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紀是個轉折點,它標誌著向現代性的重要轉變。中世紀基督教國家雖然對自身確信無疑,但其整體的延續性被一連串的發現與創新動搖了。這些發現與創新讓人們重新認識了一個新歐洲,一個新世界,而且事實上是一種新宇宙觀。
隨著印刷術的普及,一個根本性的改變是教會與國王都開始失去對知識的控制,不過書籍出版仍需獲得皇家正式授權。到1470年,巴黎已有了印刷術;直至1500年,法國已開設了許多印刷廠。
到了16世紀末,巴黎出版了25000本書,第戎出版了15000本書,其他地方也有別的印刷廠。
這意味著,不僅印刷作品可供更大的讀者群閱讀,而且人們創造出了機會,使印刷的宣傳冊與具有煽動性的諷刺文章得以流通。新的傳播工具本身所傳遞的信息是,如今的社會可以進行更加廣泛的思想交流。
社會上不斷湧現出挑戰教會正統信仰的新觀念:世界上存在著其他大陸,它們有著不同的文明;地球是圓的;最具破壞性的新奇想法是隨著《聖經》由最初的希伯來語被譯為各種新版本,在拉丁語版《聖經》中出現了許多錯誤與前後矛盾之處—同時馬丁·路德將《聖經》譯成德語,這意味著人們首次能用自己的語言來閱讀《聖經》—由此教會的權威受到質疑。
繼路德在1517年對教皇體制的世俗性以及教會出售贖罪券所涉及的腐敗進行了猛烈的抨擊之後,教會作為一個組織也遭受了嚴厲的批評。隨後興起的宗教改革將導致基督教世界的嚴重分歧,西班牙藉機成為天主教國家,英國成了新教國家,而法國則開展了自己的宗教戰爭。
16世紀見證了歐洲新型國家的崛起。在這個過程中,西班牙、英國與法國成了三股彼此競爭的勢力。每個國家都是在與另外兩個國家的對比中定義自己的民族身份的。
法國從義大利文藝復興中獲利,並將產生一些不同尋常的國王,諸如弗朗索瓦一世(1515—1547年在位)與亨利四世(1589—1610年在位)。
對於英格蘭來說,如今漫長的玫瑰戰爭總算結束了,強大的都鐸王朝崛起,令人敬畏的統治者是諸如亨利八世(1509—1547年在位)與伊莉莎白一世(1558—1603年在位)之類的人物。而且,英格蘭在與羅馬決裂後,將成為法國的一個潛在競爭對手。
通過1469年阿拉貢國王費爾南多與卡斯蒂利亞女王伊莎貝拉的婚姻,西班牙將成為一個大一統的、強大的天主教國家—他們的懺悔牧師是西班牙宗教裁判所首腦、毫不寬容的託爾克馬達(Tomás de Torquemada)。西班牙也通過驅逐猶太人,佔領格拉納達以消除異族威脅,維護了自己的身份。
然而,如果西班牙自身統一了,王朝體制長久以來的荒誕之處—家族關係決定廣闊、多元的領土之命運—就會在整個歐洲大行其道,引發混亂。
西班牙國王查理五世的母語雖然是法語,他卻在佛蘭德長大。1516年,他通過自己的母親繼承了西班牙王位及義大利屬地,通過父親得到了佛蘭德與勃艮第,通過祖父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獲得了奧地利。
而且,在馬克西米利安一世死後,查理五世被選舉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519—1558年在位)—以19歲"高齡"成了日新月異的複雜歐洲名義上的主人。
這意味著,三股敵對勢力之間的緊張局勢—尤其因為三國的長期統治者查理五世、弗朗索瓦一世與亨利八世在16世紀上半葉恰是同輩人—是不可避免的了。
這些國家所構成的新時代已經開始自我宣稱為帝國時代了。如此一來,矛盾進一步加深。在徐徐敞開大門的新世界中,歐洲人已開始了他們的環遊。英格蘭先人一步。1497年,在亨利七世的資助下,威尼斯人約翰·卡伯特登上了加拿大新斯科舍的布雷頓角島。
但是,直到16世紀末,伴隨著弗朗西斯·德雷克爵士與其他人的航行,以及1600年時東印度公司的成立,英國才算真正入局了。實際上,最先領跑的是西班牙與葡萄牙。17世紀開始之前,葡萄牙人已跟隨航海家恩裡克王子,對馬德拉群島、亞速爾群島與維德角群島進行了殖民。
他們還在非洲西海岸上建立了商棧,繞過海角,遠抵印度。在此基礎上,葡萄牙人迅速建立起了一個包括安哥拉、巴西與莫三比克在內的龐大海外帝國。這使裡斯本成了絲綢、香料與奴隸貿易的第一大港。
