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9《臺北人》:我們都是異鄉人,卻把他鄉當故鄉

2020-12-17 糖伈鋪

賴鳴升掐著指頭,頭顱晃蕩著,「今年民國多少年,你大哥就有多少歲。這幾十年,打滾翻身,什麼稀奇古怪的事沒經過?到了現在還稀罕什麼不成?老實說,老弟,就剩下幾根骨頭還沒回老家心裡放不下罷咧。」——《臺北人》白先勇著 第5章 歲除

《臺北人》這本書的作者白先勇先生是中國國民黨高級將領白崇禧的第五個兒子,誠然,這本書描寫的就是國民黨敗退臺灣後,許多人物的故事。

《臺北人》

書名為《臺北人》,其實通篇講的都是「外省人」,即當年隨國民黨移居臺北的人以及他們的後代生活。由14篇短篇小說構成,分別為《永遠的尹雪豔》、《一把青》、《歲除》、《金大班的最後一夜》、《那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思舊賦》、《梁父吟》、《孤戀花》、《花橋榮記》、《秋思》、《滿天裡亮晶晶的星星》、《遊園驚夢》、《冬夜》、《國葬》。

美麗的家鄉

01

這本書最初吸引我的原因,正是這14篇短篇小說,每一篇互相獨立,噹噹真的串聯在一起時,就產生巨大的情感能量,加上主題立意在書中的一再重複,使我漸漸梳理出了這些人物的性格、特點、故事線以及早就註定的悲慘命運。

他們,在大陸人眼裡是臺北人,在臺北人眼裡是外省人。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風雲人物,退居臺北的日子卻漸漸過得大不如前,書裡不止一次地提及他們「打回大陸」的夙願,但時移勢易,幾十年過去了,終究未能如願。

既無法停止對故鄉的思念,也無法安然在臺北生活,始終如漂泊的遊子一般在海峽那頭遙望著大陸,是這些大多數臺北人的真實寫照。

02

小時候讀余光中的《鄉愁》,總是不能理解這句「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現在讀完白先生的這本《臺北人》,已然能感受起那濃濃的對於大陸、對於故土的緬懷之情了。

鄉愁思緒

一口氣把這本小說讀完,感覺到好像遷居過去的他們早就融入了當地的民風民俗、生活習慣,但再細細品味,又感受到還是有許多不一樣的,比如愛做四川菜的劉太太,愛吃冒熱米粉的盧先生,用京滬小菜來招呼客人的尹雪豔,總不免都是大陸家鄉的味道。

我第一次離家遠行是在剛上大學時,母親塞了許多家鄉的海味到我的背包裡,那時還嫌塞太多背包很重,但當我第一天晚上躺在新宿舍的床板上,輾轉反側無法入睡時,是這些海味給我心安,伴我入眠;思念起家中的父母時,是這些海味給我溫暖,慰藉我心;懷念起家鄉的大海時,打開這些海味,恍惚間似乎置身在那片浪攤中,光起腳丫踩在細軟的沙子上……

家鄉的味道

直到現在,工作後,最想念的味道還是家鄉的海味,每隔一段時間也總要跑回家一趟,吃著母親親手製作的海味,與母親閒話家常,說說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上的趣事,無形之中也增進了與母親、與家鄉的感情。

家鄉的一水一沙,一螺一貝,都有著熟悉的味道,是哪種味道,令我著迷,現在我才知道,原來這種感覺,是鄉愁,是對家鄉的熱愛,是對故土的執著,是遊子無論走多遠,都依依牽掛著的故鄉情。

家鄉的改變

03

白先生的文字裡有一種野性的美,像是臺灣四處吹來的海風,猛烈而炙熱,句句直入人心,張弛有度。就像土著的臺灣人熱情好客的特點那般濃烈,聲聲暖流入心間。他年輕時候寫下的這些故事道盡了臺北一座城的滿腔情愫,先生的文筆,情真意切地描繪著筆下的人物,越是以一種平鋪直敘的方式,就越是令人感到萬分悲痛與辛酸無奈。

閱讀本書,令我在這些人物的故事中,得以一窺民國時期的臺北,朦朧撞見六朝古都的南京,暢遊十裡洋場的大上海,沉浸在西南廣袤的土地裡,最終合上書,對人生際遇與命運無常又多了幾分釋然。

