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躋身「千億」俱樂部的濱江集團麻煩不斷,連續兩次「踩雷」,帶來超20億元的損失。背後或許是其急於擠身「千億」俱樂部,心懷僥倖,希望通過舊改、工改走捷徑,卻事與願違連續兩次落入「踩雷」的窘境。
濱江集團是龍頭房企中為數不多的地方性房企,去年濱江1120億銷售額中,浙江貢獻了1082億,佔比高達92%,被稱為浙系「一哥」。千億房企、固守浙江,這在龍頭房企力衝全國化的當下,顯得與眾不同。濱江並非沒有全國化的野心,只是其此前在跨省項目中吃過不少虧,才有了如今的向外擴張小心翼翼的局面。
6月12日,濱江集團收到深交所的問詢函——而問詢函背後正是濱江跨省項目失敗下的典型案例。據悉,該問詢函主要涉及濱江集團與昔日深圳項目合作方安遠控股之間的借款糾紛。這也正是濱江的「踩雷」項目之一。
2016年,浙系的濱江集團意圖打入深圳市場,通過與深圳安遠控股達成合作,共同出資2000萬元成立合資公司深圳濱安。然而,由於安遠控股實控人陳族遠涉腐敗大案,導致其失去了履行合約的能力。濱江集團上訴索賠,但兩年過去了,濱江集團至今也沒有收回那應承的4.36億元賠償。
而除了深交所本次問詢的項目外,濱江在另一類似項目上「踩雷」,帶來超20億元的損失,目前雖只計提了7.24億元的壞帳,但剩下的款項何時能追回尚未可知。而2018年、2019年濱江集團的淨利分別為12億、16億。這也意味著,僅算已確認的7億多的壞帳,就消耗了濱江集團2019年近一半利潤。
此次,濱江集團雖擠身「千億」俱樂部,不過這個「千億」的水分似乎有點多,這千億的銷售額中真正歸屬於濱江集團自己的並不多。而且在衝擊千億之路上,心懷僥倖,希望通過舊改、工改走捷徑,卻事與願違連續兩次落入「踩雷」的窘境。
//
連續兩次「踩雷」,損失超20億
//
深交所問詢的正是濱江的「踩雷」項目之一。
2016年,浙系的濱江集團意圖打入深圳市場,通過與深圳安遠控股達成合作,共同出資2000萬元成立合資公司深圳濱安,由濱江集團持股70%、安遠控股持股30%,共同開發深圳舊改項目龍華區安豐工業區地塊。
當時深圳掀起過一股工改熱,在寬鬆的政策下,工業用地價格較低,且在功能改變、規劃調整上有很大空間。濱江集團的看中的安豐工業區地塊就帶有30%商務公寓指標,號稱項目價值約200億。然而,事與願違,2017年,深圳出臺「史上最嚴工改政策」,明令規定嚴禁商業研發用房改公寓。
另外,彼時合作方安遠控股實控人陳族遠涉腐敗大案,並因賄賂罪被判處有期徒刑4年,安豐工業區項目徹底涼了。彼時,濱江集團在該項目上斥資高達11.6億元,而安遠控股因涉腐大案失去了履行合約的能力。
基於此,2018年4月,濱江集團起訴安遠控股,要求其歸還11.6億元投資款。經調解後,安遠控股承諾在2019年3月21日前還本付息。事情發生後,濱江集團經過評估僅深圳和昆明的兩宗土地資產或可變現,預計僅可收回4.36億元,在2019年年報中對該項投資款中的剩下7.24億元計提了壞帳準備。
然而兩年過去了,濱江集團至今也沒有收回這4.36億元。正因預計可收回的帳款卻遲遲未能到帳,引發深交所對濱江集團投資深圳舊改項目的審慎性、合理性提出質疑。要求濱江說明對該筆借款壞帳計提是否充分?到底還能不能收回剩餘帳款? 以及誰為這筆投資負責?公司董監高和相關職員,是否在這筆交易中非法受益?
