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說:草書不學晉人,徒成下品,您認同嗎?

2020-12-23 沐石陪您學書法

有的朋友看著懷素的草書挺好,直接就逮著《自敘帖》一通猛臨。還有一些,看著哪個順眼就學哪個,完全不考慮自己的實際情況,也從來沒有一個系統的學習計劃。這樣能學好草書嗎?我看有點懸。

那怎麼樣才能學好草書呢?或者說,怎麼學才能避免走彎路呢?下面,把米芾在《論草書帖》中的一句話分享給大家。

在《論草書帖》中,米芾開篇就說:「草書若不入晉人格,轍徒成下品。」米芾說得很明白,草書不學晉人,徒成下品,格調不會有多好,甚至都算不上好。看到這裡的各位,米芾的這句話,您認同嗎?

米芾為什麼會這麼說呢?拋開格調這方面不談,咱們先來討論一下寫法是否規範的問題。

草書雖然看上去龍飛鳳舞,寫法有點隨性,實際上呢,隨性不代表潦草,也是有屬於他自己的一套規範寫法的。有些相近的字,如果一個筆畫不到位,可能就會寫出錯別字。比如下面的這個簡單的「天」字,到底怎麼寫才算是相對正確,很多人都沒有留意。

哪家名家的草書相對規範呢?對於咱們這些書法愛好者來說,最好還是從魏晉到唐代的那些名家法帖入手。比如說王羲之的《十七帖》、智永的《真草千字文》、孫過庭的《書譜》等,都是不錯的取法教材。

至於再往後,有些名家寫的雖好,可發揮的有點隨意,真的不適合作為法帖去學習。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明清時期的一些名家草書作品和魏晉的寫法比較,從規範性上講,還是有些差距的。

聊完規範性的問題,我們再來說說氣韻的高低。咱們經常說「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這個「尚韻」到底應該怎麼解釋呢?其實,咱們沒必要解釋的過於複雜,可以把這個「韻」理解為形質之上的神採追求,從而表現出一種飄逸脫俗的風貌。

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尚韻」,這裡的「神採」,是建立在精到的「形質」之上的。沒有這個「形質」作為基礎,其他的也就失去了基本的支撐。遺憾的是,很多朋友光看到了晉人的「尚韻」,卻忽視了他們對「形質」的追求。

米芾說:草書不學晉人,徒成下品。這句話,一點錯都沒有。可是呢,並不是學了晉人就萬事大吉的。比如說咱們學王羲之吧,很多人照著樣子在那埋頭寫,也有幾分形似,可總感覺缺少一點東西,軟綿綿的。

怎麼樣才能更好地彌補那些缺失呢?其實,對咱們大多數人來說,可以先從唐人那裡找「法」、找「骨」,然後呢,再跑到晉人那裡去靈活發揮一下。如此三番五次,也許能融合出一點不一樣的東西。

最後,還想和大家分享一點,如果您也是剛剛接觸草書的話,建議您先別想著怎麼樣格調高,甚至先別想怎麼寫才好看,剛開始的時候,最好先集中精力解決怎麼寫才正確的問題。寫對了,寫熟了,慢慢地把筆法加上去,慢慢地把風格加上去,這樣學,應該更紮實。