文字的美

人生是美好的,但似乎一路又充滿了荊棘,想要最終實現自己的夢想,不得不經歷許多磨難,一路跌跌撞撞,於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為自己汲取到了不斷前進的動力源泉。

於此,願你也能在閱讀《臺北人》的過程中,重新思考自己的命運,發掘出不一樣的領悟,體會到不一樣的人生。

相關焦點

  • 抬頭有星空,低頭有土地,心中有故鄉,我們都是身在遠方的異鄉人
    當深夜降臨,我們一起抬頭仰望星空,夜色和星空是那麼精彩,然而,比它們還要精彩的卻是一直生活在它們底下的人。一群異鄉人!是的,當我們離開故土,踏上他鄉,便註定了在同樣的一片星空下四目相對的,只能是他鄉之人。
  • 在他鄉尋找故鄉
    □吳昆  吉田修一18歲到東京討生活,覺得自己既不屬於東京,也不屬於故鄉,孤獨和鄉愁便成為他寫書的動力。除了他們,公園裡還有很多其他人,除了來公園小憩的「我」以外,還有大聲嚎叫的男子,裹在毛毯裡的流浪漢,以及更多漫無目的走著的人,這些人都有一個特點,他們都想要在他鄉尋求一片溫暖。  書中有一句話直戳人心:「您說大家為什麼都會來公園呢?不就是為了喘口氣嗎?!」在日本這樣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每個人都異常忙碌,每天過著三點一線的生活,而且還要時不時應對突然出現的孤獨感和挫敗感。
  • 音樂人生——異鄉人——李健
    今天推薦的歌李健的《異鄉人》,在《我是歌手》裡的現場版本。隨著歲月的流逝,生活的感悟也在不斷深刻,所以李健才會重新填詞《異鄉人》,他說經過這些年,發現有的歌詞沒有寫完。後來填的這段詞,讓這首歌更成熟。只要是有過漂泊經歷的人,心底的那份對家對故鄉的眷戀才最無可安放。人長大了總是要離開故鄉,去到未知的城市和環境,一切從陌生開始。年輕時候,我們對城市的燈火繁華心之神往,每天忙忙碌碌,重複簡單的生活。當時間譁譁的流逝,一晃一年,十年,幾十年,漸漸的鄉音被忘卻,那份鄉愁似乎悄然的隱藏。因為你也已經分不清楚何處是故鄉何處是他鄉了。
  • 我是歌手第五季李健《異鄉人》完整歌詞
    林憶蓮挑戰《藍蓮花》展超廣音域,張杰坎坷備戰選唱《突然想愛你》獲好友李雲迪支招,獅子合唱團攜手梁翹柏等眾樂手引爆吉它群英會,迪瑪希則請來故鄉的朋友助陣哈薩克斯坦民歌,林志炫豪氣演繹中國風,並邀格萊美民樂大師「神助攻」,曲風多元實力「洗耳」。
  • 披星戴月奔波的《異鄉人》,只為一扇窗|聽,一首歌
    是遊子歌吟,  故鄉是難以觸摸的感傷也是永存心中的溫暖火光,  所有正在或曾經遠走的人都成了「異鄉人」,  因懷念而感傷、又在感傷裡得到治癒;  十年後,他繼續追問人生的意義,  繼續尋找存在的價值。  異鄉人最難面對的不是遠去的事實,  而是「坎坷」、「淚流」的離去是否真的有意義,  當他鄉變故鄉、故鄉卻成了他鄉的時候,  追求是否還在行進、離開是否還將繼續,  鄉愁不再是一個固定的地點,  而是所有稱之為夢想和嚮往的東西的起點,  是心中一個溫暖的窗!
  • 錯把他鄉作故鄉
    我覺得自己已經習慣他鄉的生活。2016年回家鄉參加同學聚會。同學問起我現在的狀況,我說定居西北,偶爾回來。同學們感慨,說了很多在外鄉的不便,一再勸我回鄉。我笑笑,感謝了同學們的善意。現在是想回也回不去了,因為有了太多牽掛啊——有我愛和愛我的人,有一大幫志同道合的朋友……我用十年時光,把故鄉變成了他鄉,把他鄉變成了故鄉!其實無論身在何處,愛在的地方,就是故鄉!
