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據外媒報導,天津大學教授張浩被美國加州聖何塞法院裁定竊取商業機密罪和經濟間諜罪成立,最終判決將在8月31日發布。
2015年5月16日,天津大學教授、諾思微系統首席科學家張浩受邀前往美國參加學術研討會,剛落地美國便遭到逮捕。
張浩近照
隨後美國司法部公布了長達32頁的起訴書,指控張浩及其他5名中國公民「串謀經濟間諜活動」,認為張浩與其同事龐慰在美國工作時竊取了行業巨頭安華高的濾波晶片相關資料,把其帶回天津大學成立合資公司諾思微系統,並將生產的晶片出售給中國國家機構和一些公司。
諾思與安華高的對決
自張浩在美國被逮捕起的5年內,諾思與安華高之間的訴訟就從未斷絕。
2016年,諾思發現安華高銷售給蘋果公司的濾波晶片使用了張浩和龐慰研發的專利技術,並拆解蘋果手持設備為證,2017年9月28日,諾思向天津一中院對蘋果公司提起訴訟。
諾思發起訴訟後,很快遭到蘋果和安華高的反撲,對方曾表示尋求庭外和解,但遭到諾思拒絕,隨後蘋果又以案件管轄地存在問題等理由上訴,也遭天津高院駁回。
安華高
2018年,安華高和蘋果採取「拖延戰略」,安華高向天津一中院起訴張浩與諾思的專利的權屬存在問題,而蘋果則在北京智慧財產權法庭起訴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要求其宣告張浩與諾思的專利無效,由於這兩案尚未審理結束,天津市一中院在18年暫時中止對諾思起訴蘋果侵權案的審理。
另一邊,張浩案在2015年、2016年底,2017年美法院都曾說要開庭,但隨後又因各種原因暫停,每次一停至少半年,尤其2018年之後,案件進展幾乎處於「完全停擺」的狀態,直到今年6月張浩正式被定罪。
誘捕與證據偽造
美方逮捕張浩誘捕的可能性非常大,因為美國檢察官向加州法院提交的起訴書,實際時間是4月1日,張浩去美國的時間是5月16日,期間相隔了一個半月,張浩受邀去美國參加學術研討會就是一個局,實際是美方的秘密刑事追訴活動,然後張浩在5月16日到達洛杉磯機場後馬上就被拘捕,顯然是有預謀的。
另外,安華高提供給美國法庭和中國法庭的關鍵證據是張浩與龐慰互通的數十封郵件,天津大學邀請了來自國內著名大學和機構的多名技術專家對安華高提供的郵件進行鑑定,分析完之後得出一致意見,認為這些並非原始郵件,而是經過編輯修改,這些郵件大部分儲存在天津大學的郵件伺服器中,系美方黑客入侵天大網絡系統非法獲得並篡改,屬於偽造證據。
美國為何不遺餘力抓捕一名中國教授?
答案就在諾思的主營產品濾波晶片中,濾波晶片是現代無線通信、5G、物聯網、人工智慧等行業的核心與基石,直到今天,該技術幾乎一直被美國安華高科技公司壟斷。
不過,諾思已成為中國國內領先,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濾波晶片研發機構,且已形成小批量供應市場的生產能力,對中國晶片行業突破封鎖和打壓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在射頻應用中,從千元級五模13頻4G手機來看,每部手機中包含濾波器晶片約30顆,若按每部手機的濾波器價值40元計算,2019年全球手機出貨量為14.86億臺,市場容量超過500億,而所有手機的濾波晶片幾乎全部從國外進口,無國產手機射頻濾波晶片廠商能夠大規模提供這種產品。
除了消費品用途外,濾波晶片也被用於軍事和國防通訊技術中,諾思動了安華高的蛋糕,更動了美國卡別國脖子的關鍵技術,於大於小,美國都有充足的動機打壓中國濾波晶片的崛起,張浩教授被抓,看似個例,實為大背景下的縮影。
張浩被逮捕的後續影響
張浩在美國被捕,不僅導致其個人的學術生涯受到巨大影響,也對諾思的發展造成了不小的打擊。據張浩在天津大學的同事介紹,天大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在張浩此前專攻的微機電方向的研究幾乎完全暫停。而諾思也因張浩案的影響,在融資上遇到極大困難,被資本視為「存在較高風險」,現在諾思為員工發薪已是勉力支撐。
張浩教授被捕之後,天大相關研究停滯,公司經營困難,顯然美國制衡對手發展,打擊國內濾波晶片崛起的目的暫時達到了。
打破壟斷的兩難
2006年,張浩在南加州大學獲得電氣工程博士學位,後就職於全球無線射頻器件龍頭思佳訊,在南加州大學期間,他遇到了後在安華高工作的龐慰,2009年,兩人辭職回國任教於天津大學,並於2011年共同成立了諾思(天津)微系統有限公司,主要產品正是被高度壟斷的FBAR濾波器。
張浩與其同事龐慰在美國時就已是微機電濾波晶片領域的領軍人物,經美國專利部門批准,在美獲得7項專利,二人進入天大並成立諾思後,天大和諾思在該領域已獲得200餘項專利。
當敵人卡住國內晶片的脖子,我們很著急,急需要實現國產替代,急需要海外歸國的高端技術人才,但就算是請來的專家,行業領軍人物,將自己的研究成果產業化,本是一件極為正當的事,也還是會遭到美國的起訴和打壓,把公共知識也能「包裝」成所謂的「商業機密」,行使長臂管轄權。
另一難的是,美國政府針對華人學者抱有一種不公平的態度,他們把每個人都當成賊一樣,認定你就是來偷美國技術的,包括今年美國對我國留學生出國留學、留學歸國的限制等等,能夠想像到海外華人學者在家國情懷和遭人排擠面前的箇中艱辛。
如果看到某些海外華人學者回國發展,特別是高精尖領域的人才,應該多給他們一份敬意,他們除了有一份家國情懷外,還要面臨他國的監控,誘捕等額外風險;那些選擇在海外發展,未能歸國的人,如果單純是個人選擇,無可厚非;但如果是受到某些限制未能回國,有自己的苦衷,也應多一份理解。
結語
聯想到剛被爆出的美國擬逮捕福建晉華前總裁陳正坤;前不久的華大基因測序產品在美被禁售;還有華為、中興、360、海康威視......再到如今諾思張浩案,單獨看是個例,實際是一場沒有硝煙的科技戰爭。
歷史上每一次大國崛起的過程,都是打壓和鬥爭的過程,充滿艱辛,絕非易事。現在我國確實在很多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人們衣食無憂,生活也好了,但現在的成就是遠遠不夠的,驕傲不得,平靜的表面下,某些領域是風雲變幻的,我們仍在忍受屈辱,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居安思危,多難興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