,但再細細品味,又感受到還是有許多不一樣的,比如愛做四川菜的劉太太,愛吃冒熱米粉的盧先生,用京滬小菜來招呼客人的尹雪豔,總不免都是大陸家鄉的味道。
我第一次離家遠行是在剛上大學時,母親塞了許多家鄉的海味到我的背包裡,那時還嫌塞太多背包很重,但當我第一天晚上躺在新宿舍的床板上,輾轉反側無法入睡時,是這些海味給我心安,伴我入眠;思念起家中的父母時,是這些海味給我溫暖,慰藉我心;懷念起家鄉的大海時,打開這些海味,恍惚間似乎置身在那片浪攤中,光起腳丫踩在細軟的沙子上……
直到現在,工作後,最想念的味道還是家鄉的海味,每隔一段時間也總要跑回家一趟,吃著母親親手製作的海味,與母親閒話家常,說說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上的趣事,無形之中也增進了與母親、與家鄉的感情。
家鄉的一水一沙,一螺一貝,都有著熟悉的味道,是哪種味道,令我著迷,現在我才知道,原來這種感覺,是鄉愁,是對家鄉的熱愛,是對故土的執著,是遊子無論走多遠,都依依牽掛著的故鄉情。
03
白先生的文字裡有一種野性的美,像是臺灣四處吹來的海風,猛烈而炙熱,句句直入人心,張弛有度。就像土著的臺灣人熱情好客的特點那般濃烈,聲聲暖流入心間。他年輕時候寫下的這些故事道盡了臺北一座城的滿腔情愫,先生的文筆,情真意切地描繪著筆下的人物,越是以一種平鋪直敘的方式,就越是令人感到萬分悲痛與辛酸無奈。
閱讀本書,令我在這些人物的故事中,得以一窺民國時期的臺北,朦朧撞見六朝古都的南京,暢遊十裡洋場的大上海,沉浸在西南廣袤的土地裡,最終合上書,對人生際遇與命運無常又多了幾分釋然。
人生是美好的,但似乎一路又充滿了荊棘,想要最終實現自己的夢想,不得不經歷許多磨難,一路跌跌撞撞,於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為自己汲取到了不斷前進的動力源泉。
於此,願你也能在閱讀《臺北人》的過程中,重新思考自己的命運,發掘出不一樣的領悟,體會到不一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