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孔子的教育理念:「有教無類」開篇。其觀點體現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每個人都應該受到教育。不應按照貧富貴賤、門第高低來區分對待,應一律平等。同時,不管品行善惡,習性優劣,對所有人都平等地施加教育。孔子辦學是面向全社會的,屬於開放辦學。在面對如何選擇學生這一問題上,孔子採用「有教無類」的仁愛教育理念。
在孔子看來,「學」與「教」是一個長期薰陶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要求學生和老師,不能有任何的鬆懈。正如他所言「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即「把所學的知識默默地記下來,不斷學習而不厭煩,教導別人而不感到疲倦,這些我做得怎麼樣呢?」這是孔子在進行自我反思。作為教育者而言,在教授知識的同時,自己也在不斷學習,不斷完善提高。
「先生」、「老師」曾經是如此可敬可畏的稱呼;「春蠶到死絲方盡 ,蠟炬成灰淚始幹」曾經用來形容尊師鞠躬盡瘁、敬崗愛業的奉獻精神是如此地深刻貼切。那時,沒有電腦沒有手機,沒有大大小小的補習機構,教師數量也遠不及現在的教師數量;那時,課堂上的老師被粉筆灰沾滿一身,課堂下的老師盞燈熬夜地批改作業,對學習退步的學生孜孜不倦的教誨甚至會流下了傷心的淚水。所幸,現在老師們的工作環境已得到很大的改善,老師們再也不會因為吸入太多粉筆灰而身染疾病了。「老師,您辛苦了!「
我國自1986年4月12日開始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九年制義務教育是國家統一實施的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是國家必須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業。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就是適齡兒童、少年開始接受教育的九年不收學費、雜費。國家建立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保證義務教育制度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制度是我國現行的教育制度。
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實施解決了上學難難上學的問題,孩子們都有書可讀了。民之所幸、國之所幸!但不知何時興起了補習機構,直到現在很多學生都是校外有校。成績好的學生去補習機構為了能順利進入心目中的理想中學,成績差的學生為了能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也去補習機構,結果呢?哪怕沒去補習機構的成績好的還是成績好,去補習機構的成績差的還是成績差。校內的九年制義務教育,校外的高昂的補習費用卻讓很多的家庭苦不堪言。
某學校初三學生的家長會上,班主任振振有詞地說:「老師要顧及全班學生,不可能因為一部分學生而影響學習進度,這個時候建議這些學生的家長能考慮給孩子去外面的補習機構補習。」現在學校都不允許學生帶手機進入學校,也再三強調不要讓孩子過早地接觸智慧型手機,這是好現象值得提昌。可是現在學生們的複習資料、考試後的參考答案都發在了微信上的班級群裡,學生沒有手機,他們還要等著父母下班回家後才能用父母的手機去複習去對答案,試問:「父母不在身邊家中只有老年人又沒有智慧型手機的情況下,該如何解決學生複習與對答案的問題呢?」試問:「以前沒有手機、沒有電腦,學生們是怎樣地去複習又是怎樣地去對答案呢?」
「如果你厭倦了朝九晚五的工作;如果你不滿足於目前的薪資待遇,推薦你考教師證,對自己狠一把,考過了,你將擁有一份假期時間最長且薪資樂觀的職業。」這是一職業培訓機構對一諮詢者的回答,生動恰當。
「教」、「學」是身為人師心中的標杆,如果不能把它當成畢生的事業而只是一份職業,即便拿到教師證書也不會成為一位稱職的教師!身為人師、身正為範。
老子:《道德經》,提出了「無為」思想。老子主張「不尚賢」、「使民無知、無欲」,設想要人們回到一種無矛盾的「無為」境界。「無知」的意思是指不要有弄虛作假、奸詐狡猾的心思;「無欲」的意思是指不要有非分妄想的欲求、欲望。「無為」是指順應自然、返璞歸真的做法。無知、無欲是無為的具體表現。
當我們面對紛繁複雜的人事不知所措的時候,兩千五百多年前的祖輩老子告訴我們不要用巧偽奸詐的心智、不要有非分妄想的欲望,順應自然,真誠面對,坦率處理。大道是遠離概念的,如果心裡充滿了概念和偏見,就不可能得到智慧。因為,概念越多,偏見越多,心越是混亂,越是定不下來,越容易被外界的事物牽走。定才能生慧,如果你定不下來,就談不上生慧了。
每個人都是不染塵埃的來到這個世界上,在經過人生的三大車間:「家庭」、「環境」、「教育」流水線操作後,產生了優質品、合格品、不合格品、廢品。一個人身體上的殘疾不可悲,心理上的殘疾才是真正的可悲。一個人的原始家庭及成長的環境對一個人的人生起決定作用,但不是絕對的,世間萬物「變」乃永恆不變之定律。