  • 固始網友紛紛曬自己老家,稱再過幾年只有他鄉沒有故鄉
    當背起行囊離開家鄉起記憶中多彩的故鄉,慢慢褪色成冬天的顏色,夜深人靜,月光皎潔心難平靜,莫明感傷,故鄉再也回不去了......遠在異地的固始老鄉們正如李健《異鄉人》裡的歌詞:披星戴月地奔波,只為一扇窗,當你迷失在路上,能夠看見那燈光,不知不覺把他鄉,當作了故鄉,只是偶爾難過時,不經意遙望遠方,曾經的鄉音,悄悄地隱藏......今天小編在朋友圈徵集了一組照片我們看看像不像記憶中的老家?
  • 追夢之路的異鄉人
    然後在我們出生之後就悄然侵染著我們的腦細胞和思維。記起孩童時期,總有大人會問我們長大的夢想是什麼?我們會說當科學家、教師、醫生、舞蹈家等等,大人很欣慰。等我們長大了。思想獨立了,我們憧憬外面的世界,坐上火車去他鄉尋找夢想,變成了追夢的異鄉人。
  • 總有一些他鄉,成為了故鄉
    文 | 周楠我是在上高中的那一年離開故鄉的。此後,我就一直在外讀書,尋找工作。剛開始的時候,因為老屋和家人還生活在那裡,所以,偶爾會回去看看。後來,家人都進了城,老屋無人照料,就賣給了別人。自從老屋賣給了人,我就極少極少回去,甚至幾年都沒去看看過一次。我與故鄉的感情就這樣漸漸地疏遠了。我不知道,我用這種逃離的方式離開生我養我的故土,來到這個曾經陌生的城市,並成為這個城市的一分子,是一種偶然,還是一種必然?是一種進步,還是一種倒退?是一種有幸,還是一種不幸?我從來沒有想過,我會生活在這個城市,也許我就像是一粒種子,是風把我吹到這裡來的。
  • 《南鄉子》——陸遊(卻恐他鄉勝故鄉)
    重到故鄉交舊少,悽涼。卻恐他鄉勝故鄉。還記得小時候,學到陸遊的一首《示兒》,當時因著年紀太小,除了不求甚解的背誦,並不理解這位老人過於飽滿的愛國熱情。及至後來,年歲見長,才感到這位老人身上有一種珍貴的擔當精神。南宋的歷史裡,有著擔當精神的人不多,如辛棄疾,如陸遊。他們因這擔當精神而被後人敬仰稱頌,卻也因這跳脫出時代的清醒而愈加痛苦。
  • 《臺北人》在「過去和現在」之間漂泊,在「等待和改變」之間選擇
    今天來說說《臺北人》這本書裡,另一篇特別有感觸的文章《花橋榮記》。這些從故鄉漂泊到異鄉的人,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身雖在異鄉,心卻始終望著故鄉。不得已離開故鄉的日子,有些人可以在新的地方生根生長,有些人卻始終活在過去的期待裡,從希望到失望,比如《花橋榮記》裡的「盧先生」。
  • 他鄉縱有當頭月,不如故鄉一盞燈
    無論你走了多遠,故鄉,是你常常回頭張望的地方。快過年了,在外面打拼的朋友,你是否會想起自己的故鄉!長大後,攜一身煙雨匆匆行走於陌上紅塵。我常常在記憶搜尋故鄉,常常被那些人,那些花花草草,那些山山水水感動得熱淚盈眶……清晨,故鄉在雞鳴犬吠,馬嘶牛吼,羊叫豬鬧的歡騰中醒來。山村熱絡得不得了,連霧氣也被感染,不好意思地褪去。
  • 若故鄉有出路,何苦遠走他鄉!明代一首20字古詩,引起多少思鄉情
    他們當中有很多人最終得償所願,讓自己的名字在帝國的史書上留下印記;但他們也有更多的人,功名沒有求到,故鄉也不敢回去,終其一生在名川大山漫遊。無論是哪一種人,他們都留下了不少的思鄉詩。今天我們所分享的,是明代一首20字古詩。雖然這首古詩很短,內容也很簡單,但是卻引起多少思鄉情!且看:江水三千裡,家書十五行。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
