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刑罰的歷史》背後是人類文明的發展之路

2020-12-17 雲影飛燕

歷史情境1:

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的一天,大漢朝堂之上一片冷寂,漢武帝高坐帝位,面色陰沉,一雙敏銳的眼睛掃過堂下一眾低頭不語、戰戰兢兢的文武百官。

原來,李陵在攻打匈奴時,不僅慘敗,而且還投降了敵人。此消息傳來,漢武帝大發雷霆,眾臣子察言觀色,趨炎附勢,紛紛上書痛罵李陵是亂臣賊子,國家叛徒,極惡不赦,其罪當誅,罪當滅族。

漢武帝聽後不言,冷厲目光無意間掃過太史令司馬遷,覺察到對方在聽到諸位大臣上書痛斥李陵之時,微微蹙著眉頭,似是不忿之意,心頭一動,便讓他說說自己的看法。

當此時,司馬遷早就看不慣這一群文武大臣的溜須拍馬和兩面三刀。李陵未敗之時,他們紛紛讚揚帝王的高明遠識,慧眼識人;誇讚李陵將軍英勇神武、驍勇善戰。如今,陵敗書聞,他們一改當時顏色,紛紛露出義憤填膺之態,對李陵落井下石,唯恐居於人後。這前後嘴臉的變化之快,讓人心中厭惡。

司馬遷上前一步,朗聲道:「稟陛下,臣以為李將軍為人謙讓有禮,忠心耿耿,乃是國士的風度。此次寡不敵眾,投降匈奴,應屬無奈之舉,李將軍必定在找適當的時機,再次報效大漢。況且李將軍只率領不足五千的步兵,深入匈奴,孤軍奮戰,殺傷數倍的敵人。在救兵不至、彈盡糧絕的情況下,仍然奮勇殺敵,就是古代名將也不過如此。就憑這點,他早已立下了赫赫功勞,實乃雖敗猶榮。」

司馬遷在朝堂之上慷慨陳詞,直抒肺腑之言,一方面是想給李陵一個公道,另一方面是想勸慰漢武帝焦灼憤怒的心情。

誰料,漢武帝聽後大怒道:「好一個雖敗猶榮。照你這麼說,李陵的投降還是有苦衷的,這倒是朕的錯了?難道他投降了還是功臣不成?難道他的投降是因為受到貳師將軍的逼迫排擠不成?難道你想說讓李廣利做主帥是朕識人不清、用人不明?好一個顛倒是非。來人,把司馬遷拉下去,關進死牢。」

可憐一個忠心為君的臣子,就這麼被投入監獄。司馬遷在獄中受盡侮辱和責罰,身心受到嚴重損害,最後在一無財物自贖,二無朋友敢營救的情況下,迫不得已接受了古代最為恥辱的刑罰——宮刑。

根據中國政法大學羅翔教授的《刑罰的歷史》這本書看來,宮刑,又叫腐刑、椓刑,是破壞人生殖器官的酷刑,即「丈夫割其勢,女子閉於宮」,因而宮刑也有去勢、陰刑的說法。宮刑作為古代五大酷刑之一,最早出現於堯舜時期,《尚書·舜典》記載:「五刑有服,五服三就」,其中就包括宮刑。

宮刑最初是用來懲罰發生不正當關係的男,用以維護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然而到後來,宮刑開始被用於處罰政治犯,成為帝王鞏固統治,濫施懲罰,鎮壓民眾的殘酷手段。

受過宮刑的人不僅失去男子的陽剛之氣,而且無法生育後代,這在重視香火和子嗣傳承的古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宮刑對人產生何等深重的羞辱性?這是何等不忠不孝之事?於內,愧對父母,愧對列祖列宗;於外,被他人所嘲笑和不恥。

司馬遷作為有尊嚴、有抱負的堂堂男兒,受此刑罰,何等的痛苦難堪,甚至想一死了之。但是,受於父親的遺願,他不得不隱忍苟活,是已最終著成皇皇巨著《史記》,給後代留下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

歷史情境2:

鄭袖最近心情很不好。

鄭袖,姿色豔美、性格聰慧,是戰國時期楚國國君楚懷王最受寵的妃子,備受恩寵,而且一直聖眷不衰。只要是鄭袖所說的話,楚懷王沒有不聽從的,要星星不給月亮。對此,鄭袖心裡也是得意非常。

但是,這一切如意生活都讓一個小狐狸精給打斷了。

是夜,鄭袖傅粉施朱、靚妝炫服,靜待大王到來。但是,左等右等,還是不見大王的蹤影。鄭袖有些坐不住了,她遣了一個侍女是看看情況。但是,侍女回來後說:「大王又留宿在魏國美人宮殿去了。」