相關焦點

  • 米芾為什麼寫不好草書?
    對米芾的草書,歷來就有諸多評論。與米芾同時代的黃伯思評論他「但能行書,正、草殊不工」;明代孫鑛對米芾草書九帖評曰:「第是行家、非利家,使付之不知書人,恐未有贊其佳者」;如果直截了當地說,那就是「米芾在草書上基本無所作為」。元豐五年,年僅三十二歲的米芾懷抱大卷書法作品千裡迢迢來到黃州,拜訪了傾慕已久的蘇東坡。
  • 米芾經典書法:手札墨跡《草聖帖》全卷賞析,又名《論草書帖》
    導讀《草聖帖》這本米芾墨跡有好幾個名稱,比如:《論草書帖》、《張顛(癲)帖》、《草聖帖》、《論書帖》,這本書帖屬於米芾草書墨跡,是米芾傳世書法真跡,《草書九帖》之中的第五帖。「書初無意於佳乃佳」,米芾的這本《草聖帖》屬於隨筆而寫的手札,帖中內容講了米芾本人對於草書學習的看法,還有米芾對幾個以寫草書為主的名家的評論。米芾學習書法,最崇尚的當屬魏晉書法,比如山陰父子(王羲之、王獻之),這個觀念在《草聖帖》中也有體現,米芾始終認為,學習書法當根植傳統,追求魏晉風流,否則書法便容易成為俗品。
  • 米芾手札全集
    點擊題目下方中國書法展覽館,一鍵關注本帳號米芾,北宋書法四大家之一,若論體勢駿邁,則當屬北宋造詣最高的書法家。米芾書法,穩不俗、險不怪、老不枯、潤不肥。章法上,重視整體氣韻,兼顧細節的完美,成竹在胸,書寫過程中隨遇而變,獨出機巧。而如此妙境,則在米芾手札中體現的淋漓盡致。今天大家有福了,給朋友們分享米芾手札全集。別的甭看了,全在這了。
  • 行書,學米芾容易學王羲之難,為什麼?從八大山人書法線條品端倪
    在書法的書寫中沒有絕對的方圓,如寫草書,如果一味地用圓筆,筆畫呈現是纏繞的線,那就是畫圈圈;相反,如果一味地用方筆,那就稜角多,方折生硬。崔瑗《草書勢》「方不中矩,圓不副規」書法藝術講變化,避免過多運用規則的形式,方圓並用,多姿多態,才富有生氣和生動的藝術效果。
  • 走進北宋——米芾書法(全集)
    《張都大帖》與《烝徒帖》一樣,是另一封自我推薦信。米芾在信中向長官說明他足以擔任治理運河的工作,希望能做到「都大」位階的官職。米芾清楚地剖析運河的河道彎曲、河水深淺與水流速度之間的關係,以希望獲得長官賞識。
  • 米芾書法鑑賞(上卷)
    《寶章待訪錄)成書於元佑元年(1086)八月,分為「目睹」「的聞」兩大部分,所錄八十四件晉唐品,開後世著錄之先河,影響頗大,甚至有專門模仿此書體例的論著,如明張醜撰《張氏四表》。《書史》則更為詳實,為後世鑑定家的依據之一。《海嶽》一書主要敘述自己的經驗心得,十分中肯。該書一般認為是後人輯錄米論而在成。米芾平生於書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書為最大。雖然畫跡不傳於世,但書法作品卻有較多留存。
  • 米芾臨《定武蘭亭卷》,「刷」字的背後,深藏著濃厚的崇古意識
    米芾臨《定武蘭亭卷》, 26.1x71.8公分,素絹,烏絲欄本,無款卷,後有米芾一印,拖尾有周文褎書蕭翼賺蘭亭事實並跋語。著錄於《石渠寶笈初編》(御書房)、《故宮書畫錄》(卷八),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米芾一生精於書法,早年作品秀潤勁利,晚年書風則揮灑自如
    米芾是宋代書法新風的代表人物。宋代書法是能與晉唐相提並論的。宋四家中,米芾同蘇軾黃庭堅三人的書法是北宋書法新風的代表,而米芾名氣主要得益於書法。米芾《苕溪詩帖》故宮博物院藏二帖肥不沒骨,瘦不露筋,用險得夷,似欹反正,體勢在開張中有聚散,用筆在遒勁中見姿媚,確實可稱「有雲菸捲舒翔動之氣」。
  • 「返晉卑唐」——米芾書法審美追求
    「晉韻」受到米芾極高的推崇, 他把自己的書房改名為「寶晉齋」, 把他的文集題為《寶晉英光集》, 可見他對晉人的追慕。米芾追求「疏淡」、「飄逸」的意境, 對哪種蕭散簡遠、無拘無束、灑脫的魏晉風流甚是羨慕。由於崇尚晉人書法, 米芾下了很大的功夫去收集和臨摹晉人的書帖, 特別是對於「二王」的法帖更是苦心鑽研。
  • 看完米芾《研山銘》,範曾說是偽作,石開卻說字字精彩、筆筆神奇
    第三部分為米芾之子米友仁的行書題跋:「右研山銘,先臣米芾真跡,臣米友仁鑑定恭跋」。米芾外甥金代王庭筠題跋:「鳥跡雀形,字意極古,變態萬狀,筆底有神,黃華老人王庭筠」。清代陳浩跋:「研山銘為李後主舊物,米老平生好石,獲此一奇而銘,以傳之。宜其書跡之尤奇也,昔董思翁極宗仰米書,而微嫌其不淡然。米書之妙,在得勢如天馬行空,不可控勒,故獨能雄視千古,正不必徒從淡求之。
