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思索:直面清淨平顛簸,《黃帝陰符經》論至靜之道

2020-12-23 寂寞寒窗空守

道家經典《黃帝陰符經》論至靜之道,至靜性廉

人生多麼的飄忽,誰也無法真正把握百年人生。

人生有這麼多有趣的事情,若都要去爭取,那麼只能陷入了欲望和情感的沼澤。如果想安穩必須要有取捨,以自己的所需,而不是以自己的所欲,人得到的就是安寧。

_句子溯源:至靜性廉。來源於:《黃帝陰符經》。全文如下:至樂性餘,至靜性廉。也試著解讀:凡事做到無私,這就是最大的寧靜。_

★自足★

要想安靜,平靜,不想勞煩。無論是勞煩別人,還是勞煩自己。這就需要達到自我滿足,在自我滿足中得到心靈的升華。平靜了,自然就是撫平了情感,情感撫平了,就安穩了,安寧了。

人要有追求,也要有夢想。這卻是一根矛,一根刺向前方的矛。人大概有百八十個誘惑同時去引誘自己,但是最終能讓自己升華的可能就那麼一兩個。

歌唱家可能有好的音色,突破某項技巧,是他的畢生追求。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而歌手,可能就只會用歌唱為自己某得一些利益,進而轉化為滿足某些欲望。

企業隨著創立者的本心,有了理想和遠景,在這種茫茫的追求中,總有實現夢想的幸運者。而更多的企業在臃腫之後就行成了一種拖沓、繁瑣、累贅的文化。複雜的流程只為滿足某種、某些控制欲望。這種以滿足欲望為目的的努力,無論如何都無法真正達到滿足。

★夢想★

一份夢想,在某些人心中升起。

沒有人能真真定義夢想是什麼,但是通過欲望和情感控制的,就不會是夢想。

夢想是一種捨去其他欲望、情感也要去追求的東西,這是一個願景。很多人在小時候都會有夢想,但是長成之後,這種夢想就消失了。湮滅了。是不是可惜了?

其實能夠保持赤子之心是很不容易的。

在不同的環境下,夢想和欲望是不同的。夢想是一種理想,欲望是一種現實。如果沒有夢想,就只能急功近利,只能衝鋒在慾海中。許多的企業、組織開始的時候是有夢想的。而經歷了許多之後,剩下的就只有現實的欲望。例如,某個控制的欲望、某種金錢的欲望,一種為了某個短期的快感而出現的欲望。

領導人最容易就是陷入一種控制欲望和內鬥欲望。而且把這種欲望發揮到淋漓盡致的時候,想把所有都控制在手,就是一個組織的群體墮落。最後發現,根本就控制不過來,PUA,職場的PUA看起來很彆扭,卻是常見。

★寧靜★

在理想的道路上奔跑的時候,就會忘記了痛苦,捨棄了其他的欲望。

眼中只有夢想中的烏託邦,這就是一種心底中的寧靜。

多少的人,為了一個夢想,拋頭顱、灑熱血。為的絕對就不是一種歇斯底裡的欲望,而是一種追求,對理想的追求。

捨棄了欲望之後,剩下的就是寧靜了。

★張口亂語★:人有所追求,只應該是夢想,而不應該是欲望。在夢想的道路上,得到了升華,得到的是寧靜。這就是一種從最平靜到最滿足。人還是要升華。

圖片來源於網絡,部分文字也引用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只有訂閱,不再錯過。只有點讚,給予動力。只有回覆,方有目標。

你的需求是,就是作者研究的方向。

為自己而寫作,為生命而喝彩。

作者「寂寞寒窗空守」詩云:

∞∞∞寂寞∞∞∞

∞∞寒窗空守∞∞

∞蹊徑另闢籌謀∞

風雨飄搖萬般思愁

∞砥礪前行艱辛∞

∞∞揮動拳頭∞∞

∞∞∞朋友∞∞∞

№659日期:201223

相關焦點

  • 《黃帝陰符經》(失傳版)
    《陰符經》,舊題黃帝撰,所以也叫做《黃帝陰符經》。
  • 《黃帝陰符經》—如何理解觀天之道、執天之行!
    相信很多朋友都聽說過黃帝陰符經,也可能去看過,了解過。給人一種很深奧,很玄門的感覺,但就是不能從中解讀出什麼!今天,咋們就來一起探討——陰符經,究竟是什麼!在網上查到陰符經時,會有很多種說法!但其實都只是各持己見罷了!但毫無疑問,至今也沒人知道黃帝陰符經出至哪裡。很多人可能知道,陰符經可以說是道家三式之中,奇門遁甲的心法要訣,那麼是不是可以說明,陰符經和奇門遁甲是同一時期的文化產物呢?當然,這並不是我們今天所談論的話題。
  • 《黃帝陰符經》開篇第一句,僅僅10個字,道盡宇宙無窮奧秘
    說起道家奇書,不得不提一本《黃帝陰符經》!它被稱「古今修道第一真經」,紫陽真人《悟真篇》說:「陰符寶字逾三百,道德靈文止五千;今古上仙無限數,盡從此處達真銓。」程頤提出《陰符經》比《道德經》更純粹。朱熹更是說《陰符經》中的道理比儒家六經的更好。諸葛亮、李筌、朱熹等人都曾先後為《陰符經》作注。清徐大椿注《黃帝陰符經 . 序》曰:「陰符,贊易之書也,其末章所云:奇器,指八卦甲子。
  • 《黃帝陰符經》譯註
    (題解)陰,就是蔭蔽;符,就是符合;經,就是常道,就是治國理念。陰符經,就是通過地方官員的蔭蔽,施行符合民間各地實際情況的治理,以達到「百骸理」的治國理念。這大概就是黃帝的「無為而治」吧!為了讓讀者更清楚地理解「陰符經」這一理念,從側面說明一下。
  •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亡論》83贏極必靜
    《經法》篇《亡論》章,亡國之論【原文】守國而侍(恃)其地險者削,用國而侍(恃)其強者弱。興兵失理,所伐不當,天降二央(殃)。逆節不成,是胃(謂)得天;逆節果成,天將不盈其命而重其刑。贏極必靜,動舉必正。贏極而不靜,是胃(謂)失[天];動舉而不正,是胃(謂)後命。
  • 《清淨道論》簡介及在線閱讀
    《清淨道論》  --作者:覺音尊者  譯者:葉均    《清淨道論》,巴利文
  • 易識神仙‖中華人文初祖 軒轅黃帝 開創黃老之學
    西漢立國至文景之世,朝廷倡行黃帝老子之道,社會上尊崇黃帝老子學說,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以致形成所謂黃老之學。南宋薛道光、陸墅,元陳致虛注《紫陽真人悟真篇三注》之《悟真篇記》就說:「明違黃帝之言,全失老君之旨。」道教的經書中多有託名黃帝的道經,醫學、佔卜、外丹術、法術道符等經書以祖述黃帝為特點。
  • 道家第一天書:《黃帝陰符經》
    《黃帝陰符經》,其作者傳說為軒轅黃帝,歷史上有姜太公、範蠡、鬼谷子、張良、諸葛亮、李淳風、李筌、李治、李鑑、李銳、楊晟等都作過註解
  • 筆法最豐富、難度最高的唐楷《大字陰符經》
    《大字陰符經》墨跡本,96行,461字,傳唐代褚遂良書。
  •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亡論》90約而倍之
    《經法》篇《亡論》章,亡國之論【原文】[昧]天[下之]利<者>,受天下之患;抹(昧)一國之利者,受一國之禍。約而倍之,胃(謂)之襦(繻rú,xū)傳zhuàn。伐當罪,見利而反,謂之達tà刑。上殺父兄,下走子弟,胃(謂)之亂首。外約不信,胃(謂)之怨媒。有國將亡,當[罪復]昌。
  • 寂寞思索:一日不啖人彷徨,道家《陰符經》談「食其時」
    道家經典《黃帝陰符經》:「食其時」方能得自然人類只有四件事情是必不可少的,就是「衣食住行」。而實際上對於所有的生物來說,只有食是不能缺少的。食物對於任何的生物體或者組織體來說都是必須的。為什麼說組織體也是如此,可以想像一個企業可以在沒有任何交易的情況下生存。也就是企業的生產交易活動也是他進食的一個部分和模式。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五 人能得清淨 天地悉皆歸