鄭袖妒火中燒,恨得咬牙切齒,「啪」的一聲將杯盞打翻在地。

原來,前些日子,魏國國君魏惠王將一名魏國美女送給了楚懷王。這一段時間,大王基本上都會留宿她那裡,自己這裡倒是很少見到大王了。

夜已深重,鄭袖再等不來大王,只得卸妝休息,躺在床上,夜不能寐,心中尤恨,誓要除去這個狐狸精不可。她心裏面千般算計,萬般思量,最後想出了一個萬全計策。

第二日早飯畢,鄭袖就攜帶禮物去拜訪了這位魏美人。一見面,她就笑語盈盈地說道:「妹妹果然是國色天香的絕代佳人,俏若春桃,清如秋菊,姐姐我自愧弗如啊。」

「哪裡,姐姐才是真正的國色天姿。」魏美人忙忙讓座。

鄭袖坐定,才又笑著說:「聽聞妹妹來自魏國,路途遙遠,故鄉渺邈,想必也是思念的緊。姐姐我這裡有一些魏國的首飾物件,特來給妹妹瞧瞧。妹妹你看喜不喜歡?」

鄭袖長袖善舞,能說會道,口齒伶俐,一番聞言軟語就收服了魏美人的信任。此後,鄭袖更是殷勤周到,善解人意,什麼衣服、首飾都挑魏美人喜歡的送去,房間、家具也都選魏美人喜歡的讓她使用。一時間,兩人好的如同姐妹一般,親密無間,無話不談。

楚懷王見此,甚是欣慰,多次在公開場合誇讚鄭袖的大度與善良,他說:「女人善妒,乃是人之常情,因為她們都是仰仗自己的美色來博取丈夫的歡心。現在鄭袖明知寡人喜歡魏女,可是她非但沒有嫉妒之心,還非常善良大度,愛魏女比寡人還要厲害,這簡直是孝子侍奉父母,忠臣侍奉君主的方法啊。」

眼看第一步計劃「爭取信任」已經實現,鄭袖認為到了啟動了自己的第二步計劃的時機了。

這一天,鄭袖攜魏美人在花園遊玩,閒聊期間,狀似不經意間說道:「妹妹哪,你要知道,要得到大王的長久寵愛,必須得知道大王的喜好才行。大王雖然寵愛你,但卻討厭你的鼻子。所以你以後見到大王,一定要捂住鼻子,哄得大王開心了,這樣還怕君心易變嗎?」魏美人到底是年輕,少不更事,對鄭袖的話深信不疑。

此後,魏女每次見到楚懷王,就捂住自己的鼻子。一次兩次也就罷了,次數多了,楚懷王就有些猜忌了。他很納悶,有一回就對鄭袖說:「魏女看見寡人時,就捂住自己的鼻子,這是為什麼?」

鄭袖眼神閃爍,臉上的異樣一閃而過,說:「臣妾不知道。」楚懷王覺察有異,硬是追問鄭袖。鄭袖突然跪倒在地,面露無奈又悲傷的表情,說道:「她之所以捂住鼻子,是因為她曾說討厭聞到大王的氣味。」

聞聽此言,楚懷王當即雷霆大怒,「豈有此理。」立即下令讓人把魏美人的鼻子給割了,打入冷宮。

鄭袖從此獨佔專寵。

據《刑罰的歷史》所書,劓刑,就是用刀子割去鼻子的刑罰,古代五刑之一,「五刑,截鼻為劓,故劓為割。」

鼻子一旦割去,不可再生,又無法掩蓋,對人容貌的損害,是不言而喻的。古人極重儀表,受刑人遭受劓刑後,面貌醜陋不堪,不僅與仕途絕緣,還會遭受他人異樣的眼光和唾棄,給受刑人造成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秦太子的師父公子虔曾被商鞅處以劓刑,刑後,他八年未出門,可見這是怎樣一種奇恥大辱。

劓刑,在商朝時已經普遍使用,在戰國到秦朝時期最為盛行,到了漢文帝時,才被廢除,改為笞三百;到了漢景帝之時又改為笞兩百。在其後的歷史中,劓刑一般都銷聲匿跡不復存在。只在某些朝代也曾短暫恢復,比如,南朝梁時,就曾用劓刑來取代某些死刑;金元時期,統治者也曾恢復使用劓刑來維護其統治。

