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速」衝擊千億的濱江集團,接連兩次「踩雷」,損失超20億!

2020-12-17 騰訊網

剛剛躋身「千億」俱樂部的濱江集團麻煩不斷,連續兩次「踩雷」,帶來超20億元的損失。背後或許是其急於擠身「千億」俱樂部,心懷僥倖,希望通過舊改、工改走捷徑,卻事與願違連續兩次落入「踩雷」的窘境。

濱江集團是龍頭房企中為數不多的地方性房企,去年濱江1120億銷售額中,浙江貢獻了1082億,佔比高達92%,被稱為浙系「一哥」。千億房企、固守浙江,這在龍頭房企力衝全國化的當下,顯得與眾不同。濱江並非沒有全國化的野心,只是其此前在跨省項目中吃過不少虧,才有了如今的向外擴張小心翼翼的局面。

6月12日,濱江集團收到深交所的問詢函——而問詢函背後正是濱江跨省項目失敗下的典型案例。據悉,該問詢函主要涉及濱江集團與昔日深圳項目合作方安遠控股之間的借款糾紛。這也正是濱江的「踩雷」項目之一。

2016年,浙系的濱江集團意圖打入深圳市場,通過與深圳安遠控股達成合作,共同出資2000萬元成立合資公司深圳濱安。然而,由於安遠控股實控人陳族遠涉腐敗大案,導致其失去了履行合約的能力。濱江集團上訴索賠,但兩年過去了,濱江集團至今也沒有收回那應承的4.36億元賠償。

而除了深交所本次問詢的項目外,濱江在另一類似項目上「踩雷」,帶來超20億元的損失,目前雖只計提了7.24億元的壞帳,但剩下的款項何時能追回尚未可知。而2018年、2019年濱江集團的淨利分別為12億、16億。這也意味著,僅算已確認的7億多的壞帳,就消耗了濱江集團2019年近一半利潤。

此次,濱江集團雖擠身「千億」俱樂部,不過這個「千億」的水分似乎有點多,這千億的銷售額中真正歸屬於濱江集團自己的並不多。而且在衝擊千億之路上,心懷僥倖,希望通過舊改、工改走捷徑,卻事與願違連續兩次落入「踩雷」的窘境。

//

連續兩次「踩雷」,損失超20億

//

深交所問詢的正是濱江的「踩雷」項目之一。

2016年,浙系的濱江集團意圖打入深圳市場,通過與深圳安遠控股達成合作,共同出資2000萬元成立合資公司深圳濱安,由濱江集團持股70%、安遠控股持股30%,共同開發深圳舊改項目龍華區安豐工業區地塊。

當時深圳掀起過一股工改熱,在寬鬆的政策下,工業用地價格較低,且在功能改變、規劃調整上有很大空間。濱江集團的看中的安豐工業區地塊就帶有30%商務公寓指標,號稱項目價值約200億。然而,事與願違,2017年,深圳出臺「史上最嚴工改政策」,明令規定嚴禁商業研發用房改公寓。

另外,彼時合作方安遠控股實控人陳族遠涉腐敗大案,並因賄賂罪被判處有期徒刑4年,安豐工業區項目徹底涼了。彼時,濱江集團在該項目上斥資高達11.6億元,而安遠控股因涉腐大案失去了履行合約的能力。

基於此,2018年4月,濱江集團起訴安遠控股,要求其歸還11.6億元投資款。經調解後,安遠控股承諾在2019年3月21日前還本付息。事情發生後,濱江集團經過評估僅深圳和昆明的兩宗土地資產或可變現,預計僅可收回4.36億元,在2019年年報中對該項投資款中的剩下7.24億元計提了壞帳準備。

然而兩年過去了,濱江集團至今也沒有收回這4.36億元。正因預計可收回的帳款卻遲遲未能到帳,引發深交所對濱江集團投資深圳舊改項目的審慎性、合理性提出質疑。要求濱江說明對該筆借款壞帳計提是否充分?到底還能不能收回剩餘帳款? 以及誰為這筆投資負責?公司董監高和相關職員,是否在這筆交易中非法受益?

事實上,公開資料顯示,安遠控股早已債務糾紛累累,其實控人陳族遠曾捲入多起官員行賄案,人送外號「行賄狀元」。曾在2007年雲南省交通廳原副廳長胡星受賄案中,陳族遠以3200萬元的行賄款位列第一,佔到胡星受賄總額的80%。在2015年廣州市委書記萬慶良受賄案中,再次以5000萬元行賄數額名列榜首,佔到萬慶良受賄總額1.1億的近一半。陳族遠名下核心資產早已被各路債主拿來抵債。

令人奇怪的是,2016年8月濱江集團與安遠控股籤訂協議時,其交易交手的實控人陳族遠就已涉案,濱江竟然不計前科的大手筆投資11.6億,究竟是並未察覺異常,還是選擇視而不見鋌而走險?