    靜 勝 躁 , 寒 勝 熱 。 清 靜 為 天 下 正 。道德經除了可以用易經解之外,並無他法。皆是因為道德經所言是先天易。只是人要回這個先天易,需得修也。所以,道德經其實也可以講修身的法門步驟。但因為此牽連甚多,所以只可大略言之。
  •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亡論》87三壅
    《經法》篇《亡論》章,亡國之論【原文】三壅:內立(位)朕(勝)胃(謂)之塞,外立(位)朕(勝)胃(謂)之(亻費)(費力bèi),外內皆朕(勝)則君孤直(置)。以此有國,守不固,單(戰)不克,此胃(謂)一雍(壅)。從中令外[謂之]惑,從外令中胃(謂)之[亂]。外內遂諍(爭),則危都國,此胃(謂)二雍(壅)。一人主擅主,命曰蔽光。
  • 廣成子練內丹功還是教治國之道?兩點考古資料還原出真相
    廣成子隱居崆峒山潛心修煉黃帝得見廣成子後,問話大意是:聽說您達到了至道的境界,請問一下至道的精要,我想以 (天子) 權柄,聚集天下之力幫助種植好糧食,讓人民得以養活,又以官方系統平衡好群眾(情緒),這樣可好?
  • 道家人物:黃帝、莊子、成玄英、鍾離權、呂洞賓、王重陽
    軒轅的胸部生來帶有「黃帝子」三個字。 黃帝還具有劾制鬼神的神力。《列仙傳》記黃帝「能劾百神,朝而使之。」早期道教有一種用以劾鬼的法器「黃神越章」,還有一種專門用來為生人和死者解除災殃的墓葬明器「解注瓶」等,都是根據對黃帝神力的信仰而來的。現存《素問》,相傳是《黃帝內經》的一部分,其內容為黃帝與岐伯、雷公等討論的醫學著作;《道藏》中還有《黃帝陰符經》、《黃帝九鼎丹經》等。
  • 《上古天真論》之二:《黃帝內經》隱藏的第一個千古之謎
    據傳當年黃帝是在橋山飛升走的,若黃帝乘坐時光穿梭機來到今天的橋山,他還可能最終飛升嗎?再者,《上古天真論》裡所描述的賢人、聖人以及至人可以長命百歲、在很大年齡生育,真人可以飛升,而為什麼很多現代人短壽、不孕不育呢?是因為空氣品質下降、出現霧霾了,還是我們大量攝入了轉基因食品,抑或其他什麼原因呢?帶著一系列關於《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及其現實意義的疑惑,筆者問道於孤獨居士王力平先生。
  •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君正》44法度者,正之至也
    《黃帝四經》對儒墨思想也有所吸收《經法》篇《君正》章,君之正政【原文】法度者,正之至也。而以法度治者,不可亂也。而生法度者,不可亂也。審查於文治武功的興衰之道,天下百姓就會往奔而歸順了。發號施令能順應民心,百姓自然能聽令效力;兼濟天下,慈愛並施,秉公無私,那麼君主就必然受到百姓親近、愛戴和擁護。【詳解】《黃帝四經》已開篇就講了「道生法」,可見對「法」的重視程度。這一篇專門講君王施政,又針對性地強調了「法」的重要性。
  • 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58
    黃帝問曰:餘聞氣穴三百六十五以應一歲,未知其所,願卒聞之。岐伯稽首再拜對曰:窘乎哉問也!其非聖帝,孰能窮其道焉!
  •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道法》24使民之恆度,去私而立公
    緊接著就講到「使民之恆度,去私而立公」。也是在講治理上,總的原則就是要符合天之道。昨天篇幅有限,加上這一句也比較重要,所以單獨拉出來講。「使民」是一個相對固定的一個搭配,《論語學而》中,子曾經曰過:「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在顏淵篇中,子還曰過:「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