事實上,公開資料顯示,安遠控股早已債務糾紛累累,其實控人陳族遠曾捲入多起官員行賄案,人送外號「行賄狀元」。曾在2007年雲南省交通廳原副廳長胡星受賄案中,陳族遠以3200萬元的行賄款位列第一,佔到胡星受賄總額的80%。在2015年廣州市委書記萬慶良受賄案中,再次以5000萬元行賄數額名列榜首,佔到萬慶良受賄總額1.1億的近一半。陳族遠名下核心資產早已被各路債主拿來抵債。
令人奇怪的是,2016年8月濱江集團與安遠控股籤訂協議時,其交易交手的實控人陳族遠就已涉案,濱江竟然不計前科的大手筆投資11.6億,究竟是並未察覺異常,還是選擇視而不見鋌而走險?
除了踩雷安遠控股外,在另一類似項目中,濱江也栽了跟頭。2016年底,濱江集團以7.89億元收購中崇集團子公司崇濱建設持有的上海湘府項目10%股權,並成立合資公司中崇濱江、浙銀上海湘府城建,共同開發上海湘府花園三期。並且為了和中崇加深合作,濱江集團向浙銀上海湘府城建出資2億元,向中崇集團相關公司出借7.06億元,合計出資9.06億元。然而與深圳項目有著相同結局的湘府花園三期項目擱淺,2018年濱江集團將中崇方面訴至法院,雖然最終勝訴,但因中崇集團陷入流動性危機至今未解,濱江拿回借款遙遙無期。
值得一提的是,濱江這兩次「踩雷」,帶來超20億元的損失,目前雖只計提了7.24億元的壞帳,但剩下的款項何時能追回尚未可知。而2018年、2019年濱江集團的淨利分別為12億、16億。這也意味著,僅算已確認的7億多的壞帳,就消耗了濱江集團2019年近一半利潤。
//
躋身「千億」俱樂部
//
作為一家老牌的房地產企業,為何會連續踩雷?或許是其急於擠身「千億」俱樂部,心懷僥倖,希望通過舊改、工改走捷徑,卻事與願違連續兩次落入「踩雷」的窘境。
成立於1992年的濱江集團,其營收99%以上都來自浙江省,對於浙江市場依賴性尤其嚴重,而濱江不甘於只成為偏居於浙江的區域性房企,而急於向外擴張。2016年前後確立了以杭州為大本營,深圳為主戰場,上海為次戰場,長三角為一面的「三點一面」的走出去戰略。打算,通過合作開發舊改等作為切入點,打入外地市場,同時提升銷售規模,實現銷售破千億的目標。
自2017年起,濱江集團銷售額進入大躍進式攀升模式。2017年至2019年,其銷售額分別實現615億元、850.1億元和1120.60億元。濱江集團2019年實現全口徑銷售額為1120.6億元,位居行業第31位。歷經3年濱江集團終於實現目標,躋身「千億」俱樂部。
不過這個「千億」的水分似乎有點多,這千億的銷售額中真正歸屬於濱江集團自己的並不多。克而瑞數據顯示,濱江集團2019年銷售額中權益銷售額為422.8億元,也就是說僅有37.72%的銷售來源於濱江集團自身,其餘均為合作方貢獻。而對比其他千億房企業,大多數的權益佔比在70%左右。與全口徑銷售額相比,權益銷售額以企業股權佔比為口徑,更能真實反映房企的資金運用和戰略把控水平。
數據顯示,濱江集團2018年耗資近170億元拿地,新增土地儲備項目共有26個,其中權益佔比超過50%的僅5個,2019年主要竣工項目的權益比例大部分在30%左右。2019年披露的31個銷售項目中,11個權益佔比低於50%,而新增28個土儲項目,10個項目權益佔比不超過50%。儘管這些項目權益比例不高,但卻對濱江衝擊千億助力不小,畢竟參股的項目都可全額算入自己的銷售數據中。
除了借力實現千億目標之外,濱江還在巧妙運用「財技」來助力。根據藍鯨財經的消息,在2018年11月,濱江集團將13個具備開盤條件的新項目推延至2019年一季度開盤。在2018年衝擊千億無望時,將這些項目轉至下一年似乎也是一個衝擊規模的好技巧。
在衝擊千億之路上,濱江集團運用「他山之石」和財技,雖已達到目標,但也留下一些隱患。
不過,濱江集團,面臨的壓力依然不小。不僅要面對增收不增利的窘境,而且因兩次「踩雷」,帶來超20億元的損失尚未解決。此外,帳面高達185.68億的拆借款,依然面臨較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