  • 《驚魂記》:經典燒腦懸疑電影,豆瓣評分8.9!
    《驚魂記》:經典燒腦懸疑電影,豆瓣評分8.9!電影拍攝於1960年,Robert Bloch的原著小說成於1959年,與50年代現代衛生設施早已完備的旅店相對應的宅子卻相當十九世紀,象直接從瑪麗雪萊的小說中走出來,代表一個被早期工業化和蒙昧舊世紀英靈兩相撕扯的幽靈世界。
  • 從此,故鄉是他鄉
    賓館有車送我們去機場。賓館裡的車確定第一批送的時間為早上五點一十分,第二批送的時間為六點……於是我們確定坐第一批車。七點一十的飛機,五點多到機場,託運行李,安檢,吃個早餐,候機,時間應該也差不多了。 吃完晚餐回賓館,因為第二天四點半要起床,所以九點鐘我們就準備休息。計劃是好的,想法也是不錯的。
  • 豆瓣8.9《西部世界》細思極恐的細節:威廉的帽子會變色!
    摘要豆瓣8.9《西部世界》細思極恐的細節:威廉的帽子會變色!那我們閒話不多說,直入主題,《西部世界》第一集中,威廉是個看似沒什麼亮點的角色,但是就是這樣一個角色,卻有著貫穿全劇的作用,不知道有多少人注意到,威廉的帽子顏色是隨著他的性格變化,而隨著改變的!他選擇的是一頂純白色帽子。第一季最後一集,威廉為了找尋德洛麗絲,不斷殺人,一直到樂園的邊緣,此時的威廉已經完全黑化!再看他的帽子,變成了純黑色!
  • 80後「異鄉人」甫躍輝:從雲南邊陲小村到上海我明白了什麼
    故鄉是千絲萬縷的聯繫。故鄉是一個命題,也是無解的話題。而現在,我們常常稱自己為——異鄉人。「我住在松江,我寫小說,也寫散文。我是雲南保山人。保山不怎麼有名,但下面有個騰衝,可能比保山更有名,我的家鄉的那個村莊,是挨著緬甸的一個地方。」80後新銳作家甫躍輝上周日下午來到杭州單向空間,主題為《異鄉人的愛與死》的錢報讀書會一開場,他這樣向在座的讀者介紹自己。
  • 華東師範大學光華書院開展「他鄉是故鄉」脫貧攻堅暑期社會實踐
    2020年7-9月,華東師範大學光華書院「他鄉是故鄉」脫貧攻堅實踐隊開展了「走進扶貧一線,獻禮脫貧攻堅收官年」暑期社會實踐活動。50餘位書院學子自主組隊、自主對接、自主採訪,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訪談交流和實地調研。其間,隊員們採訪了來自全國各地的30餘位扶貧工作者,根據扶貧者口述整理成各地扶貧幹部口述史,在實踐中學思中國之治,踐悟愛國情懷。
  • 他鄉能見故鄉月 佳節想家不回家
    正如在百味年華出品的個人文集《邊鼓集》,作者田先生在一篇題為《故鄉的月》的文章中寫道:「其實,月亮只有一個,只要天空晴朗,在哪裡看都是亮的。但我還是懷念故鄉的月,那是沉澱於記憶中的月!她總是和故鄉的人,故鄉的事,故鄉的環境,故鄉的一切,聯繫著,連結著。她是任何別處的月亮所代替不了的。」
  • 「在故鄉我們成了異鄉人」 | 克裡米亞紀行
    「可惡的烏克蘭人,不知道西方給了他們什麼好處?」接著又說:「在克裡米亞,百分之九十的人支持俄羅斯。」「剩下的百分之十呢?」 「韃靼人,」阿廖沙的鼻子「哼」了一聲,「他們恨我們俄羅斯人。」安娜關掉爐子,給我也端來一個盤子。我感謝她的好意,告訴她我一會兒出去吃。「那麼,明天去哪裡?」阿廖沙問,「塞瓦斯託波爾?雅爾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