3刑罰的歷史背後,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坎坷之路

讀罷《刑罰的歷史》,心中慘然。中國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而在這漫長的進程中,文明與糟粕,如萬裡黃河,與泥沙俱下。

在悠久的歷史進程中我國孕育了豐富的法制觀念與法律制度,同時,古人也創造了數不勝數的刑罰種類。其中,太史公司馬遷遭受的宮刑,鄭袖用計使美人割鼻,不過是其中冰山一角。其他的刑罰,或鼎鑊刀鋸,或嚴刑拷打,或凌遲重闢,無不讓人觸目驚心,毛骨悚然。

縱觀歷史,中國古代經歷了奴隸制社會到封建社會,再到資本主義萌芽社會的階段。與此同時,我國刑罰也大致從最初的以墨(刺字淋墨)、(割鼻)、(斷足)、宮(去勢)、大闢(死刑)等嚴重肉刑為核心的奴隸制舊五刑制度,經過兩漢的廢除肉刑的刑罰改革,最終演變為、杖、徒、流、死等輕微肉刑為核心的封建新五刑制度,然後一直延續到清末修律。

社會每個發展階段的刑罰都有著自身的特點,也同樣代表了當時時代的權力特色與等級觀念。

其中,封建時期的五刑制度和奴隸制時期相比較,殘忍野蠻程度有所收斂,其發展趨勢大體由嚴酷走向輕緩,由野蠻逐漸向著文明化方向發展,體現了一定的人道主義精神。

但是,無論是哪種刑罰制度,刑罰都是統治階段維護其統治地位的重要武器。奴隸制五刑制度是為了適應奴隸社會生產關係發展的需要而建立的,封建新五刑制度也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階級利益的需求而形成的。

只是在不同的時期,五刑制度根據統治階級的需要會有所變化,例如在宋代,由於社會矛盾尖銳,宋朝恢復了墨刑,並將其發展為「刺配」之刑;南朝宋代,劓刑又死灰復燃;元明清時期,統治者強調治亂世用重典,刑罰又被納入峻法酷刑的道路。總體來看,歷朝歷代的刑罰都沒有脫離五刑的大體框架。

封建制度經歷漫長的歷史時光,到了清末時期,開始搖搖欲墜。當時,受社會形勢變革要求和資本主義影響,清政府對刑罰制度進行改革,以西方國家的近代刑法為參照,在新的刑法典《大清新刑律》中規定了全新的刑罰體系。

清朝統治者以法律形式明確規定廢除凌遲、梟首、戮屍、緣坐和刺字等酷刑,從而確定了一個由主刑和從刑組成的新體系。這一新的刑罰體系由五種主刑和兩種從刑構成:五種主刑分別是罰金、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兩種從刑分別是褫奪公權、沒收。這宣告了中國古代刑罰制的最終完結,古代五刑的刑罰制度從此退出歷史舞臺。

從古代嚴酷的刑罰制度向現代化轉變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經濟、文化和社會的發展是導致刑罰制度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從社會生產力低下的奴隸時代,到文明程度逐漸發達的封建社會,再到現代化程度日新月異的如今,古代的刑罰從單一的懲戒手段幾經演變發展,形成了體系完備、等級複雜的刑罰制度。中國刑罰的這種發展軌跡充分體現了中國社會及文化發展的規律和特色。

總而言之,中國古代刑罰制度起源於原始社會氏族部落,完備於奴隸社會的夏商周,穩定和消亡於封建社會,它由簡陋到完善,由野蠻到文明,由泛濫到法定,這一過程漫長而艱難,但是總體上是符合日臻文明的歷史規律的,是往好的方向發展的。