說到西班牙,它在1580年時兼併了葡萄牙。16世紀理所當然地成了西班牙的黃金時代,儘管黃金在1588年英國海軍對西班牙無敵艦隊的重創中失去了光澤。
與此同時,來自卡斯蒂利亞王朝的西班牙徵服者受到追名逐利、尋找黃金的欲望驅使,在充滿異域風情的新大陸開始了新的十字軍東徵。他們一面讓異教徒皈依天主教,一面大量摧殘著南美洲土著居民。
西班牙議會毀掉了墨西哥的阿茲特克帝國,法蘭西斯克·皮薩羅(FranciscoPizarro)也用相似手段對付秘魯印加人。歐洲如今出口著自己的宗教信仰、暴力,還有它那致命的疾病。當地居民對這些疾病毫無免疫力,結果導致新大陸被歐洲化,成了拉丁美洲。
但是,法國在所有這一切發生時身在何方呢?16世紀初,法國國王面朝著的是世界的另一邊。他們還在做著在他們看來國王們應該做的事,在義大利追逐軍事榮譽的舊夢。這場夢始於15世紀末人稱"和藹的"查理八世(1483—1498年在位)。
他和藹可親得有些過分,但腦子不大靈光。查理打著他的祖母安茹王朝的瑪麗的旗號,想通過難以令人信服的所有權聲明獲得那不勒斯王國。1494年,查理八世進軍義大利,佔領了那不勒斯,但此舉引發反法聯盟的建立,他被迫無功而返。
由於巨額債務的拖累,他無法再度進行嘗試。另一個原因是,在昂布瓦斯,他走入一道高度較低的門時,忘記低頭,結果撞在了門楣上,整個人陷入昏迷,年僅24歲便去世了。
火炬接下來傳到了路易十二(1498—1515年在位)手中。他是位受人愛戴而又迷人的國王,但他在義大利的錯誤冒險令其明智的國內政策黯然失色。
路易十二繼續奉行先王的政策,在1499年佔領了米蘭公國。這讓他壯起膽子宣稱對那不勒斯的所有權,但不得不在兩次慘敗後宣布放棄自己的主張。
路易十二完全不為失敗所動,率領一支盟軍佔領了威尼斯,但當盟國意識到他想要再奪米蘭時,聯盟分化,形成了反法神聖聯盟,並在拉韋納大敗法軍。到1512年時,路易十二已經失勢。這並未阻止他翌年再度試圖奪取米蘭時進一步的失敗。
這次的結果是,路易十二的邊境地區為英國、瑞士與西班牙蹂躪。他通過收買這些國家,以及迎娶亨利八世以美貌著稱的18歲妹妹,而化解了危機,據說他在52歲時仍野心過大地想要生下一名男性繼承人,以完成自己在義大利的未竟之業,結果卻在三個月後駕鶴西去。
這種對義大利的痴迷原因何在?除了基於這樣一個由小國與城邦組成的四分五裂的地區易於帶來軍事榮譽之外,還有別的原因嗎?為什麼路易十二的繼任者—他的女婿弗朗索瓦一世,法國文藝復興象徵性的國王,也遭遇了在義大利身陷困境的命運?
事實是,他們都懷抱著成為當代查理曼大帝的夢想,這將是他們成為舊有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第一步。然而,這個夢想在由諸國組成的新歐洲已經過時了。
弗朗索瓦一世憑藉馬裡尼亞諾戰役的勝利,先聲奪人,隨後他又與教皇達成協定,強化了對法國教會及其財富的控制。由於弗朗索瓦一世威名大振,所以實際上,他顯而易見地成了神聖羅馬帝國帝位的候選人。
但是,年紀更小的查理五世卻把獎品從他的眼皮子底下偷走了。查理五世在負責處理梵蒂岡財務的富格爾(Fugger)銀行世家等贊助人的幫助下,能夠給出更多賄賂。
法國現在處於西班牙、荷蘭與勃艮第的夾縫之中,左右為難—勃艮第的領地如今處於查理五世的控制之下,他可以調遣距巴黎100英裡內的軍隊—法國與西班牙就義大利各王國的爭端,如今不僅關乎榮耀,更是攸關生死存亡的大事。
在1520年那次著名的英法峰會—"金衣會"(Field of the Cloth of Gold)上,弗朗索瓦一世未能獲得亨利八世的支持。但他再次嘗試佔領米蘭公國,結果在1525年的帕維亞戰役中受傷並被俘。
然後,讓人感到屈辱的是,他在馬德裡被查理五世俘虜,直到他付了一筆巨額贖金並割讓了領土後才被釋放,但後來他又拒絕接受割地條款。
法國與西班牙和哈布斯堡王朝之間的競爭,及由此引發的時斷時續的非決定性戰爭,不僅將在未來的20年間主導弗朗索瓦一世的外交政策,還會在他死後持續到1559年和約籤署為止。