  • 王鐸草書研究第十期:筆法狂放而又精嚴
    王鐸草書筆法之美,既源於他用筆的精美,也源於他用筆的率意與大氣。對古代經典的嗜好,對《淳化閣帖》的孜孜以求,都是他精美用筆的技巧支撐和來源。王鐸的草書基本取法刻本。米芾說:「石刻不可學,但自書使人刻之,已非己書也,故必須真跡觀之,乃得趣。」豐坊也說:「學古人書,若徒看刻本,終無所得。
  • 為什麼米芾的【王羲之體】不像王羲之?
    這兩東西,一樣嗎? 如果僅看外觀,它們長的不一樣,是兩種東西。 【手感】可以講嗎?老實說,不好講,但並不意味著講不了。 比如,日本人今天教小孩寫漢字還用這種思路
  • 米芾晚年的一幅狂作,有人說:即便王羲之復生,恐怕也沒這水平!
    在「宋四家」當中,蘇東坡書法以「書卷氣」見長,黃庭堅則是頂級的草書大師,而蔡襄則是在楷書方面極有造詣,而米芾則是直接古法的一個人,也是後人跡近晉唐書法之門最為重要的一塊敲門磚。將米芾的書法之狂,評價為「快劍斫陣,強弩激射」,沒有任何一個書法家的筆勢能夠超越他!蘇東坡對米芾的書法評價更高,他說:米書超逸入神。平生篆、隸、真、行、草書,風檣陣馬,沉著痛快,當與鍾、王並行,非但不愧而已。
  • 米芾書法造詣如何?為什麼說米芾篆愛《詛楚》
    關於米芾接觸《詛楚》之時間,據蘇軾言,米芾鍾愛的《詛楚文》於嘉祐六年「獲於開元寺土下」,我們可以米芾最早於嘉祐六年接觸《詛楚》。又,歐陽修《集古錄跋尾》稱「古秦《祀巫鹹》神文,今流俗謂之《詛楚文》」,可知米芾可能在治平年間或之前通過交遊熟知《詛楚》。需要注意的是,他們(包括米芾)所見到的《詛楚文》應該是宋人翻刻。
  • 草書「列」、「別」如何區分?「張」字草書的標準寫法!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智永《真草千字文》中"辰宿列張"四個字的草書,先來看一下原帖:(左邊為草書,右邊為真書)首先看「辰 」字:寫法點撥:"辰"屬於左上包圍結構的字,先寫外面的"廠",1筆完成;裡面部分簡化為一個簡體"長"字的寫法,最後一點也可以直接向左下鉤出以便連接下一個字
  • 這個帖子說的是中國書法造詣最深的十大家,您認可嗎?
    明陳繼儒曾評論說:「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氣充腴,能令王者屈膝,非他刻可方駕也。」4,唐代書法家、「草聖」——張旭張旭以草書著名,與李白詩歌,裴旻劍舞,稱為「三絕」。詩亦別具一格,以七絕見長,與李白、賀知章等人共列飲中八仙之一。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號稱「吳中四士」。書法與懷素齊名。傳世書跡有《肚痛帖》《古詩四帖》等。
  • 學習草書可以師從的書家及字帖
    首先是說寫草書的運筆技巧,從筆毫分內、外來看,虞用的仍是晉人的筆法,即孫過庭《書譜》墨跡展現的那種稍運側鋒的筆法。他認為寫草書,筆的揮運與情緒有關,心情縱逸筆自然就快,書性已盡就自然停止,特別可貴的是他指出:「兵無常陣,字無常體矣;謂如水火,勢多不定……」。可見這樣的楷書大家,講起草書來也不是一味強調法度,而是強調自然意趣的。
  • 十分鐘讀懂 十大草書大師
    一、張芝張芝:生年不詳,約卒於漢獻帝初平三年(約公元192年),敦煌酒泉(今屬甘肅)人,字伯英,善章草,後脫去舊習,省減章草點畫、波桀,成為「今草」,張懷瓘《書斷》稱他「學崔(瑗)、杜(操)之法,因而變之,以成今草,轉精其妙。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脈通於隔行」,三國魏書家韋誕稱他為「草聖」。
  • ——米芾 | 內含米芾書法高清大圖
    後世多稱其「米襄陽」「米南宮」,又因其逸聞甚多、好潔成狷狂自放,故有「米顛」之稱。•  黃庭堅:「 餘嘗評米元章書如快劍斫陣,強弩射千裡,所當穿徹,書家筆勢亦窮於此。然似仲由未見孔子時風氣耳。」•  趙孟頫:「惟米元章英資高識,才欲追晉人,絕軌同時……故能脫略唐宋,齊蹤前古,豈不偉哉。」•  王鐸:「米芾書本羲、獻,縱橫飄忽,飛仙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