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朋友看著懷素的草書挺好,直接就逮著《自敘帖》一通猛臨。還有一些,看著哪個順眼就學哪個,完全不考慮自己的實際情況,也從來沒有一個系統的學習計劃。這樣能學好草書嗎?我看有點懸。
那怎麼樣才能學好草書呢?或者說,怎麼學才能避免走彎路呢?下面,把米芾在《論草書帖》中的一句話分享給大家。
在《論草書帖》中,米芾開篇就說:「草書若不入晉人格,轍徒成下品。」米芾說得很明白,草書不學晉人,徒成下品,格調不會有多好,甚至都算不上好。看到這裡的各位,米芾的這句話,您認同嗎?
米芾為什麼會這麼說呢?拋開格調這方面不談,咱們先來討論一下寫法是否規範的問題。
草書雖然看上去龍飛鳳舞,寫法有點隨性,實際上呢,隨性不代表潦草,也是有屬於他自己的一套規範寫法的。有些相近的字,如果一個筆畫不到位,可能就會寫出錯別字。比如下面的這個簡單的「天」字,到底怎麼寫才算是相對正確,很多人都沒有留意。
哪家名家的草書相對規範呢?對於咱們這些書法愛好者來說,最好還是從魏晉到唐代的那些名家法帖入手。比如說王羲之的《十七帖》、智永的《真草千字文》、孫過庭的《書譜》等,都是不錯的取法教材。
至於再往後,有些名家寫的雖好,可發揮的有點隨意,真的不適合作為法帖去學習。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明清時期的一些名家草書作品和魏晉的寫法比較,從規範性上講,還是有些差距的。
聊完規範性的問題,我們再來說說氣韻的高低。咱們經常說「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這個「尚韻」到底應該怎麼解釋呢?其實,咱們沒必要解釋的過於複雜,可以把這個「韻」理解為形質之上的神採追求,從而表現出一種飄逸脫俗的風貌。
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尚韻」,這裡的「神採」,是建立在精到的「形質」之上的。沒有這個「形質」作為基礎,其他的也就失去了基本的支撐。遺憾的是,很多朋友光看到了晉人的「尚韻」,卻忽視了他們對「形質」的追求。
米芾說:草書不學晉人,徒成下品。這句話,一點錯都沒有。可是呢,並不是學了晉人就萬事大吉的。比如說咱們學王羲之吧,很多人照著樣子在那埋頭寫,也有幾分形似,可總感覺缺少一點東西,軟綿綿的。
怎麼樣才能更好地彌補那些缺失呢?其實,對咱們大多數人來說,可以先從唐人那裡找「法」、找「骨」,然後呢,再跑到晉人那裡去靈活發揮一下。如此三番五次,也許能融合出一點不一樣的東西。
最後,還想和大家分享一點,如果您也是剛剛接觸草書的話,建議您先別想著怎麼樣格調高,甚至先別想怎麼寫才好看,剛開始的時候,最好先集中精力解決怎麼寫才正確的問題。寫對了,寫熟了,慢慢地把筆法加上去,慢慢地把風格加上去,這樣學,應該更紮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