除了踩雷安遠控股外,在另一類似項目中,濱江也栽了跟頭。2016年底,濱江集團以7.89億元收購中崇集團子公司崇濱建設持有的上海湘府項目10%股權,並成立合資公司中崇濱江、浙銀上海湘府城建,共同開發上海湘府花園三期。並且為了和中崇加深合作,濱江集團向浙銀上海湘府城建出資2億元,向中崇集團相關公司出借7.06億元,合計出資9.06億元。然而與深圳項目有著相同結局的湘府花園三期項目擱淺,2018年濱江集團將中崇方面訴至法院,雖然最終勝訴,但因中崇集團陷入流動性危機至今未解,濱江拿回借款遙遙無期。

值得一提的是,濱江這兩次「踩雷」,帶來超20億元的損失,目前雖只計提了7.24億元的壞帳,但剩下的款項何時能追回尚未可知。而2018年、2019年濱江集團的淨利分別為12億、16億。這也意味著,僅算已確認的7億多的壞帳,就消耗了濱江集團2019年近一半利潤。

//

躋身「千億」俱樂部

//

作為一家老牌的房地產企業,為何會連續踩雷?或許是其急於擠身「千億」俱樂部,心懷僥倖,希望通過舊改、工改走捷徑,卻事與願違連續兩次落入「踩雷」的窘境。

成立於1992年的濱江集團,其營收99%以上都來自浙江省,對於浙江市場依賴性尤其嚴重,而濱江不甘於只成為偏居於浙江的區域性房企,而急於向外擴張。2016年前後確立了以杭州為大本營,深圳為主戰場,上海為次戰場,長三角為一面的「三點一面」的走出去戰略。打算,通過合作開發舊改等作為切入點,打入外地市場,同時提升銷售規模,實現銷售破千億的目標。

自2017年起,濱江集團銷售額進入大躍進式攀升模式。2017年至2019年,其銷售額分別實現615億元、850.1億元和1120.60億元。濱江集團2019年實現全口徑銷售額為1120.6億元,位居行業第31位。歷經3年濱江集團終於實現目標,躋身「千億」俱樂部。

不過這個「千億」的水分似乎有點多,這千億的銷售額中真正歸屬於濱江集團自己的並不多。克而瑞數據顯示,濱江集團2019年銷售額中權益銷售額為422.8億元,也就是說僅有37.72%的銷售來源於濱江集團自身,其餘均為合作方貢獻。而對比其他千億房企業,大多數的權益佔比在70%左右。與全口徑銷售額相比,權益銷售額以企業股權佔比為口徑,更能真實反映房企的資金運用和戰略把控水平。

數據顯示,濱江集團2018年耗資近170億元拿地,新增土地儲備項目共有26個,其中權益佔比超過50%的僅5個,2019年主要竣工項目的權益比例大部分在30%左右。2019年披露的31個銷售項目中,11個權益佔比低於50%,而新增28個土儲項目,10個項目權益佔比不超過50%。儘管這些項目權益比例不高,但卻對濱江衝擊千億助力不小,畢竟參股的項目都可全額算入自己的銷售數據中。

除了借力實現千億目標之外,濱江還在巧妙運用「財技」來助力。根據藍鯨財經的消息,在2018年11月,濱江集團將13個具備開盤條件的新項目推延至2019年一季度開盤。在2018年衝擊千億無望時,將這些項目轉至下一年似乎也是一個衝擊規模的好技巧。

在衝擊千億之路上,濱江集團運用「他山之石」和財技,雖已達到目標,但也留下一些隱患。

不過,濱江集團,面臨的壓力依然不小。不僅要面對增收不增利的窘境,而且因兩次「踩雷」,帶來超20億元的損失尚未解決。此外,帳面高達185.68億的拆借款,依然面臨較大風險。