相關焦點

  • 人類刑罰的歷史,從野蠻到文明
    ,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縮影,法律體系中最為鮮明的就是刑法的發展。閱讀羅翔老師的《刑罰的歷史》中國歷史中刑名的發展,有了一個非常系統的了解。    刑罰是歷史躲不開的一面  這本書詳細講解的刑罰的由來,以及各種刑罰制度的演變,變遷,非常詳盡,可以說一窺千古,知道人類文明並非平地而起,空穴來風,刑罰的過程是人類思想,克服普遍人性,走向理性的過程
  • 「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到底是什麼意思?90%的人都理解錯了!
    相信很多歷史愛好者已經知道了,這個命題就是「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可是,很多人(多半是葉公好龍者)對這句話是一知半解。往往把這句話掛嘴邊的人並不理解這句話的真正含義,並且不少人在引用這句話的過程中刻意隱去了一個「真」字。當然,少一個「真」字並不影響這句話的本意,但是卻能反映引用者的態度是否懇切。那麼,到底該如何理解「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呢?
  • 學史鑑今:反觀當下,世事紛擾,如何面對?一切的歷史都是當代史
    一切的歷史都是當代史,一切的當代史都是延續的歷史。「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認為,宇宙是一團永不熄滅的火,火不斷地轉化為萬物,萬物也不斷地再變成火。他形象地表達了關於變化的思想,說:「太陽每天都是新的。」他把存在的東西比作一條河,聲稱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因為當人第二次進入這條河時,是新的水流而不是原來的水流在流淌。
  • 歷史唯物主義與當代中國
    原標題:歷史唯物主義與當代中國   ●當代中國與歷史中國有著內在連續性。要把握中國社會發展方向,必須重視中國歷史。歷史規律存在於歷史過程之中,而不是存在於歷史過程之外。文化交流,文明互鑑,是人類進步的規律。   我們要重視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優秀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同歷史不可分,是一種歷史性存在。孔孟老莊、魏晉玄學、程朱陸王,明清之際的著名思想家的思想光芒,構成了一部中國思想史或文化史。而要使傳統文化發揮作用,必須使它成為具有連續性的文化傳統,使它的精髓一直能傳到當代,在現實中起作用。傳統文化影響作用大小取決於它在多大程度上變成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
  • 歐洲中心論,是人類歷史上各種文明中心論登峰造極的集大成者
    世界史並非在人類歷史上一直存在,它其實是人類歷史發展的結果。也就是說,世界史的概念直到近代才名副其實。因為,在人類文明發展之初,世界各地的文明是分割開來的,由於時代和地理知識的局限,各個文明的史學家們並不知道這個世界真正有多大,他們有為世界、為天下著書立說之心,而無寫就整個世界和人類歷史之能,是時代的局限性導致了各種文明中心論的產生。
  • 彭樹智:論帝國的歷史、文明和文明交往
    因為每一個世界性的大帝國, 其歷史發展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其歷史經驗教訓更有普遍性, 所以其借鑑性也就特別強。如果說, 學史可以使人明智, 那首先就應當學習極富思考空間的世界帝國史。因為每一個世界性的大帝國, 都是一個時代的歷史產物, 它們留下了豐厚的歷史遺產, 都成為增長人類智慧、開掘理性啟示的用之不盡的珍貴寶藏。
  • 傳染病在人類歷史變遷和文明發展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疫病是人類歷史的基本參數和決定因素之一。歷史學家威廉·麥克尼爾從疫病史的角度,以編年的手法,從史前時代寫至上世紀前半葉,探討傳染病如何肆虐歐洲、亞洲、非洲等文明發源地,而這些疾病又如何塑造不同文明的特色。作者簡介威廉麥克尼爾(William H.
  • 【遊山西·讀歷史】西侯度:人類文明的第一把聖火在這裡燃起
    我省開展的「遊山西·讀歷史」活動,就是忠實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的具體行動,是深化文旅融合,實施文化強省戰略的重大舉措。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有厚重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走進山西,你可以深切感受到中華文明的歷史脈動。
  • 遊戲論·歷史的維度丨規則與虛構交織的人類文明發展
    這一系列包含「批評的向度」「歷史的視線」「文化的邏輯」「媒介與現實性的擴張」等多組文章,邀請中、日、韓相關領域卓有精進的研究者、有志於遊戲研究的青年學人以及遊戲行業的前輩/從業人員等產學研各方面的遊戲同好聯合撰稿:嘗試提出遊戲批評的概念與觀點,圍繞遊戲批評的價值、可能、向度、路徑等展開討論;以歷史為向度,在文化與技術、東亞與全球、現代與後現代等脈絡下呈現遊戲史的源流及面向,梳理與探討遊戲文本與社會文化思潮之間的關聯
  • 《藝術的歷史:名畫背後的世界史》:破譯名畫背後的「摩斯密碼」
    我從來都相信,那些「不會說話」的存在,都背負著很多很多的記憶,譬如文字、影像、畫作,他們從一個又一個或動蕩不安,或繁華祥和的時代中走來,見過了真正的歷史變遷,也見證了時代和文明的每一次進步。不僅文字可以記錄歷史,其實在一幅幅名畫的背後,也組成了一個蔚為壯觀的世界史。蔣勳先生在《寫給大家的西方美術史》中曾寫到過這樣一句話:「美是人類一路走來艱難的記憶」,這種美在很多時候就是體現在藝術上的,藝術背後的那些記憶,有艱難困苦,有矛盾和割裂,也有走向和諧統一的時候。