初為人父母,本身也就進入了人生的另一個學習階段,學習與自己的孩子一起成長。父母是賦予孩子生命之人,不代表父母可以主宰孩子的生命不代表父母可以操控孩子的人生,從出生那一刻起他們或者我們都是獨立的個體。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句話是我們從小直至中年才能深刻領悟的,儘管僅十個字。這句話也是我們的孩子們現在所知曉的,但僅只是知曉,因為他們只是在書面上看到只是能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領悟,因為他們還是孩子,他們的思維能力、人生閱歷並未達到這個層次。如果時光倒流十年或者二十年,那時的我們是否又能真正地領悟這句話的意思呢?生活苦甜參半,有苦也有甜,此乃人生。
「成績」、「學校」是現在的孩子們及他們的家庭所面臨的問題,這個問題宏觀上來講,也是社會的問題。成績好的歸納於好學生一列,成績差的歸納於壞學生一列。對於學習能力來講,這一觀念是相當正確的,努力且自律的孩子不會差。而成績差的等同於行為劣跡斑斑嗎?答案是否定的。有成績差的但會幫助身邊的困難生,有成績好的但自私、自利、自我。人的思想是萬物之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憂。「 —— 老子《道德經》。
現如今初中生、高中生是這個社會上生活壓力最大的,以及他們背後的父母。他們不僅要面對優勝劣汰的教學模式,還要面對父母長輩說教式的生活模式。做父母的恨不得寫下一本《青春之悔》一書以作為育兒寶典。這其中不泛一些特殊的家長,會「關愛」的對他們的孩子說:「考不起高中進不了大學沒關係,家裡有錢,到時給你買個好工作!」試問,哪怕工作被你買到了,你們的孩子能在這個好的崗位待多長時間呢?父母教育如此,孩子也必效仿,「校園小霸王「油然而生。等待他們的當然還有「社會「這一大學堂,做父母的不教育當然會有更多的人幫你來教育你們的孩子。
對於大多數家庭而言,家長們的掏心掏肺、苦口婆心,像極了熱鍋上的螞蟻,「不逼不行呀,我們也知道他不快樂,但是沒辦法呀,這個成績進不了好學校進不了高中考不起大學,他怎麼辦呀?「「他這個年紀,說大不大說小不小,沒知識沒文化進入社會做什麼呢?讓他待在家他又能做什麼呢?我們也要工作,想管都力不從心。」「不上學,不讀書,不讓他受好的教育,那他只能聽天由命了。「」進不了高中,讓他學一技之長,他都還不知道自己擅長什麼,也就是混日子了。「「考不起大學,讓他打打工,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也只能待在家了」……太多太多,一個字:「急!」家長們是急,有用嗎?對於十幾歲的孩子有用嗎?他們會表面上的理解,但他們不能真正體會,帶給他們的是「亂」是「紛擾」。「教」「育」之根本在哪呢?隔之千裡了!
「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萬物最開始的時候,一切都是最簡單的,經過演化後變得複雜。
「教育是最廉價的國防」--亞里斯多德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因此有了孩子、有了教師,卯足了幹勁往所謂的好學校鑽。給予那些後知後覺的孩子們的就是中專、技校甚至童工。不學那就做吧,而對於身智還不全過早進入社會的孩子們導致的結果就是:「學好三年,學壞三天。」
法律上規定年齡滿18周歲的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也就是說在這個階段人體的一切機能開始走向成熟,被社會定義為「成人」,不再享受未成年人保護法的呵護,但是可以享受成年人享有的任何權利,開始擁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民法通則》第十一條規定:「18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這是中國根據中國人的生理發展特徵制定的,生理特徵表明人到了18歲個各項生理特徵已經發育成熟,已經擁有了成人思維,能單獨處理事情和分辨事情。當然,這些發展是因人而異的,但是國家必須制定一個統一的標準。大多數國家的成人標準也是18歲。
對於一個身心都需要18歲才能完善的個人來說,讓孩子們在理應接受教育的時期給予豐潤的教育不為過,且更應強制性教育!
我國實施十二年制義務教育迫在眉睫,理由:
一、2018年全國GDP900309億元人民幣,經濟總量排名全球第二,已經有足夠的財力來推行十二年制義務教育;
二、可以通過法律保障高中階段的教育無論農村還是城市孩子都可以享受到,這就相對消除了教育不公的問題;
三、可以整體提高中國中青年勞動者素質。現代經濟科技的發展,對勞動者文化素質的要求,起碼得具有高中文化程度。
四、高素質的勞動者不僅能帶來更高的利益,也能使國家長治久安。
多建一所學校等同於關閉一所監獄!
有國才有家,有家才有國!力挺我國十二年制義務教育實至名歸,箭已上弦,必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