相關焦點

  • 千億濱江集團十字路口連續踩雷 11個億借款難全部收回
    來源:斑馬消費千億濱江集團十字路口連續踩雷11個億借款難全部收回,濱江集團隻身介入深圳舊改項目吃了大虧。盡調不詳、事後反應遲鈍,最終讓濱江集團交了一筆昂貴學費。這不是公司首次「失足」,此前和上海中崇集團合作開發項目,財務支援的巨款至今難拿回。連續兩次「踩雷」,與其說是遇人不淑,不如說是公司內部風控失靈。在剛跨越千億銷售額後,濱江集團是死守浙江本土市場,還是繼續推進擴張戰略,這是擺在公司實控人戚金興面前的一道難題。
  • 規模「注水」 壞帳纏身 千億房企濱江集團「隱疾」初顯
    來源:每日財報作者:何嬙省外擴張頻踩雷,兩個項目形成超過20億元壞帳剛邁過千億銷售規模的濱江集團麻煩不斷,近日,深交所向濱江集團(002244.SZ)發出年報問詢函,對於濱江集團壞帳準備、拆借款期末帳面餘額、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三大問題提出問詢
  • 「杭州一哥」濱江集團:難捨舒適區|濱江集團|長三角|浙江|房企|...
    2019年濱江集團新增土儲區域分布圖片來源:克而瑞從土儲及項目的分布情況來看,截至去年末,濱江集團旗下的37個在建項目中,有20個位於杭州,15個位於浙江其他城市,位於浙江省外的僅有2個。具體到浙江省內部,濱江集團則最為重視杭州區域,不僅拓儲力度最大,且常常「不計成本」拿地。去年,濱江在杭州的土儲貨值達1145億元,同比漲超70%。當期,在濱江集團2500億元可售貨值中,有約57.3%位於杭州,且基本在杭州核心區域。進入2020年以後,濱江集團持續「加倉」杭州。
  • 「綠色地產」暗藏隱憂,千億濱江集團怎樣走出舒適區?
    千億新貴,權益佔比僅48.5%  近年來,區域龍頭房企濱江集團的銷售規模有著較為快速的增長,從突破500億到踏入千億門檻僅用了短短三年時間。然而,真正歸屬於其的銷售額到底佔到幾成引起關注,換言之,千億規模的「含金量」是高還是低?
  • 「小股操盤」實現千億規模,濱江集團成為資本方「白手套」?
    近年來,濱江集團將小股操盤發揮到極致。也正是運用此法,過去5年,濱江集團規模節節攀升,一掃上個5年百億「徘徊」。2019年,濱江集團成功跨越「千億」規模,實現銷售金額1120.6億元,同比增長31.82%。
  • 濱江千億成色:現金流回正與聚焦杭州
    來源: 觀點地產新媒體觀點地產網 4月24日,濱江集團公布了遲來的去年成績單,這是濱江的第一份「千億」年報。在去年2019年12月10日,濱江便召開了發布會宣布銷售越過千億,雖然比計劃中晚來了一年,但濱江總算抓住了房地產黃金10年的尾巴,進入了千億梯隊。
  • 戚金興的「出圈之痛」與濱江集團的「畫地為牢」
    杭州透明售房網數據顯示,2014年中萬科錄得21.78億元的杭州主城區銷售業績,已經超過濱江集團的20.95億元。 眼看對手磨刀霍霍紛至沓來,自己豈能畫地為牢?反擊,必須反擊。 「我的目標是在2021年,濱江的銷售額要突破千億。」早在2016年,戚金興已經不滿於當時濱江集團的發展節奏。按照他的設計,公司必須儘快成長,片刻不能等。因此沒有杭州樓市波動,戚金興也會走出杭州。 為達成目標,戚金興制定了非常具體的規劃:杭州大本營200多億,上海與深圳各貢獻200多億,長三角的富裕縣市貢獻200億。
  • 諾亞財富再次「踩雷」譽衡藥業併購基金
    環球老虎財經6月2日, 譽衡藥業 公告,控股股東譽衡集團所持公司約1.05億股在淘寶網司法拍賣平臺上進行公開拍賣並且已成交。2019年以來,譽衡集團的股權已多次被司法拍賣及凍結,而造成股權多次被凍結及司法拍賣,除了接連「踩雷」導致的資信水準下滑,其或還與三年前的譽衡藥業收購 信邦製藥 有關。
  • 踩雷瑞幸後踩雷永煤債 海通證券今年參與主承銷債券違約24次
    此前12月20日晚間,海通證券發布公告稱,積極配合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下稱交易商協會)調查,立即採取相關整改措施,問責永煤債責任人。 「踩雷」瑞幸咖啡從海通證券近三年的年報中可看到,其境外業務急速擴張。
  • 「併購王」融創中國踩剎車!泰禾集團債務逾期超270億