  •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歷史自然的形成和發展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既是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關係(專門)思想和學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發展、最高成就,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又是整個人類社會人與自然關係思想史上的重要裡程碑,是當代中國以生態文明建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和東方智慧。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 在雅典遊覽,會不自主地沉浸到人類文明的歷史氛圍中
    雅典載入史冊的歷史長達3000多年,被譽為西方文明的搖籃。至今在雅典城內,保留了眾多的歷史遺蹟和藝術作品,整座城市就是一座天然的歷史文化博物館。漫步在雅典街頭,滄桑的古代遺址隨處可見。足以說明為什麼雅典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曾經是西方政治和文化的中心。矗立於街邊的每一個殘垣斷壁都有自己的歷史文化和歷史典故。如果找一個熟悉古希臘文化的人陪同,都可以針對每一處古建築滔滔不絕地講述一個小時。而在雅典的歷史文物博物館中收藏和陳列著大量的文物,完全是一個展示古代希臘文明的聖殿,這裡濃縮著歐洲人類文明的精髓。
  •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瘟疫,醫學之父用生命守衛人類文明的火種
    人類的歷史總是多災多難,存在著各種各樣突如其來的災難,如地震狂峰海嘯等等,就算是在科技和醫學都如此發達的今天人類都不敢說戰勝了大自然,更不要說在遙遠的古代。漫長的古代史,人類發展出了優秀燦爛的文明,當今世界人類文明的兩大源頭,一個是東方的華夏文明,一個是西方的希臘文明,其他文明都在各種天災人禍裡中斷或者消失了,只有這兩大文明的源頭深遠的影響著人類文明的進程。
  • 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文明之一:淺析美索不達米亞文明
    人類最早的文明大多起源於距今5000-6000年前,比如中國文明、古埃及文明、瑪雅文明等,其中有一個叫做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也就是說我們常說的古巴比倫文明。和其他古老的文明一樣,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給人類留下了非常珍貴的歷史經驗和文明遺傳,其對後來其他文明的影響不可磨滅,並且至今仍然在影響著世界歷史發展進程。
  • 「遊山西·讀歷史」西侯度:人類文明的第一把聖火在這裡燃起
    我省開展的「遊山西·讀歷史」活動,就是忠實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的具體行動,是深化文旅融合,實施文化強省戰略的重大舉措。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有厚重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走進山西,你可以深切感受到中華文明的歷史脈動。
  • 第三篇:洪水之後新世界——基督教是如何影響人類歷史文明的軌跡
    而這場洪水歷史一年之久,可見地上的動植物,已經生態圈已經完全被破壞,但值得注意的是,海洋的生態圈似乎沒有受到太多的影響。依據創世紀的記載,洪水在諾亞六百零一歲的時候,正月初一徹底消失。人類的從新踏進歐亞大陸的土地,留下了人類文明新紀元的腳印。
  • GC20:策略大作《人類》遊戲實機演示 歷史文明的發展
    世嘉《人類(Humankind)》是一款歷史戰略遊戲,玩家能在其中重寫人類的整個故事;它匯集了文化、歷史和價值觀,能打造一個專屬於自己的獨特文明。
  • 人類歷史增加1200萬年 史前史重新分期了
    12月11日,截取史前史的重新分期部分發在了國際戰略論壇二號,今天再發珠峰國際戰略論壇。一、史前史重新分期的原因和具體情況為了方便認識人類文明的歷史,研究人員對人類歷史進行了分期。根據不同的角度、標準或側重點,產生了多種分期方式。
  • 「三個前所未有」:當代中國歷史方位的科學論斷
    習近平總書記立足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總依據,針對當前中國發展的歷史方位明確提出了「我們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臺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前所未有地具有實現這個目標的能力和信心」的「三個前所未有」科學論斷,在空間與時間、世界與歷史的坐標上標示出當代中國在世界發展大勢與民族復興進程中的歷史方位,科學回答了我們處於什麼環境、站在什麼方位、面臨什麼挑戰等一系列基本問題。
  • 刑罰的歷史:紋身流行的背後有怎樣的歷史淵源?它有什麼現實意義
    翻開這本《刑罰的歷史》,一種壓抑的沉重撲面而來,各色各樣的刑罰層出不窮:割鼻子、跺腳、火燒烹煮,絞杖凌遲,刺配流放勞役等等,無不是殘酷且鮮血淋漓。然而,你再仔細看看會發現,我們認為的鮮血淋漓,可能在某一個時刻根本就不是事。你能想像,如今滿大街的紋身其實是以前的人們引以為恥的嗎?你能想像沒有鼻子曾經是美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