    1,螞蟻集團回應「最早今年在香港上市」傳聞:消息不實在改名為螞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後,螞蟻金服上市的聲音再度響起。有外媒7月8日報導稱,螞蟻金服計劃最早於今年在香港上市,目標估值為2000億美元。對此,螞蟻集團回復稱,消息不實。
  • 黑天鵝 | 紫金礦業核心金礦續約遭拒 私募大佬25億投資踩雷
    紫金礦業2015年出資2.98億美元,每年按權益歸屬紫金礦業的黃金產量約為8噸。截至目前,紫金礦業已收回全部投資成本。 紫金礦業是大型跨國礦業集團,主要在全球範圍內從事金、銅、鋅等礦產資源勘探、開發、冶煉和貿易業務等,擁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公司在國內14個省和海外11個國家擁有重要礦業投資項目,這其中就包括波格拉金礦項目。
  • 李嘉誠海外投資又踩雷了!
    原標題:李嘉誠海外投資又踩雷了! 摘要 【李嘉誠海外投資又踩雷了!】
  • 竟然被3億債務壓垮,還踩雷了ofo共享單車
    就像大自然中的優勝劣汰,2020年則更為嚴峻,有400家房企倒閉,更讓人驚訝的是,千億資產的新華聯因為3億的債務而倒下了,董事長也被約談調查。新華聯集團公司是成立於1990年10月,旗下業務涵蓋面廣,包括礦業,文化,旅遊,化工,能源,金融房地產,等等多個產業新華聯公司總資產超過了1300億元,年營收超過1000億元,納稅超過50億元。
  • 兩年兩次融資超120億,「不差錢」的芒果超媒靠什麼支撐千億市值?
    今年6月以來,因熱播綜藝《乘風破浪的姐姐》備受市場關注,芒果超媒市值也隨之「水漲船高」,突破千億大關,截至12月10日收盤,芒果超媒市值約1200億元,與愛爾眼科、藍思科技一道成為湘股板塊中的千億市值巨頭之一。阿里戰略入股增添新動能?
  • 衝刺千億未果,頻拿地王,中駿集團背後的推手是什麼?
    中駿集團,自從前幾年提出千億目標之後,這幾年開始急速擴張,在土地市場變得異常活躍,2019年,中駿集團的銷售規模未能邁上千億臺階,其負債規模已破千億,今年6月末,其總負債進一步上升至1315億。對於一個年收入200多億的房企,為何會頻頻製造地王?用什麼來消化地王,這也為外界關注。
  • LV老闆損失超2000億 全球最慘!LV卻在狂漲價 網友:這是「搶錢」
    LV卻在狂漲價 網友:這是「搶錢」】根據彭博億萬富豪指數顯示,今年LVMH股價下跌19%,它的老闆貝爾納·阿爾諾(Bernard Arnault)淨資產縮水超300億美元(超2000億人民幣),比世界上任何其他人損失的錢都要多。截至5月6日,他損失的錢和亞馬遜主席貝索斯今年賺的差不多。
  • 「工程評估第一股」瑞捷諮詢IPO:踩雷「黑馬」泰禾集團 應收款達淨...
    「工程評估第一股」瑞捷諮詢IPO:踩雷「黑馬」泰禾集團 應收款達淨資產80%
  • 信用債市場塌方,國有大行成「踩雷」專業戶!華晨、紫光相繼爆雷
    譬如2019年年關前後以中民投債務危機為代表、2020年年關前後以東旭光電債務危機為代表,而在今年11月前後,市場中已有一批大體量的企業債券接連出現違約,且違約對象不同於以往以民企為主,主體多以大型國企和知名校企為主,如紫光集團、華晨集團、永城煤電控股集團等,他們的負債規模普遍在千億以上,若疊加今年來已經爆發的福晟等兩家地產前30強的大型房企爆雷事件,以至於當前的債券市場風聲鶴唳。
  • 人保資產旗下債基頻踩雷 年內5位基金經理離職
    人保資產旗下基金經理年內密集離職與旗下債券基金「踩雷」債券違約導致基金清盤有關,除基金經理離職外,年內人保資產已清盤或計劃清盤基金數量多達3隻,人保鑫享短債就是其中之一。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在張瑋之前,人保資產旗下已有梁婷、李道瀅、魏瑄、劉笑明等4位基金經理離職,其中梁婷、李道瀅基金經理任職期限均已超7年,而兩人在人保資產任職時間均未超3年。
  • 再見譽衡集團,瘋狂併購最終走向破產,諾亞財富再次踩雷
    備受關注的譽衡集團,終於走向了破產的命運。7月6日晚,譽衡藥業發布公告宣稱,其控股股東譽衡集團收到黑龍江哈爾濱中級人民法院的民事裁定書,集團債權人以其無法到期償還債務且資產不足清償為由,向中院申請對譽衡集團進行破產重整,目前該申請已被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